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诗句,感受劳动场景,体悟劳动过程。
2.理解并比较两首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
3.比较劳动场景,体会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并比较两首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结出了累累的硕果。“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人民幸福的根本,劳动是最美的,这是因为劳动不仅磨练了品格、丰富了生命、孕育着希望,同时劳动过程也充满了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和谐之美。
今天,让我们走进劳作之歌,体会这种美。
二、活动过程
任务一:吟诵诗歌,感受劳动场景
1.朗读。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文意疏通。
《芣苢》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插秧歌》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雨水仍从头上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你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吧。”
3.谈谈对两个劳动场景的感受。
点拨:是否欢乐?是否辛劳?是否有趣?是否痛苦?
任务二:品析诗句,体悟劳动过程
活动1:《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车前草的劳作过程,追根溯源,借助古体,描绘劳作场面。
1.从字源字义探究诗意
2.从章句关系体味劳动心情
运用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资料佐证: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方玉润《诗经原始》
活动2:《插秧歌》这首诗描绘了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从重点词语、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赏析诗歌,感受并描绘劳动场景。
1.重点词——动词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富有画面感。
2.侧面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比喻,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营造了紧张的氛围。雨势之大,暗示天气的挑战,侧面烘托农人的辛苦,赞美其不怕困难、积极应对的精神。
3.对话描写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送饭人和插秧人的对话,农事之繁忙,农人之操心。
4.语言风格
语言质朴、口语化,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任务三:比较鉴赏两首诗歌
抒写劳动场景的现实主义传统由《诗经》发端,在不同时代被不同诗人传承而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再读诗歌,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点。
明确:
相同点:
1.主题相同——劳动
(1)采集芣苢,传说是古老的习俗。《毛传》说“芣莒,车前,宜怀妊焉。”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故周南女子会基于繁衍种族的观念而采集,《芣苢》就是采集劳动时所唱的欢乐歌谣。
朱熹《诗集传》说:“化行俗美,宗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茉莒,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2)插秧
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或指把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是农村莳秧的一种方法。
2.现实主义风格的传承
补充资料:
(1)《诗经》六义
《风》是西周时期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颂》是统治者宗庙祭祀时的乐歌;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诚斋体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点拨:《芣苢》出自《诗经·国风》,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女子采集芣苢的劳动场面,彰显了其现实主义风格。《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插秧歌》就体现了对这种现实主义风格的继承,再现了当时的人们紧张忙碌的劳作场景。
不同点:
1.劳动场景不同
《芣苢》:妇女们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是一幅欢乐的劳动图景。
《插秧歌》:一家人齐心协力,紧张忙碌的插秧图景。
2.表现手法不同
《芣苢》重章叠句,节奏简单明快,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的描写出来,洋溢着劳动的欢欣与热情。
《插秧歌》白描、比喻、语言描写。以朴素、通俗的语言描写出了插秧时节农夫一家紧张忙碌的情景。
3.表达情感不同
《芣苢》是一首劳动者的欢歌。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
《插秧歌》是一首劳动者的赞歌。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径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诗人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的表现江南农村插秧时节的劳动场面,在主观上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任务四:拓展讨论,感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1.古往今来,有人认为劳动很辛苦从而逃避劳动,有人却从劳动中收获快乐;有人认为体力劳动比较低贱,脑力劳动比较高尚,有人却持不同意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你对以上问题又有怎样的看法呢?你觉得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劳动呢?
参考:劳动不分高低贵贱。从古至今,劳动一直闪耀着亘古不变的神圣光芒,不同时代不同行业不同劳动者的身上都体现了劳动的最美风采。对个人而言,从劳动中获得了成就感,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通过劳动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无论大小,都是有意义的劳动。
2.补充阅读材料: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概念。
劳动的异已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思考: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劳动异化?
参考:提高人的人性意识,在劳动中体现人的人性劳动是克服异化劳动的方法之一。如果劳动只是机械的或者半机械的,那么将会丧失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创新,让人能在自己的劳动中发挥自己的人性,才能真正的体现自己劳动的快乐,把简单劳动意识变成自我劳动意识。除了用创新的思维改变劳动,使其脱离异化,再有就是将其变成自身的发展,从而取得更多的收获。
三、课堂小结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春种希望,秋收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美德。
四、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字
小篆
含义
纵观这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采
采摘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劳动过程)
(劳动欢乐)
有
取得,获得
掇
拾取,摘取
捋
从茎上成把取下
袺
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教案: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3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教案</a>,共3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总结,教学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6.1 芣苢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6.1 芣苢教案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