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新课,导学基础知识,总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本文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国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年4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 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 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 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
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投。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 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微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1.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引论。
2.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3.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4.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总结。
学习课文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自我检测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的一项是( )
①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②从古至今大团圆的故事结局一直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
③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大幅度下降滴水成冰,人们坐在火炕上,仍然感觉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④国内儿童感冒药品牌多而杂但主要成分都大同小异。
⑤都市中高楼鳞次栉比,车辆川流不息在环境方面,当然比不上乡村。
⑥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了然于心。
A.②③④ B.①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参考答案】
学习课文
1.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 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自我检测
【答案】B
【解析】①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不合语境。②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使用正确。③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不合语境。④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使用正确。⑤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使用正确。⑥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不合语境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共10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