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沪科版(2024)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电是什么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2024)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电是什么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播放录像,引入新课, 摩擦起电,归纳结论, 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例题, 小结, 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教科书.物理》(上海科技版)九年级第5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2.过程与方法: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实验的过程和推理的逻辑性,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学情与教材分析 : 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电有关的感性认识,而且在生活中也有了与电有关的常识。尽管有这些前期的经验积累,但是对于“电是什么?”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本节教材内容包括电与我们的生活、两种电荷,并通过信息窗、交流与讨论、加油站等栏目介绍民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等知识,本节的内容较为简单,但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今后学习电学的基础,是揭开电的神秘的第一步,学好本节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后面电流方向的判断、电源能够提供电流等都必须以这节的内容为依据,因此本课是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实现电学教学目标的基础,本课教学不可忽视。
教学准备: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铁架台两个、碎屑若干、塑料棒一根、长头发若干、带有水龙头的水桶。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把、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铁架台两个。
教学过程:
一、 播放录像,引入新课
播放电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并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方便,电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电。提出问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二、 摩擦起电,归纳结论
1、 提出问题: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学生思考、回答)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想到摩擦可以起电、可能想到给物体通电、可能想到接触带电等。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加以举例(用梳子梳头发、冬天晚上脱毛衣有听到声音和看到小火光等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能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思考、观察后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它对于学生提出问题习惯的养成,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以及探究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3、 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4、 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回答实验情况,并归纳结论)
结论: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摩擦起电现象吗?请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用两个小实验加以验证。
教师演示: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水流,水流的轨迹会发生变化来验证摩擦起电。
教师演示: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一小泡沫,发现小泡沫被吸引来验证摩擦起电。
三、 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学生猜想)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有很多种电荷
2、 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图13-7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实验、认真观察)
〔设计意图〕: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相互吸引的现象,让学生形成两种电荷的概念。
3、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并归纳实验结论。(学生思考归纳实验现象)
4、 教师归纳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结论: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5、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正、负电荷的规定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概念、观察实验、加深认识)
6、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并介绍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摩擦起电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的转移。
四、 例题
1.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有一些灰尘,其原因是 。
答案:扇叶转动时与空气摩擦带电,会吸引轻小的灰尘。
2.三个轻质小球,任意两个小球接近相互吸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两个带正电,另一个带负电 B、两个带负电,另一个带正电
C、两个带异种电,另一个不带电 D、两个不带电,另一个带正或带负电
答案:C
五、 小结:出示目标,让学生小结。(依据目标小结)
六、 作业:课后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第一节 电是什么
电荷
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电荷的种类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首先利用一段录像(电与生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引到了一个电的世界,使同学们知道我们的生活与电密切相关,电给我们的增添了许多色彩,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摩擦起电,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教师又利用两个演示实验来验证摩擦起电,接着引导学生来探究两种电荷并得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使学生进一步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参照课本上的信息窗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在学习了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验电器的结构、原理、作用及静电感应现象,最后通过三个典型例题来巩固课本 上的知识,使学生在脑袋中形成“电是什么”的初步知识。让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爱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为后面的电学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一节 电是什么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摩擦起电,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2024)九年级全册第十四章 了解电路第一节 电是什么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实验探究 验电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2024)九年级全册第十四章 了解电路第一节 电是什么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