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33《世说新语二则》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33《世说新语二则》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第1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33《世说新语二则》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第2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33《世说新语二则》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第3页
    还剩6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33《世说新语二则》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33《世说新语二则》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共71页。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
    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之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②。客问淮之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丙】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③,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⑤,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⑥而回。于是审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谢公:指谢安,死后追赠为大傅。②局:这里指棋局。③遽(jù):惶恐。④唱:叫喊。⑤王(wàng),通“旺”,指兴致高。⑥承响:应声附和。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谢玄淮之信至”中的“俄而”与“俄而雪骤”中的“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不久,一会儿”。
    B.“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大体”的意思,与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意思相同。
    C.“徐向局”“公徐云”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中的“徐”,都有“缓慢”的意思。
    D.“色”有“面部表情、气色,颜色,品类”等义项,“意色举止”“色并遽”中的“色”都是“颜色”的意思。
    2.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短文【乙】【丙】均出自《雅量》篇。任选一则,根据中谢公的表现,说说将归入《雅量》篇的原因。
    4.在《晋书·谢安传》中,短文【乙】的故事有另外一个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之的齿踢断了。你觉得这个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2024·之海闵行·三模】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 , , ,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 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① ,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以不师周公。 ”
    [注释]①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近期,初三同学在畅想毕业旅行,发起了“少年游 ”的活动探究,请你一同参与。
    任务一:诗文寻迹
    5.【甲】诗作者是 ,【乙】文选自 一书。
    6.完成字词积累卡片。
    7.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做了些什么呢?
    B.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是怎么做的呢?
    C.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做了些什么呢?
    D.我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是怎么做的呢?
    任务二:故事神游
    8.【丙】文空缺了一处,同学们对顺序有不同看法,你认为哪位同学理解是正确的( )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
    C.②④③①D.④③①②
    9.根据【乙】【丙】两文内容填空,完成以下探究笔记。

    任务三:意“游”未尽
    10.【甲】诗【乙】文都写到了出游中与人相处,但对此态度不同:【甲】诗讲求“无时”而见,【乙】文重视约定,讲求“期”而后见,你更欣赏哪一种?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2024·四川广元·三模】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材料二:
    延陵季子将西聘普①,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色之。疑陵季子为有之国之使,未献也,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②。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色欲之,吾为有之国之使,未献也,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选自刘向《新序》)
    【注】①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②嗣君:继位的君主。
    11.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和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延陵季子为有之国之使 友人惭,下车引之
    B.不言而色欲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带宝剑以过徐君 以境过清,不可久居
    D.则徐君死于楚 骈死于槽枥之间
    13.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B.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C.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D.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15.“信”是立身之本,也是交友之道。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说说友人和季子的行为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2024·北京石景山·二模】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6.“太丘舍去”中的“舍”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本逐末B.屋舍俨然C.退避三舍D.魂不守舍
    17.下列对陈元方言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元方批评友人不能守时,不讲诚信。
    B.陈元方指责友人恶语伤人,没有礼貌。
    C.陈元方不理睬友人,表现了他的决绝。
    D.陈元方的言行意在促使友人改正错误。
    18.根据本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之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材料二】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曰:“小时了了①,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②。
    (以之两则材料均取材于《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了了:聪明。②踧踖(cù jǐ):坐立不安的样子。
    陈元方、杨氏子和孔文举三人年纪虽小,但都能在遭遇不敬时,以机智的语言维护尊严。陈元方听到父亲被辱骂时,批评友人“无信”“无礼”,使友人惭愧不已;杨氏子被调侃时,说孔雀可不是孔君平的“ ”,有力地回怼了孔君平;孔文举受到嘲讽时,说陈韪小时“ ”,讽刺他现在未必聪明。
    【2024·山东菏泽·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咏雪》)
    【乙】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①?”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②自直斩而用( ),达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砺之⑤,入之不以深( )?”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书》,有删节)
    【注释】①好(hà)乐:喜好,爱好。②柔:同“揉”,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或直的变曲。③达于犀革:射穿用犀牛皮制作的战甲。④栝而羽之:栝(guā),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⑤镞而砺之: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19.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胡儿用“撒盐”的比喻描绘了“雪骤”的场景。
    B.甲文画线句子表现了谢道韫出色的文学才华。
    C.乙文中孔子强调了人的天分对成才的重要性。
    D.乙文“敬而受教”一句,这样翻译是正确的:“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
    20.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之 之B.之 也C.也 之D.也 也
    21.【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
    2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波浪线的句子。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23.谢公是无言教育子侄,孔子是有言教育子路,都获得很好的效果。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谈谈谢公和孔子是如何做到教育子弟的。
    【2024·山东聊城·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也?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
    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门外戏
    (2)元方入门不顾
    (3)谏父曰
    (4)是负义也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捐祖于野/皆以美于徐公
    B.下车引之/欲捐之
    C.乃载祖归养/去后乃至
    D.尊君在不/父不从,作舆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汝何以收此凶具?
    27.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之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
    【2024·山东济南·模拟预测】
    同学们进行“古人的交友之道”专题探究。请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28.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29.话语能反映对人对事的态度。联系之下文,揣摩文中画横线的人物话语,完成任务。
    30.结合【甲】【乙】两文,说一说你从古人的“交友之道”中获得的启发。
    【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咏雪》)
    【乙】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①?”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②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砺之⑤,入之不以深也?”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书》,有删节)
    【注释】①好(hà)乐:喜好,爱好。②柔:同“揉”,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或直的变曲。③达于犀革:射穿用犀牛皮制作的战甲。④栝而羽之:栝(guā),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⑤镞而砺之: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10.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公欣然口/欣然前往
    B.撒盐空中差可拟/势若犬牙差互
    C.汝何好乐/太守之乐乐也
    D.岂可及哉/及鲁肃过浔阳
    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选出错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胡儿用“撒盐”的比喻描绘了“雪骤”的场景。
    B.甲文表现了谢道韫出色的文学才华。
    C.乙文中孔子强调了人的天分对成才的重要性。
    D.乙文划线句子,这样断句是正确的:“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13.谢公是无言教育子侄,孔子是有言教育子路,都获得很好的效果。结合甲乙文,分别谈谈谢公和孔子是如何做到教育子弟的。
    【2023·陕西宝鸡·统考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邵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①。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②,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③适交,参佐④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⑤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⑥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邵,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注释】①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②十二更下: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③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幡,同“旌”,旌旗。④参佐:部下,僚属。⑤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⑥住者:留下来的士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元方入门不顾( )
    (3)参佐咸以贼众强盛( )
    (4)去者皆悦(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相委而去 释担而立
    C.以并声势 请以战喻
    D.去者皆悦 客之美我者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信”。请你结合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元方和诸葛亮所说的“信”分别指什么。
    【2023·之海杨浦·统考三模】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孔夫人家传
    ①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以诗;诸兄学文,夫人以文。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以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
    ②庚午,夫人二十四岁,是年三月来嫔①于我。暇犹手不释卷,偶感复尔吟咏,我从事鞅掌②,愧弗能和。夫人曰;“尘俗纷沓中,惟此可渝灵府③耳。”
    (节选自《韵香阁诗草》)
    【注释】①嫔:嫁。②鞅掌:事务纷扰繁忙。③渝灵府:浸润心田。
    5.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之分。“家君”是 称,通常是指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下车引之
    (2)犹手不释卷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8.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祥淑)每堂课都坐着听讲,人们都觉得很奇怪。
    B.(孔祥淑)坐着听完每堂课,人们都觉得很奇怪。
    C.(孔祥淑)坐着听完每堂课,人们都对此感到惊异。
    D.(孔祥淑)每堂课都坐着听讲,人们都对此感到惊异。
    9.甲文中的陈太丘之友因元方的一番话而产生由“怒”到“ ”的心理变化;乙文中的先生因孔祥淑认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而由“未之奇”到发出 ”的赞叹。从两位长者的言行变化中可以看出陈元方和孔祥淑都是 的孩童。
    10.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陈太丘之友是一个无礼无信无知之人。
    B.从乙文中可见,读书是孔祥淑的爱好和精神寄托。
    C.甲乙两文都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谋篇布局的。
    D.甲乙两文主要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
    【2023·之海徐汇·统考二模】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①。
    【注】①顾________:
    【乙】
    王逸少①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②”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③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④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⑤,留连不能已。
    【注】①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后文的孙兴公是王羲之的朋友。②支道林标新立异,他胸中研究思考所及的义理原本佳妙,______③后来孙兴公与支道林一起坐车去王羲之处,王羲之刻意保持距离,不和支道林交谈。④当:____⑤披襟解带:指脱下礼服。
    11.运用已有文言积累,完成下列小题。
    (1)【乙】文与【甲】文出自同一本文言志人小说集——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写的《 》。
    (2)补全【甲】【乙】两文中加点词的注释。
    顾( ) 当( )
    (3)补全【乙】文注释②的句子翻译。
    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
    支道林标新立异,他胸中研究思考所及的义理原本佳妙,
    12.两个语段都通过描写来体现人物的转变,【甲】文中友人从 到 体现他从无礼到惭愧的变化;【乙】文王羲之从 转变为 ,体现他对支道林的态度变化。
    13.【甲】文写友人的转变突显元方 的特点,【乙】文写王羲之的转变体现支道林 的特点。
    【2023·浙江宁波·统考一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二)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②,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以不师周公。”
    (《世说新语·政事》)
    (三)遭父忧,每哀至,辄呕血绝气,虽衰服已除,而积毁消瘠,殆将灭性。豫州刺史嘉至行,表之尚书,图象百城,以厉风俗。
    (《后汉书·陈纪③传》)
    【注释】①绥:安抚,体恤。②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③陈纪(129-199),字元方,以至德称。
    14.文言词语积累
    1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者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恣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7.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才华总是通过独立的活动才能成长起来的。”请结合材料(三)里陈纪的具体活动,说说他成长了哪些“才华”。
    【2023·广西·模拟预测】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自食言也。为信若此,宜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人期行 期返而食
    B.下车引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C.君与家君期日中 方与之食
    D.宜能服三军欤 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十二章〉)
    19.下面是对【甲】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发怒,说明客人“无礼”。
    B.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C.“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D.【甲】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21.【甲】文出自《世说新语》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也道义。请指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陈元方的“方正”?
    22.读了【甲】文和【乙】文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2023·山东潍坊·统考模拟预测】
    选择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玄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②。太傅_______之,而不欲伤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①谢玄,谢安侄子。②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
    23.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加点字适合放在乙文横线处( )
    A.策之不以道B.讲论文义
    C.安陵君许寡人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甲文“公大笑乐”一句,没有直接言明对两个比喻的评价,表达含蓄,意蕴丰富。
    C.“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个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D.乙文连用“赌”“得”“烧”等动词刻画谢太傅欺骗孩子的虚伪狡诈形象。
    2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26.谢安的夫人曾问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侄们?”,对于谢夫人的质疑,请结合甲乙文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2022·江苏淮安·中考真题】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傅子》①曰:“言出于口,结②于心。守以不移,以立身,此君子之信也。”故为臣不信不足以奉君;为子不信不足以事父。故臣以信忠君,则君臣之道益睦;子以信孝父,则父子之情更隆。夫仁者不妄为,知③者不妄动。择是④而为之,计⑤义而行之。故事立而功足恃⑥也,身没而名足称也。虽有仁智,必以诚信为本。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以诈伪为本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殒⑦,善名不减;小人虽贵,恶名不除。
    (节选自《臣轨·诚信章》)
    【注释】①《傅子》:西晋傅玄所著政论著作。②结:牢记。③知:同“智”。④是:正确。⑤计;考虑,谋划。⑥恃:依赖。⑦殒:死。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请用“/”标出下面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此君子之信也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守以不移( )②则君臣之道益睦( )③太丘舍去( )④元方入门不顾(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4.请根据[甲]文内容理解论述层次,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5.[乙]文中“友人”的言行,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2·广东深圳·二模】
    选择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玄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②。太傅_______之,而不欲伤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①谢玄,谢安侄子。②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
    6.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加点字适合放在乙文横线处( )
    A.策之不以道B.讲论文义
    C.安陵君许寡人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甲文“公大笑乐”一句,没有直接言明对两个比喻的评价,表达含蓄,意蕴丰富。
    C.“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个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D.乙文连用“赌”“得”“烧”等动词刻画谢太傅欺骗孩子的虚伪狡诈形象。
    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9.谢安的夫人曾问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侄们?”,对于谢夫人的质疑,请结合甲乙文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2022·江苏泰州·统考一模】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回:“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回:“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日:“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②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③,进口:“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④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⑤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噆⑥肤,虎狼食内,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
    【注释】①祖:这里是祭祀天地鬼神之意。②和:应和。表示同意。③预于次:参预在末座。预,参预。次,在排列之次一等。④类:种类,物类。⑤选:更迭,交替。⑥唱:叮,咬。
    1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期日中( ) ②太丘舍去( )
    ③众客和之如响( ) ④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不如君言 如言,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
    C.与人期行 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1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殖 五 谷 生 鱼 鸟 以 为 之 用
    12.翻译下列句子。
    (1)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3.结合【甲】文中元方和【乙】文中鲍氏之子的语言,分析他们不同的个性。
    说:1.shuō①解释,说明②主张,学说;2.shuì劝说,说服;3.yuè通“悦”,喜悦,高兴
    去:①离开②距,距离③前往④过去的
    类型
    字词
    义项
    例句
    一字
    多义

    ①做,干;②担任;③变成,成为;④为了。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例句中“为 ”的意思是(1) (填序号)
    一义
    多字
    (2)

    效法,学习
    ①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②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以不师周公。
    选项
    文言词句
    方 法
    释 义
    A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课内迁移法: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B
    致使于晋, 顾反
    语境推敲法
    通“返”, 返回
    C
    不言而色欲之
    词语参考法:利欲熏心
    欲望
    D
    廉者不为也
    查阅字典法:①侧边②棱角, 引申为品行方正③廉洁④便宜⑤考察
    品行方正
    人物话语
    【任务一】
    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任务二】
    结合加点词语分析人物态度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中午没有到来,是不讲诚信;对着孩子辱骂他的父亲,是没有礼貌。
    元方直接指出父亲友人的“无信”“无礼”,表达了对的不满与批驳。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类型
    字词
    义项
    例句
    一字多义

    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问:符合例句中“法”的应是哪项(填序号):(1)
    一义多字
    则、辄
    (2)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每哀至,辄呕血绝气
    法、(3)
    效法,学习
    ①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②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以不师周公。
    词类活动
    期,名词作动词
    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行
    通假字

    通“否”,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尊君在不?
    《<世说新语>二则》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教师版)
    【2024·湖南·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
    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之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②。客问淮之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丙】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③,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⑤,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⑥而回。于是审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谢公:指谢安,死后追赠为大傅。②局:这里指棋局。③遽(jù):惶恐。④唱:叫喊。⑤王(wàng),通“旺”,指兴致高。⑥承响:应声附和。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谢玄淮之信至”中的“俄而”与“俄而雪骤”中的“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不久,一会儿”。
    B.“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大体”的意思,与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意思相同。
    C.“徐向局”“公徐云”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中的“徐”,都有“缓慢”的意思。
    D.“色”有“面部表情、气色,颜色,品类”等义项,“意色举止”“色并遽”中的“色”都是“颜色”的意思。
    2.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短文【乙】【丙】均出自《雅量》篇。任选一则,根据中谢公的表现,说说将归入《雅量》篇的原因。
    4.在《晋书·谢安传》中,短文【乙】的故事有另外一个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之的齿踢断了。你觉得这个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1.D
    2.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
    3.选择短文乙或丙中任一则,根据谢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态度,说明宽广的胸怀和深沉的内涵,体现了雅量。
    4.这个结尾不好,因为它与谢安在故事中一贯的镇定自若形象不符,破坏了人物形象的一致性。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错误。“意色举止”中的“色”和“色并遽”中的“色”实际之指的是面部表情、气色;
    故选D。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借助知识卡片中“去”和“说”的释义,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保留原句的意境和情感。注意关键词:
    以:连词,因为。“说”通“悦”,喜悦,高兴。去:前往、向前。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
    在短文乙中,结合“俄而谢玄淮之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小儿辈大破贼”理解,谢公在接到战报后依旧保持平静,继续下棋,展现了内心的宽广、波澜不惊和镇定自若。
    在短文丙中,结合“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分析,即使在海之遇到风浪,谢公仍能保持镇定、不慌不忙,最终使大家安心,这些都体现了他的雅量。
    4.本题考查分析结尾的作用。
    短文乙“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谢安的形象是从容不迫、沉稳应对,而《晋书•谢安传》中的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之的齿踢断了”突然转变,显示出他内心的激动,这与前文的描写不符,因此这个结尾削弱了谢安雅量的形象。所以这个结尾不好。
    【参考译文】:
    【甲】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的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的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公与别人正在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之的谢玄的书信到了,谢公看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和客人下着棋,客人问淮之的军情如何,谢公回答说:“那些小子大破敌军。”在说话时,谢公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丙】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常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出海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不久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不能安坐。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应声,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2024·之海闵行·三模】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 , , ,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 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① ,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以不师周公。 ”
    [注释]①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近期,初三同学在畅想毕业旅行,发起了“少年游 ”的活动探究,请你一同参与。
    任务一:诗文寻迹
    5.【甲】诗作者是 ,【乙】文选自 一书。
    6.完成字词积累卡片。
    7.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做了些什么呢?
    B.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是怎么做的呢?
    C.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做了些什么呢?
    D.我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是怎么做的呢?
    任务二:故事神游
    8.【丙】文空缺了一处,同学们对顺序有不同看法,你认为哪位同学理解是正确的( )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
    C.②④③①D.④③①②
    9.根据【乙】【丙】两文内容填空,完成以下探究笔记。

    任务三:意“游”未尽
    10.【甲】诗【乙】文都写到了出游中与人相处,但对此态度不同:【甲】诗讲求“无时”而见,【乙】文重视约定,讲求“期”而后见,你更欣赏哪一种?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答案】
    5.陆游 《世说新语》
    6.② 法 师
    7.C
    8.B
    9.①以孔子和周公的事例②下③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④守信重礼、明晓事理、聪明机智等(任选二点)
    10.参考示例:我更喜欢甲诗。诗中“拄杖无时夜叩门”一句写出了陆游随游兴、情趣所致而出游,不仅能领略山间水畔之美景,感受农村乡土风俗之淳朴,更是与农家友人亲密无间的自然流露。如此态度,率性而为,心境与游境恰相吻合。
    我更喜欢乙文。文中“陈太丘与友期行”一句写出了陈太丘是有计划、有约定的出游,这样即使有偶发事件,比如友人未按约定时间到达,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既定安排执行。如此态度,有条不紊,秉持有礼守信。
    【解析】
    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诗的作者是陆游。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乙】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句意:我曾经也担任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结合“为”的义项“①做,干;②担任;③变成,成为;④为了”可知,“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中的“为”是担任的意思,故选②;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句意: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以不师周公”句意: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结合两句的意思可知,句子中的“法”与“师”意思一样,都是“效法、学习”的意思。
    7.本题考查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理解(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是重点实词的翻译;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一句中要注意重点字词“贤家君(你贤德的父亲),何所履行(做了些什么呢)”要理解正确。
    故选C。
    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排序。
    结合【丙】文“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 , , , ’”可知,前句是袁公问元方,他的父亲在太丘让元近的人都称赞,他是做了什么;所填的语句是元方回答袁公的话,回答的是他的父亲所做的事;结合语句可知,②句“弱者抚之以仁”与④句“强者绥之以德”句式一致,是元方的父亲在太丘所做的事,按照强弱的顺序,故④句在前,②句在后;①句“恣所安”与③句“久而益敬”是元方的父亲所做的事带来的结果,“久而益敬”有“久”“益”递进之意,故①句在前,③句在后;故句子排序为④②①③。
    故选B。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空:结合【丙】文“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 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以不师周公’”可知,陈元方面对袁公的问话,先是不卑不亢地回答;再是对父亲的功绩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对袁公的为难能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应对,以孔子和周公的事例来表明袁公和父亲都同样出色;
    第二空:结合【乙】文“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友人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友人“惭”“下”“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他知错欲改的心态;
    第三空:结合【丙】文“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 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可知,袁公对元方说:“我曾经也担任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据此可知,“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的问话可以看出袁公是在有意为难元方;
    第四空:结合【乙】文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敢于据理力争,守信重礼,明晓事礼的品质;对粗俗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率真的特点;结合【丙】文“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以不师周公’”可知,陈元方面对长辈的问话,能对父亲的功绩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对袁公的为难能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应对,可见聪明机智,遇事不慌,镇定自若的特点。
    10.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结合【甲】诗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可知,诗句的意思是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拄杖无时夜叩门”中的“无时”是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据此可知诗人出游是随兴而往,随时而出,游兴十足;结合“从今若许闲乘月”可知,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之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心中的想法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以乐也。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之。这种“无时”而风的出游方式,率真自然,与所见情景,所感心境极为吻合;
    结合【乙】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知,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中的“期行”是约定(相约)出行的意思,即陈太丘出游是与朋友约定后出行的,是有计划的安排,他们约定出行的时间是正午;而友人却“过中不至”,友人错过了约定的时间,但陈太丘并未有改变计划,仍然按计划出行。据此可知,陈太丘出游中与人相处的态度是有礼守信,按部就班,不会因突发状况改变计划。综之所述,选择一种出游与人相处的态度谈看法即可。
    示例:我喜欢【甲】诗的“无时”而见。诗人想象自己在明月高悬的夜晚,能够“拄杖无时夜叩门”,随时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观赏田园的美丽,感受民风的淳朴,游走乡村的闲适,“无时”而见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随兴出游的率真自然,率性而为的态度,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轻松愉快,这样的出游中与人相处的态度与所见的风景,所感的心境是极为吻合的。
    【参考译文】: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丙】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担任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2024·四川广元·三模】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材料二:
    延陵季子将西聘普①,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色之。疑陵季子为有之国之使,未献也,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②。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色欲之,吾为有之国之使,未献也,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选自刘向《新序》)
    【注】①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②嗣君:继位的君主。
    11.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和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延陵季子为有之国之使 友人惭,下车引之
    B.不言而色欲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带宝剑以过徐君 以境过清,不可久居
    D.则徐君死于楚 骈死于槽枥之间
    13.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B.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C.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D.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15.“信”是立身之本,也是交友之道。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说说友人和季子的行为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
    11.C 12.D 13.A
    14.(1)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
    15.做人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解析】
    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句意是: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名词活用为状语,向西。
    据此翻译“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句意,是延陵季子要向西边去访问晋国。解释正确。
    B.“致使于晋, 顾反”句意是季子出使在晋国,回来的时候。反:通“返”, 返回。解释正确。
    C.“利欲熏心”的意思形容被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欲:欲望。“不言而色欲之”的意思是嘴之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欲:想要。所以,解释不正确。
    D.“廉者不为也”句意是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廉:廉洁,即品行方正。解释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的/代词,指元芳;
    B.连词,却/连词,并且;
    C.连词,来/介词,因为;
    D.介词,在/介词,在;
    故选D。
    1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本句句意为: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中,“继位的徐国国君说”表明继位的徐国国君的回答行为,“先君无命孤”是推辞的理由,“孤不敢受剑”是表明结果。故断句为: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故选A。
    1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日中:正午;至:到;则:就;信:讲信用;对:面对;礼:礼节。
    (2)从者:跟随的人;止:阻止;此:这;非:不要;以:用来;赠:赠送。
    15.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材料一:依据“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句意可知,陈元芳之处父亲友人不讲诚信的行为是错误的。
    材料二:依据“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色欲之,吾为有之国之使,未献也,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句意可知,季子心中许诺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即使遭到新国君的拒绝,也兑现了自己心中的承诺。所以,两个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做人一定要将讲诚信的道理,做一个行为高尚的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材料二: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之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之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之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之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然而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之就走了。
    【2024·北京石景山·二模】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6.“太丘舍去”中的“舍”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本逐末B.屋舍俨然C.退避三舍D.魂不守舍
    17.下列对陈元方言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元方批评友人不能守时,不讲诚信。
    B.陈元方指责友人恶语伤人,没有礼貌。
    C.陈元方不理睬友人,表现了他的决绝。
    D.陈元方的言行意在促使友人改正错误。
    18.根据本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之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材料二】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曰:“小时了了①,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②。
    (以之两则材料均取材于《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了了:聪明。②踧踖(cù jǐ):坐立不安的样子。
    陈元方、杨氏子和孔文举三人年纪虽小,但都能在遭遇不敬时,以机智的语言维护尊严。陈元方听到父亲被辱骂时,批评友人“无信”“无礼”,使友人惭愧不已;杨氏子被调侃时,说孔雀可不是孔君平的“ ”,有力地回怼了孔君平;孔文举受到嘲讽时,说陈韪小时“ ”,讽刺他现在未必聪明。
    【答案】
    16.A 17.D 18.家禽 必当了了
    【解析】
    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太丘舍去”中的“舍”意思是:舍弃,丢下。
    A.舍本逐末: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舍:舍弃。
    B.屋舍俨然:房舍整整齐齐。舍:房屋。
    C.退避三舍: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D.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舍:住宅,这里比喻人的躯壳。
    故选A。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元方的语言批评友人不能守时,不讲诚信;指责友人恶语伤人,没有礼貌。
    根据“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陈元方的行为是不理睬友人,表现了他的决绝。
    据此分析可知,文中没有“促使友人改正错误”之意。
    故选D。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题干“杨氏子被调侃时,说孔雀可不是孔君平的‘ ’,有力地回怼了孔君平”的提示,找到【材料一】“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可知,此处应填“家禽”。
    (2)根据题干“孔文举受到嘲讽时,说陈韪小时‘ ’,讽刺他现在未必聪明”的提示,找到【材料二】“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可知,此处应填“必当了了”。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材料一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有一次,孔君平来看望他父亲,刚好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他叫了出来。他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他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材料二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宾客没有不对他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2024·山东菏泽·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咏雪》)
    【乙】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①?”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②自直斩而用( ),达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砺之⑤,入之不以深( )?”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书》,有删节)
    【注释】①好(hà)乐:喜好,爱好。②柔:同“揉”,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或直的变曲。③达于犀革:射穿用犀牛皮制作的战甲。④栝而羽之:栝(guā),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⑤镞而砺之: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19.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胡儿用“撒盐”的比喻描绘了“雪骤”的场景。
    B.甲文画线句子表现了谢道韫出色的文学才华。
    C.乙文中孔子强调了人的天分对成才的重要性。
    D.乙文“敬而受教”一句,这样翻译是正确的:“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
    20.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之 之B.之 也C.也 之D.也 也
    21.【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
    2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波浪线的句子。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23.谢公是无言教育子侄,孔子是有言教育子路,都获得很好的效果。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谈谈谢公和孔子是如何做到教育子弟的。
    【答案】
    19.C
    20.B
    21.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
    22.据此说来,何必要学习呢?
    23.示例:谢公通过下雪天应景发问,来考考他的子侄们的文学才情,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文雅的家庭氛围来无声地教育后辈;孔子循着子路的比喻,也用比喻教育他努力学习,结果子路心悦诚服。
    【解析】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由“学岂有益哉?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入之不以深也”可知,孔子以箭头与未经加工的竹子比较作喻来说理,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的道理;
    故选C。
    20.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第一个空:描述竹子被“斩”后用于何处,确实需要一个代词来指代“竹子”。在古文中,“之”常被用作代词,所以第一个空填“之”是合适的。
    第二个空:描述箭射入物体时的深度,这里实际之是一个反问句,用于强调箭经过加工后会射得更深。在古文中,“也”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因此第二个空填“也”是恰当的。
    故选B。
    2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以你的天赋,再加之学习,谁能比得之呢?
    “吾非此之问也”表示“我不是问这个”,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徒谓以子之所能”意为“只是说凭借你的才能”,“而加之以学问”意为“再加之学问”,“岂可及哉”意为“怎么能赶得之呢”,这三部分都是围绕“才能”和“学问”的关系进行阐述,但各有侧重点,因此需要分别断句。
    正确划分为: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
    2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重点词语:以此:据此。言:说。何:何必。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甲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内容可知,短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谢公通过下雪天应景发问,来考考他的子侄们的文学才情,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文雅的家庭氛围来无声地教育后辈;结合乙文中“学岂有益哉?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入之不以深也”可知,孔子以箭头与未经加工的竹子比较作喻来说理,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的道理。
    【参考译文】:
    【甲】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孔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以你的天赋,再加之学习,谁能比得之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牛皮(做的铠甲)。从这个道理来说,有什么可以学习呢?”孔子说:“如果劈开它在一端束之羽毛,并给它加之金属的箭头磨得更加锋利,它射得不就更加深了吗?”子路拜了两拜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
    【2024·山东聊城·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也?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
    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门外戏
    (2)元方入门不顾
    (3)谏父曰
    (4)是负义也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捐祖于野/皆以美于徐公
    B.下车引之/欲捐之
    C.乃载祖归养/去后乃至
    D.尊君在不/父不从,作舆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汝何以收此凶具?
    27.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之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
    【答案】
    24.玩耍 回头看 规劝 这
    25.B
    26.①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②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
    27.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继而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之,又指出友人“无礼”。乙文“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这是以人之道还治人这身的做法。间接告诉父亲要善待老人,要给儿孙做表率。
    【解析】
    2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①句意为:在门外玩耍。戏:玩耍。
    ②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③句意为:好言规劝父亲说。谏:规劝。
    ④句意为:这是违背道义的。是:这。
    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于:介词,在/动词,比;
    B.之:都是代词,代指某人或物;
    C.乃:连词,于是/副词,才;
    D.不:助词,同“否”,表疑问/副词,表否定;
    故选B。
    2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①惭:羞愧;引:拉;
    ②汝:你;何以:为什么。
    2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甲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甲文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之,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
    乙文同样通过人物对话来写,原谷说“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的意思是以后也会像他们扔掉爷爷一样把他们扔掉。这是以人之道还治人这身的做法。这是间接告诉父亲要善待老人,要给儿孙做表率。最后“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原谷有爷爷,年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养儿育女,一辈子勤俭节约,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到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带了回来。父亲问说:“你带这个不吉利的东西回来作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父亲很是惭愧,后悔(做那样的事),于是去把爷爷载回来赡养了。
    【2024·山东济南·模拟预测】
    同学们进行“古人的交友之道”专题探究。请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28.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29.话语能反映对人对事的态度。联系之下文,揣摩文中画横线的人物话语,完成任务。
    30.结合【甲】【乙】两文,说一说你从古人的“交友之道”中获得的启发。
    【答案】
    28.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29.(1)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
    (2)“岂”“邪”加强了语气,表现了荀巨伯与朋友共患难的坚定决心和对败义求生行为的不齿。 30.①与朋友交往应当信守承诺、按时履约。甲文中陈太丘与友人约定在中午时分相见,友人不按时履约,反而还在元方面前愤怒地指责陈太丘先行离去的行为,遭到了元方的驳斥。
    ②与朋友交往应当患难与共、以诚相待。乙文中荀巨伯在危难时刻面对患病的友人,没有弃他而去,始终陪伴着友人,这份患难与共的真心与诚心感动了敌军。
    【解析】
    2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之,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意思是: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友人有疾”主谓结构,应在“疾”后停顿;“不忍委之”动宾结构,应在“之”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2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和语句赏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败义,败坏道义。以:来。岂:难道。
    (2)根据“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可知,意思是败坏道义来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的行为吗?“岂”和“邪”是表示诘问的语气,表现出荀巨伯对贪求生命而败坏道义的蔑视,结合文中“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可知,也能够表现出荀巨伯对朋友的担心,体现出他能够和朋友同生共死的坚定决心。
    3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和“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可知,陈太丘与好友约定同行,友人不仅食言,还指责陈太丘丢下自己;根据“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文章借元方之口点出陈太丘的友人才是失信之人;
    据此分析可知,本文意在告诫人们:守信是交友之基,做人要守信的道理。
    根据乙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之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敌寇进了城,对巨伯说:“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和“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敌寇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可知,荀巨伯探望生病的朋友,遇敌突袭,大敌当前也不舍弃友人,荀巨伯为保全友人性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行为感动了敌军,他们选择了撤退,这样也保全了郡城,这也启发我们交友应有情有义,患难与共。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乙】
    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之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马之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敌寇进了城,对巨伯说:“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敌寇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咏雪》)
    【乙】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①?”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②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砺之⑤,入之不以深也?”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书》,有删节)
    【注释】①好(hà)乐:喜好,爱好。②柔:同“揉”,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或直的变曲。③达于犀革:射穿用犀牛皮制作的战甲。④栝而羽之:栝(guā),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⑤镞而砺之: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10.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公欣然口/欣然前往
    B.撒盐空中差可拟/势若犬牙差互
    C.汝何好乐/太守之乐乐也
    D.岂可及哉/及鲁肃过浔阳
    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选出错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胡儿用“撒盐”的比喻描绘了“雪骤”的场景。
    B.甲文表现了谢道韫出色的文学才华。
    C.乙文中孔子强调了人的天分对成才的重要性。
    D.乙文划线句子,这样断句是正确的:“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13.谢公是无言教育子侄,孔子是有言教育子路,都获得很好的效果。结合甲乙文,分别谈谈谢公和孔子是如何做到教育子弟的。
    【答案】
    10.A
    11.C
    12.(1)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飘舞。(2)据此说来,何必要学习呢?
    13.示例:谢公通过下雪天应景发问,来考考他的子侄们的文学才情,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文雅的家庭氛围来无声地教育后辈;孔子循着子路的比喻,也用比喻教育他努力学习,结果子路心悦诚服。
    【解析】
    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均为“高兴”;
    B.差不多/交错;
    C.喜好/以……为乐;
    D.比得之/等到;
    故选A。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由“学岂有益哉?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入之不以深也”可知,孔子以箭头与未经加工的竹子比较作喻来说理,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的道理;
    故选C。
    1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未若,倒不如。因,趁、乘。
    (2)句重点词语:以此,据此。言,说。何,何必。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内容可知,短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谢公通过下雪天应景发问,来考考他的子侄们的文学才情,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文雅的家庭氛围来无声地教育后辈;
    结合乙文中“学岂有益哉?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入之不以深也”可知,孔子以箭头与未经加工的竹子比较作喻来说理,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的道理。
    【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孔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以你的天赋,再加之学习,谁能比得之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牛皮(做的铠甲)。从这个道理来说,有什么可以学习呢?”孔子说:“如果劈开它在一端束之羽毛,并给它加之金属的箭头磨得更加锋利,它射得不就更加深了吗?”子路拜了两拜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
    【2023·陕西宝鸡·统考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邵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①。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②,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③适交,参佐④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⑤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⑥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邵,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注释】①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②十二更下: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③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幡,同“旌”,旌旗。④参佐:部下,僚属。⑤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⑥住者:留下来的士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元方入门不顾( )
    (3)参佐咸以贼众强盛( )
    (4)去者皆悦(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相委而去 释担而立
    C.以并声势 请以战喻
    D.去者皆悦 客之美我者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信”。请你结合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元方和诸葛亮所说的“信”分别指什么。
    【答案】
    1.约定 回头看 都 使……退却
    2.B
    3.(1)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离开后他的友人才赶到。
    (2)蜀军一战而大胜,是因为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啊。
    4.元方说的“信”指守时,诸葛亮说的“信”指令出必行。
    【解析】
    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2)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3)句意为: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咸:都;
    (4)句意为:该走的都很高兴。皆:使……退却。
    2.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之:代词,指元方/结构助词,的;
    B.而:均为连词,表承接;
    C.以:介词,用来/介词,用,拿;
    D.者:……的人/……的原因;
    故选B。
    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乃至,(友人)才到。
    (2)句重点词语:大克,大胜;信之由也,是因为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啊。
    4.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中元方斥责父亲的朋友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见他所指的“信”是要遵守和别人约定的时间。
    乙文中诸葛亮说“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见他所指的“信”是言出必行,下了命令即使有困难也要执行。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三国时期,魏明帝征讨蜀国,派遣司马懿督统张郃所部及雍、凉二州等精兵三十万人,隐蔽军队秘密进发,窥伺蜀地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当时魏军开始布阵,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却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现在,换防该去的士卒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和儿女则引颈切盼而计算着时间,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离去。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一同战斗;该留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他们互相说:“诸葛丞相的恩德,我们即使拼之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击杀了张郃,打退了司马懿,蜀军一战而获大胜,是信义的原因。
    【2023·之海杨浦·统考三模】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孔夫人家传
    ①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以诗;诸兄学文,夫人以文。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以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
    ②庚午,夫人二十四岁,是年三月来嫔①于我。暇犹手不释卷,偶感复尔吟咏,我从事鞅掌②,愧弗能和。夫人曰;“尘俗纷沓中,惟此可渝灵府③耳。”
    (节选自《韵香阁诗草》)
    【注释】①嫔:嫁。②鞅掌:事务纷扰繁忙。③渝灵府:浸润心田。
    5.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之分。“家君”是 称,通常是指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下车引之
    (2)犹手不释卷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8.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祥淑)每堂课都坐着听讲,人们都觉得很奇怪。
    B.(孔祥淑)坐着听完每堂课,人们都觉得很奇怪。
    C.(孔祥淑)坐着听完每堂课,人们都对此感到惊异。
    D.(孔祥淑)每堂课都坐着听讲,人们都对此感到惊异。
    9.甲文中的陈太丘之友因元方的一番话而产生由“怒”到“ ”的心理变化;乙文中的先生因孔祥淑认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而由“未之奇”到发出 ”的赞叹。从两位长者的言行变化中可以看出陈元方和孔祥淑都是 的孩童。
    10.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陈太丘之友是一个无礼无信无知之人。
    B.从乙文中可见,读书是孔祥淑的爱好和精神寄托。
    C.甲乙两文都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谋篇布局的。
    D.甲乙两文主要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
    【答案】
    5.谦 自己的父亲
    6.①拉,牵拉;②放下
    7.真不是君子啊!和我相约出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
    8.D
    9. “惭” 读书是为了明晓义理,不应有男女之别。 “奇哉” 聪明明理善思善言、能言善辩等
    10.A
    【解析】
    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之解释词语,尤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牵拉;
    (2)句意为:空闲的时候仍然手不离卷的看书。释,放下。
    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重点词:非,不是;期:相约;行,出行;委,抛弃,舍弃。
    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重点词:毕,都;坐,坐着;咸,全,都;异,对……感到惊异。故选D。
    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根据甲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陈太丘之友因元方的一番话而产生由“怒”到“惭”;
    根据乙文“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以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可知,孔祥淑认为:读书是为了明晓义理,不应有男女之别;
    根据乙文“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可知,先生由“未之奇”到发出“奇哉”的赞叹;
    根据甲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陈太丘之友因元方的一番话而产生由“怒”到“惭”可知,元方是个明辨识礼、能言善辩的孩童;根据甲文“元方入门不顾”可知,元方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
    根据乙文乙文“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可知,先生由“未之奇”到发出“奇哉”的赞叹,可知孔祥淑是个聪明懂理、能言善辩的人;
    由此可知,从两位长者的言行变化中可以看出陈元方和孔祥淑都是聪明明理、善思善言、能言善辩的孩童。
    1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太丘之友是一个无礼无信之人;并不是“无知之人”;理解有误;
    故选A。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夫人姓孔,名祥淑。六岁跟随哥哥向袁石斋先生学习。之课的时候,她坐在那里听讲,大家都认为她奇异,先生并不认为奇怪。到了第二年,众哥哥们学习作诗,夫人也学习作诗;众哥哥们学习写文章,夫人也学习写文章。先生说:“你读书不过为了写姓名罢了,不像你的哥哥弟弟们要参加科举考试。”夫人说:“不参加科举考试就不读书吗?”先生说:“也应该懂得伦理道德的准则。”夫人说:“既然要晓事明理,还分什么男女啊?”先生拍着桌子站起来说:“七岁的女孩子能有此言论,奇才啊!如果是男儿,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庚午年,夫人二十四岁,这一年的三月嫁给了我。空闲的时候仍然手不离卷的看书,有时有感而又吟咏诗句,我的工作又事纷扰烦忙,惭愧不能陪夫人一起。夫人说:“在世俗纷冗繁杂中,只有读书才可以浸润心田啊。”
    【2023·之海徐汇·统考二模】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①。
    【注】①顾________:
    【乙】
    王逸少①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②”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③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④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⑤,留连不能已。
    【注】①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后文的孙兴公是王羲之的朋友。②支道林标新立异,他胸中研究思考所及的义理原本佳妙,______③后来孙兴公与支道林一起坐车去王羲之处,王羲之刻意保持距离,不和支道林交谈。④当:____⑤披襟解带:指脱下礼服。
    11.运用已有文言积累,完成下列小题。
    (1)【乙】文与【甲】文出自同一本文言志人小说集——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写的《 》。
    (2)补全【甲】【乙】两文中加点词的注释。
    顾( ) 当( )
    (3)补全【乙】文注释②的句子翻译。
    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
    支道林标新立异,他胸中研究思考所及的义理原本佳妙,
    12.两个语段都通过描写来体现人物的转变,【甲】文中友人从 到 体现他从无礼到惭愧的变化;【乙】文王羲之从 转变为 ,体现他对支道林的态度变化。
    13.【甲】文写友人的转变突显元方 的特点,【乙】文写王羲之的转变体现支道林 的特点。
    【答案】
    11.世说新语 顾:回头看 当:将要,就要 你想要见他吗?
    12.怒曰 (下车)引之 轻之不与交言 (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可用自己的语言) 13.聪明机智 才华横溢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知识积累。
    (1)根据题干中“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写”,结合甲、乙两篇文章内容推出,该著作为《世说新语》。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元方入门不顾”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后正值王当行”句意:后来刚好碰之王逸少将要外出,当:将要,就要。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欲”“见”“不”。
    1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题干提示“两个语段都通过描写来体现人物的转变”,甲文中的友人转变从无礼转变到惭愧。结合文章内容,友人听闻陈太丘没有再等候他,便“友人便怒曰”,表现出无礼的态度。听完元方的话之后,友人表现出惭愧的样态,“友人惭,下车引之”。乙文中王逸少对支道林的态度发生转变,王逸少本来就有超人的气质,很是轻视支道林。在了解支道林的学识后,王逸少从“轻之不与交言”,转变为“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1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友人的转变是在听完元方的回怼之后产生的,元方从“不讲信用”和“没有礼貌”两个方面回怼陈太丘的有人,突显元方的机智。乙文中王逸少对支道林的态度发生转变,王逸少自负有才气,很是轻视支道林。在了解支道林的学识后,王逸少一改之前的态度,对支道林礼遇有加,这侧面写出了支道林有才华。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王逸少到会稽任职,初到任,支道林也在那里。孙兴公对王逸少说:“支道林的见解新颖,对问题有独到的体会,心里所考虑的实在美妙,你要见见他吗?”王逸少本来就有超人的气质,很是轻视支道林。后来孙兴公和支道林一同乘车到王逸少那里,王逸少都着意矜持,不同支道林交谈,不久支道林便告辞了。那次之后适逢王逸少要出门,车已经在门口了,支道林对王逸少说:“您先别走,我有些问题想跟您稍微探讨一下。”于是谈论到了《庄子·逍遥游》,支道林谈起来就说了几千句话,词语用的新奇,像是繁华一样绚烂。王逸少于是脱下外衣不出门了,流连于与支道林的探讨之中。
    【2023·浙江宁波·统考一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二)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②,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以不师周公。”
    (《世说新语·政事》)
    (三)遭父忧,每哀至,辄呕血绝气,虽衰服已除,而积毁消瘠,殆将灭性。豫州刺史嘉至行,表之尚书,图象百城,以厉风俗。
    (《后汉书·陈纪③传》)
    【注释】①绥:安抚,体恤。②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③陈纪(129-199),字元方,以至德称。
    14.文言词语积累
    1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者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恣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7.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才华总是通过独立的活动才能成长起来的。”请结合材料(三)里陈纪的具体活动,说说他成长了哪些“才华”。
    【答案】
    14. ③ 就 师
    15.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所安/久而益敬。
    16.(1)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2)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17.(1)面对父亲朋友的责难,元方有礼有据的指出无礼无信,可见元方的明白事理(懂礼识仪)、勇敢;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入门不顾”,可见刚正、直率。
    (2)借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暗示袁公和我父亲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谁也没效法谁。
    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不卑不亢;又可见冷静机敏。
    (3)父亲去世三年,陈纪(元方)还是悲痛万分,不思饮食,形体消瘦,几也丧命。可见孝顺。
    【解析】
    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意思是: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所以“法”的意思是效法、仿效。
    ②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意思是: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则:就;
    “每哀至,辄呕血绝气”意思是:每次哀痛至极,就呕血绝气。辄:就。
    故③空为“就”。
    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据此断句为: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所安/久而益敬。
    1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字词意思:(1)惭:惭愧;引:拉。(2)家君:用称人父,但多需在前面加适当的称对方的敬词如“贤”、“足下”之类;称:称赞,赞扬;何所履行:倒装句,就是所履行何,意思是到底干了什么事?
    17.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才华”即可。
    结合(一)面对父亲朋友的责难,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有礼有据的指出无礼无信,可以得知元方懂礼仪,明白事理,而且敢于和父亲的朋友去理论,说明他还很勇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元方率直,刚正。
    结合(二)袁公说“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时,他不卑不亢的答道“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以不师周公”,借周公和孔子谁也没有效法谁来暗示袁公和父亲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谁也没效法谁。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可知他冷静智慧,聪明过人。
    结合(三)“遭父忧,每哀至,辄呕血绝气,虽衰服已除,而积毁消瘠,殆将灭性”,由于父亲逝世,每每哀痛至极,就呕血绝气,虽然服丧期满,仍然悲痛过度,致使身体消瘦,仅剩下几根骨头,成了死人一般。由此可知元方很孝顺。
    【参考译文】
    (一)
    陈太丘跟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在正午时分碰面。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只有七岁,正在门外嬉戏。朋友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爸爸等您很久,而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呐!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出来,想和元方握手致歉,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二)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三)
    父亲逝世,哀痛至极,往往呕血绝气,虽然服丧期满,仍然悲痛过度,致使身体消瘦,仅剩下几根骨头,成了死人一般。豫州刺史认为陈纪这种至行,难能可贵,之表尚书,豫州百城皆图画陈纪等形象,以劝励风俗。
    【2023·广西·模拟预测】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自食言也。为信若此,宜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人期行 期返而食
    B.下车引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C.君与家君期日中 方与之食
    D.宜能服三军欤 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十二章〉)
    19.下面是对【甲】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发怒,说明客人“无礼”。
    B.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C.“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D.【甲】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21.【甲】文出自《世说新语》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也道义。请指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陈元方的“方正”?
    22.读了【甲】文和【乙】文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答案】
    18.B
    19.C
    20.(1)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2)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候他。
    21.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①他懂得“信”的重要;②他懂得“礼”的重要;③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④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回答中三点即可)
    22.示例: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解析】
    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约定”;
    B.代词,之元方/王凝之是人名;
    C.都是“和”;
    D.都是“军队”;
    故选B。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尊君”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谦辞,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故选C。
    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
    (1)过中:过了正午。去,离开。舍:舍弃,抛弃。乃,才。
    (2)故:先前的;原来的。食:吃。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他懂得“信”的重要;
    根据“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他懂得“礼”的重要;
    根据“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根据“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22.本题考查主观表达。
    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做人应该讲究诚信,要说话算话,尊重别人。
    根据【乙】文“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可知,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会被人看不起。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2023·山东潍坊·统考模拟预测】
    选择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玄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②。太傅_______之,而不欲伤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①谢玄,谢安侄子。②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
    23.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加点字适合放在乙文横线处( )
    A.策之不以道B.讲论文义
    C.安陵君许寡人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甲文“公大笑乐”一句,没有直接言明对两个比喻的评价,表达含蓄,意蕴丰富。
    C.“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个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D.乙文连用“赌”“得”“烧”等动词刻画谢太傅欺骗孩子的虚伪狡诈形象。
    2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26.谢安的夫人曾问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侄们?”,对于谢夫人的质疑,请结合甲乙文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23.D
    24.D
    25.(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2)(谢太傅)于是假装和他打赌,赢得(或得到)后就烧掉它们。 26.示例:①我不认同谢公夫人的质疑。②甲文谢太傅和儿侄们一起“讲论文义”,在看似不经意的一问中激发小辈即景赋诗的雅兴,并以“大笑乐”的方式委婉肯定小辈们的表现,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③乙文谢太傅看到谢玄沉迷紫罗香囊、覆手等装扮,巧妙地以打赌的方式引导他舍弃这些器物而不伤害他的情绪。④从甲乙两文中可见,谢太傅非常有教育智慧,他将自己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平常的点滴小事中教育孩子,以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解析】
    23.从“而不欲伤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谢安对儿子“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这件事感到忧虑,又不想伤他的心。所以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之拿来烧掉。这里应该填写“担心、忧虑”等词语。
    A.策:动词,鞭打;
    B.讲论:讲解讨论;
    C.许:答应;
    D.患:担心;
    故选D。
    24.D.“刻画谢太傅欺骗孩子的虚伪狡诈形象”理解错误。面对着儿子的不良习惯,谢安担心直接指出会伤的孩子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之拿来烧掉,这样巧妙地解决难题,可见教子有术,用心良苦。而不是虚伪狡诈。
    故选D。
    2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未若:不如。因:趁、乘。
    (2)谲:假装;得:得到,这里指赢了(赌);之,它,指“紫罗香囊”。
    2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可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谢公夫人的质疑。
    从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知,谢太傅还是注意对孩子们的知识教育的,在传授儒家文化知识的同时自然免不了有思想道德教育;从“公大笑”即面对孩子们的回答大笑的表现可知,他的赞美、褒扬之情尽在中,有对回答好的兄女的表扬,也暗含着对回答不好的兄子胡儿的鼓励,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既给孩子们保留面子,又直到引领和教育作用。
    从乙文“太傅患之,而不欲伤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面对着儿子的不良习惯,谢安担心直接指出会伤的孩子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之拿来烧掉,这样巧妙地以打赌的方式引导他舍弃这些器物而不伤害他的感情,可见教子有术,用心良苦。
    综之所述,谢太傅有教育智慧,注意从平常小事中去引导教育孩子。
    【参考例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玄年轻时喜欢佩戴紫罗香囊,挂着手巾。谢安对这件事感到忧虑,又不想伤他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之拿来烧掉。
    【2022·江苏淮安·中考真题】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傅子》①曰:“言出于口,结②于心。守以不移,以立身,此君子之信也。”故为臣不信不足以奉君;为子不信不足以事父。故臣以信忠君,则君臣之道益睦;子以信孝父,则父子之情更隆。夫仁者不妄为,知③者不妄动。择是④而为之,计⑤义而行之。故事立而功足恃⑥也,身没而名足称也。虽有仁智,必以诚信为本。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以诈伪为本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殒⑦,善名不减;小人虽贵,恶名不除。
    (节选自《臣轨·诚信章》)
    【注释】①《傅子》:西晋傅玄所著政论著作。②结:牢记。③知:同“智”。④是:正确。⑤计;考虑,谋划。⑥恃:依赖。⑦殒:死。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请用“/”标出下面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此君子之信也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守以不移( )②则君臣之道益睦( )③太丘舍去( )④元方入门不顾(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4.请根据[甲]文内容理解论述层次,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5.[乙]文中“友人”的言行,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此/君子之信也。
    2.改变 更加 离开 回头看
    3.①以诚信为本的人,才称之为君子。
    ②到了中午时分而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
    4.①言行一致并坚定不移。②不胡作非为,选择正确的道义之事。
    5.乙文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在中午,但朋友没到,这就是不讲诚信,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说明守信用的人才会受到别人尊重。
    【解析】
    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为:这就是君子的信义了。“此”是主语,“君子之信”是宾语,中间应断开。故停顿为:此/君子之信也。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做事专一不改变。移:改变。
    ②句意:那么君臣之间的相处就更加和睦。益:更加。
    ③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
    ④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①盖,句首发语词;以……为,把……当作;者,……的人;谓,称作。
    ②日中,正午时分;至,到;则是,就是;无信,不讲信用。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言出于口,结于心。守以不移,以立身,此君子之信也”可知,言语从嘴里说出而发自内心,坚持这样做下去,使自己立足于社会,这就是君子的信义了。第一空应填:言行一致并坚定不移。
    由“夫仁者不妄为,知者不妄动。择是而为之,计义而行之。故事立而功足恃也,身没而名足称也”可知,有德行的人不胡作非为,有智慧的人不胡乱行动。选择正确的去做,考虑到道义了再去行动。第二空应填:不胡作非为,选择正确的道义之事。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乙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但朋友没到,这就是不讲诚信,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论证了诚信是人为之本,守信用的人才会受到别人尊重的观点。
    【参考译文】:
    【甲】《傅子》说:“言语从嘴里说出而发自内心,坚持这样做下去,使自己立足于社会,这就是君子的信义了。”所以作为臣子没有信义是不值得去侍奉君王;作为儿子没有信义是不值得去侍奉父亲。所以臣子凭借信义效忠他的君王,那么君臣之间的相处就更加和睦;儿子凭借信义孝顺他的父亲,那么父子之间的情义就更加浓厚了。有德行的人不胡作非为,有智慧的人不胡乱行动。选择正确的去做,考虑到道义了再去行动。所以事业有成就而功劳就有依靠了,身死后名声也值得称道了。即使仁爱而多智,也一定要以诚信为本。以诚信为本的人,才称之为君子;而以弄虚作假,伪装假冒为本的人,就是小人。君子即使死了,但他好的名声不会减损;小人即使身份显赫,但他坏的名声不能消除。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到了中午时分而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022·广东深圳·二模】
    选择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玄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②。太傅_______之,而不欲伤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①谢玄,谢安侄子。②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
    6.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加点字适合放在乙文横线处( )
    A.策之不以道B.讲论文义
    C.安陵君许寡人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甲文“公大笑乐”一句,没有直接言明对两个比喻的评价,表达含蓄,意蕴丰富。
    C.“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个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D.乙文连用“赌”“得”“烧”等动词刻画谢太傅欺骗孩子的虚伪狡诈形象。
    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9.谢安的夫人曾问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侄们?”,对于谢夫人的质疑,请结合甲乙文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6.D
    7.D
    8.(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2)(谢太傅)于是假装和他打赌,赢得(或得到)后就烧掉它们。
    9.示例:①我不认同谢公夫人的质疑。②甲文谢太傅和儿侄们一起“讲论文义”,在看似不经意的一问中激发小辈即景赋诗的雅兴,并以“大笑乐”的方式委婉肯定小辈们的表现,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③乙文谢太傅看到谢玄沉迷紫罗香囊、覆手等装扮,巧妙地以打赌的方式引导他舍弃这些器物而不伤害他的情绪。④从甲乙两文中可见,谢太傅非常有教育智慧,他将自己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平常的点滴小事中教育孩子,以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解析】
    6.从“而不欲伤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谢安对儿子“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这件事感到忧虑,又不想伤他的心。所以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之拿来烧掉。这里应该填写“担心、忧虑”等词语。
    A.策:动词,鞭打;
    B.讲论:讲解讨论;
    C.许:答应;
    D.患:担心;
    故选D。
    7.D.“刻画谢太傅欺骗孩子的虚伪狡诈形象”理解错误。面对着儿子的不良习惯,谢安担心直接指出会伤的孩子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之拿来烧掉,这样巧妙地解决难题,可见教子有术,用心良苦。而不是虚伪狡诈。
    故选D。
    8.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未若:不如。因:趁、乘。
    (2)谲:假装;得:得到,这里指赢了(赌);之,它,指“紫罗香囊”。
    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可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谢公夫人的质疑。
    从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知,谢太傅还是注意对孩子们的知识教育的,在传授儒家文化知识的同时自然免不了有思想道德教育;从“公大笑”即面对孩子们的回答大笑的表现可知,他的赞美、褒扬之情尽在中,有对回答好的兄女的表扬,也暗含着对回答不好的兄子胡儿的鼓励,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既给孩子们保留面子,又直到引领和教育作用。
    从乙文“太傅患之,而不欲伤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面对着儿子的不良习惯,谢安担心直接指出会伤的孩子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之拿来烧掉,这样巧妙地以打赌的方式引导他舍弃这些器物而不伤害他的感情,可见教子有术,用心良苦。
    综之所述,谢太傅有教育智慧,注意从平常小事中去引导教育孩子。
    【参考例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玄年轻时喜欢佩戴紫罗香囊,挂着手巾。谢安对这件事感到忧虑,又不想伤他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一旦赢了他就马之拿来烧掉。
    【2022·江苏泰州·统考一模】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回:“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回:“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日:“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②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③,进口:“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④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⑤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噆⑥肤,虎狼食内,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
    【注释】①祖:这里是祭祀天地鬼神之意。②和:应和。表示同意。③预于次:参预在末座。预,参预。次,在排列之次一等。④类:种类,物类。⑤选:更迭,交替。⑥唱:叮,咬。
    1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期日中( ) ②太丘舍去( )
    ③众客和之如响( ) ④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不如君言 如言,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
    C.与人期行 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1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殖 五 谷 生 鱼 鸟 以 为 之 用
    12.翻译下列句子。
    (1)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3.结合【甲】文中元方和【乙】文中鲍氏之子的语言,分析他们不同的个性。
    【答案】
    10.约定 舍弃、丢下 回响,回声 只,只是 D
    11.殖 五 谷 ∕ 生 鱼 鸟 ∕ 以 为 之 用
    12.(1)人类把能够食用的拿来食用,难道是之天本来为了人类才生出这种物类(供人食用)的吗?
    (2)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13.元方面对失信的友人据理抗辩,体现出他有礼有节、讲信明理;鲍氏之子当众提出自己的见解:天地间的生物和我们人并存,本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可见敢于向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以云。
    【解析】
    10.(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①大意: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期:约定。
    ②大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舍弃、丢下。
    ③大意:所有食客高声附和,像是有回声一样。响:回响,回声。
    ④大意:只是因为大小、智力不同而互相制约。徒:只,只是。
    (2)A.乃:副词,“才”/副词,“竟然,居然”;
    B.如:动词,“像,如同”/介词,“按照”;
    C.与:介词,“和”/动词,“给”;
    D.徒:都是副词,“只,仅仅”;
    故选D。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用来享用;中,“殖五谷”“生鱼鸟”是动宾结构,句式对仗工整,都讲的是老天对民众的恩赐;“以为之用”是民众的做法,故停顿应是: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可:可以,能够。食:吃。岂:难道。本:本来。该句是反问句,翻译时注意保留反问句式。
    (2)与:和。期:约定。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去:离开。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甲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元方面对友人的失信和辱骂,他指出“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简短两句话,有理有据,使友人惭愧得下车来拉他。可知元方面对失信的友人据理抗辩,体现出他有礼有节、讲信明理。
    乙文记述了只有十二岁的鲍氏之子反驳齐田氏的场景。他在面对“众客和之如响”的场景时,并不像他人一样附和权臣,而是对权臣的说法提出质疑和自己的见解:天地间的生物和我们人并存,本没有什么贵贱之分。面对权贵,他敢站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见他不畏权威、敢于挑战权威。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齐国姓田的(权臣)出行前在厅堂设宴祭祀路神,(一起吃饭的)幕僚有之千人。宴席之有敬献鱼和大雁的,姓田的看了,于是感叹道:“老天对民众很厚道啊!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用来享用。”所有食客高声附和。一个年龄十二岁姓鲍的小孩,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进言道:“不是您说的那样。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并存,只是种类不同而已。种类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力不同而互相制约,互相成为食物,并不是为了给谁吃而生存的。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吃,难道是天为了让人吃而孕育它们吗?况且蚊虫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吃肉,岂不是为了蚊虫而孕育出人、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吗?”
    说:1.shuō①解释,说明②主张,学说;2.shuì劝说,说服;3.yuè通“悦”,喜悦,高兴
    去:①离开②距,距离③前往④过去的
    类型
    字词
    义项
    例句
    一字
    多义

    ①做,干;②担任;③变成,成为;④为了。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例句中“为 ”的意思是(1) (填序号)
    一义
    多字
    (2)

    效法,学习
    ①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②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以不师周公。
    选项
    文言词句
    方 法
    释 义
    A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课内迁移法: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B
    致使于晋, 顾反
    语境推敲法
    通“返”, 返回
    C
    不言而色欲之
    词语参考法:利欲熏心
    欲望
    D
    廉者不为也
    查阅字典法:①侧边②棱角, 引申为品行方正③廉洁④便宜⑤考察
    品行方正
    人物话语
    【任务一】
    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任务二】
    结合加点词语分析人物态度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中午没有到来,是不讲诚信;对着孩子辱骂他的父亲,是没有礼貌。
    元方直接指出父亲友人的“无信”“无礼”,表达了对的不满与批驳。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类型
    字词
    义项
    例句
    一字多义

    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问:符合例句中“法”的应是哪项(填序号):(1)
    一义多字
    则、辄
    (2)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每哀至,辄呕血绝气
    法、(3)
    效法,学习
    ①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②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以不师周公。
    词类活动
    期,名词作动词
    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行
    通假字

    通“否”,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尊君在不?

    相关试卷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06《曹刿论战》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06《曹刿论战》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共96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31《大道之行也》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31《大道之行也》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共49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30《虽有嘉肴》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30《虽有嘉肴》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共36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