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导学案
展开结合注释,借助《自主学习与水平测试》,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4、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
一、走近作者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二、知识链接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三、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 ) 灼灼( ) 寒砧( ) 窸窣( )筌( ) 冉冉( ) 翩翩( ) 征戍(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 漂泊(bó) 不落于言筌(quán)
B.皎皎(jiǎ) 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 桅杆(wéi) 蛊惑人心(ɡǔ)
D.寒砧(diàn) 迢远(tiá) 接踵而至(zhǒnɡ)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绵密 灼热 歧路 箫瑟
B.聒噪 纱锭 漂零 沼泽
C.传诵 涔涔 饱满 关键
D.钟爱 潜藏 捣衣 干躁
4.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随着北半球地区暑热______、秋凉渐近,甲型H1N1流感正进入了新的蔓延期。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高度警惕甲型流感的“第二波”蔓延。
(2)他根据新疆区域特点,推行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______了沙漠化的推进,稳定和扩大了绿洲,使局部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局面。
(3)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她率领科技人员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在______的工作环境中,为油气田的开发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贡献。
A.消逝 遏止 艰苦 B.消失 遏止 坚苦
C.消失 遏制 艰苦 D.消逝 遏制 坚苦
四、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层次。
(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
(2段)举例探讨多用“木叶”的理由。
(3段)过渡
(4段)第一特征 用在秋风落叶的场合
(5段)第一特征是由诗歌暗示性特点决定的。
(6段)第二特征 暗示黄色、干燥
(7段)总结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六、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阅读文本第2段,文段中引用了《橘颂》、《招隐诗》中的诗句,而在全文中作者举了大量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2.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3.课文所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4.本文谈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月”“酒”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文本阅读
从意象的寓意看古典诗词语言的暗示性
诗人创作,可以直抒其情,明言其事,也可以情附物上,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称之为“寄托”,也即语言的暗示性,多表现在诗歌意象的寓意上。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典诗词的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所以,为了进一步明确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还得先从诗歌的意象说起。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质疑探究答案】
1.引用这些句子作例证,可以说明“树”的意象比较常见,并由此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其区别,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同时也是为后文的分析作铺垫.
2.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3.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4.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31_t4/?tag_id=42" target="_blank">9 说“木叶”导学案</a>,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31_t4/?tag_id=42" target="_blank">9 说“木叶”学案及答案</a>,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9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831_t4/?tag_id=42" target="_blank">9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a>,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预习导学,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