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配套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评优课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评优课课件ppt,文件包含9《说“木叶”》PPTpptx、9《说“木叶”》教案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论点“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
(1910—2006)
“金钱渲染着人为的乐园,而生命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气象。”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葛晓音
袅袅( ) 照浦( ) 褒( )奖 灼灼( ) 亭皋( ) 寒砧( ) 涔( )阳 万应锭( ) 言筌( ) 窸窣( ) 迢( )远 庾( )信 橘徕( ) 冉冉( ) 陆厥( ) 柳恽( ) 桅( )杆 潜力( )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试着勾画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概括每段大意。想一想,本文要讨论的核心话题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课文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举出这些诗句为例,其用意是什么?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研读课文4—6段,尽量选用文中的关键词,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方法提示:抓住每一段的关键词句
相同概念的“木”与“树”在形象上的差别是什么呢?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
“落木”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落木”呢,则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与凄清。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 的问题。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1、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2、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题目应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1.请同学们回忆学过或读过的有关“水”的诗句。
这首诗是诗人在 的场合(环境)下,运用了 的形象,它含有 的因素(意味),这是它的一个艺术特征,诗人通过它表达了 感情(思想、心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要求: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看图猜诗:说出左图中所蕴涵的诗词以及作者、标题。
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是诗人在 的场合(环境)下,运用了 的形象,它含有 的因素(意味),这是它的一个艺术特征,诗人通过它表达了 的心境(思想、感情)。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要求: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在山居生活中空灵、平静,洁身自好
4.就像“木”和“水”一样,还有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燕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 ——张可久《殿前欢》
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4.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天街小雨润如酥
一是清新可爱的,还有一个是忧愁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思考: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用春日之柳的繁茂衬秋日之柳的枯凋。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
5.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1、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2、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3、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燕、柳、梅、杜鹃等。4、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示范课课件ppt,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疏朗空阔,暗示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案配套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全文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评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木叶”,课前知识铺垫,情境任务,不湿润,飘零之意,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夏之交,微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