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年高中语文9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年高中语文9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第1页
    2022年高中语文9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第2页
    2022年高中语文9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高中语文9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语文9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以乱易整,不武
    解析:例句中的“以”是连词,而,来。A项,连词,因为。B项,来。C项,介词,把。D项,介词,用。
    答案:B
    “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项与例句的“济”均为“渡河”义。B、C两项,救济。D项,(对事情)有益。
    答案:A
    “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解析:①③④是助词,无义;②⑥是结构助词,的;⑤是代词,这件事。
    答案:A
    “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解析:A、B、C三项是代词;D项,句中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答案:D
    5.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指出它们的用法并解释意义。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答案:(1)“军”,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
    (2)“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郑国”。
    (3)“封”,名词作动词,“使……成为疆界”。“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部”。
    (4)“阙”,使动词,通“缺”,“侵损”“削减”。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6.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肆其西封 肆:扩张。
    济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夫人以为东道主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之之厚,君之薄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9.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围郑的原因是郑国在晋文公出逃时没有礼待他,并且从属于楚国。
    B.烛之武去见秦君的原因是郑伯向他道了歉。
    C.秦伯被烛之武说服了,不仅解除了郑围,而且派将军帮助郑国守城。
    D.晋文公不去攻打秦国,表现了他的仁义和明智。
    6.解析:“济”应作“渡河”讲。
    答案:C
    7.解析:A项“夫人”,古义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B项“以为”,古义为把……当作;今义为“认为”。D项“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答案:C
    8.解析:例句与D项均作助词“的”讲;A、B两项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C项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D
    9.解析:主要是郑之亡对他本人也没有好处。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蕃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觗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觗: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杆。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A. B.
    C. D.
    1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阿谀逢迎。
    “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10.解析:C项中“遇”应为“对待”,本句很好翻译,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
    答案:C
    11.解析:C项“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的“焉”很明显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则是代词“之”;A项两个“为”皆是表被动的介词;B项的“以”则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D项的“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
    答案:C
    12.解析:A项中第②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①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3.解析:司马光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
    答案:B
    14.解析:(1)此题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2)本题的关键是对应着理解这个句子,“恶”与“乐”,“其过”与“直言”,“忠”与“佞”。
    答案:(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二、语言运用
    15.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您了”。
    (2)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
    (3)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以说“您老人家□□”。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考查范围是礼貌用语,和2010年创建文明城市和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所填词语也是日常生活常用的礼貌用语,难度并不大,答对一处给2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其他答案符合要求的,可酌情给分。
    答案:(1)拜托 (2)包涵 (3)高寿
    (1)还可填“麻烦”“劳驾”等; (2)还可填“见谅”。
    三、写作训练
    16.本文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请你试着叙述一个生活中的事件,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解析:写作时要注意首先确定文章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组织材料,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井然。
    答案:略
    回顾·展望
    (2010湖北高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19题。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1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17.解析:A项“鄙”虽有“粗俗”之意,但根据语境可知,这一句是交代李超其人的身世籍贯,而后面“豪爽好施”才是对人品性的介绍。因此,“鄙”应是“边远的地方”的意思。其他三项结合语境即可推知是正确的。
    答案:A
    18.解析:用排除法。①句与李超的武术技艺无关,故排除A、B两项。④句表现李超的自大,不能体现其武术技艺的不精,故可排除C项。
    答案:D
    19.解析:A项中所说的和尚“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不当。B项中说尼僧“争强好胜”不当。D项中说“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不当。
    答案:C
    20.(2010全国高考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遗牛砺解!牛砺解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伯时:宋茂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至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1)答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一个原则: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答题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作者并没有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答题时也可发挥出此点。
    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5 离骚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5 离骚同步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请解释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12 飞向太空的航程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2 飞向太空的航程精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中语文14包身工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语文14包身工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文中多次描写工厂汽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