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备课讲义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备课讲义第1页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备课讲义第2页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备课讲义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实例,教学重难点实例,教学方法实例,课堂活动实例,教学资源实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实例
    1.西汉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背景: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例如,大量农田荒废,许多城市在战争中被焚毁,人口锐减。据史料记载,汉初的人口相较于秦朝时期减少了约三分之二。一些地区原本繁荣的商业活动也几乎停滞,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幅缩小。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社会急需恢复和稳定。
    时间:公元前 202 年。
    建立者:刘邦。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战胜项羽,赢得了天下。他出身平民,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崛起,在长期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和政治经验。他善于用人,麾下有萧何、张良、韩信等杰出人才,这些人在他建立西汉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都城:长安。长安位于关中地区,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四周有山河险阻,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秦朝时期,关中地区就是政治、经济中心之一,刘邦选择在此定都,有利于稳定统治和发展经济。
    2.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和作用
    原因:
    社会经济残破是最主要的原因。战争导致大量劳动力死亡,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以粮食生产为例,许多农田因无人耕种而长满杂草,粮食产量极低,百姓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
    汉初的政治局势也需要休养生息。刘邦建立西汉后,面临着内部异姓诸侯王的威胁以及外部匈奴的侵扰。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战争,需要时间来巩固统治,恢复国力。
    内容:
    士兵还乡务农:让大量在战争中服役的士兵解甲归田。例如,规定那些因战乱而背井离乡的士兵回到家乡,政府分给他们土地,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这一措施使得农业生产有了劳动力保障,大量荒地开始被重新开垦。
    释放奴婢为平民:秦朝时期有大量的奴婢,汉初将他们释放为平民。这些人获得自由后,可以参与到农业或其他行业的生产中。比如,一些原本为贵族家庭服务的奴婢,被释放后有的回到家乡务农,有的则凭借自己的手艺从事手工业生产,增加了社会劳动力。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汉初将田赋降到了十五税一,相较于秦朝时期的重赋,这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徭役征发,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家土地的耕种中。
    作用:
    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粮食产量逐渐增加,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农村地区开始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些新的村落逐渐形成,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推广。
    在社会稳定方面,百姓安居乐业,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增强。由于生活逐渐好转,社会矛盾得到缓解,人口也开始逐渐增加,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3.“文景之治” 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主要措施:
    重视农业生产:汉文帝和汉景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例如,汉文帝亲自下田耕种,为百姓做出表率,鼓励全国人民重视农业。政府还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在这一时期得到修复和新建。如在黄河流域,修建了许多灌溉渠道,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使得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
    轻徭薄赋:继续减轻农民负担。汉文帝将田赋从十五税一进一步减为三十税一,甚至在某些年份还全部免除田赋。同时,减少百姓的徭役,尽量避免在农忙时节征发徭役,让农民能安心耕种。汉景帝时期也延续了这一政策。
    提倡节俭:汉文帝生活节俭,他在位期间,宫室、园林等都没有大规模的新建或扩建。他自己身穿朴素的衣服,所使用的器物也都以实用为主,不追求奢华。汉景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这种节俭之风影响了整个朝廷和社会,减少了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以德化民:统治者注重用道德来感化百姓,减轻刑罚。废除了一些严酷的刑法,如肉刑等。在司法过程中,强调公正、宽厚,对于一些轻微犯罪采取宽容的态度,鼓励百姓改过自新。
    成效:
    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粮食充足,仓库堆满了粮食。据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有的粮食因存放时间过长甚至腐烂。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纺织业、冶铁业等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产品质量提高。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阳等。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百姓衣食无忧,社会风气良好。犯罪率大幅下降,社会秩序稳定,百姓对朝廷的满意度极高,出现了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的盛世景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实例
    1.史料分析能力培养
    在讲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时,展示《汉书・食货志》等古籍中关于汉初经济残破状况的记载。例如,“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引导学生分析汉初面临的严峻形势,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紧迫性。同时,展示关于休养生息政策内容的史料,如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并分析这些内容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在介绍 “文景之治” 时,利用《史记・孝文本纪》《汉书・景帝纪》等史料。从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分析汉文帝重视农业和轻徭薄赋的思想,让学生理解统治者的政策导向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史料中关于文景时期社会状况的记载,如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总结历史现象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问题探究能力培养
    在讲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例如,问学生:“汉初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除了我们提到的经济残破和政治局势外,还有其他因素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如文化传承、百姓心理等。在讨论 “文景之治” 时,提出问题:“文景时期的轻徭薄赋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对不同阶层的影响有何不同?” 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西汉建立后的发展历程时,提出问题:“西汉建立后,从休养生息到‘文景之治’,国家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让学生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部矛盾(如诸侯王问题)和外部威胁(如匈奴问题),探究西汉初期统治者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从而加深对历史发展复杂性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例
    1.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讲述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 “文景之治”,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关注民生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汉初由于重视百姓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使得国家从废墟中崛起,走向繁荣。引导学生理解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是国家的根基,只有保障人民的利益,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让学生从历史中体会到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心人民生活的情感。
    在讲解文景时期重视农业生产的措施时,让学生看到统治者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例如,汉文帝亲自下田耕种的举动,向学生传达了农业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统治者对民生之本的重视,使学生认识到保障民生是国家繁荣的基础。
    2.对历史发展规律和改革创新精神的理解
    在讲解西汉初期的发展时,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汉初社会经济的残破决定了必须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这是顺应历史发展的选择。而 “文景之治” 则是在休养生息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统治者根据社会变化不断调整政策的结果。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认识到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
    同时,让学生从汉初统治者的政策中体会改革创新精神。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是对秦朝暴政的一种反思和变革,“文景之治” 中的一些政策如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等也是对传统观念和制度的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实例
    (一)教学重点实例
    1.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详细阐述休养生息政策内容:
    士兵还乡务农方面:汉初面临着大量士兵闲置的问题,这些士兵在长期的战争后渴望回归正常生活,但由于战争破坏,家乡往往破败不堪。政府积极组织士兵还乡,为他们提供重新开始生活的条件。例如,在一些地区,地方官员会根据士兵的籍贯,安排他们有序返乡。返乡士兵除了获得土地外,政府还给予一定的农具和种子,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在南方地区,一些士兵回到家乡后,利用当地的水资源优势,开垦水田,种植水稻,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释放奴婢为平民方面:秦朝及楚汉之争时期,奴婢数量众多,他们的地位低下,没有人身自由。汉初释放奴婢为平民,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在城市中,一些原本为富商大贾服务的奴婢被释放后,有的利用自己在城市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技能,从事小商业活动,如开设小店铺,经营生活用品。在农村地区,被释放的奴婢加入到农业生产中,他们与其他农民一起开垦荒地、修建水利设施。比如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量被释放的奴婢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他们和当地农民共同努力,使得荒废的农田重新焕发生机。
    轻徭薄赋方面:汉初的轻徭薄赋政策涵盖了多个方面。在田赋上,从十五税一的实施可以看出政府对减轻农民负担的决心。以一个普通农户为例,假设他家有一百亩地,在秦朝时期可能要上缴大量的粮食作为田赋,而在汉初,他只需上缴很少一部分,这使得农民有更多的粮食用于自家生活和来年的生产。在徭役方面,政府减少了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徭役征发,同时合理安排徭役时间。比如在春耕和秋收时节,尽量不征发徭役,保证农民能在关键时期进行农业生产。而且对于一些非必要的建设项目,政府会暂停或取消,以减少百姓的负担。
    深入分析休养生息政策作用:
    经济复苏方面:经过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农业经济迅速恢复。在土地开垦上,大量荒地被重新利用,全国耕地面积大幅增加。根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一些原本荒芜的地区出现了新的村落和农田。粮食产量也显著提高,不仅满足了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出现了粮食储备。例如,在关中地区,粮仓逐渐充实,为国家的稳定提供了物质保障。手工业方面,由于社会稳定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纺织业发展迅速,丝绸生产技术得到改进,丝绸产量和质量都有提升,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开始出口到周边地区。冶铁业也有了新的发展,铁制农具的生产规模扩大,质量更好,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商业活动重新活跃起来,城市中的市场繁荣,各地的商品流通日益频繁,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商业中心。
    社会稳定方面:百姓生活逐渐好转,对西汉政权的认同感增强。由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中,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定。家庭收入增加,使得社会的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同时,由于轻徭薄赋和释放奴婢等政策,社会矛盾减少,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提高。人口数量开始逐渐增加,这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也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社会治安来看,犯罪率明显下降,社会秩序良好,人们在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中生活。
    2.“文景之治” 的主要措施及其对西汉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全面介绍 “文景之治” 的主要措施:
    重视农业生产方面:汉文帝和汉景帝高度重视农业,将其视为国家的根本。除了亲自下田耕种这种表率行为外,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在水利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例如,对黄河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黄河在汉初经常泛滥成灾,淹没农田,威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文景时期,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对黄河进行大规模整治,加固堤坝,疏通河道,使得黄河水患得到有效控制,沿岸的农田得到了更好的灌溉条件,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在农业技术推广上,朝廷鼓励有经验的老农向年轻一代传授先进的耕种技术,如施肥、灌溉、选种等。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引进和推广,丰富了农产品种类。
    轻徭薄赋方面:汉文帝将田赋减为三十税一,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举措。在实施过程中,百姓切实感受到了负担的减轻。以一个五口之家为例,假设他们种植五十亩地,按照三十税一的比例,上缴的粮食数量很少,家庭留存的粮食充足,这使得农民有更多的余粮来改善生活和扩大生产。汉景帝时期继续维持这一低税率政策,同时进一步规范了徭役征发制度。政府对徭役的项目、时间和人数都进行了严格规定,避免了地方官员随意征发徭役的情况。对于因特殊情况需要征发徭役的,会给予百姓相应的补偿,保障百姓的利益。
    提倡节俭方面:汉文帝以身作则,他的生活节俭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他居住的宫殿多年未进行大规模修缮,宫中的器物也大多是旧的。他的这种节俭行为影响了整个朝廷。大臣们纷纷效仿,减少了宫廷的开支。在皇家园林建设方面,汉文帝没有像前朝帝王那样追求奢华,而是保持园林的自然风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汉景帝也秉持节俭之风,他在宫廷宴会等活动中,减少了不必要的奢华装饰和浪费,使得朝廷的财政支出得到有效控制。
    以德化民方面:在刑罚改革上,废除了肉刑等残酷刑罚。例如,原来的黥刑(在脸上刺字)、劓刑(割鼻)等被改为笞刑(用竹板或荆条打屁股)等相对较轻的刑罚。这一改革体现了统治者的宽厚和人道精神。在司法实践中,强调公正审判,对于疑难案件,会召集大臣和学者共同商议,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同时,朝廷鼓励地方官员在治理地方时,要注重道德教化,通过表彰孝子、贤妇等方式,引导社会风气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深入分析 “文景之治” 对西汉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经济繁荣方面:农业生产在 “文景之治” 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粮食产量充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粮食过剩的情况。这不仅保障了国内百姓的生活,还使得西汉有能力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手工业发展迅速,除了纺织业和冶铁业的进一步发展外,制陶业、漆器业等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汉代的漆器制作精美,工艺复杂,成为了当时重要的出口商品。商业繁荣,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商业大都市,城内有专门的商业区,店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各地的商人云集长安,进行贸易活动,同时长安的商业辐射范围广泛,与周边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都有贸易往来。
    社会和谐方面: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由于经济繁荣,教育和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发展。民间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培养子弟,文化知识在百姓中的传播更加广泛。社会风气良好,人们崇尚道德,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优良品质成为社会的主流。犯罪率持续下降,社会治安良好,百姓对朝廷充满信任和感激之情。这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西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为汉武帝时期的大规模建设和对外扩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教学难点实例
    1.汉初统治者选择休养生息政策的历史必然性
    从经济角度分析: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大量的劳动力在战争中死亡,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如灌溉系统、农田道路等遭到严重损毁。例如,在中原地区,许多原本肥沃的农田因为战争而变得荒芜,杂草丛生。一些水利设施被破坏后,无法正常灌溉,导致粮食产量锐减。商业和手工业也受到极大冲击,城市在战争中被破坏,市场被焚毁,商人纷纷逃亡,手工业作坊停产。在这种经济崩溃的情况下,国家没有足够的物资和财富来支持大规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先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经济生产。如果不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继续征重税、发徭役,百姓将无法维持生计,国家经济也会陷入更深的困境,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政权难以稳定。
    从政治角度分析:汉初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势。一方面,内部存在着异姓诸侯王的威胁。这些诸侯王在楚汉之争中曾与刘邦并肩作战或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西汉建立后,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政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例如,韩信、彭越等诸侯王势力强大,刘邦需要时间来逐步削弱他们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如果此时大规模地开展建设或对外战争,可能会引起诸侯王的趁机叛乱,使国家陷入内乱。另一方面,外部有匈奴的侵扰。匈奴在北方逐渐强大,经常南下掠夺边境地区。但汉初的国力不足以支持对匈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需要先稳定国内局势,增强自身实力,再考虑应对外部威胁。因此,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统治者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政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秦末的战乱让百姓渴望和平与安定。长期的战争使得人们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家庭离散,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百姓迫切希望新的政权能够给他们带来稳定的生活。而且,秦朝的暴政及灭亡也给汉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他们意识到过度压榨百姓会导致政权的垮台。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这种思想主张政府不过度干预社会经济,让百姓自然发展,符合汉初的社会需求。统治者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顺应了当时百姓的心理和思想文化潮流。
    2.“文景之治” 中 “轻徭薄赋” 与国家财政收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轻徭薄赋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轻徭薄赋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例如,田赋从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政府直接从农业中获取的税收减少了。然而,这一政策却带来了长期的积极效果。轻徭薄赋使得农民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随着农业的发展,可征税的基数扩大了。更多的土地被开垦,粮食产量增加,虽然税率降低了,但粮食总量的增加使得国家从农业中获得的实际收入并未减少,甚至在长期来看还有所增加。同时,轻徭薄赋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这些行业的发展又为国家带来了新的税收来源。比如,商业繁荣使得市场交易活跃,政府可以通过征收商税增加财政收入,而且手工业产品的销售也为国家财政做出了贡献。
    轻徭薄赋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社会发展方面,轻徭薄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负担减轻后,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维持家庭生计,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子女的教育和自身的发展。这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口素质和文化水平。农业的稳定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保障了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减少了因饥荒导致的社会问题。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一些农民在农闲时节可以到城市中从事手工业或商业活动,增加收入。这种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而且,轻徭薄赋政策体现了统治者对百姓的关怀,增强了百姓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3.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 “文景之治” 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政策传承与发展: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为 “文景之治”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休养生息政策中的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和轻徭薄赋等措施在文景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完善。例如,士兵还乡务农使得农业生产有了劳动力,在文景时期,政府继续鼓励农业发展,通过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释放奴婢为平民增加了社会劳动力,在 “文景之治” 中,这些劳动力在各行各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休养生息时期的轻徭薄赋政策在文景时期得到深化,田赋的进一步降低和徭役的合理规范,都是对这一政策的延续和改进。
    社会经济发展的连续性:休养生息政策实施后,社会经济开始复苏,这种复苏在 “文景之治” 时期得到了加速发展。在休养生息阶段,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商业和手工业开始有了起色。到了 “文景之治”,农业生产达到了更高的水平,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连续性的体现。商业繁荣和手工业发达也是在之前休养生息政策下社会经济恢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例如,休养生息时期,一些城市的商业活动初步恢复,而在 “文景之治” 中,这些城市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商业规模和辐射范围都大大扩大。
    社会稳定的延续与深化:休养生息政策使得社会矛盾得到缓解,百姓对西汉政权有了一定的认同感,社会逐渐稳定。“文景之治” 则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社会稳定。通过继续减轻百姓负担、提倡节俭和以德化民等措施,社会犯罪率持续下降,百姓生活更加安定。社会稳定的延续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巩固了社会稳定,两者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这种内在逻辑联系使得西汉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后,顺利地进入到 “文景之治” 这一盛世阶段。
    三、教学方法实例
    (一)讲授法实例
    1.西汉建立部分
    教师在讲解西汉建立的背景时,可以这样讲授:“同学们,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后,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呢?那是一片凄惨的景象啊!大量的农田因为无人耕种而荒废了,就像中原地区,原本肥沃的土地长满了杂草,粮食产量极低。城市也在战争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繁华的都市变得破败不堪,商业活动几乎停止了。而且,人口锐减,据史料记载,汉初的人口相较于秦朝时期减少了约三分之二。在这种情况下,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流离失所,社会急需恢复和稳定。”
    在讲述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时,教师说:“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了西汉。刘邦这个人可不得了,他出身平民,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崛起。在楚汉之争中,他战胜了强大的项羽。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善于用人,像萧何、张良、韩信这些杰出的人才都为他效力。刘邦建立西汉后,定都长安。长安在关中地区,这里地势险要,四周有山河险阻,土地还很肥沃,是个战略要地。秦朝的时候,这里就是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所以刘邦选择在这里定都,对稳定统治和发展经济都很有好处。”
    2.汉初休养生息政策部分
    在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时,教师可以这样说:“汉初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呢?这是因为社会经济已经残破到了极点。刚刚我们讲了,战争让大量劳动力死亡,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粮食不够吃,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而且,汉初的政治局势也很复杂。内部有异姓诸侯王,他们势力很大,对中央政权是个威胁。外部还有匈奴在侵扰边境。国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大规模建设或者打仗,所以必须让社会休养生息。”
    在讲述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时,教师说:“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士兵还乡务农。那些在战争中服役的士兵,政府让他们回到家乡去种地。政府还分给他们土地,给他们农具和种子呢。这样,农业生产就有了劳动力,荒地也能重新开垦了。还有就是释放奴婢为平民。秦朝的时候有很多奴婢,他们没有自由。汉初把他们释放了,这些人就可以参与到生产中了。最后就是轻徭薄赋。政府减轻了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田赋降到了十五税一,徭役也减少了,让农民能有更多时间种地。”
    在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时,教师讲道:“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可大了。在经济上,农业很快就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以前荒废的农田又种上了庄稼,粮食产量越来越多,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而且,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了。比如纺织业,丝绸的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商业城市也开始繁荣起来。在社会稳定方面,百姓安居乐业,对新政权认同感增强了。人口也开始增加,社会矛盾减少了,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好基础。”
    3.“文景之治” 部分
    在介绍 “文景之治” 的主要措施时,教师可以这样说:“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就了‘文景之治’。他们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汉文帝还亲自下田耕种呢,给百姓做了好榜样。政府鼓励开垦荒地,还兴修水利。比如对黄河的治理,让黄河不再经常泛滥,沿岸的农田灌溉条件变好了,农作物产量就更高了。在轻徭薄赋方面,汉文帝把田赋从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有的年份甚至全部免除田赋。徭役也很少征发,尽量不影响农民种地。汉景帝也延续了这些政策。他们还提倡节俭,汉文帝的生活可节俭了,他住的宫殿不怎么修缮,用的东西也很朴素。这种节俭之风影响了整个朝廷,减少了财政支出。而且,他们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酷的刑法,比如肉刑,司法过程中也更注重公正和宽厚,鼓励百姓改过自新。”
    在阐述 “文景之治” 的成效时,教师讲道:“‘文景之治’带来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农业生产成绩斐然,粮食多得仓库都装不下了,有的粮食都烂掉了。手工业和商业也特别发达,纺织业、冶铁业规模扩大,产品质量提高,商业城市像长安、洛阳都很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衣食无忧,社会风气好,犯罪率很低,社会秩序稳定,真的是一个盛世啊!”
    (二)讨论法实例
    1.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除了我们讲的经济残破和政治局势的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大家可以分组讨论一下。” 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在小组讨论中,有的学生可能会从文化角度分析:“我觉得可能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有关,这种思想在当时可能影响了统治者,让他们觉得不要过多干预社会。”
    有的学生从百姓心理角度思考:“秦末战乱让百姓渴望和平,统治者可能也是考虑到百姓的这种心理,所以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让百姓能安定下来。”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代表可能会说:“我们小组认为,除了经济和政治原因,文化思想和百姓心理也是重要因素。道家思想为休养生息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百姓对和平的渴望也促使统治者采取这样的政策。”
    另一个小组代表可能会说:“我们觉得还有可能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大多是平民出身,他们更能体会百姓的疾苦,所以选择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社会经济。”
    2.“文景之治” 措施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了那么多措施,大家觉得哪个措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大呢?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有的小组可能会说:“我们觉得轻徭薄赋影响最大。因为这直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有更多的钱和精力去种地,粮食产量就增加了,而且还能促进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很明显。”
    有的小组从重视农业生产角度分析:“我们认为重视农业生产更重要。农业是古代社会的基础,汉文帝亲自下田耕种这种表率作用很大,而且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这些措施能让农业产量提高,保障百姓的生活,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还有的小组从提倡节俭角度讨论:“提倡节俭也很重要。皇帝和朝廷节俭,财政支出就少了,可以把钱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比如兴修水利、救济灾民等,而且这种风气能影响整个社会,让大家都珍惜资源。”
    小组代表发言时,有的可能会说:“我们小组还是坚持轻徭薄赋最重要,它是其他措施发挥作用的基础,只有百姓负担轻了,才会积极参与社会发展。”
    另一个小组代表可能会说:“我们觉得这些措施都很重要,它们相互配合,缺一不可。重视农业生产是根本,轻徭薄赋是保障,提倡节俭是辅助,以德化民是提升社会风气,共同促进了‘文景之治’的形成。”
    3.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 “文景之治” 关系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有的小组可能会从政策传承角度分析:“我们觉得‘文景之治’是对休养生息政策的传承和发展。休养生息政策中的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等措施为‘文景之治’提供了劳动力,轻徭薄赋政策在文景时期进一步深化,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有的小组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思考:“我们认为休养生息政策启动了社会经济的复苏,‘文景之治’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加速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都是从休养生息时期开始恢复,到‘文景之治’达到更高水平,它们之间是连续发展的关系。”
    还有的小组从社会稳定角度讨论:“休养生息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让社会稳定,‘文景之治’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稳定。通过继续减轻百姓负担等措施,让社会更加和谐,它们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
    小组代表发言时,有的可能会说:“我们小组认为它们的内在联系是多方面的,政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体现了它们之间紧密的关系,是汉初走向盛世的重要步骤。”
    另一个小组代表可能会说:“我们觉得休养生息政策是‘文景之治’的前提和基础,‘文景之治’是休养生息政策的成果和升华,两者共同推动了西汉初期的发展。”
    (三)演示法实例
    1.汉初经济形势演示
    教师可以使用 PPT 或图表来演示汉初经济形势。首先,在 PPT 首页展示汉初经济形势的几个方面,如农业、商业、手工业、人口等。
    对于农业,用图片或动画展示荒废的农田、破败的灌溉系统等场景,同时标注出粮食产量的锐减情况。例如,展示一幅中原地区的图片,画面中农田里杂草丛生,旁边标注 “粮食产量较秦朝大幅下降”,并简单介绍农业生产受到的破坏程度。用动画演示农民因战乱逃亡,土地无人耕种的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农业的困境。
    在介绍商业时,用图表形式列出汉初商业活动停滞的情况,如市场关闭、商人逃亡等。比如,以长安的商业市场为例,展示市场从秦朝时期的繁荣到汉初的破败景象,对比店铺数量、商品种类等。可以用图片展示被焚毁的市场和街道,增强学生对商业破坏程度的理解。
    在讲解手工业时,展示手工业作坊停产的画面,如纺织作坊、冶铁作坊等的关闭情况。标注出手工业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如丝绸产量减少、铁制农具质量变差等。通过图片展示荒废的作坊和生锈的工具,让学生了解手工业的受损状况。
    在介绍人口时,用图表展示汉初人口的锐减情况,对比秦朝时期的人口数量和汉初人口数量,如用柱状图直观地显示人口减少的幅度。同时,说明人口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2.休养生息政策演示
    使用地图或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情况。首先,展示西汉初期的地图,标注出主要地区和城市。
    对于士兵还乡务农,在地图上用箭头表示士兵从各地战场返回家乡的路线,标注 “士兵还乡务农”,同时展示政府分给士兵土地、农具和种子的画面(可以是想象中的画面或相关图片)。比如,在一些军事要塞地区,士兵们带着政府发放的物资向家乡进发,回到家乡后开始开垦荒地、种植庄稼。
    在介绍释放奴婢为平民时,在地图上标注出奴婢集中的地区(如一些贵族或富商的居住地),用箭头表示奴婢获得自由后前往各地的方向,标注 “释放奴婢为平民”。展示奴婢在城市中经营小生意或在农村参与农业生产的场景,如奴婢在城市开设小吃摊、在农村耕地等画面。
    在讲解轻徭薄赋时,用图表展示田赋和徭役在休养生息政策前后的变化。比如,用柱状图对比秦朝时期的田赋比例与汉初十五税一的田赋比例,直观地呈现出农民负担的减轻。对于徭役,通过时间轴展示每年征发徭役的天数变化,表明汉初减少了不必要的徭役征发。同时,用动画演示农民在轻徭薄赋政策下安心耕种、生活逐渐改善的情景,如农民在田间劳作时轻松愉快的表情,以及收获季节家中堆满粮食的画面,让学生理解这一政策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3.“文景之治” 措施与成效演示
    利用 PPT 和动画来演示 “文景之治” 的主要措施和成效。在 PPT 中,先列出 “文景之治” 的各项措施,如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提倡节俭、以德化民等。
    在展示重视农业生产措施时,用动画演示汉文帝、汉景帝亲自下田耕种的场景,周围有大臣和百姓一起劳作,展现出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同时,用图片展示新修建的水利工程,如黄河治理后的壮观景象,河水在坚固的堤坝内流淌,灌溉着两岸绿油油的农田。用地图标注出各地兴修水利的地点和灌溉范围,让学生了解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通过动画展示老农向年轻农民传授选种、施肥等技术的过程,以及新的农作物品种在不同地区种植的场景。
    在轻徭薄赋方面,继续用图表展示田赋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的变化过程,以及某些年份免除田赋的情况。用动画展示农民因赋税减轻而欢天喜地的画面,比如农民家中粮食充足,生活富足,孩子有更多的资源接受教育等。对于徭役的规范,用时间轴和地图结合的方式,展示徭役征发的合理安排,如在农忙时节不征发徭役,徭役项目集中在公共设施建设等对百姓生活影响较小的方面。
    在提倡节俭部分,展示汉文帝朴素的宫殿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图片,对比秦朝宫殿的奢华,突出节俭之风。用动画演示宫廷宴会简化后的场景,没有了华丽的装饰和铺张浪费,大臣们也都穿着朴素的服饰。同时,通过图表展示财政支出因节俭而减少的情况,以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国家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方向。
    在以德化民方面,用动画展示废除肉刑等刑法改革的过程,如原来残酷的刑罚被更人道的方式取代。展示司法审判公正、透明的场景,法官认真听取双方陈述,依据法律公正判决。用图片和故事展示地方上表彰孝子、贤妇等道德楷模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对社会风气的积极影响,如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社会和谐融洽的画面。
    在展示 “文景之治” 的成效时,用图片和数据结合的方式。展示堆满粮食的太仓,用数据说明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如粮食储备量比汉初增加了数倍。用图片展示繁荣的商业城市,如长安城内热闹非凡的市场,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用动画演示手工业作坊忙碌的生产场景,展示丝绸、铁器、陶器等精美手工业品的制作过程和高质量的成品。同时,用图表展示犯罪率的下降情况,如用折线图表示每年犯罪人数的减少趋势,以及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的画面,如百姓在节日期间欢歌笑语、家庭和睦的场景。
    四、课堂活动实例
    1.模拟西汉朝堂讨论休养生息政策
    活动准备:
    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分别扮演西汉初期的皇帝(汉文帝或汉景帝)、丞相、御史大夫、大臣等角色。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汉初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局势以及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为自己的角色准备发言内容。
    教师准备模拟朝堂的场景布置,如摆放桌椅、挂上朝堂背景布等,并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古代官员的帽子、笏板等,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活动过程:
    “皇帝” 开场:“朕今日召集众卿家,是为商讨我朝之发展。如今天下初定,但民生凋敝,经济残破,众卿有何良策?”
    “丞相” 发言:“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让百姓休养生息。如今战乱刚过,百姓疲于奔命,土地荒芜,商业停滞。可令士兵还乡务农,给其土地、农具,使其安居乐业。再者,释放奴婢为平民,充实劳力。”
    “御史大夫” 附和:“丞相所言极是。且当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田赋可降,徭役亦需减少,如此百姓方能安心生产。”
    “大臣甲” 提出担忧:“陛下,然轻徭薄赋,国家财政收入必减,如何维持朝廷开支?”
    “大臣乙” 反驳:“若百姓不得休养生息,国家无粮无财,谈何开支?且百姓富足,商业手工业发展,亦能增加税收。”
    各 “大臣” 围绕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细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展开激烈讨论,“皇帝” 在听取各方意见后进行总结和决策。
    活动评价与反馈:
    教师和其他学生根据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包括对历史事实的掌握程度(是否准确地阐述了汉初的形势和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角色扮演的投入度(是否能很好地体现所扮演角色的特点)、辩论技巧(逻辑是否清晰、语言是否流畅、反驳是否有力)等。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馈。例如,如果 “丞相” 小组能够清晰地阐述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表扬:“丞相组表现出色,对休养生息政策理解深刻,提出的建议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 如果发现 “大臣甲” 小组在辩论中提出的担忧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的长期影响,教师可以指出:“大臣甲组需要进一步思考轻徭薄赋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能只局限于短期的财政问题。” 通过这种评价和反馈,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解。
    2.“文景之治” 成果展示会
    活动准备: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方面的 “文景之治” 成果展示,如农业、商业、手工业、社会风气等。
    各小组在课前收集资料,可以是古籍记载、考古发现、图片等,制作展示用的 PPT、手抄报或实物模型等。
    教师准备展示场地,如教室前方的空地或多媒体教室,确保有展示作品的空间和展示设备(如投影仪、展板等)。
    活动过程:
    农业成果展示小组:“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文景之治’时期农业方面的成果。大家看,这是我们制作的 PPT,上面有很多资料。在文景时期,政府重视农业生产,通过兴修水利,像黄河得到了很好的治理,这是治理后的黄河图片(展示图片),河水不再泛滥,沿岸农田灌溉无忧。而且,农业技术得到了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也在各地种植。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据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这是太仓堆满粮食的想象图(展示图片)。农民生活富足,这是我们制作的农民丰收场景的模型(展示模型)。”
    商业成果展示小组:“我们负责商业部分。在‘文景之治’时期,商业繁荣发展。长安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这是长安市场的复原图(展示图片),大家可以看到店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各地的商人都来到长安做生意,有丝绸商人、铁器商人等。商业活动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我们还收集了一些当时的商业交易记录(展示古籍记载图片),可以看出贸易规模很大。”
    手工业成果展示小组:“我们小组展示手工业成果。文景时期,手工业发达,这是我们制作的纺织业、冶铁业和制陶业的手抄报。纺织业方面,丝绸制作精美,这是丝绸样本图片(展示图片),丝绸不仅供国内使用,还出口到国外。冶铁业发展迅速,铁制农具质量提高,这是不同类型铁制农具的模型(展示模型)。制陶业也有新的工艺,陶器更加美观实用。”
    社会风气成果展示小组:“我们展示的是社会风气方面。在‘文景之治’时期,统治者以德化民,废除了肉刑等残酷刑罚,这是肉刑和新刑罚的对比图(展示图片)。社会上注重道德教化,孝子、贤妇等道德楷模受到表彰,邻里和睦,犯罪率下降。这是我们收集的一些关于当时社会和谐景象的故事(展示古籍记载),大家可以感受到良好的社会风气。”
    活动评价与反馈:
    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是否积极收集资料、制作展示作品)、对 “文景之治” 成果的展示效果(展示内容是否全面、准确、有吸引力)、团队协作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情况)等。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馈。例如,如果农业成果展示小组能够充分利用多种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农业成果,教师可以评价:“农业组展示非常精彩,资料丰富,模型和图片的运用让我们对‘文景之治’时期的农业发展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如果发现某个小组在展示中有信息不准确或不全面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出:“某小组在展示中关于某方面的内容可以再详细一些,或者某些信息需要进一步核实,这样能使展示效果更好。” 通过这种评价和反馈,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理解 “文景之治” 的辉煌成就。
    3.汉初经济发展路径拼图游戏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一套拼图,拼图内容是汉初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相关事件,包括秦末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文景之治” 的各项措施和成果等。每个拼图块上有简单的文字说明和相关图片,如一块拼图上是 “秦末战争中城市被焚毁” 的图片和文字,另一块是 “汉文帝亲自下田耕种” 的图片和文字。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套拼图。
    活动过程: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同学们,今天我们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要把这些拼图块拼成汉初经济发展的完整路径。每个拼图块都代表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阶段,要按照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来拼。”
    学生开始分组拼图,在拼图过程中,他们需要讨论每个拼图块的位置和意义。例如,有的小组在拼到休养生息政策中的士兵还乡务农时,会讨论:“这块拼图应该放在秦末战争破坏之后,因为先有战争破坏,才有恢复经济的政策,士兵还乡可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当有小组完成拼图后,让他们向其他小组展示并讲解拼图内容:“我们先拼的是秦末战争对经济的破坏部分,这里有城市被焚毁、农田荒废、人口减少等拼图块,这是汉初经济发展的起点,情况非常糟糕。然后是休养生息政策,有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轻徭薄赋等内容,这些政策是为了恢复经济。接着是‘文景之治’,包括重视农业生产、继续轻徭薄赋等措施,这使得经济进一步发展,最后形成了繁荣的局面。”
    活动评价与反馈:
    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是否积极参与拼图和讨论)、对汉初经济发展路径的理解(拼图是否正确、讲解是否合理)、团队协作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情况)等。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馈。例如,如果某个小组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拼图并清晰地讲解,教师可以表扬:“这个小组表现很棒,对汉初经济发展的理解很到位,拼图准确,讲解也很精彩。” 如果发现某个小组在拼图过程中有理解错误的地方,教师可以指出:“某小组在拼图中把某个事件的顺序放错了,这说明对这部分历史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解,可以再回顾一下相关内容。” 通过这种评价和反馈,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汉初经济发展的脉络。
    五、教学资源实例
    (一)学术研究资源实例
    1.《西汉经济史》相关内容
    在分析汉初经济残破程度方面,《西汉经济史》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和古籍记载进行了深入研究。书中指出,秦末战争对中原地区经济的破坏尤为严重。从考古发掘来看,许多城市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被焚毁的建筑痕迹,如邯郸、临淄等城市,城墙有明显的破坏迹象,城内的宫殿、民居、市场等建筑大多被烧毁。这些城市在秦朝时期是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但在战争后,城市经济功能丧失,市场交易停止,手工业作坊停产。在农业方面,通过对古代农田遗址的研究发现,大量农田的土壤肥力下降,灌溉系统被破坏。在一些地区,还发现了战争时期遗留的兵器、尸骨等,可见战争对农村地区的冲击。而且,人口的减少不仅仅是战争死亡导致,还有大量人口为了躲避战乱而逃亡。这使得劳动力严重短缺,一些原本人口密集的地区变得荒无人烟。
    在阐述休养生息政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时,书中认为,士兵还乡务农政策改变了汉初的农业生产格局。这些士兵带回了在战争中积累的组织纪律性和一定的技能,他们在开垦荒地、修建水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在关中地区,士兵们利用军事工程技术修建了一些小型灌溉渠道,提高了当地农田的灌溉效率。释放奴婢为平民则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经济的多元化。一些奴婢在获得自由后,凭借自己的技能从事手工业或商业活动,使得手工业和商业领域的劳动力增加。在轻徭薄赋政策的影响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农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如购买更好的种子、农具等。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也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受益,市场需求增加,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手工业的发展。
    在研究 “文景之治” 时期经济发展时,《西汉经济史》详细分析了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在水利工程方面,除了对黄河的治理外,地方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例如,在江南地区,修建了许多陂塘,用于蓄水灌溉,使得江南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在农业工具方面,铁制农具得到了改进和推广,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农具,如耧车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播种效率。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上,出现了一些以家族为单位的大农场,这些农场在土地利用、劳动力分配等方面更加合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商业发展方面,书中指出,长安成为了国际贸易都市,与中亚、西亚等地有了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远销国外,同时引进了国外的一些珍稀物品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在手工业方面,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官营手工业在冶铁、铸钱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则在纺织、制陶等领域表现出色,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都有了很大提高。
    2.学术论文《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社会阶层变迁》内容
    这篇论文从社会阶层变迁的角度探讨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在士兵还乡务农方面,论文指出这一政策使得大量军人阶层重新回归到农民阶层。这些士兵在战争中经历了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他们带回了新的思想和观念。在回到家乡后,他们与当地农民融合,促进了农村地区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同时,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技能也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例如,在一些地区,士兵们组织村民修建防御工事和水利设施,提高了农村的安全和农业生产条件。
    在释放奴婢为平民方面,论文认为这是一次重大的社会阶层调整。奴婢阶层在秦朝和楚汉之争时期处于社会底层,没有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汉初释放奴婢为平民,使得这一阶层获得了自由和发展的机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凭借在贵族家庭中学习到的文化知识或技能,进入到新兴的官僚阶层或文化阶层。比如,一些擅长文书工作的奴婢在获得自由后,成为了地方官府的小吏。还有一部分奴婢加入到手工业者或小商人的行列,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在轻徭薄赋政策对社会阶层的影响方面,论文指出这一政策使得农民阶层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农民有更多的资源用于自身发展和子女教育,一些农民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进入到文化阶层或官僚阶层。同时,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也催生了新的富商大贾阶层,这些人在经济上拥有较大的实力,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富商们通过资助文化活动、参与地方事务等方式,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二)多媒体资源实例
    1.纪录片《帝国的崛起:汉》相关片段
    纪录片《帝国的崛起:汉》中有关于西汉建立和汉初发展的内容。在介绍西汉建立背景时,通过对秦末战争遗址的拍摄和专家解读,展示了战争对社会的破坏。画面中呈现出被焚毁的城市废墟、荒芜的农田和流离失所的百姓,生动地再现了汉初经济残破的景象。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和史料讲解,分析了楚汉之争的过程和刘邦取胜的原因,如刘邦的用人策略、政治智慧等。
    在讲述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时,纪录片通过采访历史学家和展示历史文献资料,详细解读了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具体措施。例如,对于士兵还乡务农,展示了古代兵器、盔甲等文物,结合学者的讲解,说明士兵在战争结束后的安置情况。用动画演示士兵从战场回归家乡,重新拿起农具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展现出这一举措对农业劳动力恢复的作用。在释放奴婢为平民方面,利用古籍记载和专家分析,阐述了奴婢在秦朝和汉初不同地位的变化,以及这一政策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轻徭薄赋,用图表对比了汉初与秦朝时期赋税和徭役的差异,直观地呈现出百姓负担的减轻。同时,通过对一些汉代村落遗址的考古发现,展示农民在轻徭薄赋政策下生活逐渐改善的迹象,如房屋建筑的改进、生活用品的丰富等。
    在涉及 “文景之治” 部分,纪录片展示了文景时期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增强了观众对这一盛世的直观感受。在农业方面,呈现了出土的汉代铁制农具、水利工程遗迹等,体现了当时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水利设施的完善。通过对古代粮仓遗址的考察,展示了粮食储备的充足,印证了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的记载。在商业方面,介绍了长安等城市的商业布局和繁荣景象,展示了出土的汉代货币、商业契约等文物,说明商业活动的频繁和商业制度的规范。在手工业方面,展示了精美的汉代丝绸、漆器、陶器等文物,以及手工业作坊遗址,介绍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和工艺水平。同时,通过对历史文献中关于汉文帝、汉景帝节俭和以德化民等事迹的解读,展现了 “文景之治” 时期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政治环境。
    2.在线历史课程平台相关内容
    一些在线历史课程平台上有关于西汉建立和 “文景之治” 的专题课程。这些课程通常由专业的历史教师或学者讲解,内容丰富且详细。在讲解西汉建立的背景时,会有精美的 PPT 演示,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展示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残酷画面,如战争场景的绘画、古城遗址的照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汉初社会经济残破的程度。同时,用动画演示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包括重要战役的经过、刘邦与谋士将领的商议等情节,帮助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脉络。
    在介绍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时,课程平台会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讲解每一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影响。例如,在讲解士兵还乡务农时,列举某个具体地区士兵返乡后的生活变化,包括开垦荒地的面积、粮食产量的增长数据等。对于释放奴婢为平民,讲述一些奴婢成为成功商人或手工业者的故事,展现这一政策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经济的改变。在轻徭薄赋部分,用具体的数字和图表对比政策实施前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变化,如家庭收入的增加、可支配时间的增多等。课程还会设置互动环节,如提问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解答。
    在讲解 “文景之治” 时,在线课程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视频展示文景时期的建筑遗址、文物等,如汉文帝的霸陵、汉景帝的阳陵,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利用动画演示 “文景之治” 各项措施的实施过程,如水利工程的修建过程、农业技术的推广场景等。在讲解社会风气时,展示古籍中关于道德楷模的记载和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以德化民的效果。同时,课程平台会提供拓展资料,如相关学术论文的链接、其他类似盛世时期的对比资料等,方便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三)科普读物资源实例
    1.《汉朝那些事儿》中的相关内容
    在描述西汉建立的过程中,《汉朝那些事儿》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展现了刘邦的传奇经历。书中讲述了刘邦在沛县起兵的趣事,他和萧何、曹参等一帮朋友的相处,把刘邦塑造成一个看似无赖但实则有大志、有谋略的人物。在楚汉之争部分,详细描述了刘邦与项羽之间的多次交锋,如鸿门宴的惊险、彭城之战刘邦的惨败、垓下之战项羽的悲壮。通过这些故事,让读者对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描述汉初社会经济状况时,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百姓的苦难,比如把汉初的经济比作一个千疮百孔的破房子,需要精心修补。
    在讲述休养生息政策时,故事性更强。书中描述了大臣们向刘邦进谏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场景,有的大臣列举了百姓生活的惨状,如没饭吃、没衣穿,孩子饿得哇哇大哭等,以此来说服刘邦。在士兵还乡务农方面,讲述了士兵们回到家乡后的生活变化,有的士兵和家人团聚的感人场面,有的士兵在开垦荒地时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过程。对于释放奴婢为平民,描写了奴婢们得知自己获得自由后的欣喜若狂,以及他们在重新选择生活道路时的迷茫和努力。在轻徭薄赋方面,用简单易懂的例子解释了农民负担的减轻,如一个农民以前要交很多粮食作为赋税,现在可以留下更多的粮食给自己,生活开始有了改善。
    在 “文景之治” 部分,《汉朝那些事儿》把汉文帝和汉景帝描绘成两位英明的君主。书中讲述了汉文帝节俭的故事,比如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上朝,拒绝修建豪华宫殿,让读者感受到汉文帝的品德高尚。在农业发展方面,描写了汉文帝亲自下田耕种时的趣事,他和农民一起劳作,向农民请教农业问题。在讲述汉景帝时,强调了他对父亲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如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同时,也描述了 “文景之治” 时期社会的繁荣景象,如长安城里热闹非凡的市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百姓们在街头巷尾欢声笑语,生活富足。
    2.《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中相关内容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解读西汉建立和 “文景之治”。在介绍西汉建立时,把刘邦比作一个 “逆袭” 的草根,他在秦末的乱世中抓住机会,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打败了强大的项羽。用漫画形象地展示了楚汉之争的过程,如刘邦被项羽追得到处跑,然后又慢慢发展壮大的过程。在描述汉初经济状况时,把汉初的社会经济问题画成一堆 “烂摊子”,用简单的线条和搞笑的画面展示城市的破败、农田的荒芜和百姓的可怜模样。
    在讲休养生息政策时,漫画把士兵还乡务农画成一群士兵背着行囊回到家乡,然后拿起锄头种地的有趣画面。释放奴婢为平民则是奴婢们挣脱枷锁,欢呼雀跃地奔向新生活的场景。轻徭薄赋被画成农民肩上的重担减轻了,脸上露出了笑容,同时政府的税收官也变得和蔼可亲。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轻松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
    在 “文景之治” 部分,汉文帝被画成一个穿着朴素、和蔼可亲的皇帝形象,他亲自下田耕种的画面十分生动,周围的大臣们一脸惊讶的表情。汉景帝则是一个稳重的年轻皇帝形象。漫画用搞笑的场景展现 “文景之治” 的繁荣,比如长安的商业市场里,商人们在忙碌地做生意,顾客们在挑选商品,一片热闹景象。在农业方面,用夸张的手法展示粮食多得堆成山,农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在社会风气方面,把人们相互帮助、道德高尚的画面画得很温馨,如孩子们尊敬长辈、邻里之间互送食物等,让读者在欢笑中记住了 “文景之治” 的主要成就。

    相关学案

    初中人教版(2024)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2024)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 政策的实施,“文景之治” 的成就,“文景之治” 的历史意义,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教师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docx、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学生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我的收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