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上京剧趣谈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好的故事》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小学语文伯牙鼓琴教案
展开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重点字词,读懂每个句子,了解故事内容。
3.品读语言,开展想象,体会伯牙的琴艺高超,以及与子期的知音情深,感受知音文化。
教学重难点:
开展想象,体会伯牙的琴艺高超,以及与子期的知音情深。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初识“知音”
1.聚焦“知音”,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像这样很了解自己,和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就叫作“知音”。今天,陆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起走进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出示“伯牙鼓琴”,生齐读)
2.理解题意,导入新课。
师:谁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生:有一个叫伯牙的人在弹琴。
师:解释得很正确!琴是高雅的艺术,是身份的象征。为什么只有伯牙弹琴的故事能流传至今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
二、音准句顺,感知“知音”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都已经读完了。现在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请大家拿出学习手册,完成学习活动一。
师:请同学来交流一下。(生交流)
师:为什么同一个“为”字有两种不同的读音?
生:“以为”就是“认为”的意思,所以读第二声;“复为鼓琴者”的“为”是“给”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
师:根据意思判断读音,这是学习的好方法。你能试着说说整个句子的意思吗?
生: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师:说得真好!理解了句意,相信你也能把这句话读好,请你来读一读。
(指名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味道来。哪位同学能读一读整篇课文?
(生朗读)
师:字字清晰,句句响亮。陆老师觉得这两句读得特别好,在“乎”后面稍作停顿,韵味就出来了。请大家学着这位同学的样子练习,试着读好这两句话。
(生练习,指名朗读)
师:节奏分明,颇有几分古人的味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范读)
师:陆老师读得如何?(生纷纷鼓掌)请同学们模仿着老师的样子练习。(生练习朗读)
师:我们一起朗读,读出古文的韵味。
(学生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
3.聚焦人物,整体感知,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课文主要讲述了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板书:俞伯牙、锺子期)经过了课前预习,请你来交流一下表格内容。(出示表格,指名反馈)
三、建构话题,探究“知音”
1.引出话题,合作探究。
师:一位是上大夫,一位是樵夫,身份如此悬殊,可他们最终却成为彼此的知音。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伯牙和子期是知音?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当伯牙弹着琴,一会儿想着高山,一会儿想着流水时,子期能对他进行恰当的夸赞。
师:真会读!你说的其实就是文中哪一部分?
生: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锺子期说的这两句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三个步骤进行小组学习。
(师邀请小组展示,相机指导。)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很能干,合作学习很有效,把所学所想通过朗读进行了展示。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这样的太山和流水?(生齐说“想”,师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谁还能用朗读来展现高耸入云的山、浩浩荡荡的流水?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好一个“善哉乎”,你的朗读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和子期那样一起饱含深情地赞叹。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同学们,除了子期说的话之外,还可以从哪些字词看出伯牙和子期是知音?请你再读一读,圈一圈。
生:我还从“方”“少选”处看出他们是知音。师:“方”“少选”什么意思?
生:一会儿,不久。表示时间短。
师:是啊,子期很快就能听出伯牙琴声中的含义,所以他们是知音。我们一起齐读,读出他们的默契。
生:(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展开想象,品味赏析。
师:同学们,伯牙被人们称为“琴仙”。想象一下,从他的琴声里还能感受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生:还能感受到一阵阵清风。
师: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生:还能听到细水流淌的声音。师:善哉乎鼓琴,潺潺乎若流水。
师: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只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其实“高山流水”在中华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含义,请同学们拿出资料袋,试着寻找答案。
师:想一想,锺子期听到的仅仅是美妙的琴声吗?他还听出了什么?
生:还听出了伯牙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
师:看来我们也都听懂了伯牙的琴声。
3.体会“知音”,朗读悟情。
师:同学们,伯牙是上大夫,子期是樵夫,他们的地位如此悬殊,可最终成为彼此的知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彼此成为知音和什么有关?
生:彼此成为知音和志向、胸怀有关。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伯牙与子期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
生:(饱含深情地朗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四、拓展延伸,感叹“知音”
1.资料链接,引出“绝弦”。
师:多么难忘的时光!然而,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师:最后伯牙作出了怎样的举动?
生: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伯牙摔碎的是一把怎样的琴吗?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珍贵。
生:价值连城。
师:伯牙视琴如命,可现在却将它摔碎了。可见在伯牙的心中,什么更重要?
生:友情更重要。
生:知音更重要。
2.想象写话,感受悲痛。
师: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伯牙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请你在作业纸上写一写。
生:伯牙非常痛苦,子期死后,他再也没有知音。
师:世人虽万万,却无人懂我,这是多么的孤独。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生: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生:与其弹琴给那些不懂自己的人听,不如再也不弹。
师:失去了知音,难道还要弹给那些不懂自己的人听吗?你感受到了伯牙不再鼓琴的坚定决心。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生: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伯牙在失去知音、破琴绝弦后,十分痛苦、孤独。当我们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一起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朗读积累,交流心得。
师:关于伯牙、锺子期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很多古诗词也常常提及。(生朗读)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师:从古至今,诗人不仅感动于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情,还感叹着知音难觅。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文,请你来说一说对“知音”的理解。
生:有相同的兴趣、志向,才是真正的知音。
生:物质仅仅是外在的,精神上的契合才是成为知音的关键。
师:最后,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这首曲子,一起再来回味这感人至深的故事。(配乐,生齐读课文)
学习活动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少(shǎ shà)选
汤汤(shànɡ shānɡ)乎以为(wéi wèi)
世无足复为(wéi wèi)鼓琴者
俞伯牙
锺子期
身份
上大夫
樵夫
穿着
学习活动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2.谈一谈:这样的画面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
3.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资料袋: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泰山以其雄伟壮丽的丰姿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展示着千年古国的风采。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借助泰山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传达高尚的品德。
“流水”一指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之根。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诗人常常借助黄河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非凡的气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118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伯牙鼓琴教案及反思</a>,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文意,明文脉,悟文神,感知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118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伯牙鼓琴教案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118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聊“知音”,诵读文言,讲“知音”,想象画面,话“知音”,迁移运用,传“知音”,课后延学,发展“知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