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展开本节课内容和生活联系比较密切,要充分借助视频和时事材料展现海陆的变迁及影响,借助视频展示火山地震的景观,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问答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2.结合实例,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和相关证据。
3.运用地图和相关材料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难点: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三、学习任务二
四、学习任务三
五、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表层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影响,知道了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了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和证据,认识了板块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七、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沧海桑田,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用“沧海桑田”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我们脚下的大地是稳定的还是运动的?哪些实例能证明大地是运动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表层的海陆变化及原因。
开篇点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海陆变迁的案例。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脉考察时,发现岩石中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和古森林等遗迹。思考图片中的案例海洋和陆地出现了何种变化,分析其可能原因。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
原因解释
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地壳的变动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和古森林等遗迹
海平面的升降
荷兰的围海大坝
填海造陆
教师: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人类要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各种活动,才能实现人地和谐,反之,则容易出现生态问题。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海陆变迁及原因。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前面我们认识了沧海桑田的实例,它们反映了地球表面局部的海陆变迁,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海陆的变化。
教师: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科学家魏格纳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满脸疑惑。“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阅读教材第59-60页,说出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教师(深化拓展):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魏格纳不断寻求证据,通过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理论。
但是,魏格纳的假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大家了解了魏格纳科学考察的过程,你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魏格纳观察思考细致、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讲述大陆漂移说的探索过程,分析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魏格纳观察思考、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板块分布图,提出问题。
(1)全球有哪几大板块?命名有何特点?
(2)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哪一个板块?
(3)板块运动有什么特点和影响。
学生:读图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补充延伸: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之中,任何一个板块都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发生。找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分析其位于哪些板块交界处。
学生: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教师:实验模拟探究板块运动。
实验材料:地理教材和地图册(或类似厚度的书籍)。
探究过程:利用地理教材和地图册,演示板块的挤压和张裂运动,讨论可能形成的地形。
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板块挤压在陆地上容易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板块张裂容易形成裂谷和海洋。展示红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成因示意图,布置任务: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1)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
(2)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
(3)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读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1)红海地处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处,因此不断扩张。
(2)地中海地处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处,因此不断缩小。
(3)喜马拉雅山脉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处,因此抬升形成,且不断升高。
图像对比思考,引导学生认识板块分布与山脉、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实验模拟板块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挤压与张裂产生的不同影响效果,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4957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a href="/dl/tb_c404957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一等奖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