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第3页
    还剩4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接种新冠疫苗时一般通过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 )
    A.血液B.淋巴液C.组织液D.细胞内液
    2.(2分)一般公共场所都有“直饮水”,对于“直饮水”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直饮水”的pH应为弱碱性,所以弱碱性的“直饮水”被称为“健康活水”。人体内与pH调节有关的主要物质是( )
    A.Na+、Cl﹣B.HCO、H2CO3
    C.K+、Ca2+D.乳酸、血浆蛋白
    3.(2分)人体的下列生理过程一定在内环境中完成的是( )
    A.血浆蛋白的合成过程
    B.氧气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被利用
    C.血浆中乳酸+碳酸氢钠→乳酸钠+碳酸
    D.RNA聚合酶催化DNA转录为RNA
    4.(2分)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B.冬季人体内酶的活性降低,因为冬季气温偏低
    C.一般来说,溶液浓度高低和渗透压大小呈负相关
    D.正常人剧烈运动后血浆的酸碱度将大大降低
    5.(2分)如图表示的是人体四种体内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含量多于甲、丙和丁之和
    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
    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
    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比丁中蛋白质含量高
    6.(2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量和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相等
    B.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与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C.组织液中的尿素被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吸收进入血浆
    D.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组织细胞
    7.(2分)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③液和①液的减少
    D.③液和①液的成分相同
    8.(2分)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9.(2分)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判断下列与人体稳态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人吃进酸性或碱性的食物会使血浆pH发生紊乱
    B.有的人常吃咸鱼、咸菜,但他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C.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D.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10.(2分)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a、b、c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其中b为血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正常情况下,a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
    C.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5层细胞膜
    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11.(2分)依据图示,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②为脑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若②为肌细胞,则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③④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C.①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④,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肿
    D.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只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12.(2分)脑脊液充满在各脑室内,由大脑内部的特殊血管产生,由特殊的静脉支管重新吸收。它向脑细胞供应一定的营养( )
    A.脑脊液属于组织液,其中不含蛋白质
    B.脑脊液中的无机盐离子可影响脑细胞的渗透压
    C.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通过脑脊液
    D.脑脊液产生过多或脑静脉循环受阻,均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13.(2分)医院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但是过多的注射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生理盐水与血浆渗透压基本相等,所以成分相同
    B.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C.过量注射生理盐水导致血浆的pH发生改变
    D.过量注射生理盐水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发生改变
    14.(2分)如图中①②③为人体主要的细胞外液,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K+和Cl﹣是维持①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B.小腿抽搐可能是由于①中Ca2+浓度降低而引起的
    C.③的成分可包含CO2、尿素、血红蛋白等物质
    D.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5.(2分)据报道,美国某法庭判决“酸碱体质理论”的提出者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该理论的主要意思是①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应多摄入碱性食物。有些癌症患者受此理论影响,不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 )
    A.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以通过皮肤、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途径排到体外
    B.参与维持pH的缓冲物质有HCO3ˉ、ˉ等离子
    C.生物体的体液pH总是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人体的稳态不会遭到破坏
    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这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6.(2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哪一项不是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 )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17.(2分)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代表体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渗透压明显偏低时将导致②的量减少
    B.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C.③内若产生乳酸,则会引起①②内pH的剧烈变化
    D.若组织细胞为肌肉细胞,则②中的CO2浓度高于③
    18.(2分)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等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与②③相比,①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C.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③处液体增加
    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19.(2分)液体疗法是指通过补充或限制某些液体以维持机体体液平衡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5%葡萄糖溶液(血浆等渗溶液)、10%葡萄糖溶液、5%NaHCO3溶液等进行输液治疗。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治疗酸中毒时,5%NaHCO3溶液能直接起到改善患者血浆pH作用
    B.特殊情况下如低血糖时,使用10%葡萄糖溶液主要为患者提供能量
    C.注射5%葡萄糖溶液后,若葡萄糖大量消耗会导致患者的渗透压升高
    D.液体疗法的目的是恢复或维持患者正常的体液容量、成分和理化特性
    20.(2分)绵阳某中学的部分老师酷爱户外长跑。他们在进行长跑锻炼时,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锻炼过程中血液中乳酸含量会升高,致使血浆pH显著下降
    B.锻炼过程中的大量出汗,会导致血浆和组织液渗透压降低
    C.在富氧环境中休息时,红细胞不会向内环境中释放乳酸
    D.若有老师的内环境稳态失衡,其细胞代谢必定出现紊乱
    21.(2分)共享单车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下列关于共享单车骑行过程中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B.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小脑
    C.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神经中枢在脑干
    D.骑行过程中,维持言语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22.(2分)甲、乙图分别表示某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除了神经细胞还有多个胶质细胞,①是树突,②是神经末梢
    B.乙图中b、d为神经纤维,都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
    C.在膝反射中,甲中细胞可直接接受来自乙细胞的刺激,引起股四头肌收缩
    D.同一生物体的甲、乙神经元的大小、形态会有很大的差异
    23.(2分)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③中,它的释放需要②参与
    B.图中①④⑤构成突触,其中④为突触后膜
    C.在突触后膜上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某些腺体细胞
    24.(2分)“渐冻症”学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或“运动神经元病”,从发现至今已有130多年,病因至今不明,但因不明原因导致患者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包括吞咽和说话困难,直至呼吸衰竭,故称“渐冻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应属于传出神经元
    B.患者体内的传入神经元是正常的
    C.呼吸衰竭的原因一定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
    D.患者的大脑皮层是正常的
    25.(2分)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a点兴奋时,a点膜内电位为正、b点膜内电位为负
    C.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
    D.神经递质通过④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26.(2分)情绪有两种相反的表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抑郁
    B.当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解时,就可能形成抑郁症
    C.若抑郁持续两周以上,则应咨询精神心理科医生以确定是否患有抑郁症
    D.抗抑郁药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细胞体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27.(2分)下列关于人体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级记忆中的部分信息经反复运用、强化可转化为第二级记忆
    B.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原因可能是V区受损
    C.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
    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28.(2分)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
    C.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有部分可以重新被突触前膜回收
    D.同种递质作用于不同突触后膜,对突触后膜产生的影响可能不同
    29.(2分)过多摄入高脂高热食品,易导致人类患心脑血管疾病.某人突发过一次脑溢血,经治疗后( )
    A.下丘脑
    B.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C.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
    D.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30.(2分)研究者将大鼠置于冰水中,以探究冰水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水刺激大鼠皮肤产生兴奋,可沿反射弧双向传导到骨骼肌引起战栗
    B.大鼠刚放入冰水时出现战栗的现象,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C.研究者手接触冰水感到冷,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D.大鼠要再次被放入冰水时表现惊恐,该反应属于条件反射
    31.(2分)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C.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D.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2.(2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甘氨酸受体结合后,能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
    A.突触前膜对甘氨酸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B.突触前膜释放的甘氨酸经扩散作用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能引发Na+内流
    D.甘氨酸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3.(2分)为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大脑皮层的影响,研究者将生理状态相似的小鼠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鼠饲养于复杂环境中,甲组小鼠的大脑皮层比乙组的厚,并且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上细刺状突起数量多( )
    A.复杂环境能促进大脑皮层的生长
    B.获取信息越多树突上细刺状突起越多
    C.简单环境有利于建立更多的突触
    D.复杂环境能增强小鼠大脑皮层的调节能力
    34.(2分)NO是一种半衰期很短(平均5s后即失活)的神经递质,它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通过增强GC(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活性,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下列关于NO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打开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Na+通道
    B.机体内没有使NO失活的特殊机制
    C.突触前膜可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突触后膜上没有NO的特异性受体
    35.(2分)图甲表示反射弧和脊髓结构图,图乙表示神经纤维局部放大后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图丙是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 )
    A.图丙中刺激A点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B.在图甲中,兴奋在③处的传递与化学信号有关
    C.在图乙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b,其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
    D.在图甲中,给予②处一个强刺激,电流计指针发生0次偏转
    36.(2分)下列关于人在专心数学考试纸笔作答时,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考试过程中,排尿反射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B.回忆知识作答过程中,短时记忆主要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书写过程中,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的H区和W区
    D.深呼吸可缓解考试的适度紧张,此行为与小脑中的呼吸中枢有关
    37.(2分)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特殊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其产生机制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结构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甲、乙两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相同
    C.内脏疾病在脊髓中形成痛觉后上传至大脑皮层
    D.牵涉痛是由于内脏和体表结构产生的刺激传给大脑皮层相同区域引起的
    (多选)38.(2分)如图是两种突触的结构模式图。若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则突触后膜上Na+通道打开,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原来的﹣70mV变成+30mV,如图1所示,则突触后膜上Cl﹣通道打开,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原来的﹣70mV变成﹣85mV,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由负变正
    B.图2中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与Cl﹣通道蛋白的作用相同
    C.正常生理条件下,乙酰胆碱在作用之后会被清除掉
    D.图1和图2中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没有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39.(2分)下列有关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
    B.自主神经系统都是传入神经
    C.支配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神经不受脑的控制
    D.人体紧张时,在交感神经的控制下瞳孔收缩
    40.(2分)当膀胱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400~500mL),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骶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冲动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脑发出神经冲动沿下行传导束到脊髓排尿中枢,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正确的是( )
    A.如果d神经元折断,则排尿反射不能完成
    B.如果e神经元折断,不能完成主动排尿
    C.如果b神经元受损,将不会形成尿液
    D.如果a受神经元受损,仍有正常排尿反射
    二、非选择题(3道主观题,共20分)
    41.(6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和英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患者大部分在感染期伴有轻度肝水肿和高水平的血浆肝酶。肝酶即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等。临床上,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
    (1)人体体液中的电解质是一些阳离子和阴离子,组织液和血浆中的电解质、蛋白质的构成分别表现为 、 (填“基本相同”或“差异较大”),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 。
    (2)医生常将化验单中血浆肝酶等各成分的测量值与参考值作对照来估测患病情况。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说明了 。
    (3)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 。缺氧时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组织液中的乳酸可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和 等路径进入血浆。
    42.(7分)(一)将枪乌贼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培养液((相当于细胞外液))中来研究兴奋的传导。如图1中①②③④表示神经纤维膜上的位点,阴影部分表示开始产生局部电流的区域。
    (1)刺激①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兴奋传导到②时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如图2所示,若 培养液中 的浓度,电流计显示的动作电位峰值会变大。
    (2)若将阻断Na+通道的麻醉剂放在④处,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是 。
    (二)如图3表示闰绍细胞参与的脊髓局部自动调节的多突触反射活动,以及在给运动神经元1适宜刺激时相关细胞的电位变化。
    (3)运动神经元1分泌的是 性神经递质,闰绍细胞分泌的是 性神经递质。
    (4)图中突触结构均位于脊髓内,共有 个完整的突触结构。
    43.(7分)如图甲表示通过化学突触进行兴奋传递的过程((图中的hACh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除了化学突触外,还存在如图乙所示的电突触。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依赖带电离子传递电信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当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传导至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膜时,首先 通道打开,导致突触前膜内该物质浓度升高,促使 与突触前膜融合。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变为 。
    (2)据图乙推测,兴奋在电突触处传递的方向是 (填“单向”或“双向”)的,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传递信号的速率更快的原因是 。
    (3)γ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γ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氨基丁酸的含量过少,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该药物能够使γ氨基丁酸的降解速率 ,从而 (填“抑制”或“促进”)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产生。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
    1.(2分)接种新冠疫苗时一般通过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 )
    A.血液B.淋巴液C.组织液D.细胞内液
    【分析】肌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血浆中。
    【解答】解: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时进行的是肌肉注射,肌肉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因此肌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2分)一般公共场所都有“直饮水”,对于“直饮水”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直饮水”的pH应为弱碱性,所以弱碱性的“直饮水”被称为“健康活水”。人体内与pH调节有关的主要物质是( )
    A.Na+、Cl﹣B.HCO、H2CO3
    C.K+、Ca2+D.乳酸、血浆蛋白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血浆pH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2分)人体的下列生理过程一定在内环境中完成的是( )
    A.血浆蛋白的合成过程
    B.氧气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被利用
    C.血浆中乳酸+碳酸氢钠→乳酸钠+碳酸
    D.RNA聚合酶催化DNA转录为RNA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生化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凡是只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都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生化反应也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解答】解:A、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中进行的,A错误;
    B、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氧气与还原氢反应产生水。故氧气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被利用发生在细胞内,B错误;
    C、乳酸+碳酸氢钠→乳酸钠+碳酸发生在细胞外液中;
    D、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4.(2分)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B.冬季人体内酶的活性降低,因为冬季气温偏低
    C.一般来说,溶液浓度高低和渗透压大小呈负相关
    D.正常人剧烈运动后血浆的酸碱度将大大降低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A正确;
    B、冬季气温偏低,冬季人体内酶的活性不变;
    C、一般来说,C错误;
    D、正常人剧烈运动后产生乳酸,血浆的酸碱度将保持基本不变。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5.(2分)如图表示的是人体四种体内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含量多于甲、丙和丁之和
    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
    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
    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比丁中蛋白质含量高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解答】解:A、若乙为细胞内液,多于甲,A正确;
    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丙是组织液,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
    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丙是淋巴,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
    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丙是淋巴,甲比丁中蛋白质含量少。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概念图为载体,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6.(2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量和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相等
    B.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与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C.组织液中的尿素被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吸收进入血浆
    D.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组织细胞
    【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解答】解:A、结合分析可知: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量大于组织液回渗血浆的量;
    B、结合分析可知: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大于渗入淋巴的量;
    C、组织液中的尿素可被毛细血管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
    D、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水泡,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等知识,对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内环境稳态的综合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7.(2分)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③液和①液的减少
    D.③液和①液的成分相同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淋巴,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
    【解答】解:A、人体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A正确;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B错误;
    C、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渗透压降低,C错误;
    D、③组织液和①淋巴的成分不完全相同。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正确分析题图,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8.(2分)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A、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A正确;
    B、呼吸酶位于细胞内,B错误;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C错误;
    D、组织液,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和稳态的意义,要求学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和作用,掌握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9.(2分)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判断下列与人体稳态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人吃进酸性或碱性的食物会使血浆pH发生紊乱
    B.有的人常吃咸鱼、咸菜,但他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C.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D.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由于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人吃进酸性或碱性的食物不会使血浆pH发生紊乱,A错误;
    B、由于人体含有缓冲物质,因此有的人常吃咸鱼,他内环境的渗透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C、在正常情况下,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范围;
    D、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产物,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2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稳态基本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的温度、pH和渗透压等理化性质以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特点,难度适中。
    10.(2分)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a、b、c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其中b为血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正常情况下,a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
    C.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5层细胞膜
    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
    【解答】解:A、图中a为组织液,A正确;
    B、正常情况下,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淋巴;
    C、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3层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3层组织细胞膜);
    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1.(2分)依据图示,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②为脑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若②为肌细胞,则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③④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C.①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④,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肿
    D.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只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淋巴,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其中①③④构成内环境。
    【解答】解:A、若②为脑细胞2,则a处的O2浓度高于b处;若②为肌细胞,则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
    B、内环境的稳态是①③④(内环境)中理化性质(温度,B错误;
    C、④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①淋巴;
    D、在人体中、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2分)脑脊液充满在各脑室内,由大脑内部的特殊血管产生,由特殊的静脉支管重新吸收。它向脑细胞供应一定的营养( )
    A.脑脊液属于组织液,其中不含蛋白质
    B.脑脊液中的无机盐离子可影响脑细胞的渗透压
    C.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通过脑脊液
    D.脑脊液产生过多或脑静脉循环受阻,均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分析】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浆之间也可以进行物质交换,但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是单向的。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脑脊液充满在各脑室内,并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A错误;
    B、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但主要来源于无机盐离子,B正确;
    C、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通过脑脊液;
    D、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要求明确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等细胞外液组成的,明确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实例,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作答。
    13.(2分)医院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但是过多的注射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生理盐水与血浆渗透压基本相等,所以成分相同
    B.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C.过量注射生理盐水导致血浆的pH发生改变
    D.过量注射生理盐水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发生改变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生理盐水与血浆的渗透压基本相等,与血浆的成分不同;
    B、输入的生理盐水中的钠离子无法保证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平均分配;
    C、生理盐水成分与血浆成分明显不同,C正确;
    D、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但由于成分差别非常大,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4.(2分)如图中①②③为人体主要的细胞外液,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K+和Cl﹣是维持①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B.小腿抽搐可能是由于①中Ca2+浓度降低而引起的
    C.③的成分可包含CO2、尿素、血红蛋白等物质
    D.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识图分析可知,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液)。
    【解答】解:A、①血浆的渗透压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蛋白质,而无机盐主要是Na+和Cl﹣,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A错误;
    B、小腿抽搐可能是血钙含量降低导致,B正确;
    C、③是淋巴(液)2、尿素等物质都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5.(2分)据报道,美国某法庭判决“酸碱体质理论”的提出者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该理论的主要意思是①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应多摄入碱性食物。有些癌症患者受此理论影响,不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 )
    A.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以通过皮肤、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途径排到体外
    B.参与维持pH的缓冲物质有HCO3ˉ、ˉ等离子
    C.生物体的体液pH总是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人体的稳态不会遭到破坏
    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这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水、无机盐,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排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皮肤排出汗液;
    B、、是维持pH的缓冲物质,B正确;
    C、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内环境稳态也会遭到破坏;
    D、人体各器官,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6.(2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哪一项不是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 )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引起的“空调病”是温差大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
    B、到青藏高原后出现的头疼乏力,B正确;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C错误;
    D、中暑是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疾病。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7.(2分)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代表体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渗透压明显偏低时将导致②的量减少
    B.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C.③内若产生乳酸,则会引起①②内pH的剧烈变化
    D.若组织细胞为肌肉细胞,则②中的CO2浓度高于③
    【分析】分析题图:题图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代表体液,营养物质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组织细胞,①处为静脉端,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组织细胞的分泌物进入血液。
    【解答】解:A、据图分析、②是组织液,血浆渗透压明显偏低时将导致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形成组织水肿;
    B、血液中可运输激素、尿素2等物质,因此①中含有激素、尿素2等物质,B正确;
    C、内环境的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故③内产生的乳酸不会引起①②内pH的剧烈变化;
    D、肌肉细胞吸收O5释放CO2,因此a为O2,b为CO7,气体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②中的CO2浓度低于③,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及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2分)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等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与②③相比,①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C.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③处液体增加
    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①②③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②是淋巴液,①②③组成内环境;
    B、与②淋巴,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
    C、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导致③组织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
    D、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细胞进行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内环境不同组成之间关系图,考查了组成内环境的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考生识记内环境不同成分的关系、明确组织水肿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19.(2分)液体疗法是指通过补充或限制某些液体以维持机体体液平衡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5%葡萄糖溶液(血浆等渗溶液)、10%葡萄糖溶液、5%NaHCO3溶液等进行输液治疗。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治疗酸中毒时,5%NaHCO3溶液能直接起到改善患者血浆pH作用
    B.特殊情况下如低血糖时,使用10%葡萄糖溶液主要为患者提供能量
    C.注射5%葡萄糖溶液后,若葡萄糖大量消耗会导致患者的渗透压升高
    D.液体疗法的目的是恢复或维持患者正常的体液容量、成分和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NaHCO3溶液可以调节血浆pH值,因此治疗酸中毒时3溶液能直接起到改善患者血浆pH作用,A正确;
    B、特殊情况下如低血糖时,B正确;
    C、5%的葡萄糖溶液与血浆的渗透压大致相同,C错误;
    D、液体疗法的目的是恢复或维持患者正常的体液容量,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血糖调节、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识记糖类的功能,并结合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准确判断各项。
    20.(2分)绵阳某中学的部分老师酷爱户外长跑。他们在进行长跑锻炼时,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锻炼过程中血液中乳酸含量会升高,致使血浆pH显著下降
    B.锻炼过程中的大量出汗,会导致血浆和组织液渗透压降低
    C.在富氧环境中休息时,红细胞不会向内环境中释放乳酸
    D.若有老师的内环境稳态失衡,其细胞代谢必定出现紊乱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①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②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解:A、锻炼过程中运动员血浆中的乳酸含量会升高,其血浆pH不会显著下降;
    B、锻炼过程中时大量出汗,B错误;
    C、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因此,成熟红细胞依然能向内环境中释放乳酸;
    D、内环境稳态失衡时,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适中。
    21.(2分)共享单车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下列关于共享单车骑行过程中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B.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小脑
    C.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神经中枢在脑干
    D.骑行过程中,维持言语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分析】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解答】解:A、骑行过程中,A错误;
    B、骑行过程中,B错误;
    C、骑行过程中,C错误;
    D、骑行过程中,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脑的高级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属于简单题。
    22.(2分)甲、乙图分别表示某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除了神经细胞还有多个胶质细胞,①是树突,②是神经末梢
    B.乙图中b、d为神经纤维,都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
    C.在膝反射中,甲中细胞可直接接受来自乙细胞的刺激,引起股四头肌收缩
    D.同一生物体的甲、乙神经元的大小、形态会有很大的差异
    【分析】图甲为运动神经元,其中①为树突,②为轴突末梢,图乙为感觉神经元。
    【解答】解:A、图甲为运动神经元神经细胞,②是神经末梢,髓鞘含有胶质细胞;
    B、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乙图中b为神经纤维,d是树突,B错误;
    C、膝反射只经过一个感觉神经元和一个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就可引起股四头肌收缩,可直接接受来自乙细胞感觉神经元的刺激,C正确;
    D、不同的神经元、形态有很大的差异。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3.(2分)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③中,它的释放需要②参与
    B.图中①④⑤构成突触,其中④为突触后膜
    C.在突触后膜上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某些腺体细胞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A、图中③表示的是突触小泡,其释放需要②线粒体提供能量;
    B、图中①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构成突触结构;
    C、在突触后膜上完成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化;
    D、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某些腺体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4.(2分)“渐冻症”学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或“运动神经元病”,从发现至今已有130多年,病因至今不明,但因不明原因导致患者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包括吞咽和说话困难,直至呼吸衰竭,故称“渐冻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应属于传出神经元
    B.患者体内的传入神经元是正常的
    C.呼吸衰竭的原因一定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
    D.患者的大脑皮层是正常的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
    2、机体所有的感觉都是由大脑皮层做出的。
    【解答】解:A、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即为传出神经元;
    B、患者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B正确;
    C、题意显示呼吸衰竭是患者最终的死因,不能运动导致无法完成呼吸运动所致,导致脑干损伤所致;
    D、患者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与反射弧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需知识准确答题。
    25.(2分)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a点兴奋时,a点膜内电位为正、b点膜内电位为负
    C.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
    D.神经递质通过④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分析】1、①表示轴突,②表示线粒体,③表示突触小泡,④表示突触前膜,⑤表示突触间隙,⑥表示突触后膜。
    2、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3、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A、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B、a点兴奋时,而未兴奋部位的b点为负电位;
    C、神经递质存在于③突触小泡中,C错误;
    D、经④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神经元N的兴奋或者抑制。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特性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26.(2分)情绪有两种相反的表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抑郁
    B.当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解时,就可能形成抑郁症
    C.若抑郁持续两周以上,则应咨询精神心理科医生以确定是否患有抑郁症
    D.抗抑郁药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细胞体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分析】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情绪是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积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适量运动可以减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抑郁,抑郁通常是短期的,可以自我调适;当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解时,就可能形成抑郁症。
    【解答】解:A、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A正确;
    B、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解时,B正确;
    C、若抑郁持续两周以上,C正确;
    D、抗抑郁药一般作用于突触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脑的高级功能,要求考生识记情绪的含义,识记抑郁的特点和防治,识记抑郁症的危害和治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7.(2分)下列关于人体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级记忆中的部分信息经反复运用、强化可转化为第二级记忆
    B.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原因可能是V区受损
    C.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
    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分析】人类的记忆分为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前两个阶段相当于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后两个阶段相当于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答】解:A、人体的第一级记忆相当于短时记忆,其中的部分信息经反复运用,A正确;
    B、能听懂别人的谈话,B错误;
    C、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正常情况下,C正确;
    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脑高级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2分)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
    C.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有部分可以重新被突触前膜回收
    D.同种递质作用于不同突触后膜,对突触后膜产生的影响可能不同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三部分,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由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的离子透性发生改变,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进而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答】解:A、神经递质在释放前,A正确;
    B、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有可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B错误;
    C、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有部分可以重新被突触前膜回收;
    D、同种递质作用于不同突触后膜,如乙酰胆碱作用于骨骼肌细胞,作用于心肌细胞可降低收缩频率。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29.(2分)过多摄入高脂高热食品,易导致人类患心脑血管疾病.某人突发过一次脑溢血,经治疗后( )
    A.下丘脑
    B.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C.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
    D.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分析】患者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
    【解答】解:A、下丘脑与体温,A错误;
    B、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B正确;
    C、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与躯体运动有关,C错误;
    D、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与躯体感觉有关,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脑的高级功能,正确区分脑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0.(2分)研究者将大鼠置于冰水中,以探究冰水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水刺激大鼠皮肤产生兴奋,可沿反射弧双向传导到骨骼肌引起战栗
    B.大鼠刚放入冰水时出现战栗的现象,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C.研究者手接触冰水感到冷,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D.大鼠要再次被放入冰水时表现惊恐,该反应属于条件反射
    【分析】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需要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所以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解答】解:A、冰水刺激大白鼠皮肤的冷觉感受器,A错误;
    B、大白鼠刚放入冰水中时出现战栗的现象,属于非条件反射;
    C、研究者手接触冰水感到冷的过程只是兴奋传到了大脑皮层,不属于反射;
    D、“大鼠要再次被放入冰水时表现惊恐”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因此属于条件反射。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问题,识记及理解反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及反射弧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1.(2分)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C.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D.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⑤是传出神经,⑥是突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A、在甲图中,所以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表示兴奋部位;a,表示未兴奋部位;
    C、静息时;兴奋时,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局部电流;
    D、甲图的⑥结构即突触,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和神经细胞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2.(2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甘氨酸受体结合后,能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
    A.突触前膜对甘氨酸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B.突触前膜释放的甘氨酸经扩散作用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能引发Na+内流
    D.甘氨酸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胞吐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在突触间隙经过扩散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电信号)的变化,使得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解答】解:A、突触前膜对甘氨酸的释放过程属于胞吐,A正确;
    B、神经递质是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的;
    C、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递质+内流,C错误;
    D、氨基酸一般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产生的原因,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33.(2分)为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大脑皮层的影响,研究者将生理状态相似的小鼠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鼠饲养于复杂环境中,甲组小鼠的大脑皮层比乙组的厚,并且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上细刺状突起数量多( )
    A.复杂环境能促进大脑皮层的生长
    B.获取信息越多树突上细刺状突起越多
    C.简单环境有利于建立更多的突触
    D.复杂环境能增强小鼠大脑皮层的调节能力
    【分析】大脑皮层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语言中枢、触觉中枢和味觉中枢等中枢。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短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建立有关。
    【解答】解:A、复杂环境能促进大脑皮层的生长;
    B、获取信息越多树突上细刺状突起越多;
    C、复杂环境有利于建立更多的突触;
    D、复杂环境能增强小鼠大脑皮层的调节能力。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脑的高级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4.(2分)NO是一种半衰期很短(平均5s后即失活)的神经递质,它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通过增强GC(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活性,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下列关于NO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打开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Na+通道
    B.机体内没有使NO失活的特殊机制
    C.突触前膜可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突触后膜上没有NO的特异性受体
    【分析】题意分析:“NO是一种半衰期很短(平均5s后即失活)的神经递质”,说明该神经递质不需要灭活机制;“它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说明该神经递质发挥作用不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其作用是“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通过增强GC(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活性,打开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解答】解:A、NO可打开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弛,抑制突触后膜兴奋而导致平滑肌松弛;
    B、根据题干信息,无需刻意使其失活,B正确;
    C、NO的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根据题干信息“它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不经受体介导,说明突触后膜上没有NO的特异性受体,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以NO为素材,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提取题干信息、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35.(2分)图甲表示反射弧和脊髓结构图,图乙表示神经纤维局部放大后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图丙是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 )
    A.图丙中刺激A点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B.在图甲中,兴奋在③处的传递与化学信号有关
    C.在图乙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b,其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
    D.在图甲中,给予②处一个强刺激,电流计指针发生0次偏转
    【分析】分析示意图可知: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是突触,④是传入神经,⑤是感受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答】解:A、图丙中刺激A点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B、在图甲中,B正确;
    C、在图乙中,其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
    D、在图甲中,给予②传出神经处一个强刺激,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6.(2分)下列关于人在专心数学考试纸笔作答时,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考试过程中,排尿反射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B.回忆知识作答过程中,短时记忆主要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书写过程中,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的H区和W区
    D.深呼吸可缓解考试的适度紧张,此行为与小脑中的呼吸中枢有关
    【分析】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2、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解答】解:A、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为脊髓,排尿反射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B、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专心作答试题时,C错误;
    D、呼吸中枢在脑干。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脑的高级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37.(2分)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特殊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其产生机制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结构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甲、乙两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相同
    C.内脏疾病在脊髓中形成痛觉后上传至大脑皮层
    D.牵涉痛是由于内脏和体表结构产生的刺激传给大脑皮层相同区域引起的
    【分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分析题图可知,皮肤和内脏属于感受器,甲和乙为传入神经,脊髓为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解答】解:A、图中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A错误;
    B、甲和乙为传入神经,B错误;
    C、形成痛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牵涉痛是由于内脏和体表结构产生的刺激传给大脑皮层相同区域引起的。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要求学生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兴奋的传导过程,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多选)38.(2分)如图是两种突触的结构模式图。若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则突触后膜上Na+通道打开,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原来的﹣70mV变成+30mV,如图1所示,则突触后膜上Cl﹣通道打开,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原来的﹣70mV变成﹣85mV,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由负变正
    B.图2中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与Cl﹣通道蛋白的作用相同
    C.正常生理条件下,乙酰胆碱在作用之后会被清除掉
    D.图1和图2中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没有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分析】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其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引起阳离子内流,则其可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即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引起阴离子内流或阳离子外流,则其可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抑制,即膜电位仍维持外正内负,但电位差变大。
    【解答】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图2中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与Cl﹣通道蛋白作用不同,受体与甘氨酸结合﹣通道打开,Cl﹣内流,B错误;
    C、正常生理条件下,发挥作用后会被清除;
    D、图1和图2中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是胞吐,D错误。
    故选:A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突触的结构以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39.(2分)下列有关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
    B.自主神经系统都是传入神经
    C.支配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神经不受脑的控制
    D.人体紧张时,在交感神经的控制下瞳孔收缩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解答】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
    C、支配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神经受脑的控制;
    D、人体紧张时,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自主神经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40.(2分)当膀胱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400~500mL),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骶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冲动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脑发出神经冲动沿下行传导束到脊髓排尿中枢,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正确的是( )
    A.如果d神经元折断,则排尿反射不能完成
    B.如果e神经元折断,不能完成主动排尿
    C.如果b神经元受损,将不会形成尿液
    D.如果a受神经元受损,仍有正常排尿反射
    【分析】本题以排尿反射为例,考查反射弧的完整性,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答】解:A、排尿反射为非条件反射,d神经元折断,A错误;
    B、如果e神经元折断,故不能完成主动排尿;
    C、b神经元为传入神经元,反射弧不完整,但尿液还能形成;
    D、a为传出神经元,反射弧不完整,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排尿反射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反射及反射弧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二、非选择题(3道主观题,共20分)
    41.(6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和英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患者大部分在感染期伴有轻度肝水肿和高水平的血浆肝酶。肝酶即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等。临床上,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
    (1)人体体液中的电解质是一些阳离子和阴离子,组织液和血浆中的电解质、蛋白质的构成分别表现为 基本相同 、 差异较大 (填“基本相同”或“差异较大”),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 血浆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渗透吸水 。
    (2)医生常将化验单中血浆肝酶等各成分的测量值与参考值作对照来估测患病情况。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说明了 内环境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 。
    (3)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 为细胞呼吸的进行提供O2 。缺氧时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组织液中的乳酸可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和 先进入淋巴液后,再经淋巴循环 等路径进入血浆。
    【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平衡。
    【解答】解:(1)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故人体体液中的电解质是一些阳离子和阴离子、蛋白质的构成分别表现为基本相同;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
    (2)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
    (3)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为细胞呼吸的进行提供O2,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缺氧时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先进入淋巴液后。
    故答案为:
    (1)基本相同 差异较大 ,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
    (2)内环境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
    (3)为细胞呼吸的进行提供O2 先进入淋巴液后
    【点评】本题结合丙型肝炎与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能对组织水肿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2.(7分)(一)将枪乌贼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培养液((相当于细胞外液))中来研究兴奋的传导。如图1中①②③④表示神经纤维膜上的位点,阴影部分表示开始产生局部电流的区域。
    (1)刺激①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一致 ,兴奋传导到②时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如图2所示,若 增加 培养液中 Na+ 的浓度,电流计显示的动作电位峰值会变大。
    (2)若将阻断Na+通道的麻醉剂放在④处,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是 仅发生一次向右的偏转 。
    (二)如图3表示闰绍细胞参与的脊髓局部自动调节的多突触反射活动,以及在给运动神经元1适宜刺激时相关细胞的电位变化。
    (3)运动神经元1分泌的是 兴奋 性神经递质,闰绍细胞分泌的是 抑制 性神经递质。
    (4)图中突触结构均位于脊髓内,共有 3 个完整的突触结构。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
    【解答】解:(1)刺激①时,①处表现为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内流引起的,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大,因此若增加培养液中钠离子的浓度。
    (2)正常情况下刺激①处,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是先向右侧偏转一次。若将阻断Na+通道的麻醉剂放在④处,则兴奋只能传导到②处,电流计的指针只是向右偏转一次。
    (3)据图所示,神经元1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闰绍细胞,说明该递质是兴奋性递质,神经元2没有产生动作电位,说明闰绍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神经递质。
    (4)图中神经元8和闰绍细胞间存在2个突触,闰绍细胞和运动神经元2间存在一个突触。
    故答案为:
    (1)一致 增加 +
    (2)仅发生一次向右的偏转
    (3)兴奋 抑制
    (4)6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有关的知识内容,学习时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调节过程进行理解是关键,还要能够准确分析题中信息作答。
    43.(7分)如图甲表示通过化学突触进行兴奋传递的过程((图中的hACh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除了化学突触外,还存在如图乙所示的电突触。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依赖带电离子传递电信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当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传导至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膜时,首先 Ca2+ 通道打开,导致突触前膜内该物质浓度升高,促使 突触小泡 与突触前膜融合。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变为 负电位 。
    (2)据图乙推测,兴奋在电突触处传递的方向是 双向 (填“单向”或“双向”)的,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传递信号的速率更快的原因是 电突触的突触间隙狭窄,没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 。
    (3)γ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γ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氨基丁酸的含量过少,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该药物能够使γ氨基丁酸的降解速率 降低(或减慢) ,从而 抑制 (填“抑制”或“促进”)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产生。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1)据图甲分析,当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传导至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膜时2+通道打开,细胞外的Ca2+进入轴突末梢,导致突触前膜内该离子浓度升高,从而促进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2)据图乙中的双箭头推测,兴奋在电突触传递时的方向是双向的,电突触传递信号的速率更快的原因是电突触的突触间隙狭窄,因此电突触传递信号的速率更快。
    (3)γ﹣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若将γ﹣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这是由于γ﹣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使γ﹣氨基丁酸的降解速率降低。
    故答案为:
    (1)Ca7+ 突触小泡
    (2)双向 电突触的突触间隙狭窄
    (3)降低(或减慢) 抑制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有关的知识内容,学习时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调节过程进行理解是关键,还要能够准确分析题中信息作答。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10/17 14:19:45;用户:物化生;邮箱:17613376695;学号:50818988

    相关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列五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生物(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列五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生物(含答案),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列五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生物答案docx、四川省成都列五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生物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