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6杜甫诗三首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38225/0-173087014114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高中语文6杜甫诗三首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38225/0-173087014117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高中语文6杜甫诗三首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语文6杜甫诗三首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咏怀古迹》诗,回答问题,名句默写,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凋伤(diā) 渚清(zhǔ) 霜鬓(bìn)
砧(zhān) 千载(zài) 塞上(sài)
冢(zhǒnɡ) 憔悴(qiá) 连朔(sù)
D.省识(shěnɡ) 潦倒(lià) 万壑(hè)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把握。B项暮砧读zhēn,千载(zǎi);C项连朔(shuò);D项省识(xǐng),潦倒(liá)。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多病独登台 B.万里悲秋常作客
苦恨繁霜鬓 怨恨曲中论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古代诗词中词语的把握。百年:在这里借指晚年。万里:在这是里借指远离家乡。苦恨:在这里指极其遗憾。
答案: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一词多义的了解。A项独:①独爱,②难道;B项①朝向、对着,②接近、将近;C项萧:①萧瑟,②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D项新:刚才、才、新近。
答案:D
4.根据下面诗句的意境,扩展下列诗句,分别不少于30字。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培养个性表达。
答案:略
5.读《咏怀古迹(其三)》诗,回答问题。
南宋词人姜夔的咏梅名作《疏影》中这样写道:“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它是对《咏怀古迹》中哪几句从形象上的丰富提高?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培养整体感知能力。“昭君不惯胡沙远”说明身在大漠;“但暗忆”说明思念故土;“想珮环月夜归来”紧扣“环珮空归月夜魂”。
答案: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6.名句默写:
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积累,熟记名篇名句。
答案:塞上风云接地阴 独留青冢向黄昏 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多病独登台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登高》,完成7—8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由写景开头,十四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哀”写出了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啭不绝的情景。虽一字未言,但处处渗透“悲”意。
B.“百年多病独登台”说明作者独自登高,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再想到自己孤独登高、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C.“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苦恨”是痛苦和仇恨的意思,是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极端不满的表现。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在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7.思路解析:“苦恨”是极其遗憾的意思。苦,极其。恨,遗憾。
答案:C
8.思路解析:情景交融,但落笔的角度不相同,分别从声、色、动、静、局部、整体角度落笔。
答案:C
(二)阅读下列唐诗,完成9—11题。
咏怀古迹
杜 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①,指挥若定失萧曹②。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伊吕:伊尹、吕尚。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②萧曹:萧何和曹参,汉初名相,刘邦的谋臣。
9.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或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垂宇宙 垂:流传。
纡筹策 纡:yú,解救。
失萧曹 失:使动用法,使……黯然失色。
祚终难复 祚:zuò,君王之位。
10.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宗臣遗像肃清高”一句,写瞻望诸葛遗像,遥想他的高风亮节,不由肃然起敬。“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B. “三分割据纡筹策”一句,写诸葛亮苦心谋划运筹决策而成的三国鼎立的天下大势,实际上还未充分展示他的才智。
C. “万古云霄一羽毛”一句,形象有力地表现诸葛亮像振翅碧空的鸾凤一样受人尊敬。
D.颈联两句,是说诸葛亮的功德超过伊尹、吕尚、萧何、曹参,这是对他的高度评价。
11.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瞻仰成都武侯祠有所感而写成的。全诗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都是议论。
“终难复”三字突出抒发对英雄壮志未酬的深切叹惋。
C.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与古代名臣的描绘和比较,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胆略和才能。
“汉祚”完尽归于气运,用宿命论观点为诸葛亮的失败作开脱,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但这是不足为训的。
9.思路解析:纡:yū,曲折周密。
答案:B
10.思路解析:“诸葛亮的功德超过伊尹、吕尚、萧何、曹参”不对,“伯仲之间”的意思是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
答案:D
11.思路解析:没有对诸葛亮与古代名臣的描绘。除了赞叹,也有对英雄未遂平生志向的叹惋。
答案:C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6题。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祖成,假平阳郡守。父延俊,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
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释典。年六岁,其祖以其夏中势,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及元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祜。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每言:“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令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如此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鎞疗其祖目,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
其后,祖卧疾再周,元恒随祖所食多少,衣冠不解,旦夕扶侍。及祖没,号踊绝而后苏。随其父,水浆不入口三日。乡里咸叹异之。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
(选自《北史·列传七十》)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性命 所弃而死
C.昼夜读佛经 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以灯光普施法界 ②以金鎞疗其祖目
B.①乃以杖击其头 ②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C.①祖异而舍之 ②诸小儿竞取而食之
D.①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②其祖丧明三年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张元讲孝道的一组是( )
①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 ②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 ③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 ④衣冠不解,旦夕扶侍 ⑤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①③⑤
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元小时贪玩,一年夏天,因为中午炎热,他的祖父想把他放到井中沐浴,张元却坚决不肯听从。还说“我不能把身体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B.张元小时候就与一般孩子不同,邻居家的杏子落在他家园中,张元拾到后,就送还给杏树的主人,而其他的小孩拾到后却自己享用。
C.张元快成年时,祖父已经失明三年,张元一直忧愁哭泣,每天早晚诵读佛经,做礼拜,以祈求神灵降福给自己的祖父。
D.张元的祖父卧病时,张元随祖父的饭量大小进食,日夜服侍在祖父身旁。祖父死后,张元悲号气绝,与他父亲一样,三天水汤不进,邻里们都感叹不已。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涉经史,然精释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古今词语的意义区别。D项中“博士”与现代的“博士”内涵不同。
答案: D
13.思路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中“以”是介词,表方式,相当于“用”。B项中“乃”是副词,相当于“就”。C项中“之”:①代词,指张元,“之”;②代词,指杏。D项中“其”是代词,他的,指张元的。
答案:C
14.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①表现其讲礼仪,⑤表现其仁爱之心。
答案:B
15.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A项中“张元小时贪玩”文中没有根据,属无中生有。
答案:A
16.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第(1)句要注意“微”:稍稍;“精”:精通;“释典”:指佛家经典。第(2)句要注意被动句式和判断句式。
答案:(1)稍稍涉猎经史,但是却精通佛家经典。
(2)如今被人抛弃而死,是不合乎道义的。
二、语言运用
17.下面这首诗是杜甫的一首绝句,诗句的顺序被打乱了,请按原诗的句序加以排列。
①人间能得几回闻 ②锦城丝管日纷纷 ③半入江风半入云 ④此曲只应天上有
正确的语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做这样的题目,应知晓绝句排序的诀窍。
首先确定第三句。绝句的第三句尾字不能押韵,四句诗中,只有④句不押韵,由此可知④应是第三句。
第二步,通过对确定的第三句进行具体分析来确定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因为绝句一般都是按照起承转合的顺序来构思的,对第三句的分析尤其重要。“此曲只应天上有”是作者听曲的感受,也是对此曲的评价。“此曲”指何曲?当然是指“日纷纷”的“锦城丝管”。而③句是对②句的描绘,因此②③句之间有逻辑上的承接关系。④①句之间有着因果关系。
第三步,中国古诗一般都是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即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这一条也很适用于这首绝句。
总之,要想正确排列出这种从未读过、比较陌生的诗歌句序,或者其他陌生材料的语序,只有利用一定技巧并结合具体题目分析推断,舍此别无他途。因此,要善于捕捉题目材料中关于解答题目的种种有效信息,仔细分析,认真判断,才能顺利解题。
答案:②→③→④→①
三、写作训练
18.下面是史书、典籍和传说中有关王昭君的一些事迹,请你根据这些资料,按照杜甫的观点,增加一些合理的想像补充,用现代汉语写一篇王昭君的人物传记。
(1)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云:“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影)裴回(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子,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2)葛洪《西京杂记》。其原文是:“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3)相传昭君居胡,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其诗云:“秋木凄凄,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颉颃。虽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悯伤。”
写作提示:完成此题的关键在准确把握杜甫对王昭君形象的塑造,特别注意对其坚强性格表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5 离骚同步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请解释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语文6杜甫诗三首同步测控优化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根据你对杜甫的了解填空,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语文2祝福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指出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填空,语段写出了“我”怎样的感受?,对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