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1课时教案
展开一、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举例说出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
2.科学思维:
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论文资料,模拟探究活动,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确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认同坚持合理规划,确保生物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全面认识。
2.教学难点:
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全面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展示一些奇特的生物图片或视频,如生活在沙漠中的动物的体色大多带黄色,而生活在绿色草丛里的动物大多是绿色的,仙人掌、北极熊、枯叶蝶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这些生物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从而引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主题。
模拟小鸟捕食的活动来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播放小鸟捕食的视频,引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准备模拟小鸟捕食的道具,如几种大小相似,颜色不同的种子(如赤豆,绿豆等)若干,代表不同环境中的食物。学生分组扮演小鸟进行捕食,在不同“环境”(如草地、树林等背景布置)中尝试捕食,感受不同环境下捕食的难易程度。小组讨论小鸟在不同环境中的捕食情况,总结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强化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举例说明不同环境中的生物适应方式。例如,沙漠中的植物具有减少水分散失的结构;寒冷地区的动物有厚厚的皮毛等。讲解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意义,强调适应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介绍生物适应环境的相对性,通过实例说明环境变化可能导致生物适应的局限性。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熟悉的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并选出代表进行发言。给出一些具体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适应方式和原因。总结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主要方式和意义,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生物,了解更多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应该如何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以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一种濒危生物的适应特征及面临的生存挑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阳光。生物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受到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生物与环境之间还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情境导入:
生物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生物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例如,生活在沙漠中的动物的体色大多带黄色,而生活在绿色草丛里的动物大多是绿色的(图2-7)。这些都是生物适应环境所表现出的特征。
2.模拟小鸟捕食的活动:
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小鸟捕食的活动来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设计实验:
实验材料和用具: 几种大小相似,颜色不同的种子(如赤豆,绿豆等)若干,计时器,颜色鲜艳的塑料绳等。
方法:a.在校园或附近社区寻找一片耐踩踏的草坪(也可以用仿真草坪替代,图2-8),用颜色鲜艳的塑料绳圈出一定的面积,把圈画的草坪看作昆虫的“栖息地”。
b.用大小相似、颜色不同的种子模拟各种昆虫,将这些种子随意撒在草坪上。
c.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 一人记录活动数据,其余人扮作“小鸟”,在草坪上捕捉“昆虫”。
d.在规定的时间内,统计小组成员获得的“猎物”种类和数量,以及草坪上“幸存者”的种类和数量。
提示:如果在天然草坪上做实验,那么种子要煮熟晒干后使用,以免活动会有遗留的种子发芽,破坏原有的草坪。如果在仿真草坪上做实验,那么不需要处理种子。
4.小组合作:
小组讨论P39的讨论题:
a.获取的猎物中哪一种颜色的数量最多?草坪上的幸存者中,哪一种颜色的数量最多?
b.如果这是自然界的真实情况,那么什么颜色的昆虫不易被天敌(捕食者)发现?这对昆虫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学习目标2: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1.展示图片:
展示舟蛾、稚鸡、云豹、老虎、蝗虫、雷鸟,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保护色
展示箭毒蛙、毒蘑菇等,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警戒色
展示兰花螳螂、枯叶蝶、叶海龙、竹节虫等,动物在外表形态或色彩斑纹等方面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相似的状态——拟态
2.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概念、特点和作用等。
在以上探究活动中,我们模拟比较了不同体色的昆虫对环境的适应性。在自然界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观察图2-9,分析图中这些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1.仙人掌的叶呈刺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绿色肥大的茎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储存水分。
2.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能使叶漂浮在水面,并将叶吸收的空气输送到根部。
3.竹节虫的身体与树枝相似,用“欺骗”的方式保护自己免遭捕食。
4.猎豹猎豹有锐利的牙齿和尖锐的爪,能以极快的速度奔跑,捕食猎物
5.北极熊具有与冰雪相似的体色,皮下厚厚的脂肪层能够抵御寒冷
举例引出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22-23七年级下·江苏宿迁·期中)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以下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B)
A.鲫鱼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
B.河蚌身体柔软,用斧足呼吸,适于水中生活
C.葫芦藓没有真正的根,所以长在潮湿的环境中
D.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适应生活在干旱环境
2.(23-24七年级上·云南文山·阶段练习)下列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实例是(D )
A.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
B.荒漠中的骆驼刺根很发达
C.沙漠中的骆驼尿液很少
D.过度放牧使草场沙漠化
3.(23-24八年级上·河北邢台·期末)下列实例属于保护色的是(A)
A.章鱼体色经常变成与周围环境一样的颜色
B.枯叶蝶与枯叶很相似
C.竹节虫与竹子很相似
D.深海中的一种鱼在捕食时,将自己装饰成珊瑚的形态
4.冬季森林里的雪兔换上了白毛,可以适应降雪后的环境,但是,当降雪延迟,一身白毛的雪兔反而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C)
A.保护色 B.适应的普遍性
C.适应的相对性 D.生存斗争
5.观察图的几种动物,并分析它们适应环境的特点。
夜蛾幼虫适应环境的特点:警戒色。
叶虫适应环境的特点:保护色。
兰花螳螂适应环境的特点:拟态。
【板书设计】
第2章生物与环境
第2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第1课时)
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节 多细胞生物的结构层次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sw/tb_c405104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节 多细胞生物的结构层次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思路,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节 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sw/tb_c405104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节 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第1课时教案</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思路,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节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sw/tb_c405104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节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第1课时教学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思路,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