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阅读1 秋天 教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308222/0-173030492910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阅读1 秋天 教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308222/0-173030492916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阅读1 秋天 教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308222/0-173030492919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第五单元 阅读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第五单元 阅读教学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抓住天气、树叶、天、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全文有三个自然段,每一段观察角度、观察对象各不相同。第1自然段以天气转凉、黄叶飘飞写出秋天的特征。第2自然段取仰视角度,写出天的蓝和高以及雁阵的飞行方向和队形变化。第3自然段用感叹句充分表达作者面对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其中落叶、雁群与课文描述情景对应,成熟的庄稼、捧着松果的小松鼠揭示了秋天多样的特点,能够让学生产生对秋天美好的遐想。
【教学目标】
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禾字旁、木字旁、口字旁3个偏旁。会写“了、子”等4个字和横撇1个笔画。
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4.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认识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好“一”的不同读音。
3.认识自然段。
【教学难点】
“一”的不同读音。
【教学准备】
1.PPT。
2.生字词语卡片、秋天树叶的实物。
3.观察大自然的变化。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2个偏旁。会写“了、子”2个生字和横撇1个笔画。
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3.认识自然段。知道秋天来了有哪些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
预设:春、夏、秋、冬。
师:这四个季节有什么不同?
预设:春天温暖,草木发芽,花儿盛开。
夏天,天气炎热,我们穿半袖衫、短裤和裙子。
秋天,天气凉爽,庄稼成熟了,树木的叶子落下来了。
冬天,天气寒冷,人们穿上棉衣。冬天会下雪,河水会结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预设:秋天。
师:对,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秋天里,我们周围的事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多媒体播放秋天美景的视频,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板书:秋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遍自读:自己读一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点名一位学生读一遍课文。
师生共同指正。
第1自然段:①“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②“片”是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ɑn的读法。③“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第2自然段:①“人”是翘舌音。②“一会儿”,是儿化音,范读、跟读、齐读。
第3自然段:带着赞美和喜爱的感情朗读。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4.第二遍自读:自己读一读课文,把句子读流畅,把课文读熟。
5.指名学生读课文并点评。
6.感知课文内容。
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秋天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出示PPT: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tiān),天)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qì),气)____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le),了),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shù),树)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yè),叶)____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le),了),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yí),一)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piàn),片)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piàn),片)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yè),叶)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zi),子)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cónɡ),从)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shù),树)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shànɡ),上)_______。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tiān),天)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nà),那)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me),么)____,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nà),那)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me),么)____。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yì),一)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qún),群)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dà),大)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yàn),雁)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wǎnɡ),往)____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fēi),飞),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yí),一)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huìr),会)儿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pái),排)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chénɡ),成)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ɡè),个)“____”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zì),字),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yí),一)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huìr),会)儿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pái),排)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chénɡ),成)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ɡè),个)“____”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zì),字)。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à),啊),______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lái),来) EQ \* jc0 \* "Fnt:楷体" \* hps20 \ \ad(\s \up 17(le),了)!
三、认识自然段。
1.师:你发现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儿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出示PPT: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qiū),秋)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tiān),天)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tiān),天)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qì),气)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iánɡ),凉)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e),了),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shù),树)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è),叶)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huánɡ),黄)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e),了),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í),一)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piàn),片)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piàn),片)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è),叶)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zi),子)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cónɡ),从)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shù),树)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shànɡ),上)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uò),落)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xià),下)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ái),来)。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tiān),天)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nà),那)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me),么)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án),蓝),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nà),那)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me),么)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ɡā),高)。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ì),一)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qún),群)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dà),大)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àn),雁)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wǎnɡ),往)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nán),南)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fēi),飞),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í),一)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huìr),会)儿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pái),排)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chénɡ),成)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ɡè),个)“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rén),人)”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zì),字),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í),一)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huìr),会)儿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pái),排)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chénɡ),成)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ɡè),个)“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ī),一)”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zì),字)。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à),啊)!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qiū),秋)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tiān),天)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ái),来)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e),了)!
预设:
(1)儿歌句子很短,每句的字数一样。课文的句子长短不一,不是每个句子都断行。
(2)儿歌一个句子一行,排列得整整齐齐。课文不是一个句子一行,排列也不整齐。
老师指导:一篇课文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几个句子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段话。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出示PPT:
2.我们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qiū),秋)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tiān),天)
1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tiān),天)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qì),气)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iánɡ),凉)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e),了),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shù),树)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è),叶)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huánɡ),黄)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e),了),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í),一)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piàn),片)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piàn),片)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è),叶)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zi),子)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cónɡ),从)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shù),树)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shànɡ),上)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uò),落)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xià),下)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ái),来)。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tiān),天)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nà),那)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me),么)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án),蓝),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nà),那)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me),么)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ɡā),高)。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ì),一)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qún),群)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dà),大)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àn),雁)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wǎnɡ),往)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nán),南)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fēi),飞),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í),一)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huìr),会)儿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pái),排)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chénɡ),成)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ɡè),个)“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rén),人)”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zì),字),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í),一)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huìr),会)儿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pái),排)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chénɡ),成)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ɡè),个)“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ī),一)”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zì),字)。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à),啊)!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qiū),秋)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tiān),天)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ái),来)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e),了)!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学生尝试在课本上标注自然段的序号。老师检查。
3.第三遍自读:老师指名3位同学,分别读一读课文的三个自然段,巩固学生对自然段的认识。
四、再读课文,认读生字。
1.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在文中圈画出下面这些生字。
出示PPT: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qiū),秋)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qì),气)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e),了)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shù),树)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è),叶)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1(huánɡ),黄)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piàn),片)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1(cónɡ),从)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1(lái),来)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fēi),飞)
2.检查圈画情况。
3.老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学生轮读、齐读、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秋 气 了 树 叶 黄 片 从 来 飞
5.下面,让我们把生字送回课文中,自由读一读,看谁能把课文读的更通顺,更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回读。
五、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一)朗读课文题目。
1.带着向往、喜爱、赞美的感情读。
2.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秋”。
熟字加熟字:秋=禾+火
(二)朗读第1自然段。
师: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
1.天气凉了。
(1)这个短句,写的是天气温度的变化,“凉”字突出了秋天天气的特点,要重读。
(2)运用组词法,识记生字。气:天气 气球 生气 气体 氧气
2.树叶黄了。
(1)出示PPT:
(2)学习生词“树叶”。
认识偏旁:禾字旁、木字旁、口字旁。
实物出示:拿出树叶标本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3)课件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师:秋天到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大自然的变化真是奇妙呀!
(4)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
预设:“一片片”是很多片,而“一片”是只有一片。
(2)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出示PPT:
一(只只)小鸡
一(朵朵)野花 一(棵棵)小草 一(只只)蝴蝶
(3)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师: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轻轻地、慢慢地)
那就请你把“落下来”这个词语的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让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
4.齐读第1自然段,尝试背诵。
师:秋天来了,天气和树木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吧!
5.联系生活,尝试仿照第1自然段说说秋天其他变化。
预设:秋天来了,菊花开了,稻谷熟了,一穗穗弯下腰来。
六、巩固字词。
1.玩“捡树叶”游戏,检查词语。
出示PPT:PPT上呈现一片片树叶,树叶上是需要认读的词语。
秋天 天气 树叶 一片片 叶子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iánɡ),凉)了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huánɡ),黄)了
2.课中操:起立,拍手读儿歌。
秋天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dà),到),天气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iánɡ),凉)。
树叶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huánɡ),黄),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piā),飘)下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ái),来)。
一片片,一片片,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hǎ),好)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xiànɡ),像)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kōnɡ),空)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zhōnɡ),中)飞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hú),蝴)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dié),蝶)。
七、指导书写“了、子”。
1.学习“了”字的书写。
出示PPT
(1)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了”的笔顺。
(2)老师边示范边讲解横撇的写法:
横撇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折时顿笔,轻轻往左下方撇。
(3)启发学生自己看田字格字帖,找准每一笔的位置。
横撇的撇尖儿在竖中线收笔
弯钩沿竖中线写,稍弯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自己练习写两遍“了”字。
(6)教师巡视指导。
(7)投影展示,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2.学习“子”字的书写。
出示PPT
(1)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了”的笔顺。
(2)教师示范“子”的书写。
提示:“子”比“了”多一横。
教师示范并讲解横的书写要领: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再示范横的写法,强调最后一笔横从横中线写起,略微向上倾斜。
(3)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4)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特征,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秋天》这一课,上一节课的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你还记得秋天有哪些变化吗?指名回答。
二、诵读课文,学习新课
(一)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
出示PPT:
预设1:天那么蓝,那么高。
(2)师:你能仿照样子,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吗?
示例:①苹果那么红,那么圆。
②大海那么大,那么蓝。
③葡萄那么香,那么甜。
预设2: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3)秋天来了,大雁为什么往南飞呢?
指导:大雁是候鸟,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鸟。天气变凉了,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了,大雁再从南方飞回北方来生活。
(4)大雁是怎样飞行的?
预设: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师: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一句话吗?
预设:①小狗真调皮,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扑蝴蝶。
弟弟真活泼,一会儿奔跑,一会儿蹦跳。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学习生字“飞、个”。
讲解“个”字时:运用数笔画或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个”一般用作量词,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一个( )。
3.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1)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有许多不同的读音,你发现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一”的规律。
(2)课件出示词语:
一(yí)片片 一(yì)群 一(yí)会儿 “一(yī)”字
指名读,请小教师领大家读,齐读。
(3)小结:“一”在单独使用、用在词句末尾或表示顺序时,读一声;在一声、二声、三声的字前面时,读四声;在四声的字前面时,读二声。
(4)你会读“一”了吗?请你吧下面的句子读正确。
①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jiě),姐)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jie),姐)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pǎ),跑)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bù),步)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bǐ),比)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sài),赛)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dé),得)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e),了)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quán),全)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xià),校)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dì),第)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ī),一)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mínɡ),名)。
②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mā),妈)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ma),妈)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ɡěi),给)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wǒ),我)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mǎi),买)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e),了)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í),一)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ɡè),个)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pià),漂)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iaànɡ),亮)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de),的)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shū),书)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bā),包)。
③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wǒ),我)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hé),和)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biǎ),表)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jiě),姐)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dù),度)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ɡuò),过)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e),了)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ú),愉)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kuài),快)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de),的)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ì),一)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tiān),天)。
4.一齐朗读第2自然段。
(二)品读第3自然段。
1.指导读好感叹句。
这是两个感叹句,我们朗读时语气要强烈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1)播放秋天美景的画面,教师渲染情境进行引读:
①秋天,凉风习习,硕果累累,我们高兴地说道——啊!秋天来了!
②秋天,金桂飘香,天高云淡,我们不禁感叹道——啊!秋天来了!
(2)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秋天,你是怎样的心情?(体会喜悦、赞美之情)
(3)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吧!
3.齐读第3自然段。
四、巩固字词。
1.玩“捡树叶”游戏,检查词语。
出示PPT:PPT上呈现一片片树叶,树叶上是需要认读的词语。
大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yàn),雁)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wǎnɡ),往)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nán),南)飞 飞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lái),来)飞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qù),去) 一会儿 EQ \* jc0 \* "Fnt:宋体" \* hps20 \ \ad(\s \up 17(kāi),开)会 一个
五、指导书写“大、人”。
1.学习“大”字的书写。
出示PPT
(1)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大”的笔顺。
(2)观察“大”的三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撇从竖中线起笔,写成竖撇
捺脚比撇尖略低
捺在横中线下起笔
(3)教师示范“大”的书写。
提示:“大”比“人”多一横,撇要写成竖撇。捺在横中线下起笔,捺脚比撇尖略低。
(4)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5)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2.学习“人”字的书写。
出示PPT
(1)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人”的笔顺。
撇从竖中线起笔
(2)观察“人”的两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捺在撇的中上部起笔
捺脚与撇尖持平
(3)老师示范书写。
(4)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自己练习写两遍“了”字。
(5)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背诵课文。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六、板书设计
秋天
天气 凉
树叶 黄 落 一片片
天 蓝 高
大雁 南飞 “人”字 “一”字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兴趣。
不足之处:
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1 秋天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交流实践,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第五单元 阅读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揭题识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观察比较,书写指导,课堂小结,检查字词,拓展延伸,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1 秋天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