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如图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图解,其中①~⑧代表某种免疫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为抗原呈递细胞,具有相似作用的还有巨噬细胞等
B. ②是辅助性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膜上的分子变化
C. ②⑥产生的细胞因子促进③和⑦细胞的增殖分化
D. 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⑤和⑧,其寿命一般比④⑨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如图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图解,其中①~⑧代表的免疫细胞分别为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详解】A、由图可知,①为抗原呈递细胞,能呈递抗原,具有相似作用的还有巨噬细胞等,A正确;
B、②是辅助性T细胞,不能识别靶细胞膜上的分子变化,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膜上的分子变化,B错误;
C、②⑥都是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促进③B细胞和⑦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正确;
D、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⑤记忆B细胞和⑧记忆T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其寿命一般比④(浆细胞)、⑨(细胞毒性T细胞)长,能参与二次免疫,D正确。
故选B。
2.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免疫中,一种病原体只能引发机体产生一种抗体
B. 干扰素的合成与加工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
C. 相同的病原体再次入侵时,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并分泌大量抗体
D. T细胞只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大部分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吞噬,将抗原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结合是B细胞活化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抗原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粘附。
【详解】A、在体液免疫中,一种病原体可能引发机体产生多种抗体,因为一种病原体可能有多种抗原物质,A错误;
B、干扰素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B正确;
C、若由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浆细胞和新的记忆B细胞,即二次免疫,而浆细胞不能分裂,也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
D、T细胞能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错误。
故选B。
3. 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实现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即使病原体表面不存在蛋白质分子,也会使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B.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D. 过敏反应的形成与记忆细胞介导的二次免疫机制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
【详解】A、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分子,故病原体表面不存在蛋白质分子,也会使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A正确;
B、人体防御病原体有三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等)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正确;
C、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C错误;
D、过敏反应的形成与记忆细胞介导的二次免疫机制不同,前者是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被吸附在某些巨大细胞的表面,进而导致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时,过敏原和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刺激巨大细胞产生组胺引起的一系列反应,而二次免疫是同种抗原被记忆细胞识别后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引起的反应,D正确。
故选C。
4. 如图是过敏反应发生机理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PC是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
B. M为柳树花粉,细胞1和2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C. 细胞3能分泌抗体是因为细胞内有相应基因,而细胞2没有
D. 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舒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分析题图:图示为过敏反应的过程,ADC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1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2为B细胞,细胞3为浆细胞,M为相同的过敏原。
【详解】A、APC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1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2为B细胞,细胞3为浆细胞,M为相同的过敏原。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但是T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A错误;
B、M为相同的过敏原,故M为柳树花粉,细胞1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2为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B错误;
C、细胞3能分泌抗体而细胞2没有是因为基因选择性表达,C错误;
D、组胺产生后,通过血液传送到达全身的毛细血管,引起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中滤出,使人体呈现出过敏反应,D正确。
故选D。
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它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微生物。如图为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染1~2年间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下HIV浓度降低
B. HIV在辅助性T细胞中大量增殖使其数量迅速下降
C.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D. 艾滋病患者直接死因是由于HIV的感染
【答案】D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随着HIV浓度增加,辅助性T淋巴细胞逐渐减少,并伴有一些症状出现,如淋巴结肿大,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如果存在和艾滋病人共同使用注射器,或使用未经正规消毒的检查工具及器械,在不正规的地方进行献血、文身等,都可能通过血液或黏膜导致感染到艾滋病病毒;如果与患有艾滋病的患者有了性交,男性艾滋病病人的精液或女性艾滋病病人的阴道分泌物就会传播给性伴侣,从而感染艾滋病病毒;如果患有艾滋病的母亲没有经过正规的治疗,胎儿很可能会有宫内感染,或者在分娩的时候因母亲阴道分泌物而感染。一般和艾滋病人握手、一起吃饭、亲吻等正常的接触是不会感染的。
【详解】A、结合题图,感染1~2年间,人体免疫系统未遭到破坏,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下HIV浓度降低,A正确;
B、HIV在辅助性T细胞中大量增殖,导致辅助性T细胞死亡裂解,使其数量迅速下降,B正确;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C正确;
D、艾滋病患者直接死因往往是由于免疫功能丧失而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不是直接死于HIV的感染,D错误。
故选D。
6. 如图是某网球运动员在饭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摄食后血糖浓度升高,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升高有关
B. 血糖浓度正常水平的维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达成的
C. A点后血糖浓度降低,是因为胰岛素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D. B点后血糖浓度升高,是因为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从图中分泌物甲能使血糖降低,分泌物乙能升血糖可知,甲是胰岛素,乙是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的功能;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具有促进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的功能.可见,这两者在血糖调节中是拮抗作用。
【详解】A、摄食后1小时内,由于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与胰岛A细胞无关,A错误;
B、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调节方式被称为负反馈调节,B正确;
C、A点后血糖浓度降低,是因为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的功能,C错误;
D、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
故选B。
7. 科学家在发现与寻找激素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可以证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调节
B. 性腺摘除和移植实验分别运用了“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可证明性腺的功能
C.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发现了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D. 班廷之前,科学家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收效甚微,是因为提取液中还有胰高血糖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
2、加法原理是与常态相比,人为的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减法原理是与常态相比,人为的去除某种影响因素。
【详解】A、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证明了胰液分泌还受化学物质调节,没有证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调节,A错误;
B、性腺摘除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性腺移植实验运用了“加法原理”,通过观察性腺摘除和移植后动物出现的变化,可证明性腺的功能,B正确;
C、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产生,不是胰腺分泌的,C错误;
D、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收效甚微,是因为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会被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所分解,D错误。
故选B。
8. 下列关于学习和记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 人类的记忆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C. 学习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D. 学习和记忆中枢位于下丘脑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使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错误;
B、人类的记忆主要可分为4种不同形式: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即人类的记忆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B正确;
C、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的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C错误;
D、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D错误。
故选B。
9. 下图表示某一反射弧的模型,其中有一部位被切断,a为外周段(远离中枢的部位)上的某点,b为向中段(靠近中枢的部位)上的某点,且 b的两侧连接电流表。下面推论不成立的是( )
A. 若切断的是传出神经,刺激b处,电流表偏转2次,肌肉收缩
B. 若两电极之间存在突触的结构,刺激b处,电流表偏转1次或2次
C. 若切断的为传出神经,刺激a处,肌肉收缩,刺激b处,肌肉不收缩
D. 若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刺激a处,肌肉不收缩,刺激b处,肌肉收缩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射弧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详解】AC、a为外周段(远离中枢的部位)上的某点,b为向中段(靠近中枢的部位)上的某点,若切断的是传出神经,则与a相连的是效应器,刺激a处,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肌肉收缩;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刺激b处,兴奋先后传递到电流表的左端和右端,因此电流表偏转2次,由于切断的是传出神经,肌肉不收缩,A错误,C正确;
B、若两电极之间存在突触的结构,若右端为感受器,左端为效应器,兴奋在细胞间传递具有单向性,那么刺激b处,兴奋只能传到左端,不能传到右端,电流表偏转1次;若右端为效应器,左端为感受器,兴奋可以从左传到右,那么刺激b处,电流表偏转2次,B正确;
D、若切断的是传入神经,则与a相连的是感受器,刺激a处,兴奋不能传到效应器,肌肉不收缩;刺激b处,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肌肉收缩,D正确。
故选A。
10.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处理后,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曲线Ⅱ的下降段是K+以被动运输方式内流所致
B. 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给予适宜刺激,曲线Ⅱ会变为曲线Ⅰ
C. 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Ⅳ
D. 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同时给予适宜刺激,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Ⅰ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Ⅰ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一直维持正电位不变,此时突触后膜持续兴奋;Ⅱ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恢复静息电位;Ⅲ一直是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不兴奋;Ⅳ突触后膜膜内电位进一步降低,此时突触后膜抑制。
【详解】A、曲线Ⅱ的下降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是K+以被动运输(协助扩散)方式外流所致,A错误;
B、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有关,若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则适宜刺激下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减小,不会由曲线Ⅱ会变为曲线Ⅰ,B错误;
C、如果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则细胞外Cl-内流,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膜电位变化为曲线Ⅳ,C正确;
D、若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同时给予适宜刺激,则Na+无法内流,膜电位不会发生变化,即如曲线Ⅲ所示,D错误。
故选C。
11. 下图是人大脑皮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此图为大脑的左半球,逻辑思维主要由左半球负责
B. 聋哑人相互交流时,需大脑皮层视觉中枢、V区、躯体运动中枢参与调节
C. 大脑皮层S区损伤的患者能用面部表情和手势与人交流,但不能听懂话
D. 此刻你专心作答试题,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V区和W区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1、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大多数人的大脑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是创造的脑;此图为大脑的左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是理性的脑,A正确;
B、聋哑人不能说话且听觉功能受损,但其他功能正常,相互交流时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V区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B正确;
C、大脑皮层S区受损伤,患者不能讲话,但能听懂话,并用面部表情和手势与人交流,C错误;
D、专心作答试题时,需要读懂文字,并书写答案,故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和W区,D正确。
故选C。
12. 在长津湖战争中,英勇的战士们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下伏击敌军,不畏严寒、坚守阵地,部分战士被冻成“冰雕”,展现了我国志愿者惊人的意志力。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低温环境停留过久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使内环境稳态失调
B. 机体受寒冷环境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膀胱缩小,促进排尿
C. 受低温刺激,下丘脑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D. 寒冷环境,机体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并作用于骨骼肌使其不自主战栗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调节的过程大致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A、低温环境停留过久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使内环境稳态失调,进而表现出代谢紊乱,严重时会引起生命威胁,A正确;
B、机体受寒冷环境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但不会引起膀胱缩小,B错误;
C、受低温刺激,下丘脑直接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激素起作用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C错误;
D、进入寒冷环境,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直接受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A。
13. 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 上述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③
C. 长期营养不良会造成①的量增多从而出现病症
D. 体液①中的葡萄糖进入③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5层生物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详解】A、据图可知,①与②、②与③都是双向渗透,②单向渗透进入④,④单向渗透进入①,因此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液,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④组成的,A错误;
B、上述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③细胞内液,B正确;
C、长期营养不良会造成②组织液的量增多,出现组织水肿,C错误;
D、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体液①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③(细胞内)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组织细胞的细胞膜(1层),共3层膜,D错误。
故选B。
14. 正常重力环境中,成骨细胞分泌的PGE2与感觉神经上的EP4结合,将信号传入下丘脑抑制某类交感神经活动。进而对骨骼中血管和成骨细胞进行调节,促进骨生成以维持骨量稳定。长时间航天飞行会使宇航员骨量下降。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PGE2与EP4的合成过程均发生在内环境
B. PGE2与EP4的结合使骨骼中血管收缩
C. 长时间航天飞行会使宇航员成骨细胞分泌PGE2增加
D. 使用抑制该类交感神经的药物有利于宇航员的骨量恢复
【答案】D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PGE2是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EP4是神经上的受体,这两个物质的合成场所都是在细胞内完成的,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PGE2与EP4结合后传入下丘脑抑制某类交感神经活动,这通常会导致血管扩张而不是收缩,B错误;
C、长时间航天飞行会导致宇航员骨量下降,而不是通过增加PGE2分泌来尝试维持骨量,C错误;
D、根据题意,交感神经活动的抑制有助于促进骨生成以维持骨量稳定,抑制交感神经活动的药物可能有助于宇航员在长时间航天飞行后恢复骨量,D正确;
故选D。
15. 某同学一家暑假驾私家车去某景点旅游,途中该同学产生“尿意”,憋尿痛苦表情浮现脸面,突然看到路标,离前方服务区还有15km,心情放松了许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产生“尿意”的部位是大脑皮层,产生“尿意”过程不属于反射
B. 膀胱中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尿液的渗透压比血浆的渗透压小
C. 该同学有意识地憋尿是因为大脑皮层能对脊髓的排尿中枢进行调控
D. 该同学憋尿产生痛苦的表情是大脑高级功能的体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详解】A、人体产生“尿意”的部位是大脑皮层,产生“尿意”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不属于反射,A正确;
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膀胱中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尿液的渗透压比血浆的渗透压大,B错误;
C、该同学有意识地憋尿,是因为大脑皮层中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对脊髓的排尿反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C正确;
D、情绪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该同学憋尿产生痛苦的表情是大脑高级功能的体现,D正确。
故选B。
16. 谷氨酸( Glu)可引起运动皮质和海马区兴奋性增加,运动皮质和海马区与大脑记忆与学习相关,提升这2个区域的谷氨酸含量,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记忆力,谷氨酸引起兴奋的原理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过程表示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的移动和融合
B. NMDAR 和AMPAR既是谷氨酸的受体也是通道蛋白
C. 谷氨酸引起Na+,Ca2+内流进而引起突触后膜产生静息电位
D.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图中①过程表示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的移动和融合,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结合图示可以看出,NMDAR 和AMPAR既是谷氨酸的受体也是通道蛋白,B正确;
C、谷氨酸引起Na+,Ca2+内流进而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C错误;
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如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C。
17. 清凉油有清凉散热、止痒止痛的功效。清凉油中因含薄荷醇而使皮肤表面有清凉刺激感,若接触过清凉油的手不小心触碰到眼睛时会有灼烧感且会流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薄荷醇刺激皮肤后,兴奋在传入神经上单向传导
B. 涂抹清凉油后感觉到神清气爽属于非条件反射
C. 眼睛触碰清凉油后引起的流泪属于条件反射
D. 眼睛触碰清凉油后引起流泪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薄荷醇刺激皮肤后,兴奋在传入神经上单向传导,A正确;
B、涂抹清凉油后感觉到神清气爽没有经过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
CD、眼睛触碰清凉油后引起的流泪属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需要低级中枢脊髓的参与,不需要大脑皮层,CD错误。
故选A。
18. X疾病是指由假设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病原体导致的严重国际大流行的可能性疾病。英国两百名科学家共同制定了一份病毒清单并开始疫苗的研制,以预防可能的X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B. 免疫系统对某些X病的防御不需要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C. 研制出清单中病毒的疫苗后,X病就不会大流行了
D. 病原体的相关核酸导入宿主细胞中也能诱导免疫应答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防御: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如人体三道防线。②免疫自稳: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③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2、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应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疫苗,主要成分是病毒的表面抗原蛋白,接种后能刺激机体免疫细胞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
【详解】A、免疫防御功能是免疫系统的最基本功能,A正确;
B、 胞外寄生的细菌不侵入宿主细胞,因此不需要细胞免疫发挥作用,B正确;
C、 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而X病的病原体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异性,因此预防能力和范围都有限,C错误;
D、 核酸疫苗也可以诱导免疫预防, D正确。
故选C。
19. 当巨噬细胞遇到病原体,释放白细胞介素-1等细胞因子,这些因子通过血液运至大脑,激活下丘脑神经元,引起发热。发热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同时促进肝脏和脾脏储存铁离子,限制细菌生长,这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但高热可能损害身体,甚至可能致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适当发热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B. 铁离子可能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必需元素
C. 发热过程受神经—体液—免疫系统调节
D. 被激活的白细胞介素-1能直接杀灭入侵的微生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发热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判断,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作用,有助于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因此适当发热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A正确;
B、由题干信息“促进肝脏和脾脏储存铁离子,限制病原体的生长”判断,铁离子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必需元素,B正确;
C、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发热过程受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C正确;
D、发热通过激活白细胞介素-1等细胞因子,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但并不直接杀灭入侵的微生物,D错误。
故选D。
20.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不参与特异性免疫
B.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
C. 抗原进入人体后激起的特异性免疫必然包括体液免疫
D. 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自稳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1)免疫器官:淋巴结、胸腺、脾、骨髓;(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则在骨髓中发育成熟;(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4)免疫细胞的起源: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则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其中第一、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特异性免疫。
【详解】A、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但也参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B错误;
C、抗原进入人体后激起的特异性免疫必然包括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C正确;
D、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监视,D错误。
故选C。
2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有包膜结构,来源于病毒最后所在的宿主细胞
B. 可通过抑制HIV表面蛋白和细胞膜受体结合,进而抑制HIV病毒侵染宿主细胞
C. 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得机体无法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D. 艾滋病患者最终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HIV是具有包膜结构的病毒,且病毒包膜来源于病毒最后所在的宿主细胞,A正确;
B.HIV表面蛋白可以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从而使HIV感染细胞,可通过抑制这一方式抑制病毒去侵染宿主细胞,B正确;
C.潜伏期间HIV会经历迅速增殖,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分泌抗HIV的抗体,这也是目前HIV检测的重要依据,C错误;
D.艾滋病患者最终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D正确。
故选C。
22. 伤寒沙门氏菌的抗原直接与B细胞结合就能激活B细胞,但不产生记忆细胞。脂多糖(LPS)是该类细菌的主要致病毒素。研发伤寒沙门氏菌LPS疫苗过程中,为初步鉴定多肽A、B模拟LPS抗原特征的相似程度,研究人员利用抗LPS抗体进行检测,部分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胸腺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是B细胞和T细胞成熟与集中分布的部位
B. 再次感染伤寒沙门氏菌后,人体产生的反应更快、抗体水平更高
C. 图1步骤c中LPS与抗体结合后的复合物会被消洗掉
D. 据图2可知,用多肽A模拟LPS的抗原特性的效果更好
【答案】D
【解析】
【分析】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详解】A、胸腺在免疫系统中属于免疫器官。在胸腺中发育的淋巴细胞是T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A错误;
B、由题意“伤寒沙门氏菌的抗原直接与B细胞结合就能激活B细胞,但不产生记忆细胞”可知,首次感染伤寒沙门氏菌后,由于不产生记忆细胞,故再次感染伤寒沙门氏菌后,人体产生的反应不会更快、抗体水平不会更高,B错误;
C、图1步骤c中与多肽结合的抗体会被洗脱掉,而LPS固定在检测板上,LPS与抗体结合后的复合物不会被消洗掉,C错误;
D、多肽模拟LPS抗原特征的相似程度越高,其与LPS竞争抗体结合位点的能力越强,与多肽结合的抗体会被洗脱掉,而未被洗脱的抗体因与LPS结合而残留在检测板上,未被洗脱的抗体越少的多肽效果越好,图2显示加入多肽A的清洗后检测板上检出的抗体数量比加入多肽B的少,因此模拟LPS效果更好的多肽是多肽A,D正确。
故选D。
23. 人一猪异种器官移植最棘手的问题是免疫排斥反应。CD47蛋白可以与人类巨噬细胞表面的SIRPα(调节蛋白)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作用。而猪肾细胞表面的CD47无法有效与SIRPα结合,可诱导SIRPα磷酸化,引起免疫排斥,从而导致猪肾器官移植失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磷酸化可改变SIRPα的空间结构,从而改变其活性
B. SIRPα与CD47不能有效结合,会导致巨噬细胞功能缺陷
C. 猪肾植入人体后,CD47直接刺激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
D. 研究促进SIRPα磷酸化的药物有助于提高异种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CD47蛋白可以与人类巨噬细胞表面的SIRPα(调节蛋白)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作用。而猪肾细胞表面的CD47无法有效与SIRPα结合,可诱导SIRPα磷酸化,引起免疫排斥,研究抑制SIRPα磷酸化的药物有助于提高异种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详解】A、磷酸化可改变SIRPα的空间结构,从而改变其活性,导致SIRPα不能识别CD47,A正确;
B、CD47蛋白可以与人类巨噬细胞表面的SIRPα(调节蛋白)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作用,SIRPα与CD47不能有效结合,保证巨噬细胞正常发挥作用,B错误;
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D47不能直接刺激浆细胞,C错误;
D、SIRPα磷酸化会引起免疫排斥,研究抑制SIRPα磷酸化的药物有助于提高异种器官移植的成功率,D错误。
故选A。
24. NE(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和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合成和分泌,也能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研究表明,NE可引起动物嗜睡、体温降低;脑内NE减少会导致精神抑郁,过量会导致狂躁。NE既能使血管收缩、瞳孔扩张,也能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还能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系统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和脂肪的分解,从而促进产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NE既能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也能作为激素调节生命活动
B. NE与受体结合,一定能使靶细胞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 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表面存在着不同的NE受体
D. NE促进葡萄糖利用和脂肪分解,自身并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答案】B
【解析】
【分析】1、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2、激素调节的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A、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和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合成和分泌的NE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的NE作为激素调节生命活动,A正确;
B、NE与受体结合,可能使靶细胞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从而使靶细胞产生兴奋,也可能使靶细胞产生抑制,如动物嗜睡、体温降低等,B错误;
C、NE不管作为神经递质还是激素,发挥作用都需要与受体结合,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表面存在着不同的NE受体,从而使NE发挥不同的作用,C正确;
D、NE促进细胞对葡萄糖利用和脂肪的分解需要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实现,其自身并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D正确。
故选B。
25. 假饲是指让动物进食后,食物从食管瘘口(瘘口指皮肤表面的孔洞,内与器官腔连通)流出而不能进入胃,如图所示。科学家观察到假饲动物进食后,引流瓶收集到了较多胃液。研究表明,对假饲动物喂食时给予一些悦耳声音的刺激,假饲动物分泌的胃液量明显增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可以推测出胃液的分泌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 为证明胃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调节的影响,可切除通向胃壁的神经
C. 该实验可以推测出胃液的分泌不受食物刺激的影响
D. 假饲动物在看到饲养员后分泌胃液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实验设计应符合单一变量原则,研究的对象作为自变量处理才能得出结论;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必须要大脑皮层参与。
【详解】A、声音的刺激使胃液的分泌量增加,可推测胃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A正确;
B、可以切除通向胃壁的传出神经,观察胃液的分泌情况,证明该过程是否受神经调节的影响,B正确;
C、欲证明胃液的分泌是否受食物刺激的影响,应建立不饲喂食物的对照组,观察对照组假饲动物胃液的分泌情况,C错误;
D、假饲动物看到饲养员就分泌胃液,属于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D正确。
故选C。
26. 松果腺素是存在于从藻类到人类等众多生物中的一种激素,其生物合成受光周期的制约,夜间的分泌量比白天多5~10倍。动物分泌的松果腺素具有促进睡眠、调节时差、抗衰老、调节免疫、抗肿瘤等多项生理功能。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双目失明患者白天松果腺素的分泌明显低于正常人
B. 老年人睡眠质量下降、睡眠障碍加剧可能与松果腺素分泌减少有关
C. 经常熬夜玩手机的青少年,松果腺素的分泌减少,可导致免疫力下降
D. 动物的昼夜节律可能与松果腺素含量的日周期性变化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题意可知,松果腺素夜间的分泌量比白天多5~10倍,据此推测光照抑制松果腺素分泌,动物分泌的松果腺素具有促进睡眠、调节时差、抗衰老、调节免疫、抗肿瘤等多项生理功能。
【详解】A、松果腺素夜间的分泌量比白天多5~10倍,据此推测光照抑制松果腺素分泌,因此双目失明患者不能感受光,白天松果腺素的分泌明显高于正常人,A错误;
B、松果腺素具有促进睡眠的生理功能,因此老年人睡眠质量下降、睡眠障碍加剧可能与松果腺素分泌减少有关,B正确;
C、光照能抑制松果腺素分泌,松果腺素能调节免疫功能,经常熬夜玩手机的青少年,感受光较多,松果腺素的分泌减少,可导致免疫力下降,C正确;
D、松果腺素具有调节时差功能,因此动物的昼夜节律可能与松果腺素含量的日周期性变化有关,D正确。
故选A。
27.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在大脑的发育阶段,神经元会形成远多于实际需要的突触连接,因此需要清除掉功能不适合的连接才能形成正确的环路。不同的小胶质细胞能分别清除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种突触。研究发现雄性小鼠酗酒会诱导小胶质细胞选择性清除前额叶皮层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性突触,增加焦虑行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胶质细胞清除突触连接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的功能
B. 酗酒的雄性小鼠前额叶皮层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受到抑制
C. 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时有可能导致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生
D. 上述研究实例说明免疫系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详解】A、小胶质细胞清除突触连接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A错误:
B、题中显示,雄性小鼠酗酒会诱导小胶质细胞选择性清除前额叶皮层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性突触,据此可推测,酗酒的雄性小鼠前额叶皮层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受到抑制,B正确:
C、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在大脑的发育阶段,神经元会形成远多于实际需要的突触连接,因此需要清除掉功能不适合的连接才能形成正确的环路,据此可推测,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时有可能导致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生,C正确;
D、上述研究实例说明小胶质细胞能清除掉功能不适合的连接才能形成正确的环路,该事实说明免疫系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正确。
故选A。
28. 人在情绪激动、过于紧张等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过度换气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肺过度通气、血浆的CO2浓度降低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同时出现手足抽搐等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情绪激动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使支气管收缩
B. 过于紧张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C. 血浆CO2浓度降低时,细胞中的缓冲物质可调节血浆的pH
D. 呼吸性碱中毒会导致血浆Na+浓度降低引起手足抽搐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液调节通过血液运输信号分子起调节作用,而神经调节需要反射弧的参与。正常人的血浆pH保持在7.35-7.45之间,这是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
【详解】A、交感神经兴奋使支气管扩张,A错误;
B、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能促进细胞代谢,提高机体应激能力,B正确;
C、血浆CO2浓度降低时,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调节血浆的pH,C错误;
D、血浆中Ca2+浓度降低会引起手足抽搐,D错误。
故选B。
29. 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类似,均具有生物电现象。两者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相似,但动作电位明显不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4五个时期,其膜电位变化及形成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适当增大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B. 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后,一定引起Na+通道介导的Na+内流,出现0期
C. 在2期中,Ca2+内流和K+外流相当,所以膜电位变化非常平缓
D. 在4期中,Ca2+通过Na+-Ca2+交换逆浓度排出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于细胞膜内外这种特意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这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导致的。若受到刺激后,钠离子大量内流,使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这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中,钾离子内流,此外还需钠—钾泵排出Na+并吸收K+,从而维持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为下次兴奋做准备。
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详解】A、适当增大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会导致静息状态下K+外流减少,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A错误;
B、神经递质作用于受体引发电位变化的前提之一是要有足够量的神经递质,另外,兴奋性神经递质可引起后一个细胞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引起Na+通道介导的Na+内流,B错误;
C、根据图中信息,在2期中,Ca2+内流和K+外流相当,所以膜电位变化非常平缓,出现平台现象,C正确;
D、在4期中,Ca2+通过Na+—Ca2+交换逆浓度排出细胞的动力直接来自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而形成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的动力来自ATP,即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C。
30. 动物激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口服人工合成的孕激素类药物促进女性排卵
B. 临床上,常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
C. 给运动员长期服用性激素类药物以提高比赛成绩
D. 注射适量的生长激素可以治疗因激素缺乏而导致的侏儒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等具有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生成和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等作用;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的兴奋性等作用;生长激素可调节生长发育。
【详解】A、人工合成的孕激素类药物,是固醇类小分子,可抑制妇女排卵,从而达到避孕效果,A错误;
B、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治疗方法是注射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可以作为免疫抑制剂,故临床上常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B正确;
C、服用性激素类药物可以使肌肉兴奋,增强肌肉力量,给运动员长期服用性激素类药物能提高比赛成绩,C正确;
D、生长激素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骼的发育,幼年缺少生长激素会导致侏儒症,故注射生长激素可以治疗因激素缺乏而导致的侏儒症,D正确。
故选A。
31. 电流计与离体神经纤维的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图2是在箭头处施加适宜的刺激后,根据电流计指针的变化得到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施加刺激后,电流计指针共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B. 若减小a、b两点间的距离,则d也随之减小
C. 当ab=0时,两个波峰重叠,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
D. 动作电位传至a处时,膜内K+浓度大于膜外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电解质离子浓度不同,膜外Na+浓度高,膜内K+浓度高,而神经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各不相同。静息时,膜对K+的通透性大,造成K+外流,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的主要原因;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导致Na+内流,这是形成动作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基础。
【详解】A、在图1中,与电流计相连的两电极分别置于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纤维内部的a点和外表面的b点,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内负外正,此时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施加刺激产生兴奋时,刺激部位的膜两侧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当兴奋传到a点时,两电极处都是正电位,电流计指针指向0;当兴奋离开a点尚未到达b点时,a点膜两侧的电位恢复为内负外正,电流计指针恢复为最初的向左偏转状态;当兴奋传到b点时,两电极处都是负电位,电流计指针又指向0。可见,电流计指针共发生两次相同方向的偏转,A错误;
B、若减小图1中a、b两点间的距离,则兴奋由a点传到b点所需时间会缩短,所以图2中的d也随之减小,B正确;
C、当ab=0时,两个电极处同时发生电位改变,两个波峰重叠,电流计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
D、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大于膜外,动作电位传至a处时,膜内K+浓度仍然大于膜外,D正确。
故选A。
32. 如图是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致病机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患者可能出现智力低下和甲状腺增生的症状
B. 该病是免疫系统监视功能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C. 能使B细胞活化的抗原有可能位于患者甲状腺细胞表面
D. 静脉注射的甲状腺激素可定向运输至靶细胞处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2、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该病是患者的甲状腺受到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攻击引起甲状腺细胞坏死或凋亡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若在幼儿期发病,则可能出现智力低下的症状,但不会出现甲状腺增生的症状,A错误;
B、图中的该种免疫失调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细胞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属于免疫系统自稳功能失调而导致的自身免疫病,B错误;
C、据图可知,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攻击甲状腺细胞,因此能使B细胞活化的抗原可能位于患者甲状腺细胞表面,C正确;
D、激素的运输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C。
33. 如图①~③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
B. ②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细胞
C. ③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肌细胞
D. 三种方式中,②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1、当血糖低于正常水平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作用于肝细胞,加速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但是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
2、分析题图,可知①代表神经—体液调节,②代表神经调节,③代表体液调节。
【详解】A、①可表示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A正确;
B、②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细胞,B正确;
C、③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故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不是肌细胞,C错误;
D、由图示可知,①代表神经—体液调节,②代表神经调节,③代表体液(激素)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速度最快,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为图像分析题,考察考生对神经体液调节过程的记忆和理解,解题关键是掌握身体内生理活动调节过程和方式。
34. 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 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 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 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刺激机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分泌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
B、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可知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
C、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
D、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35. 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预防甲型H1N1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结构不完整的H1N1流感病毒侵染人体后,也能激发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B. 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被H1N1侵染的靶细胞后,可引起靶细胞坏死并释放病原体
C. 再次感染H1N1时,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不再参与机体内的免疫反应
D. 甲型流感的康复者,免疫防御功能有所降低,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率升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
【详解】A、结构不完整的H1N1流感病毒侵染人体后,只要其引起免疫反应的有效成分(抗原成分)的结构还完整,就能激发人体产生免疫反应,A正确;
B、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被H1N1侵染的靶细胞后,可引起靶细胞凋亡并释放病原体,B错误;
C、再次感染H1N1时,机体会启动二次免疫和初次免疫,故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仍会参与机体内的免疫反应,C错误;
D、甲型流感的康复者,免疫监视功能有所降低,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率升高,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0分)
36. 巴黎奥运会上,各国运动健儿激烈角逐,不断突破。运动过程中,人体发生了一系列生理变化,多个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田径赛场上,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立刻起跑,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国际田联规定,枪响后0.1秒内起跑被视为抢跑,该规定的生理学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2)人体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位于______。100米自由泳决赛中,运动员心跳加速,此时占据优势的自主神经为______。相关神经元可释放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也可通过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______引起心跳加速,后一种途径对应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调节。
(3)网球场上,运动员剧烈运动后出汗失水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相应感受器兴奋后,引起______分泌增加,从而促进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合成该种激素的细胞位于______。
(4)部分运动员在比赛中因皮肤破损而出现局部炎症反应,这是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在发挥作用,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损伤,而炎症信号可通过激活________调控轴,从而促进糖皮质激素的释放来降低炎症反应。
【答案】(1) ①. 大脑皮层和脊髓 ②. 完成该反射活动至少需要0.1秒
(2) ①. 脑干 ②. 交感神经 ③. 肾上腺素 ④. 神经—体液
(3) ①. 升高 ②. 抗利尿激素 ③. 下丘脑
(4)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解析】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小问1详解】
田径赛场上,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立刻起跑,这一反射活动需要大脑皮层和脊髓的参与,因此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和脊髓。人类从听到声音到做出反应起跑需要经过反射弧的各个结构,由于兴奋传到突触时需要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整个反射活动所需的时间至少需要0.1秒,所以现在世界短跑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秒内起跑视为抢跑。
【小问2详解】
人体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位于脑干。在100米自由泳决赛中,运动员心跳加速,这是为了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给肌肉,此时占据优势的自主神经为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等。相关神经元可释放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也可通过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引起心跳加速。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能够加快心跳和血液流动。后一种途径,即通过激素来调节心跳,对应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3详解】
在网球场上,运动员剧烈运动后出汗失水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兴奋,然后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合成抗利尿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
【小问4详解】
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损伤,为了降低炎症反应,炎症信号可以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调控轴,从而促进糖皮质激素的释放。
37. “B小鼠”指的是体内缺乏T细胞的小鼠。将断奶后小鼠的某种器官M摘除后,用致死剂量的X射线全身照射,同时用正常小鼠的骨髓重建其造血系统可以获得重建型“B小鼠”,重建型“B小鼠”具有广泛的科研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构建重建型“B小鼠”过程中摘除的器官M为_____。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减少会导致正常剂量抗原刺激下小鼠体内抗体的产生量显著减少,原因是_____。
(2)实验小组为了判断某“B小鼠”是否构建成功,向该小鼠移植外来小鼠的皮肤,若获得的小鼠为“B小鼠”,则相应的实验现象应为_____。
(3)科学研究上常以“B小鼠”为材料构建肿瘤模型小鼠,用于肿瘤药物的筛选和治疗。相对于正常小鼠,“B小鼠”更容易构建肿瘤模型小鼠,试从免疫系统的具体功能的角度阐述其原因:_____。
(4)现获得了两种重建型“B小鼠”甲和乙,为了检测重建型“B小鼠”是否构建成功,实验小组分别提取小鼠甲和乙的脾脏细胞置于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胸腺嘧啶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并检测了 CnA(一种能专一性刺激T细胞增殖的化学物质)刺激下培养基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渗入量,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小鼠_____为构建成功的重建型“B小鼠”,依据是_____。
【答案】(1) ①. 胸腺 ②. 辅助性T细胞减少,不能有效地刺激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导致抗体的产生量显著减少
(2)该小鼠对植入的外来皮肤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3)“B小鼠”体内无T细胞,免疫监视能力下降,导致其患肿瘤的概率大大提高
(4) ①. 乙 ②. 构建成功的重建型“B小鼠”体内存在由骨髓重建的造血系统产生的T细胞,小鼠乙的脾脏细胞在 CnA 的刺激下胸腺嘧啶渗入量显著增加,说明该刺激下T细胞大量增殖,从外界摄取了大量的胸腺嘧啶用于 DNA 的复制;而小鼠甲的脾脏细胞在CnA 的刺激下胸腺嘧啶渗入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小鼠甲体内几乎无T细胞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小问1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B小鼠”指的是体内缺乏T细胞的小鼠,故构建重建型“B小鼠”过程中摘除的器官M为胸腺,因为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数量减少,就不能有效地刺激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导致抗体的产生量显著减少,故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减少会导致正常剂量抗原刺激下小鼠体内抗体的产生量显著减少。
【小问2详解】
外来小鼠的皮肤属于异体器官,对于重建型“B小鼠”而言,其缺乏T细胞,故不能发挥细胞免疫的作用,所以向该小鼠移植外来小鼠的皮肤时,就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小问3详解】
由于重建型“T小鼠”体内无T细胞,故小鼠的免疫监视能力就会下降,进而导致其患肿瘤的概率大大提高。
【小问4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CnA是一种能专一性刺激T细胞增殖的化学物质,由于构建成功的重建型“B小鼠”体内存在由骨髓重建的造血系统产生的T细胞,而小鼠乙的脾脏细胞在 CnA 的刺激下胸腺嘧啶渗入量显著增加,说明该刺激下T细胞大量增殖,从外界摄取了大量的胸腺嘧啶用于 DNA 的复制;而小鼠甲的脾脏细胞在CnA 的刺激下胸腺嘧啶渗入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小鼠甲体内几乎无T细胞,故小鼠乙为构建成功的重建型“B小鼠”。
38. “肠微生物—肠—脑轴”(MGBA)是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双向调节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系统,主要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肠道菌群等共同组成。肠道益生菌的代谢产物之一“短链脂肪酸(SCFA)”可以参与机体稳态调节。部分途径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大脑向肠道菌群发送信号主要通过由_______(填“传入”、“传出”或“传入和传出”)神经组成的自主神经系统完成,其中_______神经的作用使肠道转运加速,收缩加强,从而影响营养物质向肠道微生物的转移速度以及肠腔环境对肠道菌产生影响。
(2)肠道上皮细胞吸收SCFA的方式是_______。迷走神经受到SCFA刺激,将信息传到中枢进行整合,再由中枢向肠道发出相应的指令,该过程属于_______调节。
(3)压力或紧张情绪,会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活动增强,通过_______抑制免疫细胞、肠肌及肠道上皮细胞活动,从而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和免疫力下降。研究表明,SCFA可以减少编码HPA轴中涉及的蛋白质的基因的表达,从而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HPA轴的响应。HPA轴存在着分级调节机制,其生理学意义是_______ ,利于精细调控。
(4)致病微生物及细菌代谢产物能直接刺激肠道内的免疫细胞,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该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功能;其中抗原呈递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传出 ②. 副交感
(2) ①. 主动运输 ②. 神经
(3) ①. 分泌皮质醇 ②. 减弱 ③. 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
(4) ①. 免疫防御 ②.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
【小问1详解】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即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使肠道转运加速,收缩加强,从而影响营养物质向肠道微生物的转移速度以及肠腔环境对肠道菌产生影响。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SCFA借助载体蛋白和另一种物质顺浓度梯度运输产生的化学势能逆浓度梯度运输进入肠道上皮细胞,为主动运输;迷走神经受到SCFA刺激,将信息传到中枢进行整合,再由中枢向肠道发出相应的指令,属于反射过程,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通过免疫细胞、肠道细胞、微生物和皮质醇建立HPA轴与免疫力下降、肠道功能紊乱之间的因果联系,即肾上腺分泌皮质醇抑制免疫细胞、肠肌及肠道上皮细胞活动。短链脂肪酸可以抑制HPA轴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则该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变弱,HPA的响应减弱。HPA轴存在着分级调节机制,其生理学意义是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 ,利于精细调控。
【小问4详解】
未接受 CnA 刺激组
接受 CnA 刺激组
小鼠甲
998
1001
小鼠乙
1355
1207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A4,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生物答案docx、生物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生物试题docx、生物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