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实验题,问答解析题,计算题,阅读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下面仪器可以用来测量时间的是( )
A.游标卡尺
B.日晷
C.温度计
D.卷尺
【答案】B
【解析】解:A.游标卡尺是测量长度的仪器,故A不符合实际;
B.日晷是测量时间的,故B符合实际;
C.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故C不符合实际;
D.卷尺是测量长度的仪器,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2.(2分)如图是每隔0.1s拍摄一次小球运动的频闪照片,表示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B.
C.D.
【答案】C
【解析】A.如图,小球在变速直线运动;
B.如图,故B不符合题意;
C.如图,并且运动路线是直的。故C符合题意;
D.如图。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分)关于实验仪器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使用刻度尺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
B.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平行
C.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D.体温计可以用沸水消毒
【答案】C
【解析】解:A、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已经磨损的,然后减去前面的刻度作为物体的长度;
B、读取温度计示数时,不能仰视或俯视读数;
C、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正对刻度线;
D、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会损坏体温计。
故选:C。
4.(2分)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
B.快速路旁的隔声板是利用阻断噪声传播的方式来控制噪声的
C.电视机上的“音量”按钮是用来调节音调的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C
【解析】解:A、不同人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故A正确;
B、快速路旁的隔声板是利用阻断噪声传播的方式来控制噪声的;
C、电视机上的“音量”按钮是用来调节声音的大小,故C错误;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故D正确。
故选:C。
5.(2分)学校传统文化节上,语文老师出的上联是:“雨雾霜雪露,迎阳则消“,遇火则熔”。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霜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B.露水的消失是汽化过程
C.金银铜铁锡都是晶体
D.银在熔化时需要吸热
【答案】A
【解析】解:A.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露水的消失是由液态到汽态的过程。故B正确;
C.金银铜铁锡是金属,所以是晶体;
D.银熔化过程是一个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故选:A。
6.(2分)下图中表示晶体凝固的图象是( )
A.B.
C.D.
【答案】C
【解析】解:A、图中的图象是随时间的增加温度逐渐升高,但没有水平线段,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图象随时间的增加温度逐渐升高,有水平线段,与题意不符;
C、该图象随时间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并且有一水平线段,符合题意;
D、该图象随时间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并且没有水平线段,与题意不符。
故选:C。
7.(2分)下列是利用物态变化中吸热的实例,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冰块熔化吸热,可以保鲜水果、海鲜等
B.利用酒精汽化吸热,可以给发烧的病人降温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可以人工降雨
D.利用水蒸气汽化吸热,可以提高浴室中的温度
【答案】D
【解析】解:A、冰块熔化为水的过程中,这样就可以保持冰周围空气、海鲜。
B、发烧的时候,比如颈部。擦拭之后,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C、干冰在高空发生升华时会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量,空气中水蒸气发生凝华或液化,故C说法正确。
D、一般情况下,无法汽化。
故选:D。
8.(2分)在试管中放少量固态碘,塞紧塞子后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在上述实验中,碘经历的过程是(已知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约114℃,沸点约184℃)( )
A.熔化和凝固B.汽化和液化
C.升华和凝固D.吸热和放热
【答案】D
【解析】解: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放入凉水中,是固态的碘先升华为碘蒸气,升华吸热。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9.(2分)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正在发声的喇叭可以使放在上面的小纸片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乙实验,土电话通过绷直的线传播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丙实验,被摊开的水滴先干了,说明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D.丁实验,金属盘上产生大量水珠,说明液化需要吸热
【答案】A
【解析】解:A、发声的喇叭可以使放在上面的小纸片跳动,这用到了转换法;
B、土电话通过绷直的线传播声音,故B错误;
C.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没有控制变量相同,蒸发越快;
D.金属盘上产生大量水珠,说明液化需要放热。
故选:A。
10.(2分)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5: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5( )
A.12:25B.25:12C.3:4D.4:3
【答案】A
【解析】解:根据v=可得t=,
则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
==×=×=12:25。
故选:A。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满分15分,共5小题,每小题中至少有1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得3分,漏选得1分,错选或不选得0分。请选出并将答题卡对应项涂黑)
(多选)11.(3分)关于物理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和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C.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D.晶体的温度达到熔点,晶体就会熔化
【答案】BCD
【解析】解:A、声速跟介质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故A正确;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无关;
C、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故C错误;
D、晶体达到熔点,才会熔化。
故选:BCD。
(多选)12.(3分)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实验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把金属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N圈,测出线圈长度L,则金属丝直径为
B.如图乙,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可激起水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如图丙,敲击音叉,发现音叉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
D.如图丁,在相同的两个玻璃片上分别滴上等量的水,发现加热的玻璃片上的水滴先蒸发完,说明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答案】ACD
【解析】解:A、如图甲,测出线圈长度L,故A正确;
B、如图乙,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如图丙,发现音叉的声音越响,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
D、如图丁,发现加热的玻璃片上的水滴先蒸发完,故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多选)13.(3分)五千年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下面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桥流”所选择的参照物是流水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响度来分辨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ACD
【解析】解:A.桥相对于大地静止,以流水为参照物,故A正确;
B、“蝉噪林逾静,诗句中“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此过程放出热量;
D、蜡烛有心还惜别,此过程吸收热量;
故选:ACD。
(多选)14.(3分)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
B.在10﹣20s内,甲同学处于静止状态
C.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D.在0﹣20s内,甲、乙同学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答案】AB
【解析】解:AC、由图可知,乙通过的路程小于100m可知,v甲>v乙;
在0~10s内甲通过的路程为100m,则甲的速度v甲===10m/s,即乙同学的速度小于10m/s,C错误;
B、在10~20s内,即甲同学处于静止状态;
D、在0﹣20s内,根据v=,乙同学的平均速度大于甲同学。
故选:AB。
(多选)15.(3分)分析表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极最冷时温度可达﹣70℃,在北极可以使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温度
B.铜球掉入铁水中会熔化
C.声音在铜棒和铝棒中传播的s﹣t图像如右图所示,其中图线b表示铝棒
D.声音在铁棒和铝棒中传播相同的时间,传播的路程之比为26:25
【答案】BD
【解析】解:A.固态水银熔点﹣39℃,北极最冷时温度可达﹣70℃,为固体,故A错误;
B.铜的熔点1083℃,故钢球掉入铁水中会熔化;
C.声音在铜棒中的传播速度小于铝棒中传播速度,故C错误;
D.声音在铁棒和铝棒中传播相同的时间,为26:25。
故选:BD。
三、实验题(共34分,每空1分,图像2分)
16.(2分)长度、温度的测量。
(1)如图1所用硬币的直径是 1.90cm ;
(2)如图2所示的温度计,此时显示的温度为 ﹣4 ℃。
【答案】1.90cm;﹣4。
【解析】解:由图1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4mm;
硬币左侧与1.50cm对齐,右侧与3.40cm对齐;
温度计的分度值为5℃,且液面在0℃以下。
故答案为:1.90cm;﹣7。
17.(8分)测量小车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1)如图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全程的路程s,用 秒表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时间t,利用公式 v= 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2)如果把金属片放在B点,要测小车通过斜面AB段的平均速度,请根据图中数据算出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2= 0.2 m/s;
(3)分析图中数据,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B ;
A.
B.
C.
D.
(4)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 缓 (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大 (选填“大”或“小”);
(6)进一步实验分析,如果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表示)。
【答案】(1)刻度尺;秒表;v=;(2)0.2;(3)B;(4)缓;(5)大;(6)=。
【解析】解:(1)实验中测量小车速度,除了题中给出的器材外;
平均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所以测量的原理为v=;
(2)由图可知AB段的距离为:sAB=10.00dm﹣6.00dm=4.00dm=3.4m,AB段用时tAB=2s,
AB段平均速度为:vAB===6.2m/s;
(3)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
A.图示为v﹣t图象,表示匀速运动;
B.图示为v﹣t图象,表示加速运动;
C.图示为s﹣t图象,表示物体静止;
D.图示为s﹣t图象,表示匀速运动。
故选:B。
(4)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要使斜面的较缓;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所记时间偏小可知求出的速度偏大。
(6)设全程的路程为2s,则前半程所用时间t8=,后半程用时t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故答案为:(1)刻度尺;秒表;(2)7.2;(4)缓;(6)=。
18.(9分)声现象
在“声现象”一章的学习中,老师和同学一起完成了以下几个实验:
(1)图甲实验中,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反复弹起 振动 产生的,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转换 法。
(2)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可清楚的听到铃声,听到的铃声逐渐 变小 ;在此实验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推理:假如罩内空气全部被抽出,我们将 听不到声音 。实验说明 真空不能传声 ,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实验推理 法。
(3)如图丙,把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发现:钢尺伸出桌面长度越短,振动越 快 (填选“快”或“慢”),发声的音调越 高 (填选“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 频率 有关。
【答案】(1)振动;转换;(2)变小;听不到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推理;(3)快;高;频率。
【解析】解:(1)甲图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放大,该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该实验中用到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转换法;
(2)乙图中,玻璃钟罩中的空气越少,所以推理:假如罩内空气全部被抽出,故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推理法;
(3)丙图中,在保证其振幅相同情况下,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拨动时振动得越快,所以可以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故答案为:(1)振动;转换;听不到声音;实验推理;高;频率。
19.(5分)探究固体熔化
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
(2)该物质第5min时处于 固液共存 (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3)该物质熔化用了 4 mm;
(4)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吸热的多少可通过 加热时间长短 来体现,这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转换 法。
【答案】(1)晶体;(2)固液共存;(3)4;(4)加热时间长短;转换
【解析】解:(1)由图象可知,该物质的图象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温度保持80℃不变;
(2)(3)物质的熔化过程是从第3min到第7min,则熔化时间共7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4)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吸热的多少可通过加热时间长短来体现。
故答案为:(1)晶体;(2)固液共存;(4)加热时间长短。
20.(10分)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水、 温度计 、 停表 、烧杯、硬纸片。
(2)步骤:
①按图甲中所示安装实验仪器;
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 沸腾 ;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填入表格。
③补充第7min的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④在图乙中根据表中数据用描点法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现象和图像,得出结论。
(3)实验中盖上有洞的硬纸片,作用是 一是插温度计,二是使烧杯内外气压相等 。
(4)实验结论:水沸腾时不断 吸热 ,但温度 不变 ,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98 ℃。
【答案】(1)温度计;停表;
(2)沸腾;
;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8℃;
(3)一是插温度计,二是使烧杯内外气压相等;
(4)吸热;不变;98。
【解析】解:(1)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温度,因此还需要器材温度计和停表;
(2)实验时要把水加热至沸腾;根据水沸腾的特点;
根据记录的数据描点法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现象和图像;
;
分析现象和图像可得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3)实验中盖上有洞的硬纸片,作用是一个插温度计;
(4)实验结论: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
(1)温度计;停表;
(2)沸腾;
;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3)一是插温度计,二是使烧杯内外气压相等;
(4)吸热;不变。
四、问答解析题:(共17分,每空1分)
21.(2分)“响鼓需用重锤敲”是指可以改变声音的 响度 ,“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声音的 音色 特性来分辨的。
【答案】响度;音色。
【解析】解:“响鼓需用重锤敲”说明物体振动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
故答案为:响度;音色。
22.(3分)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 固 态,由甲到乙是 汽化 过程(填物态变化名称),由乙到丙的过程和生活中的 霜 (选填“露”或“霜”)形成时的物态变化相同。
【答案】固;汽化;霜。
【解析】解:由图知:丙到甲吸热,甲到乙吸热,甲为液态;甲到乙是汽化过程;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而乙到丙是凝华过程。
故答案为:固;汽化;霜。
23.(5分)舞台上利用干冰制造“烟雾缭绕”的环境氛围,原理是利用干冰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在这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 吸收 热量、导致周围环境温度 降低 ,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 小水珠 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答案】升华;吸收;降低;液化;小水珠。
【解析】解:干冰常温下易升华,在升华过程中吸收周围的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
故答案为:升华;吸收;液化。
24.(4分)《天工开物》记录了我国古代的传统手工技术。如图甲所示,人们晾晒豆株时要尽量将豆株铺开,这样做可以 增大 (选填“增大”或“减小”)液体的表面积,从而 加快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分的蒸发。图乙中匠人正在将铁水 凝固 (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成釜,此过程中铁水的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增大;加快;凝固;不变。
【解析】解: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其他条件相同时液体表面积越大。晾晒豆株时要尽量将豆株铺开,这样做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铁是晶体,有固定的凝固点,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增大;加快;不变。
25.(3分)如图所示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场景;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仔细观察会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阶段:
(1)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里,这是因为壶嘴附近温度比较高 气态 (填“固态”、“液态”、“气态”)状态;
(2)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后,容易发生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形成“白气”;
(3)“白气”进一步上升,在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我们就看不见“白气”了。
【答案】(1)气态;(2)液化;(3)汽化。
【解析】解:(1)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里,壶内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仍然保持气态状态;
(2)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后,容易发生液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现象;
(3)“白气”进一步上升,在干燥的空气中,我们就看不见“白气”了。
故答案为:(1)气态;(2)液化。
五、计算题(共10分,26题4分,27题6分)
26.(4分)如图甲所示,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被称为“中国奇迹”的“超级工程”,汽车限速100km/h。一辆小客车匀速通过大桥用时30min,该小客车是否超速?
【答案】该小客车超速。
【解析】解:由题意和图示可知,汽车通过的路程s=55kmm=100km/h,
则小客车匀速通过大桥用时30min的速度:v===110km/h>100km/h,
所以小客车超速。
答:该小客车超速。
27.(6分)如图所示,这是我国某地的跨海大桥,大桥全长约1200m。已知一列车以14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
(1)此列车的长度为多少米?
(2)此列车过桥,车全部在桥上的时间是多少秒?
(3)若在江对面不远处有一座山崖,列车以6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当列车驶上桥梁时,10s后驾驶员听到回声,则鸣笛处离山崖的距离为多少?
【答案】(1)此列车的长度为200米;
(2)此列车过桥,车全部在桥上的时间是25秒;
(3)鸣笛处离山崖的距离为2000m。
【解析】解:(1)列车通过大桥的速度:v=144km/h=40m/s,
由可知列车完全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为:s=vt=40m/s×35s=1400m,
则列车的长度为:L车=s﹣L桥=1400m﹣1200m=200m;
(2)车全部在桥上行驶的路程为:s′=L桥﹣L车=1200m﹣200m=1000m,
由可知车全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为:
;
(3)由题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s声=v声t=340m/s×10s=3400m,
列车行驶的距离s车=v车t=60m/s×10s=600m,
则鸣笛处离山崖的距离为:
s===2000m。
答:(1)此列车的长度为200米;
(2)此列车过桥,车全部在桥上的时间是25秒;
(3)鸣笛处离山崖的距离为2000m。
六、阅读探究
28.(4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双耳效应
人们利用两只耳朵听声音时,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如图1所示,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产生了“时间差”;声源距两耳的距离差越大,但由于头颅对声音的阻隔作用,声音到达两耳的音量就可能不同;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声级差最大可达到25分贝左右。不同波形的声波绕过人头部的能力是不同的,衰减就越大;于是人的双耳听到的音色就会出现差异
(1)听声音时,若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大,则声源可能在人的 左侧 。
(2)下列不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的是 A 。
A.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
B.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
C.有时将头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以更准确判断声源位置
D.舞台上的立体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如图2是立体声录音现场情景示意图,两个拾音器模拟人的双耳并排放置,这样两个拾音器拾得的信号既有“时间差”又有“ 声级差 ”,等于模拟了人的双耳效应。
(4)人的双耳听到声音的“音色差”越大,说明声音的 频率 越高。
【答案】(1)左侧;(2)A;(3)声级差;(4)频率。
【解析】解:(1)听声音时,若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大;
(2)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不是双耳效应;
BCD、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舞台上的立体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两个拾音器模拟人的双耳并排放置,这样两个拾音器拾得的信号既有“时间差”又有“声级差”;
(4)人的双耳听到声音的“音色差”越大,说明声音的频率越高。
故答案为:(1)左侧;(2)A;(4)频率。
物质
固态酒精
固态水银
铜
铁
铝
熔点/℃
﹣117
﹣39
1083
1535
660
声速/(m/s)
…
…
3750
5200
5000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3
95
97
98
98
9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中考二模物理试卷,文件包含2024九年级青岛市市北区二模物理docx、2024九年级青岛市市北区二模物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文件包含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7奇偶性课件ppt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奇偶性》教案docxdoc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7奇偶性导学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