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红楼春趣教学设计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171943/0-172671435599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五下红楼春趣教学设计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171943/0-172671435605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五下红楼春趣教学设计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171943/0-172671435608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五下《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下《红楼春趣》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下《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下《军神》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统编版(2024)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教案及反思
展开1.理解难懂的词语,能运用学过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品读人物对话、合作表演、观看影视资料,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3.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学过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品读人物对话、合作表演、观看影视资料,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卷首诗句—巧入文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红楼梦》里的故事,叫—
生:红楼春趣。
师:一起来读一读—(出示,生读。)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师:这是写在《红楼梦》第一回的一首诗。洋洋洒洒的一本书,满纸荒唐言,讲的是一字一泪,都说作者太痴,谁能理解其中的味道呢?《红楼梦》的味道有很多,有人从中看到一个家族兴衰的辛酸泪,有人看到爱情幻灭的悲苦泪,还有人看到很多种的滋味,今天我们讲的是红楼春—
生:趣!
二、联系生活—解词语
师:要想体会其中的趣味,我们先来读好课文。先看这几个词语—(出示)
huì huì
忌(讳) 放晦气
Dūn yuè
搬高墩 捆剪子股儿 拨起籰子
Jiǎ yá
绞断线 飘飘飖飖
师:来,第一行的,谁会读?
生:忌讳、放晦气。
(师纠正“忌讳”读音)
师:(领读)忌讳、放晦气。
师:晦气。谁懂?
生:晦气就是不好的事。
生:晦气就是倒霉。
师:晦气,好的还是坏的?
生:坏的。
师:最近倒霉了,我们会说—晦气。不好的气把它放出去,就是放晦气。文中说,放风筝就相当于放晦气,你把风筝放跑了,就是把晦气放跑了。
师:什么是忌讳?我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都讲究
数字的寓意,比如宾馆的房间号,比如车牌号,特别喜欢哪些数字?
生:8。生:6。
师:对了,8谐音是发,发财、发达嘛。6往往和顺利联系在一起,六六大顺嘛。还有9,长长久久。那个谐音“我爱你”的日子是—
生:520。
师:看看,6、8、9这些数字大家都喜欢。那么,假如有个数字是1414114,能行吗?
生:(笑)要死要死要要死!
师:这个就好像很不吉利。人家就觉得特别—
生:晦气。
师:所以人们就特别—
生:忌讳!
师:这就是忌讳。
师:再比如颜色的忌讳。人家办丧事,老人去世了,你参加葬礼,就不能穿大红服装,因为大红代表着喜庆。葬礼庄严肃穆,一般要穿黑色衣服出席。再来读一遍—
生:忌讳、放晦气!
师:再读第二行词语。这是丫鬟们在放风筝之前的动作—
生:(读)搬高墩、捆剪子股儿、拨起籰子。(师提醒:注意儿化音的读法。)
师:搬高墩,谁懂?
生:就是搬一个有点高的东西,站上去放风筝。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猜的。
师:(竖大拇指)厉害!有时候我们读小说是这样的,搞不清这个字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要停下来一个一个查吗?不要。停下来故事就断了。那怎么办?猜,大概猜一下,先读过去。恭喜她,猜对了!张老师是河南人,河南的方言中,凳子不说是凳子,说是墩儿。高的凳子叫高
墩儿,低的凳子叫—生:低墩儿。
师:但是这个墩儿专门说的是没有靠背的凳子,有靠背的就叫椅子。懂了吗?
生:懂了。
师:搬高墩儿就是搬一个凳子,站上去,人要站得高一点,风筝才放得高。
师:籰子,从书上的描写,你猜到是什么了吗?
师:我们看,课文里说“拨起籰子”。籰子是什么?
生:把手上控制线的那个东西。
生:缠线的东西。
师:没错!就是上面的线轴啊,线都缠在上面,放风筝的时候慢慢放线。这个线轴就叫——
生:籰子。
师:再来读一读—
生:(读)搬高墩、捆剪子股儿、拨起籰子。
师:很厉害!两个同学都是猜的吧,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来猜。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三行—
生:(读)绞断线、飘飘飖飖。
师:绞断线,绞跟第二行有一个字是一个意思,哪个字呢?
生:剪。
师:下面这个词,飘飘飖飖。今天的yá是什么旁?
生:提手旁。
师:但是,曹雪芹写的是风字旁,其实是一个意思。
师:我们看,这三行词语——第一行说忌讳放捡到的风筝,放风筝是放晦气;第二行是说放风筝做的准备;第三行说风筝断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生读。)
三、重笔轻描—理人物
师:几个难读的词语读完了,我们来认识一下人物—(出示课文涉及人物)
宝玉:男主角,贾母的孙子;
黛玉: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外孙女;
宝钗:宝玉的姨表姐;
探春: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
紫鹃:黛玉的丫鬟;晴雯:宝玉的丫鬟。
师:课文涉及的有这几个人物,第一个是谁?生:宝玉。
师:《红楼梦》的男主角贾宝玉,是荣国府贾母的—
生:孙子。
师:中国古代,男孩子在这个家族里非常重要,大家都宠着他。接下来看——
生:黛玉,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外孙女。
师:黛玉的妈妈是宝玉的姑妈,黛玉母亲去世,她一个人来到了外婆家,贾母是她外婆,她是宝玉的表妹,也是宝玉最喜欢的人。
师:下一个,最后和宝玉结婚的叫—生:薛宝钗。
师:宝钗是宝玉的表姐,但是是他的姨表姐。也就是说宝钗的妈妈是宝玉的姨妈。探春—
生: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
师:紫鹃—
生:黛玉的丫鬟。师:晴雯—
生:宝玉的丫鬟。
师:人物比较多,我们就找这几个主要的人物。
四、“笑”中有趣—“捡风筝”
师:(出示课文“捡风筝”部分,即课文第1自然段。)自己先读一遍吧。
(生自由读)
师:一起读一读里面的对话。宝玉笑道—
生:“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
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师:紫鹃笑道—
生:“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我不管,我且拿起来。”
师:探春笑道—
生:“紫鹃也太小器,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
师:黛玉笑道—
生:“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师:对于飘来的这个风筝,紫鹃和探春的话各是什么意思?
生:紫鹃想去把那个风筝捡过来:“我不管,我且拿起来。”
生:探春说紫鹃太小气,去捡别人的晦气。“你们一般有的”,就是说你们也有风筝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这会子捡人家丢了的,也不怕忌讳。
师:黛玉是什么意见?
生:黛玉说:“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就是咱们放自己的风筝。
师:对啊,我们把自己的拿出来,也把晦气放走,是这个意思吧?
生:是。
师:《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有人说曹雪芹是大师中的大师,读《红楼梦》要读一辈子的。很多专家专门研究《红楼梦》,形成了一门学问,叫红学。读《红楼梦》的文字,既能看到人,也能听到声音。这一段话中间,你尤其可以听到什么声音?
生:笑声。
师:对,一直在笑啊。来,我们来读,众丫鬟笑道—
生:(读)“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的,断了线。咱们拿下他来。”
师:宝玉笑道—
生:(读)“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师:这个不像说话,我们再来像说话一样读一读,语速稍快,抑扬顿挫。我认得这风筝(突出“我认得”)ℴ
生:(语气有变化)“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师:紫鹃笑道—
生:(读)“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我不管,我且拿起来。”
师:探春笑道—
生:(读)“紫鹃也太小器,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
师:黛玉笑道—
生:(读)“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师:你看,众丫鬟笑道,宝玉笑道,紫鹃笑道,黛玉笑道,探春也笑道,她笑谁?
生:笑紫鹃。
师:笑紫鹃—人家的晦气,你捡它干什么?这整个捡风筝的过程,大家都在笑,我们都能听到笑声。你有什么感觉?
生:他们很开心。
生:大家都很高兴。
师:注意啊,大观园里的这些人,可是有不同身份的。宝玉——少爷,黛玉、探春——小姐,但是紫鹃是什么身份?
生:丫鬟。
师:但是这个丫鬟却说了最过分的一句话,哪句话?
生:(读)“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我不管,我且拿起来。”
师:紫鹃说的话里,有一句话特别过分,哪句?生: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
师:二爷是指谁?
生:宝玉。
师:假如我是二爷,你对着我说—
生:(读书腔)“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我不管,我且拿起来。”
师:这是念字,根本不是说话,说话是有语气、轻重,甚至有表情的——
生:(带有埋怨的表情、手势)“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重读)!我不管,我且拿起来。”
师:鼓掌!大家一齐说—(生齐说)
师:二爷在这里(师指着自己)ℴ(生笑)
师:看着二爷说,大家一起说—(生面对老师齐说)
师:一个丫鬟,敢说少爷死心眼儿,在等级森严的贾府里,这有点过分了吧?
生:我觉得他们的关系很好。
生:他们很亲密,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师:有时候让我们感觉挺温暖的,是吧?生:是的。
师:少爷不像少爷,小姐不像小姐,丫鬟不是那么畏畏缩缩,大家关系很融洽很和谐。宝玉这个人有一点最好,就是没有把这些丫鬟当作下人,而是当作自己的姐妹。你看,这里能感受到吧?
生:能。
师: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段—捡风筝。(生齐读)
五、一波三折——“取风筝”
师:(出示课文“取风筝”部分,即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师:推荐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生读,儿化音读得特别好。)
师:鼓掌!为什么要给她鼓掌呢?因为这段话特别难读,里面有两个儿化音。(出示)
昨儿一遭儿
师:昨儿,就是—生:昨天。
师:一遭儿,就是—生:一回。
生:一次。
师:张老师是从北方来的,北方人说儿化音往往表示两个意思。一个是小的东西,比如小孩儿,大概就是几岁的孩子;而小孩,就像你们这样,十来岁了。妈妈说拿个碗来,你就不能拿太小;拿个碗儿,就不能拿太大。还有一个意思,表示喜欢。比如“宝贝儿”“玩意儿”,大致都是很喜欢的意思。但是这里不是,这里是口语。昨儿,就是昨天。她读得特别好,带着大家读一读。
(生带读)
师:宝玉真倒霉啊,取个风筝取得一波三折。先是要取什么风筝?
生:大鱼风筝。
师:结果,大鱼风筝—生:被晴雯放走了。
师:接着又让小丫头把什么取来?生:大螃蟹风筝。
师:拿来的是一个—生:美人风筝。
师:我刚才说他们的关系特别好,你懂了吧?一个丫头晴雯,竟敢把少爷的风筝偷偷放了。又去拿大螃蟹风筝,结果袭人——又是一个丫头,把它送给三爷了,也就是送给宝玉的弟弟了。私放,私送—这些丫头胆大不胆大?
生:胆大。
师:说明他们关系好不好?生:好!
师:这里面也有两个“笑”。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
生:(读)“晴雯姑娘昨儿放走了。”师:这个笑是什么意思?
生:无可奈何。
生:怕宝玉生气。
师:笑,是为了跟宝玉解释,想让他别怪罪晴雯。对吗?
生:对。
师:妹妹探春笑道—
生:(读)“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
师:这句话不是这样读的。(范读,突出“你”字。)(生再读,突出“你”字。)
师:这里的笑,是干吗?
生:打圆场,劝宝玉别发火。
师:我们再来看看宝玉。自己的风筝都没有了,倒霉的宝玉说了一句话——
生:(读)“我还没放一遭儿呢!”
师:不是这样说的。(范读,突出“我”。)“我还没放一遭儿呢!”(生跟读,突出“我”。)
师:宝玉本来挺生气的,结果一看是个美人风筝,心中欢喜,便叫——
生:放起来!
师:宝玉就是这么率性,这么性情,这么真诚!读一读这一段—
(生齐读)
六、真情至性—“放风筝”
师:放风筝主要写了两个人放风筝,一个是宝玉,一个是黛玉。我们先看宝玉放风筝。取风筝已经是一波三折,想必宝玉放风筝应该是比较顺利的吧?非也,非也。
师:(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范读。)看看宝玉的表现,放不起来,先是说丫鬟—
生:不会放。
师:然后自己放,放不起来,他就—生:“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
师:一个字—生:急。
师:急完了大家笑他,他便——生:“恨的摔在地下”。
师:一个字—生:摔。
师:摔完了,他就指着风筝说—
生:“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师:你们看出什么了?
生:宝玉是个少爷,比较任性。生:宝玉比较不顺,倒霉。
生:宝玉喜欢美人儿。(生笑)
师:一看宝玉就是公子,比较任性,但是我们却觉得他蛮可爱的。众人笑他,这个笑是—
生:嘲笑。
师:这个笑不叫嘲笑,是善意的,只能叫笑话。黛玉笑道—
生:(读)“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
师:黛玉是笑话宝玉吗?生:不是。
师:黛玉是关心他,安慰他。你看,这整个过程多有趣,正是宝玉表现的又有“急”,又有“摔”,又有“指着说”,这个故事才特别有趣,人物才特别鲜活。
师:再来看黛玉放风筝。一起读——(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
师:黛玉放风筝,风紧,线断,风筝飞走了,但是大家都说—
生:(读)“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
师:林姑娘身体不好,这一放,把病根都放走了,晦气都放走了。一展眼,就是—
生:一眨眼。
师:大家看,这一段有两个字特别重要,一个字叫—
生:断。(师课件红色标注)师:另一个字叫—
生:散。(师课件红色标注)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红楼梦》第七十回。原著里还有一段描写,是写探春的风筝怎样和别人的风筝搅在一起了,然后有一个大红的“喜”字风筝过来了,风筝就断了。这其实是预示着探春就像断线的风筝,最后远嫁了。当然,探春虽然嫁得特别远,但是还算圆满的结局。《红楼梦》里的这些姑娘们,从七十回之后,她们也就像断线的风筝,开始散了,开始各奔东西,贾家整个家族也开始败落了。我们都知道,贾府其实全靠贾宝玉的姐姐贾元春,贾元春是一个皇妃。后来元春去世了,他们家族就败落了,这是一条线索。贾宝玉最喜欢的是林黛玉,但最后,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大家却给他安排了新娘薛宝钗。就在贾宝玉结婚的那一天,林黛玉忧郁地死去了。后来宝玉出家做了和尚。一切就都“散”了。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七、推荐阅读——趣味多
师:有人问我: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四大名著?我这个人你们知道的,特别有学问。(生笑)我说,《水浒传》就是——一个山头被招安;《红楼梦》就是—两块玉的悲与欢;《三国演义》——三个集团搞PK;《西游记》——师徒四人上西天!
(生大笑)
师:《红楼梦》里有很多经典的故事,我再推荐两个片段,大家读一读——(出示)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师:这个故事叫宝黛初会。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他们都只有十二三岁。黛玉母亲去世,刚刚到外婆家,这是宝玉第一次见黛玉。宝玉第一个感觉是——
生:似曾相识。
师:其实黛玉见到宝玉时也是这种感觉。他们当然见过呀,黛玉前世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宝玉是赤霞宫神瑛侍者。神瑛侍者天天浇灌绛珠仙草。绛珠仙草为了报恩,跟随神瑛侍者来世上一遭,经此一劫嘛!这叫作前世有缘,今生再见。
师:再来看一段——黛玉生气了。(出示)
林黛玉:“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
宝玉听了笑道:“你往那去呢?”
林黛玉道:“我回家去。”
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
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师:这段话中,黛玉生气了,说—生:我去了,回家去了。
师:宝玉说—生:我跟了你去!师:黛玉道—生:我死了。
师:宝玉说—
生:你死了,我做和尚!
师:呸呸呸—真是晦气啊。一言成谶,不幸言中啊!我们知道,最后黛玉死后,宝玉就出家做和尚去了。我们的古典小说,包括《红楼梦》,里面很多情节都是讲究因果报应或叫前后照应的。比如,隋唐英雄中有这么一对表兄弟——秦琼和罗成。秦琼,就是过年贴的门神之一。左叔宝右敬德,叔宝就是秦琼,敬德就是尉迟恭,隋末唐初最厉害的两个人。秦琼和表弟罗成两人相约在后花园互传对方武艺,绝不藏私,甚至对天发下毒誓:如有隐藏,秦琼必当吐血而亡,罗成必当万箭穿心而死。罗成教秦琼罗家枪法时,前面教得都很实在,当剩下最后一路绝招“回马枪”时,他怕秦琼超过自己,就没教。秦琼教罗成秦家锏法时,也将最后一手绝招“杀手锏”给隐瞒了。然后呢?你们猜—
生:说准了!
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二人的赌咒发誓便全部应验了。罗成万箭穿心,秦琼吐血而亡。
师:《红楼梦》中有很多故事,我再给你推荐几个——(出示)
黛玉葬花 香菱学诗 湘云醉卧 晴雯撕扇
师:黛玉葬花都知道吧?
生:知道。
师:这是一个特别唯美的故事。香菱学诗—香菱跟谁学诗呀?
生:黛玉。
师:香菱先读了陆游的诗,黛玉说陆游的诗不是最好的。先让她读谁的诗?
生:李白的诗。
师:王维的诗、杜甫的诗、李白的诗。先让她读,读后仿写。这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呀!
师:湘云醉卧,喝醉了,睡在芍药花下。晴雯撕扇,晴雯为什么撕扇?
(生欲说)
师:(手势阻止)别说!有些同学没看过,让他们回去自己看。大家如果觉得原著特别难,可以结合电影电视或者连环画对照阅读。但最好啃原著,原著特别有意思,很有营养。
师:今天学完这一课,你是不是也觉得《红楼梦》其实也挺有意思的,特别的温馨?今天的“趣”是一种特别温暖的趣,作者的文笔中间又展示了每个人的性格、身份,但同时又预示了人物后面的命运,这就是名人大家写的书,一般人写不出来。我们最后再来读一读这个题目——
生:《红楼春趣》。
师:下课!
小学语文红楼春趣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a href="/yw/tb_c16094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红楼春趣教案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人教部编版红楼春趣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a href="/yw/tb_c16094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红楼春趣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教案设计,共3页。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