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50153/0-172888423090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50153/0-172888423094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50153/0-172888423095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50153/0-1728884230976/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50153/0-1728884230999/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50153/0-172888423103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50153/0-1728884231054/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50153/0-1728884231075/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图文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图文课件ppt,文件包含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x、视频《论语十二章》朗诵mp4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熟记“论、省、罔”等字的字音;熟记“逾、堪”等字的字形。(重点)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重点)3.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难点)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素养)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编纂而成,共20篇,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它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上的顺序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视频】《论语十二章》朗诵
论语 说 愠 传 三省 逾 矩 罔 殆 箪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诲人不倦 曲肱 笃志 哉
①子 曰:“学而 时 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为政》)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才能随心所欲,又不会越出规矩。”
志学 弱冠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 耳顺、花甲之年古稀之年 耄耋期颐
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④子曰:“温 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为政》)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生活的忧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⑧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将他们的不足作为借鉴而改正。”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讨论学习方法、交友乐趣与为人态度。
不断复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学习之乐
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孔子讲的学习,是“六艺”: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1.第一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2.第二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继而“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 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三者调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3.第三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孔子自述其学习、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十五岁到四十岁:青少年时期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中年以后是认识深化、思想成熟的阶段,能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老年阶段,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第四章中“温故”和“知新”的关系是怎样的?
这一章讲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5.你是怎样理解第五章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种学习方法的?
这一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6.请具体说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表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孔子看来,有思想有道德的君子不会为奢靡的物质生 活而奔波忙碌,粗茶淡饭也可以使他们乐在其中,孔子强调了一个人精神世界富足的重要性。
7.第七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这一章讲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
孔子把“知之”“好之”“乐之”分为三个层次,以“乐之”为心理状态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8.第八章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人生追求?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胸襟,表明了自己 的人生追求。
这一章讲学习态度: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一个“择”字,说明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有主见,善于“择其善者”,去“其不善者”,这样才能从他人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9.第九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0.第十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飞逝,指出时间宝贵。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11.谈谈你对第十一章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句的感悟。
做人一定要有志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并坚持不懈地追求,矢志不渝。
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12.第12章中的“博学而笃志”一句中“博学”和“笃志”有什么关系?
这一章讲学习方法:要勤学多问、联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博学”和“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理想就需要有渊博的知识,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坚 定的意志。
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3.传不习乎?(第二章)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七章)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九章)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十章)
(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教训。)
品德修养:(修身做人)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你认为孔子所讲的内容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示例: 我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句最打动我,因为这句话说出了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应该有自己坚定的志向,并为之坚守下去。
2.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请你联系实际,说说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有何指导意义。
面对利益时,做到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以“义”为先,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3.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观点一: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观点二: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迷失了自我。 观点三:我不十分赞同上述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摈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4.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5.《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在沿用。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
(1) 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2)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3) 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4)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5)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6)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7)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8)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贞操的思想品德。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12 《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言文九字翻译法,名作状按时,同“悦”愉快,志同道合的人,生气恼怒,指有才德的人,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动作名水,能忍受,爱好喜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论语》简介,作者简介,知识拓展,课文探究,合作探究,课堂总结,主旨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12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论语十二章,出自十二章的成语,全文复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