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第1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第2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哪项一定不属于人体内环境中的蛋白质所具有的功能( )
    A. 与靶细胞结合,促进血糖进入细胞或抑制葡萄糖的生成
    B. 催化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同时释放能量
    C. 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细胞的黏附
    D. 与无机盐一起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有的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有的蛋白质具有调节功能,如胰岛素;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等。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详解】A、与靶细胞结合,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的是胰岛素,由血液运输至相应的靶细胞,属于内环境中蛋白质的功能,A不符合题意;
    B、催化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同时释放能量的酶位于细胞质基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符合题意;
    C、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细胞的黏附是抗体的作用,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C不符合题意;
    D、血浆中蛋白质可以与无机盐一起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稳定,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患者呼吸困难会导致其体内乳酸和CO2含量偏高
    B. 使用药物抑制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C. 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 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1、人体体温恒定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无法排出,含量偏高,A正确;
    B、使用药物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可使患者尿量增加,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说明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出现组织水肿,C正确;
    D、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升高的过程中,可能是产热量大于散热量,D错误。
    故选D。
    3. 挤压综合征是地震后最容易出现的“杀手”。人体四肢或躯干等肌肉丰富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坏死,挤压解除后,肌肉细胞中大量肌红蛋白、K+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肌红蛋白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
    B. 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能与内环境渗透压过高有关
    C. 机体自身细胞的代谢活动可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 以上事实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
    【详解】A、肌红蛋白存在于肌肉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
    B、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蛋白、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使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导致心肾功能衰竭,B正确;
    C、肌肉坏死,挤压解除后,肌肉细胞中大量肌红蛋白、K+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说明机体自身细胞的代谢活动可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以上事实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则稳态失衡,D正确。
    故选A。
    4. 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变化可影响其兴奋性、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即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值)后,才能产生
    兴奋。如图所示,甲、乙和丙表示不同环境下静息电位或阈电位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环境中细胞的动作电位峰值受膜内外钠离子浓度差影响
    B. 环境甲中钾离子浓度低于正常环境
    C. 细胞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后,钠离子通道才开放
    D. 同一细胞在环境乙中比丙中更难发生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浓度差决定了动作电位的峰值,内外浓度差越大,峰值越大。静息电位的强度与K+的浓度差有关,K+的浓度差越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越大。负离子例如氯离子的内流会形成抑制作用,导致膜内负电荷增多。
    【详解】A、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与钠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有关,细胞内外钠离子浓度差会影响动作电位峰值,A正确;
    B、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外流有关,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降低时,膜两侧钾离子浓度差增大,钾离子外流增多,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环境甲中钾离子浓度低于正常环境,B正确;
    C、细胞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前,钠离子通道就已经开放,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与环境丙相比,细胞在环境乙中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差值更大,受到刺激后更难发生兴奋,D正确。
    故选C。
    5.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眠“碎片化”,研究表明,老年期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是导致睡眠“碎片化”的关键。在以小鼠为材料的研究中可知,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的表达下降,导致觉醒持续时间延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可能与其对K+的通透性降低有关
    B. Hcrt神经元轴突末端的多个分支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C. Hcrt神经元由树突、胞体、轴突及神经髓鞘构成
    D. 促进KCNQ2/3相关的基因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质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元即神经元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详解】A、从题中知,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KCNQ2/3表达量下降,使钾离子通道减少,通透性降低, H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从而使年老小鼠觉醒时间延长,由此可推测He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与K+通透性降低有关,A正确;
    B、神经元轴突末端分支成多个神经末梢,可以联系更多其他神经元或组织细胞,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效率,B正确;
    C、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无髓鞘结构,髓鞘是由其他细胞发出,包裹在神经元上的,C错误;
    D、年老小鼠Hrt神经元KCNQ2/3表达量下降,使年老小鼠觉醒时间延长,因此促进KCNQ2/3相关的基因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质量,D正确。
    故选C。
    6. 为研究脊髓的功能,科学家从实验动物脊髓第5节颈段以下水平切断脊髓,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反射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脊休克发生一段时间后,某些简单反射可恢复,如排尿反射恢复正常,屈肌反射加强,而伸肌反射减弱。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恢复的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B. 大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参与可增强伸肌反射
    C. 脊休克现象说明正常情况下大脑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处于主导
    D. 脊休克恢复后再次水平切断脊髓,断离过的脊髓将再次出现脊休克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脑干、小脑和脊髓。不同的神经中枢功能各不相同。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中枢,调节机体最高级活动,同时控制脑干、小脑、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
    【详解】A、失去与脑的联系后,有些反射可恢复,因而说明,可恢复的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
    B、由题意可知,脊休克后伸肌反射比正常时减弱,说明正常情况下,脑中高级神经中枢参与加强了伸肌反射,但切断脊髓后,这种加强作用消失,B正确;
    C、脊髓控制的活动受脑中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第一次切断脊髓会产生脊休克,说明正常情况下脑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处于主导,C正确;
    D、脊休克恢复后再次水平切断脊髓,断离过的脊髓失去了脑的调控作用,将不会出现脊休克,D错误。
    故选D。
    7. 一名甲状腺疾病患者某抗体检测呈阳性,该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TSH)竞争TSH受体,阻断受体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患者可能有怕冷、反应迟钝等症状
    B. 该抗体的靶细胞位于垂体上
    C. 该患者TSH分泌增多
    D. 该患者免疫自稳能力异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详解】A、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TSH)竞争TSH受体,阻断受体功能,从而使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而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因此该患者可能有怕冷、反应迟钝等症状,A正确;
    B、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为甲状腺细胞,该抗体可与TSH竞争TSH受体,阻断受体功能,说明该抗体的靶细胞为甲状腺细胞,B错误;
    C、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该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这会导致垂体分泌的TSH增多,C正确;
    D、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该病是抗体对甲状腺细胞的受体产生了免疫反应,说明该患者的免疫自稳功能异常,D正确。
    故选B
    8. 我国学者首次揭示了夜间光照影响血糖代谢的机制。健康受试者于夜间分别在某波长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口服等量葡萄糖,然后在不同时间检测血糖水平(图1)。夜间光照影响血糖代谢的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夜间光照条件下,受试者血糖代谢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B. 与夜间黑暗条件相比,光照条件下受试者利用葡萄糖的速率下降
    C. 若受试者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被抑制,则图1两条曲线趋于重叠
    D. 长期熬夜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患糖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
    【答案】A
    【解析】
    【分析】1、分析图1曲线可知,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口服等量葡萄糖,30分钟后两者出现差别,光照下血糖浓度高于黑暗条件下血糖浓度。
    2、根据图2可知:光调节葡萄糖代谢的机制:光可通过神经调节的方式影向糖代谢,其信号传导途径是:光→视网膜感光细胞→传入神经→下丘脑和延髓箭头交感神经→棕色脂肪细胞,葡萄糖利用减少,导致血糖上升。
    【详解】A、血糖代谢的调节除了如图2所示的神经调节之外,还存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调节,A错误;
    B、由图1可知,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口服等量葡萄糖,光照下血糖浓度高于黑暗条件下血糖浓度,说明与夜间黑暗条件,光照条件下受试者利用葡萄糖的速率下降,B正确;
    C、光照通过反射弧使交感神经作用于棕色脂肪细胞利用葡萄糖减少,若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被抑制,则黑暗条件下葡萄糖的利用也会减少,即图1两条曲线趋于重叠,C正确;
    D、光可通过神经调节的方式影向糖代谢,其信号传导途径是:光→视网膜感光细胞→传入神经→下丘脑和延髓箭头交感神经→棕色脂肪细胞,葡萄糖利用减少,导致血糖上升,故长期熬夜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患糖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D正确。
    故选A。
    9. 人在睡梦中偶尔会出现心跳明显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惊叫。如果此时检测这些人血液,会发现肾上腺素含量明显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睡梦中出现呼吸急促和惊叫等生理活动不受大脑皮层控制
    B. 睡梦中惊叫等应激行为与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有关
    C. 睡梦中心跳加快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有关
    D. 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上腺素释放进而引起心跳加快,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1)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2)功能: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睡梦中出现呼吸急促和惊叫等生理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A错误;
    B、睡梦中惊叫属于应激行为,与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有关,B正确;
    C、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睡梦中心跳加快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有关,C正确;
    D、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可以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A。
    10.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C. 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D.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M),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从而增强细胞代谢,该过程属于分级调节。若皮质醇分泌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这属于反馈调节。
    【详解】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皮质醇存在负反馈调节,即当皮质醇含量较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对相关激素的分泌,B正确;
    C、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皮质醇的分泌属于激素调节,C错误;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会先升高,因存在负反馈调节,故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恢复,D正确。
    故选C。
    11. 水盐平衡是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相对稳定的基础。图1是抗利尿激素(ADH)参与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图2为醛固酮(A)参与盐平衡调节的部分机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ADH和醛固酮的受体分别位于细胞的细胞膜上和细胞质中
    B. 细胞外液渗透压较高时,ADH分泌增加,会导致肾小管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增加
    C. 大量出汗使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髓质分泌醛固酮的量增加
    D. 醛固酮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合成Na+通道蛋白、Na+-K+泵和线粒体中相关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水平衡的调节:1、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2、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详解】A、抗利尿激素(ADH)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即ADH和醛固酮的作用部位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结合图示可知,ADH的受体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而醛固酮的受体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A正确;
    B、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情况下,会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进而通过调节会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ADH增加,其通过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来增强肾小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B正确;
    C、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C错误;
    D、醛固酮与细胞质中受体R特异性结合形成AR后,AR会将信息传递至细胞核调控相关基因的转录,进而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相关基因表达后合成相关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包括Na+通道蛋白、线粒体中的
    蛋白质以及Na+-K+泵,D正确。
    故选C。
    12. 为研究淋巴细胞的作用,实验员用LCM病毒感染小鼠,几天后分离该小鼠的淋巴细胞进行如下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对照组小鼠未注射LCM病毒
    B. 本实验能证明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
    C. 本实验能证明浆细胞的作用
    D. 若去除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细胞,上清液放射性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向培养液中加入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的目的是使小鼠感染病毒后成为靶细胞,并被标记上51Cr,和细胞毒性T细胞结合后,靶细胞裂解,释放出51Cr,从而证明了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详解】A、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需要设置对照组,为了保证单一变量,则对照组小鼠未注射LCM病毒,A正确;
    BC、实验结果说明分离出的淋巴细胞能够识别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并进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能说明分离出的淋巴细胞中有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没有体现体液免疫,即不能体现浆细胞的作用,B正确,C错误;
    D、抗原呈所以胞可摄取处理抗原,并且可传递信号给B细胞和T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所以若去除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细胞,特异性免疫降低,上清液放射性下降,D正确。
    故选C。
    13. 下图表示酶、激素和蛋白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分别表示激素、酶、蛋白质
    B. 能产生丙的细胞肯定能产生物质乙
    C. 能产生乙的细胞肯定能产生物质丙
    D. 物质丙都是由专门的器官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①酶、激素、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有的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胰岛素),有的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如性激素),植物的生长素属于有机酸;蛋白质有的是酶、有的是激素,还有的是载体、结构蛋白、抗体等。②根据酶、激素、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可知,题图中,甲是蛋白质,乙是激素,丙是酶。
    【详解】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部分激素是蛋白质,由此可推知,甲、乙、丙分别代表蛋白质、激素、酶,A错误;
    B、乙是激素,丙是酶,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错误;
    C、能产生激素(乙)的细胞是活细胞,肯定可以产生酶(丙),C正确;
    D、物质丙是酶,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则是在活细胞内的核糖体中合成,D错误。
    故选C。
    14. 抗体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一类免疫球蛋白。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只分布在细胞外液中
    B. 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都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
    C. 某种抗体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可与各种抗原结合
    D. 抗体与抗原结合能形成沉淀,最终被免疫细胞吞消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详解】A、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吸附在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血管等部位,正常二次免疫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A错误;
    B、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可以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B错误;
    C、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可特定抗原结合,不能与各种抗原结合,C错误;
    D、抗体可以和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后被吞噬细胞(免疫细胞的一种)吞噬消化掉,D正确。
    故选D。
    15. 某少年意外被锈钉扎出一较深伤口,经查体内无抗破伤风的抗体。医生建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伤口清理后,须尽快密闭包扎,以防止感染
    B.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防御
    C. 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
    D. 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中的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详解】A、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伤口清理后,若密闭包扎会导致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使病情加重,A错误;
    B、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出现的过敏反应是机体排除外来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功能,属于免疫防御,B正确;
    C、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能激活产生记忆细胞,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C错误;
    D、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抗体),发生的是被动免疫,保护时间较短,而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发生的是主动免疫,能激活产生记忆细胞,保护时间较长,D错误。
    故选B。
    16. 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引起机体产生急性炎症反应(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为研究化合物Y的抗炎效果,研究人员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小鼠为空白对照,以中药复方制剂H为阳性对照,用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表示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
    B. 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
    C. 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
    D. 化合物Y可以增强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空白对照组淋巴细胞的增殖率最高,阳性对照组的淋巴细胞增殖率最低,化合物Y处理组淋巴细胞增殖率介于两者之间,说明中药复方制剂H和化合物Y都由抗炎效果,且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
    【详解】A、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机体识别LPSLPS后发生的免疫应答,属于特异性免疫,故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A正确;
    B、根据图可知,相比于空白对照组,中药复方制剂H组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较低,炎症反应程度较小,说明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B正确;
    C、根据图可知,相比于化合物Y组,中药复方制剂H组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较低,炎症反应程度较小,故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C正确;
    D、化合物Y组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率低于空白对照组,说明炎症反应程度低于空白对照组,故化合物Y可以缓解小鼠的急性炎症,减弱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D。
    17. 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B. ORFV感染宿主后被APC和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
    C. 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抗体少有关
    D. 辅助性T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1、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2、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3、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4、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病毒寄生在细胞中会引起细胞免疫,最终需要体液免疫消灭病毒,即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
    B、T细胞不具有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的功能,B错误;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不能彻底消灭相应病毒有关,C正确;
    D、B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不需要细胞因子,D错误。
    故选C。
    18. 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环境因素调节的,下列关于环境因素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温度高细胞分裂和生长快,形成的年轮带宽、颜色浅
    B. 重力影响平衡石细胞中“淀粉体”分布,进而影响植物的形态建成
    C. 光照改变光敏色素的结构,进而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D. 光照时间超过一定时长、气温超过一定温度,我们就能静待花开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敏色素引起的生理变化为:光信号→细胞感受光信号→光敏色素被激活,结构发生变化→信号转导→细胞核接受信号→调控特定基因表达→产生特定物质→产生生物学效应。
    【详解】A、树木年轮的形成是树木形成层受外界季节变化产生的周期性生长的结果,春夏季温度较高,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形成的年轮带宽,颜色较浅;秋冬季温度较低,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形成的年轮带窄,颜色较深,A正确;
    B、“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依靠富含“淀粉体”的平衡细胞感受重力的刺激,当重力方向发生改变时,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就会沿着重力方向沉降,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信号分子的改变,B正确;
    C、在植物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光敏色素不会进入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C正确;
    D、光照是植物开花的必要条件,对不同植物来说,所需要的光照时长是不一样的,长日照植物要保证每天的光照时长在12小时以上,短日照植物需要保证每天的光照在12小时以内,否则就会只生长不开花,因此,光照不足不开花,光照时长不对也会不开花,D错误。
    故选D。
    19.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辣椒雌蕊柱头,可得到无子辣椒。某科研人员利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某种未受粉辣椒的子房,每组所得无子辣椒果实的平均重量及使用的2,4-D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表明,不用2,4-D处理未受粉雌蕊柱头则不能获得无子果实
    B. 实验表明2,4-D是能促进植物器官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
    C. 2,4-D促进无子辣椒果实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mg·L-1
    D.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2,4-D均起到促进果实生长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相类似的化学物质,其生理作用也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第1组实验未用2,4﹣D处理,果实平均重量为零(没有果实),表明不用2,4﹣D处理辣椒雌蕊柱头则不能获得无子果实,A正确;
    B、2,4﹣D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相类似的化学物质,不是植物激素,B错误;
    C、据图可知,2,4-D浓度为20mg·L-1 和25mg·L-1的作用效果最大且相同,故2,4-D促进无子番茄果实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mg·L-1,C正确;
    D、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2,4-D处理后得到的无子辣椒果实平均重量均大于不添加2,4-D组,不同
    浓度的2,4-D均起到促进果实生长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20. 光周期广泛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方面,光周期响应因子(简称CO)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者测量了不同光照条件下拟南芥所结种子的大小,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述研究者主要探究了拟南芥种子大小与不同光照条件的关系
    B. 短日照下拟南芥种子变小,可能是短日照抑制CO基因表达的结果
    C. 若光受体基因发生突变,拟南芥种子大小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D. 上图表明种子大小除受基因控制外,还受环境因素和激素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由图可知,光周期响应因子(CO)敲除后长日照与短日照种子面积相同,说明长日照通过CO起作用;而光周期响应因子(CO)过表达种子在长日照时种子面积更大,说明长日照通过促进CO表达而发挥作用。
    【详解】A、此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光照条件、CO是否过多表达(或敲除),因变量是种子面积,故述研究者主要探究了拟南芥种子面积与不同光照条件、CO敲除的关系,A错误;
    B、由图可知,与野生型相比,CO敲除后长日照与短日照种子面积相同,说明长日照通过CO起作用,而CO过表达之后长日照种子面积更大,说明长日照可能通过促进CO表达而发挥作用,而短日照处理对各组种子大小没有影响,B错误;
    C、光受体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后,光受体结构可能改变,影响信号接收,进而导致拟南芥种子大小也可能会发生改变,C正确;
    D、此实验不能说明激素对种子大小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21. 蝴蝶兰是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观赏花卉,自然花期集中在每年的3-5月。为使蝴蝶兰在春节开花上市,园艺工作者使用适宜浓度的外源赤霉素(GA3)与细胞分裂素类似物6-苄氨基嘌呤(BAP)处理蝴蝶兰,处理方式及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说明:“-”表示不存在,“+”表示数量多少)
    A. 20℃低温下,GA3抑制花序萌芽,BAP促进花序萌芽
    B. 应用GA3不能代替低温处理,而BAP能代替低温处理
    C. 蝴蝶兰自然条件下可能要经过春化作用诱导才能开花
    D. 温室中若调节光照时间,也可能使蝴蝶兰的花期提前
    【答案】B
    【解析】
    【分析】1、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这种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效应叫做春化作用;
    2、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确定激素的应用是否可以代替低温处理来提前花期,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不同的激素处理方法,因变量是花序萌芽数、花序数量;
    3、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28℃高温条件下所有组的花序萌芽数都为0,而只有BAP处理组的花序数量增加;20℃低温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BAP处理组的花序萌芽数和花序数量都有增加,GA3处理组的花序萌芽数都出现了降低。
    【详解】A、20℃低温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BAP处理组的花序萌芽数和花序数量都有增加,GA3处理组的花序萌芽数都出现了降低,说明20℃低温下,GA3抑制花序萌芽,BAP促进花序萌芽,A正确;
    B、28℃高温条件下,所有组的花序萌芽数都为0,说明GA3与BAP两种激素的应用不能代替低温处理,B错误;
    C、由表信息可知,蝴蝶兰经过低温处理后花序萌芽数增加,说明蝴蝶兰自然条件下可能要经过春化作用诱导才能开花,C正确;
    D、温室中若调节光照时间,能诱导开花,可能使蝴蝶兰的花期提前,D正确。
    故选B。
    22. 当茎端生长素的浓度高于叶片端时,叶片脱落,反之不脱落;乙烯会促进叶片脱落。为验证生长素和乙
    组别
    20℃(低温)
    28℃(高温)
    1
    2
    3
    4
    5
    6
    处理方法
    清水
    GA3
    BAP
    清水
    GA3
    BAP
    花序萌芽数
    ++
    +
    +++
    -
    -
    -
    花序数量
    ++
    ++
    ++++
    ++
    ++
    ++++
    烯对叶片脱落的影响,某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制备长势和大小一致的外植体,均分为4组,分别将其基部插入培养皿的琼脂中,封严皿盖,培养并观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 ③中的叶柄脱落率大于①,是因为④中NAA扩散至③
    B. ④中的叶柄脱落率大于②,是因为④中乙烯浓度小于②
    C. ①中的叶柄脱落率小于②,是因为茎端生长素浓度①低于②
    D. ①中叶柄脱落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是因为①中茎端生长素浓度逐渐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当茎端生长素的浓度高于叶片端时,叶片脱落,反之不脱落;乙烯会促进叶片脱落
    【详解】A、③和④之间有玻璃隔板,与琼脂等高,④中的NAA不会扩散至③,但④的NAA浓度较高,可促进④生成乙烯,乙烯是气体,可扩散作用于③,导致③中的叶柄脱落率大于①,A错误;
    B、乙烯会促进叶片脱落,④中的叶柄脱落率大于②,据此推知④中乙烯浓度不会小于②,B错误;
    C、由题意可知,茎端生长素的浓度高于叶片端时,叶片脱落,①中的叶柄脱落率小于②,②中的茎端生长素浓度高于①,C正确;
    D、①中叶柄脱落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是因为植物成熟后会释放乙烯,乙烯会促进叶片脱落,D错误。
    故选C。
    23. 脱落酸(ABA)是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信号分子,NaCl和PEG6000(PEG6000不能进入细胞)皆可引起渗透胁迫。图a为某水稻种子在不同处理下基因R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图b为该基因的突变体和野生型种子在不同处理下7天时的萌发率。研究还发现无论在正常还是逆境下,基因R的突变体种子中ABA含量皆高于野生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NaCl、PEG6000和ABA对种子萌发的调节机制相同
    B. 渗透胁迫下种子中内源ABA的含量变化先于基因R的表达变化
    C. 基因R突变体种子中ABA含量升高可延长种子贮藏寿命
    D. 基因R突变可能解除了其对ABA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图a,用外源ABA处理,基因R的相对表达量增高,说明ABA可促进基因R的表达;缺失基因R的突变体种子中ABA含量较高,说明基因R的表达又会抑制ABA的合成。
    【详解】A、分析图a,用外源ABA处理,基因R的相对表达量增高,说明ABA可促进基因R的表达;缺失基因R的突变体种子中ABA含量较高,说明基因R的表达又会抑制ABA的合成。由题可知,ABA是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信号分子,NaCl和PEG6000可以引起渗透胁迫,促进ABA的合成,进而促进基因R的表达,而ABA可以直接促进基因R的表达,因此NaCl、PEC6000和ABA对种子萌发的调节机制不同,A错误;
    B、由图a可知,渗透胁迫会先促进内源ABA的合成,内源ABA含量的升高又会促进基因R的表达,B正确;
    C、ABA的存在会抑制种子的萌发,因此基因R突变体种子中ABA含盘升高可延长种子贮藏寿命,C正确;
    D、无论在正常还是逆境下,基因R突变体种子中ABA的含量皆高于野生型,可能是因为基因R突变解除了其对ABA生物合成的抑制,导致ABA的合成量增加,D正确。
    故选A。
    24. 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 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 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 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由甲地个体数的柱形图可知,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所以数量较少,A正确;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10+15+20+25+30+40)=140个/500m2,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20+20+5+20+25+20)=110个/500m2,故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B错误;
    C、甲地阳坡各径级的个体数相当,属于稳定型;乙地阳坡的老年期个体数>中年期个体数>幼年期个体数,属于衰退型,C正确;
    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数量均有幼年时期个体数多(增长快)、老年期数量趋于稳定的特点,故二者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D正确。
    故选B。
    25. 如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 a点和c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
    C.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约为2b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甲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该种群的K/2。
    【详解】A、c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
    B、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大,所以种内斗争程度较高,B错误;
    C、b点对应与种群的K/2,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C正确;
    D、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可得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大,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 心率为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心肌P细胞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动作电位以控制心脏搏动。同时,P细胞也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受体阻断剂A和B能与各自受体结合,并分别阻断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以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为对照,检测了两种受体阻断剂对心率的影响,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中枢位于________。大脑皮层通过此中枢对心脏活动起调节作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________调节。
    (2)心肌P细胞能自动产生动作电位,不需要刺激,该过程涉及跨膜转运。神经细胞只有受刺激
    后,才引起________离子跨膜转运的增加,进而形成膜电位为________的兴奋状态。上述两个过程中离子跨膜转运方式相同,均为________。
    (3)据图分析,受体阻断剂A可阻断________神经的作用。兴奋在此神经与P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为________。
    (4)自主神经被完全阻断时的心率为固有心率。据图分析,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有心率。若受试者心率为每分钟90次,比较此时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强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脑干 ②. 分级
    (2) ①. Na+ ②. 外负内正 ③. 协助扩散
    (3) ①. 副交感 ②. 突触
    (4) ①. 小于 ②.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起作用,副交感神经作用更强
    【解析】
    【分析】(1)信息获取与加工
    (2)逻辑推理与论证:
    题干关键信息
    所学知识
    信息加工
    细胞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
    大脑皮层通过低级中枢对心脏活动起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脑干是调节心跳、呼吸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可通过对脑干的调节实现分级调节
    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的变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产生时,由于钠离子通道开放,导致钠离子内流了,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的状态
    【小问1详解】
    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中枢位于脑干。大脑皮层通过此中枢对心脏活动起调节作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小问2详解】
    神经细胞只有受刺激后,才引起Na+跨膜转运的增加,进而形成膜电位为外负内正的兴奋状态。上述两个过程中离子跨膜转运方式相同,均为协助扩散。
    【小问3详解】
    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据图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当受体阻断剂A与受体结合后,心率比安静时明显加快,而受体阻断剂B与受体结合后,心率下降,所以受体阻断剂A可阻断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受体阻断剂B可阻断交感神经的作用。此神经与P细胞之间在反射弧中可以作为效应器,故兴奋在此神经与P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为突触。
    【小问4详解】
    自主神经被完全阻断时的心率为固有心率,与固有心率(即自主神经完全被阻断也就是最后一组的心率100)相比,心率90较低。如果只有交感神经作用,则应该为115(即第二组副交感被阻断的心率);如果只有副交感神经作用,则应该为50(即第三组交感神经被阻断的心率),现在为90,说明既有交感神经也有副交感神经作用,且副交感神经作用更强。
    27.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以免疫介导为主的促炎型肝病,如不进行临床干预,可迅速发展为肝硬化或肝衰竭,目前常采用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图1是该病部分免疫学发病机制及患者糖皮质激素部分分泌调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学角度看,图1中CYP2D6和FTCD可能是一类______,抗原提呈细胞呈递抗原信息给辅助性T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功能。图1中出现的特异性免疫调节方式有______。
    (2)机体免疫细胞在增殖分化过程中存在免疫细胞的功能性筛选,即淘汰免疫能力过强和过弱的免疫细胞,其主要意义是______。
    (3)TNF-α属于免疫系统中的______,它可以刺激下丘脑合成、分泌______,从而导致体内糖皮质激素上升。长期大剂量应用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因机体存在______调节机制,从而使内源性激素减少,甚至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研究表明,人体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约90%以上与内环境中CBG结合呈无活性状态,而外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却在人体内呈高活性状态,原因可能有:______。
    (4)为研究地塞米松改善模型鼠(人工诱导肝衰竭)病情的效果,研究人员使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对照组和实验组模型鼠肝脏免疫细胞数的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

    ①实验结果说明,地塞米松在改善模型鼠病情中发挥______(选填“免疫抑制剂”或“免疫激活剂”)作用。
    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鼠肝衰竭早期施用地塞米松使肝内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显著增多,由此推测,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在改善实验鼠肝衰竭中的作用是______(填字母)。
    A.抑制组织修复 B.促进组织修复
    C.诱导促炎型细胞发生凋亡 D.抑制促炎型细胞发生凋亡
    【答案】(1) ①. 自身抗原 ②.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③.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避免免疫系统的免疫效应过强或过弱
    (3) ①. 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因子) ②.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③. 负反馈 ④. 其不与CBG结合;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4) ①. 免疫抑制剂 ②. BC
    【解析】
    【分析】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除了抗体,其他一些物质,如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是几类主要的细胞因子。
    【小问1详解】
    ①由图可知,CYP2D6和FTCD可被抗原呈递细胞识别,最终发生自身免疫病,说明其可能是一种自身抗原;
    ②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接受信息,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③图1中既有B细胞发挥作用,又有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说明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
    【小问2详解】
    机体淘汰免疫能力过强和过弱的免疫细胞,其主要意义是避免免疫系统的免疫效应过强或过弱,从而引起免疫功能异常疾病;
    【小问3详解】
    ①TNF-α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②刺激下丘脑后最终导致机体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增加,表明下丘脑分泌的物质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③长期大剂量应用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后,由于负反馈调节机制,可抑制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导致内源性激素分泌减少;
    ④糖皮质激素药物可能不与CBG结合,且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从而导致糖皮质激素类
    药物在人体内呈高活性状态。
    【小问4详解】
    ①模型鼠是免疫功能过强,地塞米松能改善模型鼠的病情,加入地塞米松后,体内大部分免疫细胞减少,说明地塞米松是免疫抑制剂;
    ②地塞米松可改善模型鼠的病情,抑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而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可改善实验鼠肝衰竭,其作用应是促进组织修复、诱导促炎型细胞发生凋亡,AD错误,BC正确。
    故选BC。
    28. 向光性是高等植物广泛存在的生理现象,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体现。研究表明,单侧光照射下水稻的根会发生背光弯曲即“负向光性”。为研究IAA对水稻根负向光性运动的影响及有关作用机理,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实验。
    (1)已知Ca2+作为信号分子,在植物的多种信号转导及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究Ca2+是否会影响稻根中IAA的分布,研究人员用加入H2O、CaCl2溶液、LaCl2溶液(Ca2+通道阻断剂)以及后两者混合液的四组培养液分别培养水稻秧苗刚长出的根,在单侧光照射24h后,四组稻根均出现负向光性,每组根中IAA的分布结果如下图。

    由结果可知,在单侧光照下对照组中IAA的分布情况是_______,而Ca2+作为信号分子___________。与对照组相比,后两组实验的结果表明Ca2+能_______,从而进一步证明Ca2+在根负向光性运动中对IAA分布的影响。
    (2)目前已知cpt1基因编码的CPT1蛋白是水稻胚芽鞘向光性运动过程中IAA横向运输的重要载体。为探究cpt1基因是否与水稻根负向光性运动有关,研究人员对水稻秧苗刚长出的根分别进行不同处理,24h后测量稻根弯曲度(处理条件及结果见下表)。同时研究人员还测定了各组稻根中cpt1基因表达量(结果如下图)。
    处理试剂与浓度
    1mg▪L-
    1mg▪L-
    0.001mg▪L-

    图中的1~4表示黑暗条件下cpt1基因的表达量,7表示H2O处理组的表达量,5、6、8应分别是_________处理的结果。由此可知,外源施加的四种试剂对稻根中cpt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与它们对稻根弯曲度的影响是一致的。在此实验结果基础上,并结合研究人员测定的单侧光照下cpt1基因缺失突变体水稻根的向光侧和背光侧IAA均匀分布这一事实,推测CPT1蛋白在根中也是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在Ca2+信号作用下,单侧光照射下的水稻根内的IAA通过__________,导致IAA在向光侧与背光侧分布不均匀;由于根对IAA浓度_________,使得两侧的生长速度表现为_____________,因此表现出负向光性。
    (4)某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以验证水稻根尖感受光的部位是根冠。在①环节的选项中,选择1-2项,填入方案中的空格,完善实验方案,使之可行。
    ①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可增加的最佳实验处理:_________;
    A.对根冠2mm以上的部位遮光,即对根冠照单侧光
    B.对根冠2mm以上的部位照单侧光,即对根冠遮光
    C.完全剥除根冠,对根部照单侧光
    D.不完全剥除根冠(残留根冠原始细胞),对根部照单侧光
    ②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实验结论。若_________,说明水稻根尖感受光的部位是根冠。
    【答案】(1) ①. 向光侧比背光侧少 ②. 促进了IAA在向光侧和背光侧的不均匀分布 ③. 缓解LaCl2对根中IAA不均匀分布的抑制作用
    1CaCl2
    1LaCl2
    1IAA
    H2O
    弯曲角度
    黑暗
    0
    0
    0
    0
    单侧光照
    42.9
    26
    38.1
    36.1
    (2) ①. IAA、CaCl2、LaCl2 ②. IAA横向运输的载体
    (3) ①. 促进cpt1基因的表达 ②. 敏感 ③. 背光侧的生长速度小于向光侧
    (4) ①. AB ②. A负向光性生长,B直立生长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分析图1可知,表示探究Ca2+是否会影响稻根中IAA的分布,柱形图表明每组根中IAA的分布均是背光侧多,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很敏感,四组稻根均出现负向光性;CaCl2溶液促进了IAA在向光侧和背光侧的不均匀分布,LaCl2溶液能抑制IAA在向光侧和背光侧的不均匀分布,Ca2+能缓解LaCl2对根中IAA不均匀分布的抑制作用。分析图2可知,表示各组稻根中cpt1基因表达量,1~4表示黑暗条件下cpt1基因的表达量,7表示H2O处理组的表达量,5、6、8应分别是IAA、CaCl2、LaCl2处理的结果.由此可知,外源施加的四种试剂对稻根中cpt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与它们对稻根弯曲度的影响是一致的。
    【小问1详解】
    由图1柱形图结果可知,在单侧光照下对照组中IAA的分布情况是向光侧比背光侧少,而Ca2+作为信号分子促进了IAA在向光侧和背光侧的不均匀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后两组实验的结果表明Ca2+能缓解LaCl2对根中IAA不均匀分布的抑制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Ca2+在根负向光性运动中对IAA分布的影响。
    【小问2详解】
    图2中的1~4表示黑暗条件下cpt1基因的表达量,7表示H2O处理组的表达量,5、6、8应分别是IAA、CaCl2、LaCl2处理的结果。由此可知,外源施加的四种试剂对稻根中cpt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与它们对稻根弯曲度的影响是一致的。在此实验结果基础上,并结合研究人员测定的单侧光照下cpt1基因缺失突变体水稻跟的向光侧和背光侧IAA均匀分布这一事实,推测CPT1蛋白在根中也是IAA横向运输的载体。
    【小问3详解】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在Ca2+信号作用下,单侧光照射下的水稻根内的IAA通过促进cpt1基因的表达,导致IAA在向光侧与背光侧分布不均匀;由于根对IAA浓度敏感,使得两侧的生长速度表现为背光侧的生长速度小于向光侧,因此表现出负向光性。
    【小问4详解】
    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水稻根尖感受光的部位是根冠,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感光部位,因变量是根是否出现负光性,则实验设计思路可设置对照,A组为对根冠2mm以上的部位遮光,即对根冠照单侧光,B组为对根冠2mm以上的部位照单侧光,即对根冠遮光,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实验结论。若A负向光性生长,B直立生长,说明水稻根尖感受光的部位是根冠。
    29. 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以下称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郁闭度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
    对某区域无人为干扰生境和人为干扰生境的红豆杉野生种群开展了调查研究。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但尚余主要上层乔木,保持原有生境特点。无人为干扰生境下红豆杉野生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和______。调查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最合适的是400m²,理由是______。由图可知,无人为干扰生境中红豆杉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_。
    (2)调查发现人为干扰生境中,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分析表明,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高11%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3)关于红豆杉种群动态变化及保护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6~25年树龄植株的比例
    ②气温、干旱和火灾是影响红豆杉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③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
    ④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人工繁育
    【答案】(1) ①. 五点取样法 ②. 等距取样法 ③. 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 ④. 增长型
    (2) ①. 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导致郁闭度下降,土壤湿度下降不利于幼苗的生长 ②. 人为干扰生境下6~25年树龄的个体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长
    (3)②③
    【解析】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记重捕法适合调查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
    2、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另外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都会影响种群数量。
    【小问1详解】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选取较大样方面积。由题图可知,树龄≤5的幼苗所占比例大,而老年树龄个体所占比例小,年龄结构呈现为增长型。
    【小问2详解】
    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郁闭度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林下郁闭度减小,土壤湿度下降,不利于树龄≤5年幼苗生长,因此人为干扰生境中,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又因为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林下光照强度增强,有利于6~25年树龄红豆杉的生长,所以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高11%。
    【小问3详解】
    ①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0~5年树龄植株的比例,①错误;
    ②气温、干旱和火灾是影响红豆杉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②正确;
    ③红豆杉喜阳喜湿,气候变湿润后有利于红豆杉的生长,因此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③正确;
    ④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④错误。
    故选②③。

    相关试卷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生物试题docx、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