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0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含答案
展开考点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下图为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图。完成下题。
1.(2020浙江7月选考,23,3分)对比两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差异,原因可能是( )
A.南极地区受西风漂流影响,海冰消融慢
B.北极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冰消融快
C.南极地区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海冰消融快
D.北极地区臭氧空洞小,太阳辐射强度大,海冰消融慢
答案 C 由图可知,左图7—10月海冰面积小,因此代表北极地区,而右图7—10月海冰面积大,所以代表南极地区。读图可知,南极地区海冰消融快,A、B项错误;北极地区主要为海洋,而南极地区主要为陆地,所以南极地区下垫面比热比北极地区小,吸热升温快,海冰消融快,C项正确;臭氧空洞越小,太阳辐射强度越小,D项错误。
近年来,浙江多地将农作物秸秆、农药包装物等分散分布的农业废弃物收集起来,集中进行循环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完成下面两题。
2.(2019浙江4月选考,17,2分)影响农业废弃物分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B.技术C.资金D.劳动力
答案 A 农业废弃物是指农作物秸秆、农药包装物等,属于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因此其分布在农田及周边地区。
3.(2019浙江4月选考,18,2分)与分散处理农业废弃物相比,集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产业集聚B.降低运输成本
C.提高规模效益D.促进产业协作
答案 C 集中处理农业废弃物可以增加单个处理厂处理的垃圾数量,提高规模效益,因此C项正确。因为农业废弃物存在分散分布的特点,集中处理会加大废弃物及产品的运输成本,集中处理也不是产业的协作关系,因此A、B、D项错误。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4.(2015上海单科,8,2分)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A 由图文材料可知,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0℃,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故选A。
5.(2015上海单科,9,2分)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D.6月到8月
答案 D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0℃,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故选D。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冶炼厂周边土壤中污染物铜含量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6.(2014北京文综,11,4分)土壤铜含量( )
A.因河水稀释而逐渐变小B.从冶炼厂向北递增幅度小
C.高值区沿盛行风向延伸D.在居民点大于200 mg/kg
答案 C 读图可知,土壤铜含量并没有沿河流流向递减,A项错误;从冶炼厂向北递减,B项错误;高值区沿东南—西北方向延伸,与盛行风(东南风、西北风)向一致,C项正确;在居民点处的土壤铜含量大于150 mg/kg、小于200 mg/kg,D项错误。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2013大纲全国,7,4分)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
答案 B 本题以赤潮为背景,考查了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赤潮的成因是温暖海水的富营养化,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氮、磷营养物促使某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和生长,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B项正确。
指点迷津 “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说明营养物质丰富。
8.(2013大纲全国,8,4分)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答案 C 本题考查赤潮形成的水温条件和气象条件。赤潮多发生在水温偏高的海域,同时,风力偏小不利于海水散热和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导致赤潮的暴发,C项正确。
疑难解惑 “赤潮暴发的海域”应该是营养物质浓度较高的区域,而风力强会使海水运动加快,从而降低营养物质浓度。浮游生物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
9.(2013大纲全国,9,4分)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
答案 C 本题考查赤潮多发的海域位置。赤道附近海域降水量大且氮、磷污染物排放量有限,A项错误;大洋中部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影响很小,不易发生赤潮,B项错误;中、低纬近海既有温度条件,又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赤潮多发,C项正确;高纬近海水温低,不易发生赤潮,D项错误。
信息解读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而世界人口主要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故排放的污染物较多。
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两题。
10.(2011广东文综,4,4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
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
答案 B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直接读出,符合题意的只有广东、福建。注意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11.(2011广东文综,5,4分)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贫乏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D.第三产业发达
答案 C 山西、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本区产业以资源密集型为主,当地生产、生活能源消耗较多以及大量坑口电站建设,使其人均CO2排放量高。
12.[2023全国乙,37(1)(3)(4),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夏威夷岛人口密度低,以第三产业为主。该岛海拔2 400米以上区域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 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1958年以来,科学家在夏威夷岛上的观测站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展观测,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观测得到的数据被普遍认为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变化,为科学认识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下图示意夏威夷岛位置与地形。
(1)指出夏威夷岛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特征。(4分)
(2)说明该站观测的数据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的原因。(8分)
(3)若要在亚欧大陆建设一座能够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观测站,请提出合适的站址并说明理由。(4分)
(1)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少,且人均排放量少;(2 分)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较低,四周较高。(2 分)
(2)观测时间早,数据科学;(2 分)持续时间长,数据全面;(2 分)地处大洋中部,位置特殊;(2 分)观测站海拔高,受岛内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小。(2 分)
(3) 副热带区域,例如西亚地区、中国西南地区等;(2 分)理由:这些地区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少,地势起伏大,能更全面反映不同海拔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特点。(2 分)
解析(1)夏威夷岛人口密度低,以第三产业为主,说明人为(生产、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少,且人均碳排放数量也较少;读图可知,该地地形中间高、四周低,人口主要分布在岛屿四周,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多一些,而中间山地人口分布少,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就少一些。(2)从该观测站的观测优势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该观测站建立时间早,而且持续观测时间长,具有科学全面的优势数据;该观测站海拔高,受低地人为排放二氧化碳的影响小;其位于中低纬度之间,位置较好,代表性强。(3)西亚地区和我国西南地区,人口稀少,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少,地势起伏大,能更全面反映不同海拔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特点。
13.(2023新课标,37,2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下图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
(1)指出冬、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高低。(4分)
(2)说明图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6分)
(3)解释图示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4分)
(4)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8分)
(5)根据洪泽湖的特征,解释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的现象。(6分)
(1)冬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较高;夏季较低。(每点2 分,共4 分)
(2)夏季湖水温度高,浮游生物生长速度快,数量多,代谢旺盛,提供大量内源溶解性有机物;夏季太阳高度大,光照强,河流微生物繁盛,入湖径流给湖泊带来的营养物质多,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夏季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入湖径流量大,入湖径流注入的外源溶解性有机物
多。(每点2 分)
(3)夏季降水量大,入湖径流量大,湖水扰动强,不利于有机物持续降解;夏季入湖径流量大,入湖径流带来大量泥沙,湖水较浑浊,光照不足,不利于湖水中的有机物降解;秋季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光照强,湖水扰动少,湖水清澈,利于湖水中的有机物降解。(每点2 分,任答两
点得4 分)
(4)洪水期不泄洪的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于泄洪的情形下。(2 分)
原因:洪水期不泄洪时,上游来水带来大量外源类有机物,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升高;不泄洪时,湖泊水体较为封闭,更新缓慢,溶解性有机物易富集;洪水期泄洪时,溶解性有机物易排泄,含量下降;泄洪时,水体扰动大,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下降。(每点2
分,任答三点得6 分)
(5)洪泽湖面积大,稀释能力强,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上升过程缓慢;洪泽湖有淮河注入,夏季地表径流带来的外源溶解性有机物呈缓慢增长过程;洪泽湖湖底高于周边地面,夏季湖水易流出带走部分可溶性有机物;洪泽湖泥沙沉积多,夏季泥沙快速沉积,之后底泥缓慢分解释放溶解性有机物。(每点2 分,任答三点得6 分)
解析(1)由图可知,高邮湖纬度较低,湖水温度较高,浮游生物生长量较大,且季节差异小。冬季入湖径流带来的外源类有机物少,则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的比例较高;夏季入湖径流带来的外源类有机物多,造成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的比例较低。(2)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夏季太阳辐射强导致湖水温度高,浮游生物生长速度快,数量多,代谢旺盛,提供大量内源溶解性有机物;夏季太阳高度大,光照强,河流微生物繁盛,入湖径流给湖泊带来的营养物质多,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夏季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入湖径流量
大,入湖径流注入的外源溶解性有机物多。(3)据材料可知,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夏季降水量大,入湖径流量大,湖水扰动强,不利于有机物持续降解;夏季入湖径流量大,入湖径流带来大量泥沙,湖水较浑浊,光照不足,不利于湖水中的有机物降解;秋季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光照强,湖水扰动少,湖水清澈,利于湖水中的有机物降解。(4)洪水期不泄洪时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于泄洪时。原因:洪水期不泄洪时,上游来水带来大量外源类有机物,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升高;不泄洪时,湖泊水体较为封闭,更新缓慢,溶解性有机物易富集;洪水期泄洪时,溶解性有机物易排泄,含量下降;泄洪时,水体扰动大,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下降。(5)洪泽湖面积大,稀释能力强,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上升
过程缓慢;洪泽湖有淮河注入,地表径流带来外源溶解性有机物呈缓慢增长过程,夏季仍然在积累;洪泽湖湖底高于周边地面,夏季湖水易流出带走部分可溶性有机物,秋季湖水水位下降,溶解性有机物在湖区积累;洪泽湖泥沙沉积多,夏季泥沙快速沉积,之后底泥缓慢分解释放溶解性有机物。
14.(2022全国甲,44,10分)多氯联苯曾被广泛使用,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被公认为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美国于1929年最先使用,1978年禁用。时至今日,美国某湖虽然鱼类丰富,但由于存在多氯联苯污染,湖边仍立着“不建议食用鱼类”的警示牌。
分析该湖鱼类体内多氯联苯的来源,列出应采集的样品种类及采样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14.答案 沿湖地区人类生产与生活产生的多氯联苯通过径流、大气沉降等途径进入湖泊,存在湖水和沉积物中的多氯联苯被微生物吸收,并通过生物链在鱼类体内富集。
采集样品种类包括环境空气、水体、土壤、湖中生物和湖底沉积物等,采样点位置包括陆地污染源、径流入湖口、湖岸土地、湖水与湖底空间等。
理由:多氯联苯来源于陆地生产生活排放,其性质相对稳定,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因此会随大气、水体等运动进入大气、径流、土壤及湖泊,并在生物体内传递富集,因此需要多种类、多样点采集污染样品。
解析 多氯联苯属于人工合成有机物,来源于陆地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弃物,其随水体、大气进入湖泊,并经过生物链进入鱼类体内。根据多氯联苯的来源、性质及迁移运动规律,采集污染物样品应在陆地污染源、径流入湖口、湖岸土地、湖水与湖底空间等地点,进行环境空气、水体、土壤、湖中生物和湖底沉积物多种类采集。
15.(2021北京,20,13分)下图为洱海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洱海流域面积约2 565平方千米,2017年居住人口86万。该地农业生产涵盖种植、养殖和水产捕捞等,工业生产包括食品加工等,旅游业发展迅速。
(1)说明洱海流域特征对水体污染的影响。(4分)
居民老何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他的就业与生活经历见证了洱海环境的变化。起初,他以打鱼为生。1996年,洱海蓝藻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老何改行从事水产养殖。2003年,蓝藻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等要求,老何再次改行,开起了客栈。近几年,他响应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号召,拆掉了被划入“红线”范围内的客房。
(2)概述老何经历的三次改变所对应的洱海污染治理成效。(3分)
2018年,在洱海湖滨地带实施生态修复与湿地工程,建设“洱海生态廊道”,其中12千米供游客参观体验,当地村民受聘负责生态廊道的管理和维护。
(3)阐述洱海生态廊道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6分)
15.答案(1)流域较封闭,河流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居民点多,生产部门多,生产和生活污水汇入河湖,易造成污染。
(2)第一次:减少了汽柴油污染。
第二次:减少了鱼塘养殖等农业生产污染。
第三次:减少了旅游活动污染。
(3)生态效益:净化水质,涵养水源。
经济效益:发展旅游观光业,带动相关产业。
社会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环保意识,增加休闲空间。
命题意图本题以洱海流域为区域背景,通过当地居民的就业变化,考查区域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审题指导(1)需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来分析流域特征对水体污染的影响。(2)解答本题需特别关注老何每次改变的原因。(3)解答本题主要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入手。
解题思路(1)读洱海流域示意图可知:洱海流域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南北狭长,地形较封闭;河流众多,人口稠密,生产生活污水随河流注入洱海,封闭的地形使得污染不易扩散,易造成水体污染。
(2)由材料可知:老何第一次改变是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而机动渔船被取缔是因为机动渔船燃油会污染洱海水域;第二次改变是因为水产养殖造成蓝藻暴发,可见,过度水产养殖引发了水体污染;第三次改变是开客栈的老何拆掉了被划入“红线”范围内的客房,从而减少了因旅游活动带来的污染。
(3)建设洱海生态廊道主要是为了保护洱海地区湿地生态环境,从而更好地发挥湿地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生态作用;洱海生态廊道中,12千米供游客参观,并聘用当地村民负责生态廊道的管理和维护,可见,当地在建设生态廊道的同时,发展了旅游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生态建设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居民素质,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6 (2021辽宁,18,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河流上游区域年降水量为398.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盛行西北风,河漫滩上有沙丘发育,多处沙丘相互连接成链条状(下图)。某科研团队选取部分沙丘进行动态测量,研究沙丘大小变化。下表为3处沙丘的测量数据。
(1)说出3—9月3处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2)有人建议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推测修复后沙丘大小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8分)
16.答案(1)长度基本是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原因是夏秋降水多,沙丘潮湿,难以被风搬运。冬春多大风,风力搬运作用强。
(2)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原因是树木减弱风力,增大地面的摩擦,降低风速,风力搬运作用减弱。
命题意图本题以某河流上游区域沙丘的变化为情境,考查沙丘形状的特征及成因、植被修复后沙丘形状的变化及理由;同时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突出了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掌握沙丘大小变化与外力作用的关系,二是明确植被恢复对沙丘大小变化的影响。
解题思路(1)3—9月3处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应从表格中进行分析;变化原因应从风力大小、降水多少等方面进行分析。3—9月3处沙丘的长度基本是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基本是先变高后变低。形成原因:3—6月,多西北风,风力搬运作用强,使沙丘变长、变宽、变高;6—9月,多降水,沙丘潮湿,难以被风搬运,沙丘移动速度慢,长度、宽度及高度变小。
(2)修复后沙丘大小变化趋势应从其长度、宽度和高度变化进行分析。植被具有防风固沙作用,树木可以增大地面的摩擦力,降低风速,风力减弱,风力搬运作用减弱,使得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
方法技巧 风沙治理措施
风沙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固沙沙障和引水拉沙造地。固沙沙障主要用于风沙地区开发建设项目时的水土保持,以及为保护该地区的重要工程、建筑设施、绿洲等,对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采取的固沙措施。主要有铺草沙障、秸秆沙障、卵石沙障、黏土沙障等。固沙沙障也是为植被种植创造条件的重要措施。引水拉沙造地是在有水源条件的风沙地区,应用引水(抽水)冲拉沙丘,把沙子挟带到人们需要的地方造地的工程措施,该工程源于陕西省榆林地区。配套的工程有引水渠、蓄水池、冲沙壕、围埂、排水口。
17.(2020山东,19,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要求。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 356 km2(图Ⅰ),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图Ⅰ
图Ⅱ
(1)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
(2)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3)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答案 (1)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
(2)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
(3)(任选一区作答即可)
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
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
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
解析 (1)试题要求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因此本题的回答应抓住“沙+水”这两个主题。题中给出的时间节点是汛期,读图Ⅱ可知,8月由于是雨季降水多,径流量大,所以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强,易形成高含沙水流;读题中的材料可知,冬春季节中、上游(尤其是中游)风沙活动强烈,被大风吹送到河道里的沙尘也会在汛期成为高含沙水流的沙源。 (2)河流的输沙能力主要从流速、流量两个角度考虑。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这主要从流速方面考虑。由于3月是春季,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来水慢、流速小,所以输沙能力弱;而7月、9月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降水,来水快、流速大,输沙能力强。
(3)首先要审明题目给出的几个区域在流域中的位置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读题中信息可知,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分布在西柳沟的上游,这里沟壑纵横,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所以其流域治理的主要方向是防治水土流失。具体可采取工程措施(如:建淤地坝、修梯田、挖鱼鳞坑等)、生物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
风沙区主要分布在中游,这里的主要问题是风沙活动强烈,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且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所以其流域治理的主要方向是风沙治理。风沙治理的措施有固沙(如:草方格沙障)、恢复植被等。
冲积平原区主要分布在下游,从材料中可知,这里地势低平,且入黄口处有沙坝,这里的主要问题是汛期常发生洪涝灾害,所以其流域治理的主要方向是防治洪涝灾害。具体可采取疏浚河道、引洪淤地等措施。
18.(2016课标Ⅱ,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7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解析 (1)本题要求描述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关键在变化,难在详细准确地表达变化特征。描述时先结合图例比较不同时期分布范围的大小,再详细地指出其分布的形态特征。
(2)本题是原因类问题,应注重材料和图中相关信息的获取。材料中20世纪70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为答案信息之一。要有效利用图中的两句注释文字,并加以分析,从中得出引起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本题的关键词是“栖息地保护”。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途径,其实质是考查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其途径(措施)应从交通线规划选址、工程措施(修建生态走廊)及生物措施(修复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
疑难突破 本题考查描述地理事物变化的方法和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解题关键是从图文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理解其内在联系,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分析国道线路的修建对大熊猫栖息地空间分布的影响。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理解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和创造更合适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考点二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2023浙江6月选考,1—2,4分)某城市公园引
入稻鱼生态系统,将原来分割稻田的田埂用架
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取得了良好效益。下
图为改造前后田埂和鱼道的示意图。完成下
面两题。
1.修建鱼道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
A.扩大水稻播种 B.拓展生物通道
C.保障游客安全 D.增加雨水下渗
1B 修建鱼道有利于原田埂两侧鱼类的来往,能拓展
生物通道,B正确;修建鱼道不会增加水稻种植面积,A错;修建鱼道与游客安全无关,也不会影响雨水下渗,C、 D错。
2.下列地区最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的是
( )
A.江南丘陵 B.黄土高原
C.河西走廊 D.华北平原
2A] 江南丘陵雨热同期,水源丰富,适宜种植水稻,有 适合发展稻鱼生态系统的条件,A正确;黄土高原、河西 走廊、华北平原三地区的年降水量较小,为非水稻种植 区,不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B、C、D 错。
在某城市中心,一种创新型绿色建筑——垂直森林高层住宅落成面世。它是在建筑的垂直方向上,覆盖满本地乔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为每层住户营造“空中花园”,形成具有森林效应的生态居住群落。下图示意“垂直森林”局部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 (2022湖北,1,3分)与传统设计相比,“垂直森林”在居住空间设计上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
A.阳台 B.客厅 C.卧室 D.厨房
.A 根据材料可知,为每层住户营造“空中花园”,植物主要是在建筑外侧的垂直方向上延伸;由图可知,植被主要分布在阳台上,因此与传统设计相比,“垂直森林”变化最大的地方是阳台。
4. (2022湖北,2,3分) “垂直森林”的灌溉系统适宜采用( )
A.井灌 B.漫灌 C.喷灌 D.滴灌
D 由材料可知,“垂直森林”在建筑的垂直方向上延伸,垂直高度差异较大,滴灌可以精准灌溉,节水的同时对楼体及居民生活影响较小。
5. (2022湖北, 3,3分)相较于一般城市绿地,“垂直森林”( )
A.抗风能力更强 B.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C.维护成本更低 D.土地利用效率更高
D 由材料可知,“垂直森林”垂直分布于住宅楼外侧,能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而不占用地面空间,因此“垂直森林”单位面积的土地利用效率更高。
崩岗(下图)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杨梅采收时间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某企业拟在该地采用新栽培技术以延迟杨梅成熟时间。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 (2022福建,1,3分)该地推广杨梅种植的首要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肥力 B.减轻水土流失
C.增加农民收入 D.降低种植成本
7. (2022福建,2,3分)以下最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的是( )
A.集水坡面 B.崩壁
C.沟道 D.洪积扇
6. (2022福建, 3,3分)该企业延迟杨梅成熟时间主要是为了( )
A.延长产业的链条 B.增加产品的产量
C.提高市场竞争力 D.提升产品的质量
4.B 该地地势起伏较大,土质疏松,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通过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因此首要目的是减轻水土流失,B正确;种植杨梅会消耗土壤肥力,A错误;通过种植杨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加收入,但这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无相关信息说明在该地种植杨梅成本低,D错误。
关键点拨
在判断首要目的时应抓住该地的突出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应针对主要矛盾进行。
5.A 由图可知,集水坡面分布广,坡度较小,利于大规模种植杨梅,A正确;崩壁处坡度大,土质疏松且不稳定,种植杨梅会加剧水土流失,B错误;沟道面积小,且易受水流冲刷,不适合种植,C错误;冲积扇面积小,不适合大规模种植,D错误。
审题提示
解答本题要注意审题,注意设问中“大规模”种植,因此种植地应具备“宽广”的面积,要通过图示比较四种地貌范围的相对大小。
6.C 由材料可知,杨梅采收时间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上市时间集中,价格较低,通过延迟杨梅成熟时间,可避开上市高峰,且积累更多养分质量优,市场竞争力强,C正确;只涉及上市时间早晚,与延长产业链无关,也并不会增加杨梅产量,A、B错误;延迟杨梅成熟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产品的品质,但并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通过改变市场供需关系,提高市场竞争力”这一常识。
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下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7. (2022江苏,1,2分)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 )
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
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
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
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
7.B 由图可知,当地多山,地势起伏大,利用木柱支撑,可以在坡地建造房屋,扩展建筑用地。该地为岛屿,且地处68°N附近,受风力强劲的极地东风影响大,需要利用厚重石板抵御强风,B正确;屋顶形态与海浪无关,A错误;当地降雪多,应加大屋顶坡度,便于排雪,C错误;保暖与以木柱支撑、铺设厚重石板关系不大,D错误。
8. (2022江苏,2,2分)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 )
A.风干海鱼 B.晾晒衣物
C.堆放薪柴 D.圈养牲畜
8.A 材料表明当地主要的经济活动是捕鱼,由于当地降水较多,木架可加快风干速度,A正确。
9. (2022江苏, 3,2分)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 )
A.林海 B.冰川 C.雪原 D.极光
9.D 该地地处68°N,位于北极圈内部,有极光现象,难以在广大中低纬地区看到,D正确;林海、冰川、雪原在世界其他区域相对常见,吸引力弱于极光,A、B、C错误。
方法技巧
考虑一个景观的吸引力要考虑景观本身的价值、独特性、非凡性等。
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 (2022广东,11,3分)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
A.增加稻田光照强度 B.加强稻田通风透气
C.减少田螺天敌威胁 D.改善田螺生长环境
10.D 在稻田中开挖螺沟,通过加快螺沟内水循环改善田螺生长环境,进而改善了整个稻田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开挖螺沟,水稻间距增大,可以增加稻田光照强度、加强稻田通风透气,但都不是其主要目的,A、B项错误;开挖螺沟与减少田螺天敌威胁关系不大,C项错误。
11. (2022广东, 12,3分)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
A.进水区 B.出水区 C.水稻区 D.螺沟区
11.C 水稻区既有植物之间的生态循环过程,又有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生态循环过程,所以水稻区的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故选C。
知识延伸
“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生态意义
延长食物链,提高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率;改善稻田土壤,促进水稻生长;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固碳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某地(图Ⅰ)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Ⅱ),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图Ⅰ
图Ⅱ
12. (2022湖南,6,3分)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12.A 该地地处太行山南段东麓,是夏季东南季风迎风坡,短时间降水量大,上游河流流速快,水流汇集快,易发山洪,A正确;该地地处太行山区,夏季多暴雨,暴雨是短时降水集中,而不是年降水量丰富,B错误;图示地区比例尺较大,是小尺度的区域,显示河道弯曲不明显,C错误;地质条件复杂不是该地易发山洪的主要原因,D错误。
易错提醒
洪涝的成因中,降水量大固然重要,但如果全年降水平均,是不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所以还需要具备降水集中的条件。
13. (2022湖南,7,3分)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3.A 依据材料可知,该地民居分布空间格局为西北—东南走向,且西北高,东南低,a处位于两条支流汇合处的上游,地势较高,便于防洪,a处与两侧河流距离适中,方便取水,A正确;b、c两处位于两条支流汇合处的下游,地势过低,不利于防洪,d处距河较远,取水不便,B、C、D错误。
14. (2022湖南, 8,3分)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C 山坡上种植人工林,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雨水下渗,保证生产生活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②正确;山洪发生时人工林可以截留雨水,促进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且村落在山腰,具有一定的防洪功能,可以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④正确。暴雨的发生不受该空间格局影响,应受该区域整体较大尺度空间格局的影响,①错误;该地排水条件好,不易发生土壤盐碱化,③错误;故选C。
知识归纳
易发生土壤盐碱化的区域: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灌溉农业区、渤海滨海平原地区。
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下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完成下面两题。
15. (2022浙江6月选考,9,2分)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 )
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B.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C.不受季节变化影响 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
15.A 污水处理厂需要专业的设备,建设成本高,建设工期较长,采用化学净化等方式,污水处理速度快;而人工湿地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建设成本低,土地占用面积较大,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故A正确。
16. (2022浙江6月选考, 10,2分)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 )
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
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
C.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
D.河道整治清淤,清除全部河滩
16.B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会构成一个群落,而植物是这个群落中的生产者,因此在湿地的生态修复中应以恢复植被为主,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是较合理的途径,故B正确。
将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处理生成甲烷,并通过内燃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是生物质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式,既可发电还为农田提供优质肥料。下图为该项目实施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7. (2022浙江6月选考,13,2分)影响该项目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料 B.交通 C.市场 D.劳动力
17.A 由图示可知,该项目主要是对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进行循环利用而形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应该是原料,故A正确。
名师点睛
根据图文判断是循环经济,明确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
18. (2022浙江6月选考, 14,2分)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施用于农田,会( )
A.减少土壤有机碳含量
B.减弱土壤通气性
C.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状况
D.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18.C 沼渣和沼液属于有机肥料,会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生存,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A、D错误;沼渣施用到农田会增大土壤颗粒导致土壤的通气性加强,B错误;沼渣和沼液等有机肥料被微生物分解后,再被农作物吸收,农作物秸秆又可作为沼气原料。因此C正确。
知识归纳
土壤养分循环是指在生物参与下,营养元素从土壤到生物,再从生物回到土壤的循环过程。
秀珍菇生产需避光遮阳。浙江某地在秀珍菇生产大棚上搭建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了棚内种菇、棚顶发电,形成了“农业+新能源”生态高效生产方式。完成下面两题。
19.(2021浙江1月选考,13,2分)该生产方式会使棚内( )
A.太阳辐射减弱 B.地面辐射增加
C.大气吸收增加 D.地面反射增加
20.(2021浙江1月选考,14,2分)与原秀珍菇生产方式相比,该生产方式的优势有( )
①增加经济效益 ②增加土壤肥力
③减少土壤污染 ④提高土地利用率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9.A 命题意图 本题创设了真实的地理情境,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重点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认识地理现象、理解地理原理的能力。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该生产方式”,即在秀珍菇生产大棚上搭建光伏发电系统,从光伏发电系统对到达棚内太阳辐射的影响来考虑。
解题思路 秀珍菇生产需避光遮阳,在秀珍菇生产大棚上搭建光伏发电系统,会使到达棚内的太阳辐射减弱,A正确;减弱了到达棚内的太阳辐射,会使地面辐射减少,B错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地面辐射没有增加,棚内大气吸收不会增加,C错误;到达棚内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反射也会减弱,D错误。
20.C 命题意图 本题以两种生产方式的对比为切入点,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考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引导考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审题指导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前提“与原秀珍菇生产方式相比”,明确生产大棚上搭建光伏发电系统的优点。
解题思路 该生产方式不仅能够种植秀珍菇,还能实现光伏发电,增加了经济效益,相同面积的土地上开展了两种生产活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①④正确;这种生产方式对棚内土壤肥力影响不大,也没有减少土壤污染,②③错误。选择C项。
将污水和雨水分别用不同的收排系统进行管理是改善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措施。下图为华北某城市雨污分流收排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题。
21.(2021浙江1月选考,21,3分)城市实施雨污分流收排有利于 ( )
①改变河网,拓展城市空间 ②改善水质,提高用水效率
③增加蓄渗,减少城市内涝 ④节约土地,降低资源消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B 命题意图 本题通过雨污分流收排系统,考查了水循环的过程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要求考生认真审读图文材料,灵活运用水循环原理、规律,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旨在考查考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雨污分离之后,污水单独收集处理后实现了资源化,而单独的雨水管道提高了雨水的收集效率,有利于雨水的利用。而且透水地面的建设有利于雨水下渗,能够缓解城市内涝的威胁,所以选B。雨污分流收排主要改变了水循环的下渗环节,并没有改变地表径流,更没有涉及土地资源的利用,所以①④错误。
知识拓展 雨污分流,是一种排水体制,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通过雨污分流改造,让污水、雨水各行其道,既可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又能避免因雨水混入造成污水处理厂超负荷的问题,提高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同时有效防范降雨期间污水溢流造成环境污染。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2.(2019课标Ⅲ,1,4分)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A.废料B.原料
C.能源D.产品
答案 B 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自动处理系统是以厨余垃圾为原料,通过分拣,厨余垃圾中的杂物被分离,有用的部分被用来生产沼气和提取生物油脂,故B选项正确。
解题关键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这一内容,厨余垃圾是原料,而“废料”“能源”“产品”是处理后产生的东西。
23.(2019课标Ⅲ,2,4分)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答案 C 因为该系统是用来处理厨余垃圾的,所以图中的工艺流程大致是自下而上推进。再根据所学知识推断,生产的沼气用于发电并产生废渣,故A项错误;提取出的生物油脂用于生产工业油脂并产生有机渣,故B项和D项错误;有机渣可以用于生产沼气,生产沼气时也会产生废渣,故C项正确。
方法技巧 该系统是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所以工艺流程应从“厨余垃圾”开始,末端环节应为“废渣”“杂物”“沼气发电”“工业油脂”。解题时可以运用排除法,把环节没有放对位置的选项排除掉,最后只有C项正确。
天津滨海新区发挥临海优势,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24.(2019天津文综,1,4分)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北部的四处景观,共同反映了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 )
A.船舶制造与维修B.海洋文化旅游
C.水产养殖与捕捞D.远洋货物运输
答案 B 据题意分析可知,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北部的四处景观:海洋博物馆、航母主题公园、妈祖文化园和“渔家乐”码头,均反映的是海洋文化,反映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海洋文化旅游,B项正确。
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
25.(2018天津文综,7,4分)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答案 B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知识。共享单车制造和消费者使用这一过程,不能体现废弃物资源化和资源减量化,故不属于循环经济,B项符合题意;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田的杂草和虫类可以作为鱼的饵料,而鱼的排泄物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可以减少人工饲料添加和化肥的施用量,属于生态农业;城市垃圾用于发电,残余粉灰用于制造砖材,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创造新的产值,属于清洁生产;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热水进行制盐,不仅减少了废热水的排放,还可以产生盐、淡水等新的产品,也属于清洁生产,三者均是循环经济,A、C、D项不符合题意。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6.(2018江苏单科,11,2分)2002年—2015年期间,该区域( )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答案 C 从图中两条统计曲线的变化可知: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2年至2005年增加,2005年至2015年减少。
27.(2018江苏单科,12,2分)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经济增长放缓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D.工业生产萎缩
答案 C 图示时期内,该区域人均GDP持续增长,说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则人口规模减小、工业生产萎缩的可能性较小。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可能是由环保政策趋严所致。
下图为我国某酒精企业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为传统生产工艺。完成下面两题。
28.(2018浙江4月选考,20,2分)该清洁生产方式的益处是( )
①提高土壤肥力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减少产品种类④缩短生产工艺流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A 从示意图可知,该清洁生产方式对玉米的加工环节延长,产品种类增加,对生产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再利用,因此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并通过有机肥还田,提高了土壤肥力。
29.(2018浙江4月选考,21,2分)从接近原料产地考虑,该企业最可能布局在我国粮食主产区( )
A.青海省B.河南省C.湖南省D.广东省
答案 B 该企业生产以玉米为原料,应布局在我国玉米产量较高的河南省。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0.(2015福建文综,1,4分)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D.混合农业
答案 D 本题以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图为切入点,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及读图分析、判断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既有水稻种植业,又有畜牧养殖业,两者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混合农业地域类型。
31.(2015福建文综,2,4分)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B.减耗保鲜C.绿色优质D.品种丰富
答案 C 该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中,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水稻种植为牧场提供饲料,畜牧养殖业又为土壤提供了有机堆肥,其农产品具有绿色、环保、优质的特征。这是其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原因,故选C。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2. (2013福建文综,1,4分)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
答案 D 水稻和甘蔗最适宜在南方地区种植,故选D项。
33. (2013福建文综,2,4分)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 B 由图读出循环农业提供了沼气这种清洁能源,以及猪、水产品、甘蔗和稻米等众多的农产品;且各农业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循环利用,减少了能源、肥料等投入,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而民居集中和城镇发展在图中没有体现。故选B项。
34.(2022山东,17,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围内河道纵横交错。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2分)
(2)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6分)
(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34.答案 (1)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而分散。
(2)通过堤坝围垦,增加土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沿江(河)堤坝便于防洪、灌溉,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种植条件;沿海堤坝防止海潮入侵,保护农田安全。
(3)顺应当地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发展桑基鱼塘,因地制宜;增强了农业生产对旱涝等灾害的承受能力,提高了物产的稳定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满足人口发展需求。
解析 (1)通常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应呈条带状分布,但该地居民点却呈散点状分布,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高低不平,为预防洪涝灾害威胁,居民点多分布于地势较高的地方,这就导致了居民点分布不连续而呈散点状;二是河网密布,河道纵横交错,乡民沿不同的河流而居,导致居民点分散。
(2)解读图文信息可知,筑堤修坝可淤地,进而扩大耕地面积,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提高水稻产量;珠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加之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而临海多台风、风暴潮灾害等,修筑堤坝会减轻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此外修筑堤坝,也利于雨季排涝、旱季灌溉,可减轻旱涝威胁。
(3)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与当地环境有关,一是随着三角洲向海洋推进,三角洲面积扩大,但地势更加低洼,再加上丰富的降水,洪涝灾害更易发生,对水稻种植的影响更大;二是人口增长对土地面积、土地产出的要求提高,人们为了生产、生活,顺应自然,从事基塘农业生产,实现了多种经营,提高了土地生产力。
知识归纳
河流堤坝
1.丁坝,又称“挑流坝”,是与河岸正交或斜交伸入河道中的河道整治建筑物。丁坝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调节河道水面,二是保护河岸边坡。
2.顺坝是一种与水流夹角很小的坝体,从形态上来看大致与河岸平行。
3.梳齿坝是顺坝上垂直于顺坝的多条梳齿状坝体。
顺坝和梳齿坝这两种堤坝主要起归顺水流,让坝两边的江水各归其道,间接提高深航道水深的作用,对于提高枯水期的河流航运价值有很重要的意义。
35.(2021湖南,21,10分)[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农田氮肥的大量施用和养殖废水的直接排放,造成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生态沟渠通过植物吸收、底泥吸附等方式拦截处理水体中的氮素。下图示意湖南某地生态沟渠的位置。
(1)描述生态沟渠的位置特征并指出这样布局的优点。(4分)
(2)除了建设生态沟渠以外,该区域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氮素水污染?(6分)
35.答案(1)位置:位于排水沟的下游。优点:便于集中处理(处理量大),效率高,成本低;减少对下游水体的污染。
(2)种养结合,施用有机肥;按农作物需要精准施肥(处方农业,配方施肥);集中处理养殖废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命题意图本题以湖南某地水环境污染来源及处理措施为命题情境,考查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等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渗透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体现了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审题指导(1)要从 “位置”与“布局”两个关键词着手分析。
(2)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到关键词“大量施用”“直接排放”。
解题思路(1)结合图例和文字信息,明确污染源是农田施肥和水产养殖场;而生态沟渠能充分拦截、处理水体中氮素的前提是这些废水能排入到沟渠中。
(2)种养结合,尽量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农田适量施用氮肥,精准施肥;养殖场适量投放饵料,养殖场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解题技巧 措施可从水污染的源头治理(减少排放),以及末端治理角度考虑。
36. (2021山东,17,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7年以来,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下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
(1)指出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氢能的优点。(4分)
(2)分析发展新能源产业对大同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6分)
(3)简述大同市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意义。(4分)
17.答案(1)氢能的生产受时空限制小;利用方式灵活多样。
(2)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
(3)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助力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巩固“大同蓝”,持续改善大同市环境质量,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命题意图本题以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这一真实情境为载体,考查新能源的特点、开发利用新能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注重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与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突出了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1)审题指导从所给的图文材料获取有关信息进行解答,会更有针对性。
解题思路能源的特点一般从开发利用的角度进行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分析,氢能的原料为水、煤、化工尾气等,生产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相比太阳能、风能小;同时利用方式有燃料、供热和电力等,而太阳能、风能只能是先转化为电力利用;与太阳能、风能相比,氢能的利用方式灵活多样。
(2)解题思路发展新能源,逐步改变了大同以煤炭为主的产业结构,有利于产业结构多元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会提高研发能力,进而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3)审题指导分析对某地产生的生态意义,要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进行分析。
解题思路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可生产更多的新能源,新能源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可助力其生态环境的改善;进一步减少大同煤炭的使用,有利于改善大同市环境质量,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12
参考答案
(1)考查的是夏威夷岛上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量与空间分布。排放量从人口数量、主导产业分析;空间分布从人口分布情况分析。
(3)结合夏威夷岛观测站的优势,对比亚欧大陆各地区的特点,选择一个与其环境相似的地点建立一个观测站。
13
参考答案
以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变化为核心线索,先分别讨论内源类有机物和外源类有机物,将要素间综合作用和区域间相互作用加以区分,再将两类作用相结合,体现综合性与区域性的有机统一。
沙丘编号
测量时间
长度/m
宽度/m
高度/m
①
3月
52.2
18.2
1.6
6月
53.8
18.5
1.8
9月
53.2
15.9
1.4
②
3月
80.0
14.7
2.3
6月
80.0
15.6
2.8
9月
53.2
13.4
1.5
③
3月
52.1
13.2
3.1
6月
54.3
14.0
3.5
9月
49.3
15.6
2.8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地球与地图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地球与地图练习含答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ND,如果都以当地时间8,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定单,甲国位于,与上述信息相符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1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1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书本抓主干,重原理抓过程,勤归纳会比较,多读图勤考虑,重标准有条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27] 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27] 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解析),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