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3* 鸿门宴导学案
展开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青年时曾游历我国南北名山大川,考察古迹,采访遗闻逸事,搜集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上书替李陵辩解,受腐刑,在狱中坚持编写《史记》,出狱后任中书令,仍旧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
二、写作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相继起兵。项梁拥立原楚怀王之孙为新的“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攻打秦军,并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之后遣将守关,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同年12月,双方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斗争开始。
三、文化常识
(1)纪传体。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2)《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本鉴赏】
一、整体感知
本文记叙的是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宴会。在这次宴会上,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斗智斗勇,矛盾激烈。刘邦善于用人,善于应变,内部团结一致,变被动为主动;项羽则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内部意见不统一,放走了刘邦。“鸿门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两个集团斗争的结局。
二、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文本深读】
任务一 了解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1.课文第三段中写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刘邦来到项羽军营,说了一番好话。虽然项羽设宴招待刘邦,但是宾主双方都各有打算,刀光剑影、杀机四伏。斗争时紧时弛,变幻莫测,表现在情节上就是三起三落,跌宕起伏,试作具体分析。
3.刘项双方形势关系的转换是鸿门宴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地方,请你分析一下,双方的攻守形势是如何发生转换的?
任务二 分析人物形象及手法
4.本文在描写人物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相互映衬。试以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
5.“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角度刻画了樊哙这一人物?有何作用?
6.有人说,“鸿门宴”的导演是张良与范增,这两个人物各有怎样的特点?是谁主导了事件的走向?
任务三 比较阅读,分析叙事艺术
7.《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都有高超的叙事艺术,请从叙事技巧的角度分析两者的异同。
任务四 合作探究
8.“鸿门宴”是楚汉相争的序幕,也是刘、项第一次正面交手。在这场“交手”中,拥兵四十万、自视天下非我莫属的项羽显然败给了只有十万士兵、低声下气的刘邦。仅从眼前的这场宴会看,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文本鉴赏】
二、①张良献计 ②项庄舞剑 ③立诛无伤
【文本深读】
1.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东向,幼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为侍坐。从座位安排可以看出,双方实力悬殊及项羽的自高自大。
2.三起:一起,“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紧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一落,范增暗示项羽杀刘邦,项羽“默然不应”;二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以身翼蔽沛公;三落,樊哙闯帐,项羽赐给酒肉。
3.①(宴前):刘邦被动,项羽主动 ②(宴中):刘邦被动,项羽主动,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 ③(宴后):刘邦主动,项羽被动,局势逆转
4.
5.
6.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备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攻,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7.①相同点:二者均采用顺叙的写法,《烛之武退秦师》以时间为序,依次写了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等事件,叙事完整,逻辑清晰。《鸿门宴》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围绕项羽是否发起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层层展开故事。线索清晰,情节合情合理。②不同点:《烛之武退秦师》以“退”为核心,说退秦师是文章的中心,作者主要写说辞。先是以退为进,站在秦伯立场上说话,引起秦伯好感。然后晓之以害,继而诱之以利,再实施离间,最后进行未来推测,一步步地让秦伯进入自己的预设圈,顺利地达到了目的。《鸿门宴》主要以情节制胜,刘邦和项羽在宴会上斗争的情节描写三起三落,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情节在起落间扣人心弦。
8. (原因一)项羽缺乏审时度势的能力。从《鸿门宴》中看出,项羽始终未能正确估计形势,未能看出在推翻秦王朝之后,他与刘邦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不能正确理解范增的建议。又如刘邦进入关中后采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都是“欲王关中”,但是他在项羽面前把这一动机隐藏下来,说成是“以待将军”。在这个重大问题上,项羽又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完全被刘邦的假象所迷惑。
(原因二)项羽缺乏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例如在情义与事业的关系上,项羽过于重义,从项伯的游说,到刘邦上门谢罪,直至樊哙的说辞都是打出了一个“义”字,项羽被这些花言巧语迷惑,竟至于把自己在刘邦阵营的内线也供了出来。头脑简单,导致他的事业功败垂成。
(原因三)项羽缺乏独自决断的能力。项羽性格暴躁,没有主见,能够轻易做出决定,也能够轻易地改变决定,所以容易被人左右。在“鸿门宴”上,他实际就是被张良、刘邦、范增和项伯所左右。
项羽
刘邦
处于优势,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处于劣势,忍辱负重,善于保护自己
刚愎自用,拙于应变
善于采纳意见,随机应变
任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知人善任,谋臣从容定计,将士见危受命
养奸遗患,自绝敌营内应
有奸必肃,且能争取敌营内奸
角度
具体内容
作用
语言描写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行动描写
“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
外貌描写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高中语文3* 鸿门宴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a href="/yw/tb_c4001816_t4/?tag_id=42" target="_blank">3* 鸿门宴学案设计</a>,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字之源,句之美,诗之韵,理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3* 鸿门宴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6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3* 鸿门宴学案设计</a>,共20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3* 鸿门宴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6_t4/?tag_id=42" target="_blank">3* 鸿门宴学案及答案</a>,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