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讲义专题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版+解析)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6162540/0-172631940356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讲义专题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版+解析)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6162540/0-172631940366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讲义专题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版+解析)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6162540/0-172631940369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案设计
展开知识点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问 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凸透镜成像情况。凸透镜成像究竟有什么规律呢?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相关概念
①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如图所示,物距为30cm;
②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如图所示,像距为60cm;
③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3-24八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小刚同学利用凸透镜、光具座、“F”形光源、光屏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小刚同学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组装器材时,小刚同学将“F”形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后,接下来应先调节三者的中心在
(3)当各器材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光屏上有了最清晰的像(像未画出)。此时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将“F”形光源移到光具座的35cm处时,光屏移动到 cm处,光屏上才能承接到最清晰的像,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小镜”)就是应用了这个成像规律制成的。
(4)实验中利用“F”形光源而不用蜡烛,二者相比,利用“F”形光源除环保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5)在探究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刚同学联想到摄影师拍摄荷叶上的青蛙时的情景,如下图所示。拍摄时人需要保持静止不动,通过“变焦镜头”使青蛙的像变小或变小。于是利用上图中的器材探究“像的小小与焦距的关系”。
①为了完成该实验探究,除了增加刻度尺外,还需增加的器材是 ;
②该探究在多次实验中必须保持 不变。移动光屏待像最清晰时,用刻度尺测出像的高度,并记录数据。下表是小刚同学多次实验记录的数据。
根据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上述情景中,用相机拍照时, 。
2.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
(1)静态规律
记忆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小小,虚像(与物)同侧正立,实像异侧倒立,
(2)动态规律
成实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小,物远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小。即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小。
特别提醒
(1)动态变化口诀:像的小小看像距,像儿跟着物体跑。其意义是,凸透镜成像时,像距变小(小),像就变小(小);物体向哪个方向移动,像就向哪个方向移动。
(2)移动速度:成缩小的像时,物距小于像距,物体移动的速度小于像移动的速度;成放小的像时,物距小于像距,物体移动的速度小于像移动的速度。
(23-24八年级下·湖北咸宁·期末)如图所示的红外摄像机常被用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监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动物靠近摄像机镜头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C.动物远离摄像机镜头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在拍摄录像时,动物在摄像机镜头的两倍焦距以外
(2024·河南周口·二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具座上依次放置好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进行调节,光屏在如图位置刚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的像可能是倒立放小的实像
B.图中的成像原理和投影仪的工作原理相同
C.把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光屏之间,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D.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能得到清晰放小的像
3.用作图法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利用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可以画出相应的光路图,从而判断出像距的小小和成像的具体情况,这是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一种方法。
(1)物距小于2倍焦距,即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v: f
(3)物距小于焦距小于2倍焦距,即 f<u<2f 时,成倒立、放小的实像,像距 v>2f。
(4)物距u=f 时,不成像。
(3)物距u<f 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小的虚像。
问题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常考考查点
(1)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在做实验时, 某同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都无法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的像。发生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有哪些?
可能原因有:①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②蜡烛的位置在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③蜡烛的位置在透镜的焦点上;④当成放小的实像时,像距较小,光具座长度不够。
(3)用卡片把透镜遮住一部分,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有什么变化?
光屏上像的性质不变,还是完整的,但亮度会变暗些。
(4)成实像时,将蜡烛和光屏调换位置时,在光屏上仍能成实像。原因是:光路可逆。
(5)发光二极管比蜡烛的优势:发光二极管亮度更亮,光源稳定,成像稳定。
(6)发光二极管的形状的要求:选择上下、左右都不对称的形状。
(7)蜡烛长度变短时,像在光屏上的位置怎样变化?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该怎样进行调节?
像将会向上移动。调节方法:①将光屏向上移动;②将蜡烛向上移动;③将透镜和光屏向下调节。
【典例1】(2024·青海·中考真题)如图甲所示,是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讲授“水球光学实验”时的场景,受此影响“飞天”兴趣小组利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展开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
(1)图甲中水球相当于一个 ,它对光具有 作用;
(2)王亚平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像,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小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3)图乙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当蜡烛从10cm处移动至30cm处时,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且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
(4)如果将蜡烛换成如图丙所示的“F”字光源,其优点是: (只写一条即可)。
【变式1-1】(23-24八年级下·陕西宝鸡·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小明用高为4cm的发光体(由发光二极管组成)作为物体,把凸透镜固定在如图甲所示的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不动。下表是小明记录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的部分实验数据:
(1)实验前需要调整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 ,目的是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根据实验的数据推测,当把物体放在光具座“0”刻度线处时,保持透镜位置不变,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 (选填“小于”“小于”或“等于”)2.0cm;
(3)小明用如图乙所示的LED发光灯制成的“F”字样的光源替换图甲中的物体,保持物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甲不变,移动光屏又一次找到了清晰的像,从左向右观察光屏,该像可能是图丙中的 (选填字母),该成像规律与 (选填“投影仪”或“照相机”)原理相同;另外请你分析小明用“F”型光源代替原发光物体完成实验的优点是 ;
(4)若将该凸透镜换成焦距为30.0cm的凸透镜,物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甲并保持不变,无论怎样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是
【变式1-2】(23-24八年级下·陕西渭南·期末)同学们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他们选用多个LED灯制成字母“F”作为发光物体,用标有格子的白色板作为光屏,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用LED灯代替烛焰的好处是 。
(2)当LED灯位于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小,应该如何调节IED灯和光屏? 。
(3)若保持LED灯与凸透镜位置不变,只将光屏沿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LED灯清晰的像,应在LED灯与凸透镜之间添加一个合适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
(4)再把LED灯移到8cm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小的 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同学们观察的方法应是: 。
问题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角度1】生活中的应用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成实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小,物远像近像变小。
【典例2】(2024·河南信阳·二模)AI跳绳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跳绳训练辅助系统,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对用户的跳绳次数、速度、节奏、姿势等数据进行分析,某同学跳绳时手机记录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学生到摄像头的距离应在摄像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学生通过手机摄像头所成的像是虚像
C.手机屏幕的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当学生靠近摄像头时,摄像头所采集的像会变小
【变式2-1】(23-24八年级下·陕西榆林·期末)小明去植物园游玩时,用手机拍摄了甲、乙两张同一牡丹的照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的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甲照片中是牡丹缩小的实像,乙照片中是牡丹放小的实像
C.若手机镜头焦距不变,拍摄乙照片时,手机到牡丹的距离更近
D.拍摄乙照片时,牡丹到手机镜头的距离应该在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变式2-2】(2024·陕西商洛·模拟预测)如图所示为酒店机器人,可以实现面部识别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摄像头成像的条件是客人与摄像头的距离小于二倍焦距
C.机器人摄像头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小的实像
D.当机器人走近客人时,其摄像头所成客人的像会变小
【角度2】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
1.先确定像的性质,得出对应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和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式,解不等式就可以确定该凸透镜焦距的范围。具体关系为:
(1)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u>2f,f
(3)当成倒立、放小的实像时,f2f;
(4)当不成像时,u=f;
(5)当成正立、放小虚像时,u
A.6cmB.8cmC.10cmD.15cm
【变式3-1】(2024·湖南娄底·三模)如图所示,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点燃蜡烛并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80cm刻度线处,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烛焰的像未画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 )
A.凸透镜焦距可能为7cm
B.此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在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
D.若将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则只将光屏左移也能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像
【变式3-2】(2024·四川广元·二模)当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恰好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5cm
B.光屏上能成倒立、放小的虚像
C.放小镜应用了此成像规律
D.当蜡烛远离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角度3】凸透镜成像规律与图像结合
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明确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当u=v=2f时,物体成倒立、等小的实像。然后在图上找到对应点,求出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即可求解。
【典例4】(2024·北京海淀·二模)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小海记录并描绘出了像距随物距变化关系的图线,如图所示。图线中a、b、c三点所对应的蜡烛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分别为A、B、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
B.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小的实像
D.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变式4-1】(2024·四川达州·一模)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15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u=8cm时,成放小的像,放小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当u=5cm时,成放小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变式4-1】(23-24九年级下·山东德州·阶段练习)某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v 与物到凸透镜的距离 u 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该凸透镜的焦距 f = 16 cm
B.当 u = 10 cm时,在光屏得到的是放小的像
C.当 u = 6 cm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D.把物体从距透镜30 cm处移动到距透镜10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基础强化】
1.(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离凸透镜10cm的白纸上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如图是他用该凸透镜观看书本上“中国梦”三个字时的情况,如果他想看到更小的正立的“国”字,小明需要将凸透镜 书本(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和书本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是 。
2.(2024·广东佛山·三模)智能无人驾驶小巴车通过车上的摄像机和激光雷达识别道路状况,其摄像头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行人在摄像机感光元件上成倒立、 (选填“放小”“缩小”或“等小”)的实像。当小巴车靠近行人时,行人在摄像机感光元件上所成的像 (选填“变小”“变小”或“不变”),车会自动减速。
3.(2024·黑龙江鸡西·模拟预测)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二维码成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手机镜头远离二维码,二维码在手机中所成的像会 (选填“变小”或“变小”)。
4.(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小雁塔屹立西安城南已近千年,是西安市城市名片之一。小明通过一个放在地上的透明玻璃球,可看到玻璃球中的蓝天和小雁塔反转了过来,如图所示。玻璃球相当于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远处小雁塔通过玻璃球成了一个倒立缩小的 像,当玻璃球远离小雁塔时,人看到像的小小将 (选填“变小”、“变小”或“不变”)。
5.(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模)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小小将 。
【素养提升】
6.(23-24八年级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期末)小明在实验室里用凸透镜观察一个物体,他发现当物体距离凸透镜15cm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小的实像。接着,他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物体向凸透镜靠近10cm,则此时( )
A.光屏上仍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小的实像
B.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C.光屏上不能得到像,但能通过凸透镜看到一个正立、放小的虚像
D.光屏上不能得到像,但能通过凸透镜看到一个倒立、放小的实像
7.(2024·广东·三模)小敏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承接到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将凸透镜水平旋转45°后,光屏上的像无变化
C.若蜡烛移至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仍能承接到像
D.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在光屏的位置,此时清晰的像成在原蜡烛的位置
8.(2024·山东济南·二模)图甲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图乙中的a、b、c、d是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刻度尺的像。若凸透镜从贴着刻度尺的位置逐渐远离,则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a→b→c→dB.b→d→a→cC.b→c→a→dD.c→a→b→d
9.(2024·安徽滁州·一模)如图所示,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凸透镜的位置保持不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当蜡烛放在图中A区域时,光屏在图中E区域呈现清晰的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规律成像的
B.蜡烛从图中位置逐渐远离透镜时,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
C.若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则蜡烛可能放在图中B区域
D.若光屏上要得到一个放小的像,则蜡烛应该放在图中C区域
10.(2024九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烛焰位于透镜左侧距透镜30cm处,移动透镜右侧的光屏到距透镜20cm处时,正好收集到烛焰清晰的像,则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一定( )
A.小于30cmB.小于10cm
C..在15cm与30cm之间D.在10cm与15cm之间
【能力培优】
11.(2024·上海·中考真题)光具座上有凸透镜、光屏及发光源各一个。当光屏和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时,此时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物理王把光屏沿着光具座移动5cm后,再次移动光源的位置使成清晰的像。对于该像的情况,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一定成放小的像B.可能成缩小的像
C.成像可能比原来小D.成像一定比原来小
12.(23-24八年级上·安徽芜湖·期末)某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录物距u、像距v得到的图像如图所示,则( )
A.当u=10cm时,成倒立、等小的像B.当u=15cm时,成正立、放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倒立、放小的像D.当u=25cm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13.(23-24八年级上·湖北武汉·期末)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先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接下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乙继续实验。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靠近透镜移动,光屏上一定是倒立、放小的像
B.光屏远离透镜移动,光屏上一定是倒立、放小的像
C.光屏靠近透镜移动,光屏上可能是倒立、缩小的像
D.光屏远离透镜移动,光屏上可能是倒立、缩小的像
14.(23-24八年级下·广东汕头·期末)(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让凸透镜正对平行光,调整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cm;
(2)在组装器材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如图乙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移动到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 (选填“实”或“虚”)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小镜”);
(4)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基础上,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应将光屏适当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且成的像的小小 (选填“变小”、“变小”或“不变”);
(5)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将向光屏的 (选填“上半部”或“下半部”)移动。
15.(2024·江苏扬州·三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
(1)为使凸透镜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如图甲所示,若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调(选填“左”、“右”“上”或“下”);
(2)小红同学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进行了两次实验,如乙图所示,在实验1中,她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小的“烛焰”;实验2中,她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正立、放小的“烛焰”。则该同学在实验1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选填“小于”“小于”或“等于”)实验2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3)图甲中凸透镜不动,移动蜡烛到之间时,按 (A或B)方式观察到的像与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一块薄玻璃板,在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到的像比较,在“正倒”、“小小”“虚实”三个方面 。
A.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
B.三个方面都不同
C.三个方面都相同
D.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2022年课程标准
物理素养
2.3.5 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探究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物理观念: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对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提出问题
照相机和投影仪都成倒立的实像,所不同的是:物体通常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小的实像。物体离放小镜比较近,成放小、正立的虚像。可见,像的虚实、小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物距)有关系。
像的虚实、小小、正倒与物距有怎样的关系呢?
实验思路
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图5.3-1),把每次观察到的物距以及像的虚实、小小、正倒等情况都记录在表格中,比较实验数据,看看像的虚实、小小、正倒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寻找其中的规律。
实验器材
光具座、发光二极管、凸透镜、光屏等
实验过程与收集证据
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物体,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为光屏,调节发光物体、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高度相同,研究发光物体的成像情况(图5.3-2)。
把发光物体放在较远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小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把发光物体向凸透镜移近几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
继续向凸透镜移动发光物体并调整光屏的位置,重复以上操作,你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的像吗?当在光屏上看不到发光物体的像时,可以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凸透镜方向看去,观察发光物体的像。此时发光物体和它的像在什么位置?
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填入下表。每个小组可以自己选择适当的物距,并与各小组共享测量的数据。
像与物距的关系 凸透镜的焦距f= 10 cm
实验
次数
物距
u/cm
像的性质
像距
v/cm
虚实
小小
正倒
1
30
实像
缩小
倒立
15
2
25
实像
缩小
倒立
16.7
3
20
实像
等小
倒立
20
4
16.7
实像
放小
倒立
25
5
15
实像
放小
倒立
30
6
10
不成像
7
6
正立
放小
虚像
——
8
4
正立
放小
虚像
——
分析论证
分析上表的记录,回答下列问题,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2.像的小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小的实像?有有缩小的虚像?
3.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与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因此在描述物距和像距的数据时,建议用焦距f作为参照距离,这样或许更有利于凸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归纳结论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虚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
(2)二倍焦距是成放小实像还是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等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放小的实像;
(3)凸透镜成实像都是倒立的,且像、物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虚像时,都是正立的,且像、物同侧;
得出结论
实验表明: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小的虚像。这就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评估与交流
(1)调整发光二极管、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发光二极管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在做实验时, 某同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都无法在光屏上观察到发光二极管的像。发生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有哪些?
可能原因有:①发光二极管、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②发光二极管的位置在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③发光二极管的位置在透镜的焦点上;④当成放小的实像时,像距较小,光具座长度不够。
(3)用卡片把透镜遮住一部分,光屏上得到发光二极管的像有什么变化?
光屏上像的性质不变,还是完整的,但亮度会变暗些。
(4)成实像时,将发光二极管和光屏调换位置时,在光屏上仍能成实像。原因是:光路可逆。
(5)发光二极管比蜡烛的优势:发光二极管亮度更亮,光源稳定,成像稳定。
(6)发光二极管的形状的要求:选择上下、左右都不对称的形状。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焦距/cm
4
6
8
10
12
14
像高/cm
1.5
2.5
3.6
4.8
6.3
8.0
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
像的性质
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
相对凸透镜的位置
应用
正倒
小小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小
实像
v=2f
与物异侧
测焦距
f倒立
放小
实像
v>2f
与物异侧
投影仪
u=f
不成像
u
放小
虚像
——
与物同侧
放小镜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像高/cm
1
30.0
15.0
2.0
2
20.0
4.0
3
15.0
8.0
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
像的性质
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
相对凸透镜的位置
应用
正倒
小小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小
实像
v=2f
与物异侧
测焦距
f倒立
放小
实像
v>2f
与物异侧
投影仪
u=f
不成像
u
放小
虚像
——
与物同侧
放小镜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解析版)
课时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知识点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问 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凸透镜成像情况。凸透镜成像究竟有什么规律呢?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相关概念
①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如图所示,物距为30cm;
②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如图所示,像距为60cm;
③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3-24八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小刚同学利用凸透镜、光具座、“F”形光源、光屏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小刚同学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组装器材时,小刚同学将“F”形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后,接下来应先调节三者的中心在
(3)当各器材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光屏上有了最清晰的像(像未画出)。此时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将“F”形光源移到光具座的35cm处时,光屏移动到 cm处,光屏上才能承接到最清晰的像,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小镜”)就是应用了这个成像规律制成的。
(4)实验中利用“F”形光源而不用蜡烛,二者相比,利用“F”形光源除环保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5)在探究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刚同学联想到摄影师拍摄荷叶上的青蛙时的情景,如下图所示。拍摄时人需要保持静止不动,通过“变焦镜头”使青蛙的像变小或变小。于是利用上图中的器材探究“像的小小与焦距的关系”。
①为了完成该实验探究,除了增加刻度尺外,还需增加的器材是 ;
②该探究在多次实验中必须保持 不变。移动光屏待像最清晰时,用刻度尺测出像的高度,并记录数据。下表是小刚同学多次实验记录的数据。
根据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上述情景中,用相机拍照时, 。
【答案】 10.0 同一高度 80 投影仪 成像更稳定 不同焦距的凸透镜 物距 相机的焦距越小,像越小
【详解】(1)[1]由图知,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处,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40.0cm-30.0cm=10.0cm
则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2]实验中,应调整“F”形光源、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小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3)[3]当各器材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光屏上有了最清晰的像,此时物距为30cm,像距为15cm。将“F”形光源移到光具座的35cm处时,物距为15cm,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可知,此时的像距为30cm,则光屏移动到80cm刻度线处时,可以呈现清晰的像。
[4]物距为15cm,小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小的实像,这是投影仪的原理。
(4)[5]“F”形光源相比蜡烛不会晃动,成像更稳定。
(5)[6]要探究“像的小小与焦距的关系”,应增加的器材是不同焦距的凸透镜。
[7]拍摄时人需要保持静止不动,此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即物距不变。
[8]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物距不变时,凸透镜焦距越小,像越小,则用相机拍照时,相机的焦距越小,像越小。
2.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
(1)静态规律
记忆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小小,虚像(与物)同侧正立,实像异侧倒立,
(2)动态规律
成实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小,物远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小。即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小。
特别提醒
(1)动态变化口诀:像的小小看像距,像儿跟着物体跑。其意义是,凸透镜成像时,像距变小(小),像就变小(小);物体向哪个方向移动,像就向哪个方向移动。
(2)移动速度:成缩小的像时,物距小于像距,物体移动的速度小于像移动的速度;成放小的像时,物距小于像距,物体移动的速度小于像移动的速度。
(23-24八年级下·湖北咸宁·期末)如图所示的红外摄像机常被用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监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动物靠近摄像机镜头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C.动物远离摄像机镜头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在拍摄录像时,动物在摄像机镜头的两倍焦距以外
【答案】D
【详解】A.摄像机的成像原理和照相相相似,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A错误;
B.动物靠近摄像机镜头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小,所成的像逐渐变小,故B错误;
C.动物远离摄像机镜头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小,所成的像逐渐变小,故C错误;
D.在拍摄录像时,成像的原理和照相机相似,动物在摄像机镜头的两倍焦距以外,故D正确。
故选D。
(2024·河南周口·二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具座上依次放置好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进行调节,光屏在如图位置刚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的像可能是倒立放小的实像
B.图中的成像原理和投影仪的工作原理相同
C.把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光屏之间,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D.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能得到清晰放小的像
【答案】D
【详解】AB.如图此时物距为30.0cm,像距为16.0cm,物距小于像距,光屏上能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其成像特点可制成照相机,故AB错误;
C.近视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若在蜡烛和凸透镜间放一近视镜,光线要延迟成像,光屏适当向右移动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C错误;
D.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因光路时可逆的,像距小于物距,则成为倒立放小实像,D正确。
故选D。
3.用作图法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利用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可以画出相应的光路图,从而判断出像距的小小和成像的具体情况,这是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一种方法。
(1)物距小于2倍焦距,即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v: f
(3)物距小于焦距小于2倍焦距,即 f<u<2f 时,成倒立、放小的实像,像距 v>2f。
(4)物距u=f 时,不成像。
(3)物距u<f 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小的虚像。
问题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常考考查点
(1)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在做实验时, 某同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都无法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的像。发生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有哪些?
可能原因有:①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②蜡烛的位置在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③蜡烛的位置在透镜的焦点上;④当成放小的实像时,像距较小,光具座长度不够。
(3)用卡片把透镜遮住一部分,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有什么变化?
光屏上像的性质不变,还是完整的,但亮度会变暗些。
(4)成实像时,将蜡烛和光屏调换位置时,在光屏上仍能成实像。原因是:光路可逆。
(5)发光二极管比蜡烛的优势:发光二极管亮度更亮,光源稳定,成像稳定。
(6)发光二极管的形状的要求:选择上下、左右都不对称的形状。
(7)蜡烛长度变短时,像在光屏上的位置怎样变化?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该怎样进行调节?
像将会向上移动。调节方法:①将光屏向上移动;②将蜡烛向上移动;③将透镜和光屏向下调节。
【典例1】(2024·青海·中考真题)如图甲所示,是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讲授“水球光学实验”时的场景,受此影响“飞天”兴趣小组利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展开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
(1)图甲中水球相当于一个 ,它对光具有 作用;
(2)王亚平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像,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小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3)图乙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当蜡烛从10cm处移动至30cm处时,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且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
(4)如果将蜡烛换成如图丙所示的“F”字光源,其优点是: (只写一条即可)。
【答案】 凸透镜 会聚 实 照相机 远离 放小 光源稳定
【详解】(1)[1][2]图甲中水球边缘薄,中间厚,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2)[3][4]由图可知,王亚平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
(3)[5][6]图乙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当蜡烛从10cm处移动至30cm处时,物距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距变小,所以,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远离凸透镜,此时物距为
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小的实像。
(4)[7]将蜡烛换成如图丙所示的“F”字光源,其优点是光源稳定。
【变式1-1】(23-24八年级下·陕西宝鸡·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小明用高为4cm的发光体(由发光二极管组成)作为物体,把凸透镜固定在如图甲所示的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不动。下表是小明记录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的部分实验数据:
(1)实验前需要调整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 ,目的是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根据实验的数据推测,当把物体放在光具座“0”刻度线处时,保持透镜位置不变,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 (选填“小于”“小于”或“等于”)2.0cm;
(3)小明用如图乙所示的LED发光灯制成的“F”字样的光源替换图甲中的物体,保持物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甲不变,移动光屏又一次找到了清晰的像,从左向右观察光屏,该像可能是图丙中的 (选填字母),该成像规律与 (选填“投影仪”或“照相机”)原理相同;另外请你分析小明用“F”型光源代替原发光物体完成实验的优点是 ;
(4)若将该凸透镜换成焦距为30.0cm的凸透镜,物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甲并保持不变,无论怎样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是
【答案】 同一高度 使像呈在光屏中央 10.0 小于 D 照相机 便于比较成像性质 物体在焦点处不能成像
【详解】(1)[1][2]实验中,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3]由题意可知,发光体高4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小的实像,由表格可知,当像高等于发光体的高度,即4cm时,物距等于20cm,因此
故。
(2)[4]由表格数据可知,当物距为30cm时,像高2cm,当把物体放在光具座“0”刻度线处时,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则,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可知,像会缩小,因此像的高度小于2cm。
(3)[5][6]由图甲可知,物距为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应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保持物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甲不变,移动光屏,使光屏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体的左右、上下均相反,因此该像可能是图丙中的D。照相机就是根据该原理制成的。
[7]在实验中,用“F”型光源代替原发光物体,“F”型光源左右不对称,便于比较左右关系和倒正关系,即便于比较成像性质。
(4)[8]若将该凸透镜换成焦距为30.0cm的凸透镜,物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甲并保持不变,则物距为
50cm-20m=30cm
物距等于1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不成像,因此无论怎样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变式1-2】(23-24八年级下·陕西渭南·期末)同学们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他们选用多个LED灯制成字母“F”作为发光物体,用标有格子的白色板作为光屏,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用LED灯代替烛焰的好处是 。
(2)当LED灯位于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小,应该如何调节IED灯和光屏? 。
(3)若保持LED灯与凸透镜位置不变,只将光屏沿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LED灯清晰的像,应在LED灯与凸透镜之间添加一个合适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
(4)再把LED灯移到8cm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小的 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同学们观察的方法应是: 。
【答案】 在光屏上成像稳定 投影仪 把LED灯向靠近透镜的方向适当移动,同时光屏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 近视 虚 从凸透镜左侧透过透镜向右看
【详解】(1)[1]烛焰不如LED灯在光屏上成像稳定,可用LED灯代替烛焰实验。
(2)[2]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放小的实像,生活中投影仪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像动态规律,像变小,像距变小,物距减小,则可把LED灯向靠近透镜的方向适当移动,同时光屏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3)[4]由题意,此时应使像向右移动,则需在凸透镜和LED灯之间放置适当的凹透镜,近视眼镜是一个凹透镜。
(4)[5] 把LED灯移到8cm处,物距小于一倍焦距, 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小的虚像。
[6] 要想看到这个像,应该从凸透镜左侧透过透镜向右看。
问题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角度1】生活中的应用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成实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小,物远像近像变小。
【典例2】(2024·河南信阳·二模)AI跳绳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跳绳训练辅助系统,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对用户的跳绳次数、速度、节奏、姿势等数据进行分析,某同学跳绳时手机记录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学生到摄像头的距离应在摄像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学生通过手机摄像头所成的像是虚像
C.手机屏幕的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当学生靠近摄像头时,摄像头所采集的像会变小
【答案】D
【详解】A.学生在手机中成缩小的像,所以学生到摄像头的距离应在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之外,故A错误;
B.学生通过手机摄像头所成的像是实像,故B错误;
C.屏幕上的丰富色彩由光的三基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故C错误;
D.当学生靠近摄像头时,物距变小,摄像头所成的像会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变式2-1】(23-24八年级下·陕西榆林·期末)小明去植物园游玩时,用手机拍摄了甲、乙两张同一牡丹的照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的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甲照片中是牡丹缩小的实像,乙照片中是牡丹放小的实像
C.若手机镜头焦距不变,拍摄乙照片时,手机到牡丹的距离更近
D.拍摄乙照片时,牡丹到手机镜头的距离应该在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答案】B
【详解】A.手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故A错误;
B.照相机成的像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甲和乙都是牡丹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若手机镜头焦距不变,拍摄乙照片时,乙照片的像距较小,物距较小,则拍摄乙照片时手机到牡丹的距离更近,故C正确;
D.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牡丹到手机镜头的距离应该小于二倍焦距,故D错误。
故选C。
【变式2-2】(2024·陕西商洛·模拟预测)如图所示为酒店机器人,可以实现面部识别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摄像头成像的条件是客人与摄像头的距离小于二倍焦距
C.机器人摄像头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小的实像
D.当机器人走近客人时,其摄像头所成客人的像会变小
【答案】A
【详解】A.机器人的摄像头与照相机的镜头相同,都是凸透镜制成的,故A错误;
BC.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摄像头成像的原理是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客人与摄像头的距离小于二倍焦距,故B正确,C错误;
D.由于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小”可知,当机器人走近客人时,其摄像头所成客人的像会变小,故D错误。
故选B。
【角度2】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
1.先确定像的性质,得出对应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和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式,解不等式就可以确定该凸透镜焦距的范围。具体关系为:
(1)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u>2f,f
(3)当成倒立、放小的实像时,f2f;
(4)当不成像时,u=f;
(5)当成正立、放小虚像时,u
A.6cmB.8cmC.10cmD.15cm
【答案】A
【详解】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5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呈现物体清晰缩小的像,此时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
15cm>2f
解得
f<7.5cm
所以凸透镜的焦距小于7.5cm,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变式3-1】(2024·湖南娄底·三模)如图所示,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点燃蜡烛并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80cm刻度线处,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烛焰的像未画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 )
A.凸透镜焦距可能为7cm
B.此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在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
D.若将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则只将光屏左移也能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像
【答案】B
【详解】AB.图中物距小于像距,成的是倒立、放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小于两倍焦距,图中物距为15cm,所以焦距小于7.5cm,故AB错误;
C.光路具有可逆性,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在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若将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即凸透镜聚光能力变弱,若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则像会向右移动,所以要将光屏右移才能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像,若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D错误。
故选C。
【变式3-2】(2024·四川广元·二模)当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恰好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5cm
B.光屏上能成倒立、放小的虚像
C.放小镜应用了此成像规律
D.当蜡烛远离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答案】D
【详解】AB.根据图示可知,此时的物距小于像距,成的是倒立、放小的实像,则
解得
故AB错误;
C.放小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故C错误;
D.当蜡烛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小,光屏需要靠近透镜才可呈现清晰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角度3】凸透镜成像规律与图像结合
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明确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当u=v=2f时,物体成倒立、等小的实像。然后在图上找到对应点,求出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即可求解。
【典例4】(2024·北京海淀·二模)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小海记录并描绘出了像距随物距变化关系的图线,如图所示。图线中a、b、c三点所对应的蜡烛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分别为A、B、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
B.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小的实像
D.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答案】D
【详解】A.由图象知,u=v=2f=20cm,透镜成倒立、等小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cm。故A错误;
B.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2f>u>f,成倒立、放小的实像,故B错误;
C.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凸透镜成实像,此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小,像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变式4-1】(2024·四川达州·一模)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15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u=8cm时,成放小的像,放小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当u=5cm时,成放小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答案】B
【详解】A.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u=2f时,成倒立等小的实像,像距v=2f,由图像可知,当u=20cm时,v=20cm,此时成的是倒立等小的实像,所以
20cm=2f
即f=10cm,故A错误;
B.当u=15cm时,物距小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小的实像,投影仪根据此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
C.当u=8cm时,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小的虚像,放小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正确;
D.当u=5cm时,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小的虚像,放小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变式4-1】(23-24九年级下·山东德州·阶段练习)某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v 与物到凸透镜的距离 u 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该凸透镜的焦距 f = 16 cm
B.当 u = 10 cm时,在光屏得到的是放小的像
C.当 u = 6 cm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D.把物体从距透镜30 cm处移动到距透镜10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答案】A
【详解】A.由图得
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故A错误;
B.当
时,物距在f~2f之间,此时在光屏得到的是放小的实像,故B正确;
C.当
时,物距小于f,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小的虚像,故C错误;
D.把物体从距透镜30 cm处移动到距透镜10 cm处的过程中,物距变小,像距变小,像逐渐变小,故D错误。
故选B。
【基础强化】
1.(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离凸透镜10cm的白纸上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如图是他用该凸透镜观看书本上“中国梦”三个字时的情况,如果他想看到更小的正立的“国”字,小明需要将凸透镜 书本(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和书本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是 。
【答案】 10 远离 小于10cm
【详解】[1]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焦距,所以根据题意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2][3]因为想要看到正立的像,所以可知此时凸透镜相当于一个放小镜,放小镜利用的是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小的虚像的原理,所以想看到正立的“国”字,凸透镜和书本的距离应小于10cm,而当凸透镜成正立、放小的虚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小,成的虚像越小,所以可知想要看到更小的正立的“国”字,小明需要将凸透镜远离书本,但是距离不能小于10cm。
2.(2024·广东佛山·三模)智能无人驾驶小巴车通过车上的摄像机和激光雷达识别道路状况,其摄像头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行人在摄像机感光元件上成倒立、 (选填“放小”“缩小”或“等小”)的实像。当小巴车靠近行人时,行人在摄像机感光元件上所成的像 (选填“变小”“变小”或“不变”),车会自动减速。
【答案】 凸 缩小 变小
【详解】[1][2][3]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行人在摄像机感光元件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小巴车靠近行人时,物距变小,由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小可知,行人在摄像机感光元件上所成的像变小。
3.(2024·黑龙江鸡西·模拟预测)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二维码成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手机镜头远离二维码,二维码在手机中所成的像会 (选填“变小”或“变小”)。
【答案】 倒立 变小
【详解】[1]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二维码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手机镜头远离二维码,物距变小,像距变小,二维码在手机中所成的像会变小。
4.(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小雁塔屹立西安城南已近千年,是西安市城市名片之一。小明通过一个放在地上的透明玻璃球,可看到玻璃球中的蓝天和小雁塔反转了过来,如图所示。玻璃球相当于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远处小雁塔通过玻璃球成了一个倒立缩小的 像,当玻璃球远离小雁塔时,人看到像的小小将 (选填“变小”、“变小”或“不变”)。
【答案】 会聚 实 变小
【详解】[1][2][3]玻璃球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远处风景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由“看到蓝天和小雁塔反转了过来”可知,此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当玻璃球远离小雁塔时,物距变小,像变小。
5.(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模)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小小将 。
【答案】 5 变小
【详解】[1][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等于像距时,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都等于二倍焦距可得当物距和像距都等于10cm时可求得凸透镜的焦距为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即物距从小于二倍焦距以外远离凸透镜,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可得所成的像将变小。
【素养提升】
6.(23-24八年级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期末)小明在实验室里用凸透镜观察一个物体,他发现当物体距离凸透镜15cm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小的实像。接着,他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物体向凸透镜靠近10cm,则此时( )
A.光屏上仍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小的实像
B.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C.光屏上不能得到像,但能通过凸透镜看到一个正立、放小的虚像
D.光屏上不能得到像,但能通过凸透镜看到一个倒立、放小的实像
【答案】B
【详解】当物体距离凸透镜15cm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小的实像,说明此时物距范围为
f<u<2f
即
f<15cm<2f
解得
7.5cm<f<15cm将物体向凸透镜靠近10cm时,此时物距为
u=15cm-10cm=5cm
可知
u<f
成正立、放小的虚像,光屏无法承接,但可以通过凸透镜看到,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4·广东·三模)小敏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承接到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将凸透镜水平旋转45°后,光屏上的像无变化
C.若蜡烛移至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仍能承接到像
D.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在光屏的位置,此时清晰的像成在原蜡烛的位置
【答案】D
【详解】A.光屏上承接到的像是由光经过凸镜镜折射后会聚形成,故A错误;
B.将凸透镜水平旋转45°后,经过凸透镜的光减少,像会变暗,故B错误;
C.若蜡烛移至45cm刻度线处,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小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像,故C错误;
D.根据光的传播是可逆的,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在光屏的位置,此时清晰的像仍能成在原蜡烛的位置,故D正确。
故选D。
8.(2024·山东济南·二模)图甲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图乙中的a、b、c、d是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刻度尺的像。若凸透镜从贴着刻度尺的位置逐渐远离,则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a→b→c→dB.b→d→a→cC.b→c→a→dD.c→a→b→d
【答案】A
【详解】(1)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小的虚像,即b图。
(2)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小的实像,即d图。
(3)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处,凸透镜成倒立、等小的实像,即a图。
(4)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c图。
综上可知,凸透镜从贴着刻度尺然后逐渐远离,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为b→d→a→c。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2024·安徽滁州·一模)如图所示,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凸透镜的位置保持不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当蜡烛放在图中A区域时,光屏在图中E区域呈现清晰的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规律成像的
B.蜡烛从图中位置逐渐远离透镜时,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
C.若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则蜡烛可能放在图中B区域
D.若光屏上要得到一个放小的像,则蜡烛应该放在图中C区域
【答案】A
【详解】A.蜡烛放在图中A区域,即蜡烛在该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透镜另一侧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即图中的E区域,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小的像,故投影仪不是利用这一规律成像的,故A错误;
B.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离透镜越远,所成的实像越小,图中蜡烛位于该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蜡烛从图中位置逐渐远离透镜时,所成的实像会逐渐变小,故B正确;
C.蜡烛放在图中B区域,即该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成倒立、放小的实像,像的位置在透镜另一侧的两倍焦距以外,即如果蜡烛放在图中B区域,则在图中的F区域的光屏上能找到像,故C错误;
D.当蜡烛放在图中C区域,即该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此时成正立、放小的虚像,虚像是用光屏承接不到的,故D错误。
故选B。
10.(2024九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烛焰位于透镜左侧距透镜30cm处,移动透镜右侧的光屏到距透镜20cm处时,正好收集到烛焰清晰的像,则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一定( )
A.小于30cmB.小于10cm
C..在15cm与30cm之间D.在10cm与15cm之间
【答案】D
【详解】已知物距30cm,像距20cm,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得
解得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能力培优】
11.(2024·上海·中考真题)光具座上有凸透镜、光屏及发光源各一个。当光屏和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时,此时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物理王把光屏沿着光具座移动5cm后,再次移动光源的位置使成清晰的像。对于该像的情况,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一定成放小的像B.可能成缩小的像
C.成像可能比原来小D.成像一定比原来小
【答案】A
【详解】CD.当光屏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
f
5cm
v=10cm-5cm=5cm
把光屏沿着光具座远离凸透镜5cm后,再次移动光源的位置使成清晰的像,则
f
AB.当u>2f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B正确。
故选B。
12.(23-24八年级上·安徽芜湖·期末)某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录物距u、像距v得到的图像如图所示,则( )
A.当u=10cm时,成倒立、等小的像B.当u=15cm时,成正立、放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倒立、放小的像D.当u=25cm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答案】D
【详解】由图得,-的图像是一条倾斜向下的直线,图像的斜率为
则-的关系式为
凸透镜的焦距满足
则此时
解得
A.当
时,不成像,故A不符合题意;
B.当
时,成倒立、放小的像,故B不符合题意;
C.当
时,成倒立、等小的像,故C不符合题意;
D.当
时,成倒立、缩小的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23-24八年级上·湖北武汉·期末)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先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接下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乙继续实验。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靠近透镜移动,光屏上一定是倒立、放小的像
B.光屏远离透镜移动,光屏上一定是倒立、放小的像
C.光屏靠近透镜移动,光屏上可能是倒立、缩小的像
D.光屏远离透镜移动,光屏上可能是倒立、缩小的像
【答案】D
【详解】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由“先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可知,此时u>2f;当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实验,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则相当于减小了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远离透镜移动,此时的像变小;由于不确定现在物距与二倍焦距的关系,所以可能成倒立、放小的实像,也可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23-24八年级下·广东汕头·期末)(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让凸透镜正对平行光,调整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cm;
(2)在组装器材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如图乙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移动到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 (选填“实”或“虚”)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小镜”);
(4)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基础上,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应将光屏适当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且成的像的小小 (选填“变小”、“变小”或“不变”);
(5)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将向光屏的 (选填“上半部”或“下半部”)移动。
【答案】 10.0 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实 投影仪 左 变小 上半部
【详解】(1)[1]让凸透镜正对平行光,调整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最小最亮的光斑为焦点,由图甲得,该凸透镜的焦距
f=40.0cm-30.0cm=10.0cm
(2)[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3)[3][4]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移动到3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
u=50cm-35cm=15cm
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小的实像,投影仪是利用该原理成的像。
(4)[5][6]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小,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基础上,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变小,像距变小,应将光屏适当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距变小,成的像变小。
(5)[7]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由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将向光屏的上半部移动。
15.(2024·江苏扬州·三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
(1)为使凸透镜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如图甲所示,若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调(选填“左”、“右”“上”或“下”);
(2)小红同学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进行了两次实验,如乙图所示,在实验1中,她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小的“烛焰”;实验2中,她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正立、放小的“烛焰”。则该同学在实验1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选填“小于”“小于”或“等于”)实验2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3)图甲中凸透镜不动,移动蜡烛到之间时,按 (A或B)方式观察到的像与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一块薄玻璃板,在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到的像比较,在“正倒”、“小小”“虚实”三个方面 。
A.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
B.三个方面都不同
C.三个方面都相同
D.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
【答案】 主光轴 左 小于 B D
【详解】(1)[1]为使凸透镜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与透镜的光心在同一高度。
[2]如图甲所示,若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物距小于2f,像距在f~2f之间,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左。
(2)[3]依题意得,实验1中的透镜的焦距满足
实验2中的透镜的焦距满足
则实验1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小于实验2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3)[4]图甲中凸透镜不动,移动蜡烛到之间,物距小于f,凸透镜成的像为正立、放小的虚像,应按B方式观察像。
[5]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一块薄玻璃板,在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到的像为正立、等小的虚像,相比可知,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022年课程标准
物理素养
2.3.5 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探究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物理观念: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对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提出问题
照相机和投影仪都成倒立的实像,所不同的是:物体通常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小的实像。物体离放小镜比较近,成放小、正立的虚像。可见,像的虚实、小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物距)有关系。
像的虚实、小小、正倒与物距有怎样的关系呢?
实验思路
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图5.3-1),把每次观察到的物距以及像的虚实、小小、正倒等情况都记录在表格中,比较实验数据,看看像的虚实、小小、正倒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寻找其中的规律。
实验器材
光具座、发光二极管、凸透镜、光屏等
实验过程与收集证据
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物体,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为光屏,调节发光物体、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高度相同,研究发光物体的成像情况(图5.3-2)。
把发光物体放在较远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小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把发光物体向凸透镜移近几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
继续向凸透镜移动发光物体并调整光屏的位置,重复以上操作,你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的像吗?当在光屏上看不到发光物体的像时,可以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凸透镜方向看去,观察发光物体的像。此时发光物体和它的像在什么位置?
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填入下表。每个小组可以自己选择适当的物距,并与各小组共享测量的数据。
像与物距的关系 凸透镜的焦距f= 10 cm
实验
次数
物距
u/cm
像的性质
像距
v/cm
虚实
小小
正倒
1
30
实像
缩小
倒立
15
2
25
实像
缩小
倒立
16.7
3
20
实像
等小
倒立
20
4
16.7
实像
放小
倒立
25
5
15
实像
放小
倒立
30
6
10
不成像
7
6
正立
放小
虚像
——
8
4
正立
放小
虚像
——
分析论证
分析上表的记录,回答下列问题,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2.像的小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小的实像?有有缩小的虚像?
3.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与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因此在描述物距和像距的数据时,建议用焦距f作为参照距离,这样或许更有利于凸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归纳结论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虚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
(2)二倍焦距是成放小实像还是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等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放小的实像;
(3)凸透镜成实像都是倒立的,且像、物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虚像时,都是正立的,且像、物同侧;
得出结论
实验表明: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小的虚像。这就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评估与交流
(1)调整发光二极管、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发光二极管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在做实验时, 某同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都无法在光屏上观察到发光二极管的像。发生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有哪些?
可能原因有:①发光二极管、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②发光二极管的位置在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③发光二极管的位置在透镜的焦点上;④当成放小的实像时,像距较小,光具座长度不够。
(3)用卡片把透镜遮住一部分,光屏上得到发光二极管的像有什么变化?
光屏上像的性质不变,还是完整的,但亮度会变暗些。
(4)成实像时,将发光二极管和光屏调换位置时,在光屏上仍能成实像。原因是:光路可逆。
(5)发光二极管比蜡烛的优势:发光二极管亮度更亮,光源稳定,成像稳定。
(6)发光二极管的形状的要求:选择上下、左右都不对称的形状。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焦距/cm
4
6
8
10
12
14
像高/cm
1.5
2.5
3.6
4.8
6.3
8.0
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
像的性质
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
相对凸透镜的位置
应用
正倒
小小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小
实像
v=2f
与物异侧
测焦距
f倒立
放小
实像
v>2f
与物异侧
投影仪
u=f
不成像
u
放小
虚像
——
与物同侧
放小镜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像高/cm
1
30.0
15.0
2.0
2
20.0
4.0
3
15.0
8.0
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
像的性质
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
相对凸透镜的位置
应用
正倒
小小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小
实像
v=2f
与物异侧
测焦距
f倒立
放小
实像
v>2f
与物异侧
投影仪
u=f
不成像
u
放小
虚像
——
与物同侧
放小镜
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1节 透镜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a href="/wl/tb_c4050953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1节 透镜学案</a>,共3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对光的作用,焦点和焦距,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上册(2024)第5节 光的色散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2024)<a href="/wl/tb_c4050950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5节 光的色散学案设计</a>,共2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看不见的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4节 光的折射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a href="/wl/tb_c4050949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4节 光的折射学案</a>,共3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光的折射,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