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优质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优质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CONTENT,第一部分,了解罪与罚,知识总结,庭审现场,第二部分,加强自我防范,法律链接,随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道德修养:能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防微杜渐,主动预防违法犯罪。法治观念:理解犯罪的特征;认识犯罪行为及其责任,主动预防犯罪。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盗窃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是指生产者、销售者违反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法规,故意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非法拘禁他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按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处罚,最高可判死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罪的,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是指故意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在山东省潍坊市某职业学院内,女学生朱某伙同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学校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女学生,其中一名被害人,当天先后被殴打了三次。经鉴定两名被害人均构成轻微伤,其中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目前仍无法正常生活、学习。
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对这起校园欺凌案件进行了宣判,虽然他们都是未成年人,且被告人也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但鉴于她们随意殴打辱骂他人致伤,已经构成寻衅滋事罪,最后五人分别被判处1年及11个月的有期徒刑。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惩治犯罪、保护人民利益
1. 刑法的作用及内容?作用: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内容:它明确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1.为什么行为一是一般违法行为,行为二是犯罪行为?
2.对比以上处罚的不同,分析犯罪行为有何特点?
在山东省潍坊市某职业学院内,女学生朱某伙同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学校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女学生,其中一名被害人,当天先后被殴打了三次。经鉴定两名被害人均构成轻微伤,其中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目前仍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对这起校园欺凌案件进行了宣判,虽然他们都是未成年人,且被告人也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但鉴于她们随意殴打辱骂他人致伤,已经构成寻衅滋事罪,最后五人分别被判处1年及11个月的有期徒刑。
2. 犯罪的含义和特征?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特征:①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
时间:2017年11月2日上午地点: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法庭宣判:五名被告人进行了宣判,虽然他们都是未成年人,且被告人也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也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但鉴于她们随意殴打辱骂他人致伤,已经构成寻衅滋事罪,最后五人分别被判处1年及11个月的有期徒刑。
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
3. 刑罚的含义及种类?含义:刑罚,又叫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种类: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对犯罪人权益的限制或剥夺
刑法与刑罚 犯罪与罪犯拘留与拘役罚款与罚金
探究:有人认为“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 你如何看待该观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观看视频《四川监狱的“招生宣传片”》
探究与分享:1.结合案例,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这说明了什么?(要求:限时3分钟,作好记录,选出发言人)2.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15岁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一些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处分。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思悔改,为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1、陈某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2、陈某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三章 对不良行为的干预 第二十八条 本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 (一)吸烟、饮酒; (二)多次旷课、逃学; (三)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 (四)沉迷网络; (五)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 (六)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
第四章 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第三十八条 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下列行为: (一)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寻衅滋事行为; (二)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 (三)殴打、辱骂、恐吓,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 (四)盗窃、哄抢、抢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 ······
4. 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更应该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1.下面图示反映的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2.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伙同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受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I 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法律依据:我国刑法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予以定罪处罚。对此案例理解正确的是( )A.有期徒刑和罚金都是附加刑B.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C.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D.刑事违法性是法律区别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
3.最近,小明在网上看到一则“扫黑除恶”的宣传语:“一切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对此,你的看法是( ) A.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该宣传语正确 B.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该宣传语正确 C.犯罪是应受到附加刑处罚的行为,该宣传语不正确 D.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该宣传语不严谨
4.阅读下面的判决书(摘选,对判决书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判决书(摘选)本院认为,被告人孙某在公共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据此,依照……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孙某犯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两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A.判决书中的“本院”指的是人民检察院B.判决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被告人孙某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D.处罚中的罚金是主刑,拘役是附加刑
5.初中生陈某原本品学兼优,自从结识了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因为打骂同学受到学校纪律处分,后又因为偷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不思悔改,竟然拦路抢劫,最终因为抢劫罪被判刑。陈某的经历警示我们( ) ①减少结交朋友,免受不良影响 ②预防违法犯罪,需要杜绝不良行为 ③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④缺乏规则意识,必然走向违法犯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2024)预防犯罪教学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标导学,了解罪与罚,课堂笔记,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最本质特征,加强自我防范,本课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学导航,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课前预习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讲解,运用你的经验,一了解罪与罚,治安管理处罚法,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触犯了,探究与分享,对比分析上述行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