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共9页。
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驱遣我们的想象》的主旨和结构。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3. 学会通过想象来鉴赏文艺作品。(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来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2.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二、教学重点(一)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想象运用1. 理解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所见所感。2. 学会运用想象力来鉴赏文艺作品。三、教学难点(一)想象力的培养与运用1. 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想象来深入理解文学作品。2. 帮助学生克服对文字表面意义的依赖,培养深层次的文学鉴赏能力。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1)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歌谣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2)引导学生思考歌谣与文艺的关系,自然过渡到课文主题《驱遣我们的想象》。2. 联系生活(1)展示不同形式的歌谣,如儿歌、民歌,让学生感受歌谣的魅力。(2)讨论歌谣如何记录和传达情感,引出文艺与文字的联系。3. 课文概览(1)简要介绍叶圣陶及其作品,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2)概述课文内容,强调文艺鉴赏的重要性和想象力的作用。4. 激发想象(1)通过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2)让学生尝试描述自己心中的大漠和长河,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境。5. 引入主题(1)提问:我们如何通过文字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境?(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自然引出课文主题——驱遣我们的想象来鉴赏文艺作品。(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与感受我们将进行课文的朗读。请同学们注意听,感受作者叶圣陶先生在文字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朗读结束后,我会邀请几位同学来谈谈他们对课文的初步感受,特别是对文中描述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海燕”的段落,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和情感?2. 生字词讲解与运用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这些词汇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歌谣”通常指的是一种传统的、口头流传的诗歌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我们可以这样造句:“在遥远的山村,每到夜晚,总能听到孩子们清脆的歌谣声。”现在,请同学们尝试用“契合”、“旷远”等生字词来造句,并在小组内分享,看看谁的句子最有创意,最能够体现词语的内涵。通过这样的练习,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每个词的用法和情感色彩。(三)深入理解1. 课文原文的解析(1)理解文艺与文字的关系通过课文原文,首先让学生理解文艺与文字的紧密联系。可以引用文中的句子:“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让学生明白文艺作品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传达。(2)分析作者的创作过程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所见所感。可以提问:“作者在创作时,为什么需要审查并修改文字?”让学生思考文字选择和修改的重要性。(3)体会读者的阅读过程讨论读者如何通过文字理解作者的意图。可以引用文中的描述:“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让学生讨论文字背后的意义。2. 文学作品的想象鉴赏(1)王维诗句的想象体验让学生尝试想象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景象,讨论如何通过想象来感受诗句中的意境。(2)《海燕》的情境再现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海燕》中的暴风雨前,体验海燕的勇敢和自由,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生活的战斗”的态度。(3)想象力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让学生讨论和分享,除了文中提到的作品外,他们还能想到哪些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想象力来加深理解。3. 教学互动与学生参与(1)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例子或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讨论如何运用想象力进行鉴赏,并准备分享。(2)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选择《海燕》中的一段,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拟情境来加深对文学作品情感的理解。(3)个人感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个人感悟,特别是那些通过想象获得的深刻体验,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四)课堂互动1. 激发想象,体验意境(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见过的自然景象,如大漠、长河等,让学生描述这些景象给他们带来的感受。(2)结合课文中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尝试用想象来构建诗句中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2. 分组讨论,深化理解(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海燕》中的一个动物角色,如海燕、海鸥等,讨论它们在暴风雨前的行为和心理。(2)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角色象征的深层含义,如海燕代表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3. 角色扮演,情境体验(1)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角色或动物,进行角色扮演,表达该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和行为。(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冲突,增强对作品的理解。4. 想象创作,拓展思维(1)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创作一篇短文或诗歌,描述自己心中的“大漠”或“海燕”。(2)在创作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将个人情感和体验融入文字,展现个性化的文学表达。5. 鉴赏分享,互动交流(1)学生自愿上台,分享自己的想象创作或对课文的独到理解,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发表看法。(2)教师总结学生的分享,强调文学作品鉴赏的多样性和主观性,鼓励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欣赏不同的文学解读。(五)拓展延伸1. 课文深度赏析(1)引导学生回顾《驱遣我们的想象》中的关键段落,如“文字是一道桥梁”,让学生讨论作者如何通过文字传达情感。(2)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不同部分,如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感受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和情感。(3)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的例子,培养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并表达文学作品的能力。2. 想象力实践应用(1)设置模拟场景,如“假如你是王维,站在大漠边,你会如何描述眼前的景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2)让学生自由创作,可以是续写课文中的某个场景,也可以是创作一首小诗或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3)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生字词,如“歌谣”、“契合”等,提高语言运用能力。3. 文学作品鉴赏分享会(1)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并分享自己选择的文学作品,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小说节选。(2)每位学生在分享前,需简要介绍作品背景和自己的鉴赏角度,其他同学则需认真倾听并提出问题或见解。(3)教师在学生分享后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独到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学观点。(六)课堂小结1. 回顾课文主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驱遣我们的想象》这篇文章的核心是告诉我们,文艺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作者叶圣陶先生通过具体的例子,如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想象力来深入理解文艺作品的内涵。2. 总结鉴赏方法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种新的文学鉴赏方法——运用想象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读懂文字的表面意义,更要打开心灵的窗户,让想象带着我们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就像我们今天分析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想象中,我们仿佛能看到那辽阔的沙漠和宁静的落日。3. 强调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力是我们理解文艺作品的一把钥匙。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还能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通过想象力,我们可以“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所以,同学们,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培养和运用自己的想象力。4. 课堂互动反馈在今天的课堂上,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这种主动思考和表达是非常宝贵的。希望大家能够保持这种学习态度,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发现。5. 布置课后任务作为今天的课后作业,我希望大家能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散文,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鉴赏方法,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在文章中,不仅要表达你对作品的理解,更要展示你的想象力是如何帮助你深入作品的。期待看到大家的作品,相信每一篇都会有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七)布置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篇文艺作品,运用本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并写成短文。五、板书设计课文主题《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重点文字与想象文学鉴赏方法教学难点想象力的培养六、教学反思(一)教学效果评估1.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运用想象力来鉴赏文艺作品。2. 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二)教学方法调整1. 根据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2. 对于难点部分,考虑采用更多的实例和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