2022-2023学年湖南邵阳隆回县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邵阳隆回县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看拼音写词语, 下列词语有错别字一组是, 下列句子是比喻句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积累与运用。
1. 看拼音写词语。
(1)他fēn fù( )众人把过期不能食用食品全部xiā huǐ( )。
(2)máng lù( )让人充实,lǎn duò( )让人空虚。
(3)圆明园再也不见往日的huī huáng(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火烧圆明园那可是刻骨铭心的chǐ rǔ( )。
【答案】 ①. 吩咐 ②. 销毁 ③. 忙碌 ④. 懒惰 ⑤. 辉煌 ⑥. 耻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看拼音写汉字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联合词语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毁、碌、懒、惰、耻、辱”容易写错,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书写时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选择题。
2. 下列词语有错别字一组是( )
A. 不记其数 心旷神移 诗情画意
B. 成家立业 不可估量 美中不足
C. 寸草不生 同心协力 难以置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
A.不记其数——不计其数;心旷神移——心旷神怡。
故选A。
3. 联系句子内容理解,“忽”在“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中的意思是( )
A. 不注意,不重视B. 姓C. 计量单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字词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学生熟读课文并准确理解句子含义。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诗句出自郭沫若的《白鹭》,原句“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意为:如果再白一点就太白了,再黑一点就太黑了。其中“忽”指量词,表示计量单位,故选C。
4. 下面关于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
②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
③光的速度是惊人的,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
④鲸呼气时,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A.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B.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举例子
C. 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打比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方法的分析和理解。
①本句话中从“六千摄氏度”可以得出这是具体的数据,可以得出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②本句话中从“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可以得出这是举了例子,所以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③本句话中从“光的速度是惊人的,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可以得出这是把光的速度和流星体的速度进行比较,所以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④本句话中从“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可以得出这是把水珠比作喷泉,所以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故选A。
5. 唐朝诗人林杰写了一首诗,题目叫《乞巧》。诗中引用的一个民间故事是( )
A. 《田螺姑娘》B. 《牛郎织女》C. 《梁山伯与祝英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全诗为: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故选B。
6. 下列句子是比喻句一项是( )
A. 那声音真美,就像一支乐曲。
B. 榕树正值茂盛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展示给我们看。
C. 我好像听到了鸟的叫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比喻句的辨析。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A.把声音比作乐曲,是比喻句。
B.这句话是对茂盛的榕树的描写,没有喻体,不是比喻句。
C.这句话说似乎听到了叫声,没有喻体,不是比喻句。
故选A。
7. 下列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
A. 足智多谋B. 举世闻名C. 处心积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感情色彩。
A.足智多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褒义词。
B.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褒义词。
C.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贬义词。
故选C。
8. 从描写方式上看,《渔歌子》中的“青箬笠,绿蓑衣”主要属于( )
A. 动态描写B. 静态描写C. 动静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描写手法的辨析,需要学生熟读古诗并准确理解。
动态描写:指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的描摹状写,创造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静态描写:指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创造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的一种写作方法。
动静结合:指在描写一幅画面时,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渔歌子》出自唐朝的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释义: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其中“青箬笠,绿蓑衣”写的是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的场景,是静景,故选B。
9. 通过朗读,我们能把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下列对读出课文情感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出《慈母情深》中母亲的辛苦和“我”的羞愧与自责。
B. 读出《少年中国说(节选)》表达的壮志豪情。
C. 读出《题临安邸》中生活的安逸与满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A.《慈母情深》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朗读时应该读出母亲的辛苦和“我”的羞愧与自责。故正确。
B.《少年中国说(节选)》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朗读时应该读出课文表达的壮志豪情。故正确。
C.《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所以朗读时应该读出是愤怒、忧虑的情感。《题临安邸》没有体现生活的安逸与满足。
故选C。
10. 读一读下面这段话,梳理信息,把握要点。对这段话的要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A. 阅读是吸收。B. 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C. 阅读和写作是两码事,不相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这段话先写了什么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然后写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所以这段话主要写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故选B。
11. 按要求写句子。
(1)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一位朋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珍珠鸟飞回笼里。(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仿写句子
例:院子的中央,是一棵桂树。
院子的中央,是一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
老师的办公桌上,是一束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力布为了救大家,不得不将听到的消息告诉了乡亲们。(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书是朋友。 ②. 珍珠鸟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回笼里。 ③. 老师的办公桌上,是一束美丽的鲜花,绿绿的叶,红红的花。 ④. 海力布为了救大家,只好将听到的消息告诉了乡亲们。
【解析】
【详解】本题查按要求写句子。
(1)本题考查缩写句子。
缩写句子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去掉其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保留主要成分,但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缩句方法是:①抓住主干来缩简。②“的”前修饰都删去。③“地”前限制要删去。④“得”后补充说明也删。⑤数量词语照样删。⑥删掉“在……中(里、下)”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的词组。⑦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⑧句子中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和宾语后面的“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
本题去掉修饰词“一本”“你喜爱的”“就”“一位”,缩为:书是朋友。
(2)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拟人句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本题把“珍珠鸟”拟人化即可,如:珍珠鸟唱着愉快的歌儿飞回笼里。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对“一棵桂树”进行扩写,写了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桂树,将桂树的特点写了出来。据此展开仿写即可。
如:老师的办公桌上,是一束迷人花,鲜艳的花瓣,嫩绿的花枝。
(4)本题考查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首先要找到双重否定词,然后将双重否定词改成带肯定的词语。
本题将双重否定词“不得不”改为肯定词即可,如:海力布为了救大家,只能将听到的消息告诉了乡亲们。
12. 根据词语的两个不同意思造句
结果(果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事情最后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秋天,那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②. 我也没料到是这样的结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造句。
“结果”指“果实”时,可写出某植物长出果实。可造句为:去年栽的桃树,明年才能结果。
“结果”指“事情最后的情况”时,可写出某个阶段事物发展到最后时的情形、状态。可造句为:优良的成绩,是长期刻苦学习的结果。
口语表达。
13. 班上决定召开以“创建美丽校园”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献言献策,提出一条创建美丽校园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校园是我家,爱护靠大家。 ②. 在班级里选出志愿者来维护美丽的校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综合实践的能力。
(1)本题考查写宣传标语的能力。
宣传标语的特点是达到宣传鼓动目的,标语口号用通俗的话语诠释重要的观念,传递最新的信息,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情达意准确。宣传标语的格式:句式整齐,修辞鲜明,灵活使用明喻、暗喻、比拟、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本题为“创建美丽校园”设计一条宣传标语,如:爱花、爱草、爱树、爱校园。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提出一条创建美丽校园的建议即可。如:①保护校园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②种植校园内的绿色植物,使校园变得美丽而有生机。
课外阅读。
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十几年前。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包里掏出荔枝,就先打量起母亲端出的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1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的。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地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我是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 这么贵的东西,……”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络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拇指甲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位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对比鲜明的水果有些奇怪。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⑤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吃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三年前,母亲去世前夕,正赶上荔枝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荔枝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很远的路,累得张着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跑,才又和我们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或许,这就是天命,是对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吧。
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荔枝》(原文有删改)
14. 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写“我”跟母亲之间的那几件事。
第①自然段:第一次买荔枝→第②自然段:____________→第③自然段:第一次吃荔枝→第④自然段:______________→第⑤自然段:每年吃荔枝。
15. 品读第③自然段“我”和母亲的细节描写,根据提示填一填。
16. 提高阅读速度下列做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阅读第②自然段时,我不知道“沙果”是什么,但这不影响阅读,因此我没有停下来。
B. 只要集中注意力,阅读速度就会提高,边读边思考反而会影响阅读速度。
C. 我读完第①自然段,心想:快70岁的母亲第一次吃到荔枝会是怎样的心情?于是,带着问题快速默读文章。
17. 作者用两种水果表达了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态度,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在客人面前端走沙果,是不想在客人面前丢脸,有些虚荣。
B. “我”买荔枝,虽然价格昂贵,但体现了“我”对母亲的一片慈孝之心。
C. 从“我”希望变戏法一样把沙果变走这一想法,说明“我”有点虚荣。
18. 联系全文,体会“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一句蕴含的情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荔枝年年都会红,这是天命。
B. 荔枝被照顾得很好,年年都会有大丰收,不用再为难买而感到遗憾。
C. 荔枝可以年年红,而“我”母亲已经不在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也隐隐透露出一丝遗憾。
【答案】14. ①. 母亲买沙果 ②. 请客人吃荔枝
15. ①. 生气,脸沉了下来 ②. 高兴,扑哧一声笑了 16. B 17. A 18. C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文章第①段讲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想到母亲快70岁的人了,从没吃过荔枝,我想让母亲尝尝新。
第②段讲母亲买的是处理的沙果。
第③段讲我为母亲买来昂贵的荔枝,母亲沉着脸,但还是高兴地、小心翼翼地剥荔枝,第一次尝荔枝。
第④段讲见客人来时,母亲端走了沙果,我们请客人尝荔枝。
第⑤段讲我们每年吃荔枝。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③自然段中“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 这么贵的东西,……’”可知,当“我”掏出荔枝后,母亲的脸立刻沉了下来,她看见“我”买这么贵的水果,有点生气。
由“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可知,当“我”劝母亲尝尝鲜时,母亲笑了,她非常开心,小心翼翼地剥开了荔枝的皮。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策略与方法。
A.为了提高阅读的速度,我们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故正确。
B.读得快还要想得快,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抓住关键词句,才能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所以既要集中注意力,又要边读边思考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故“边读边思考反而会影响阅读速度”错误。
C.带着问题读也可以加快阅读的速度,所以带着“快70岁的母亲第一次吃到荔枝会是怎样的心情?”这一问题可以加快阅读的速度。故正确。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由“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可知,母亲在客人面前端走沙果,母亲不是虚荣,而是照顾自己孩子的情绪,做的自然、妥帖。故错误。
B.“我”买荔枝,虽然价格昂贵,但是“我”想让母亲尝尝鲜,体现了“我”对母亲的一片慈孝之心。故正确。
C.由“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可知,“我”希望变戏法一样把沙果变走这一想法,是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说明“我”有点虚荣。故正确。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意思是荔枝依旧年年红,可是爱吃荔枝的母亲却不在了,这句话饱含作者无法弥补的遗憾之情,对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荔枝可以年年红,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这是多么的遗憾啊,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故选C。
19. 写作。
我得到了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个适当的词语,如“表扬”“锻炼”“理解”“教育”“关心”“教训”等,把题目补充完整。
(2)通过一件事来写。注意围绕中心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前后连贯。
(3)450字左右。
【答案】参考范文:
我得到了温暖
“哦,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小到中雪,你注意点,别弄感冒了。在学校不比在家,感冒了,也只有自己照顾着自己。”妈妈放下手中的东西叮嘱我道。
我忙点点头,不耐烦地看着母亲,嗔怪她的哕唆。妈妈显然意识到了,笑着摸摸我的脑袋,转过身,走下车去。车子正欲启动,妈妈忽然转过身来,慌慌张张地丢过一袋东西,便跌跌撞撞地走下车去。车开了,我回头一看,妈妈还站在原处,不停地朝我挥着手。外面的风非常大,妈妈那好看的发型此时已不成样子,头发随着狂风恣意地翻腾。我的心不禁猛地抽搐了一下。
我忙转过脸,默默地打开妈妈刚刚放下的东西。噢,是一条围巾,我翻了翻,还有一副手套。我拿起手套,竟从里面滑落出一张小纸条,妈妈那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天冷了,注意身体。
妈妈的这句话如那春日里的一道阳光,使我全身温暖无比。我捧着那手套,心中满是感动。
我抬起头,视线早已模糊,眼前又浮现出了与妈妈相处时的那一个场景:我坐在台灯下,写着作业,妈妈突然走过来,坐在我身边,抬起头,发现妈妈正满眼慈爱地望着我。沉默了一会儿,妈妈突然说:“你冷不冷,我给你拿个电暖器来吧!”我忙点点头。过了一会儿,妈妈来了,手中拿着个红色包裹,右手提个电暖器。我正欲脱掉鞋子,母亲却抢先了一步,小心翼翼地帮我脱下鞋子,又将它放到电暖器上,然后又将那包裹递给我:“拿着吧!为了你做作业拿着方便,我将热水袋缝在了里面。应该不冷了。”然后妈妈才满心欢喜地走开。
想起那一个场景,此时我已是热泪盈眶。
望着窗外,寒风疯狂地席卷着大地,路上的行人步履艰难。我戴上母亲编织的手套,全身暖洋洋的。因为有了母亲的爱,这个冬天我不再寒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要求以“我得到了 ”为题写一篇叙事作文,首先要认真审题。“得到”表明了写作的重点应放在“得到了什么”上。横线上补充的内容,结合提示语可以发现:可以补充“表扬”“锻炼”“理解”“教育”“关心”“教训”。写作此文,要写出自我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写出因一件事情而得到的收获。写作时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开头:开篇点题,写清楚你得到了什么。
中间部分: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你是怎么得到的,把事情的六要素写清楚。
结尾:首尾呼应,点明中心,你有什么感悟。
“我”
说沙果好吃又便宜然后掏出荔枝
劝母亲尝鲜
尝鲜让
母亲高兴
母亲
________
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邵阳隆回县乡镇学校联考五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读拼音,写字词, 下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积累运用, 解释带点词语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24年小升初语文综合练习卷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句子加工厂,快乐阅读,习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看拼音写词语,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比一比,再组词,查字典填空,按要求写句子,写出句中加点词的近义词,读句子,选词语,按课文内容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