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 绝对值(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2 次下载
- 1.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3 次下载
- 2.1.1 有理数的加法 第2课时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3 次下载
- 2.1.2 有理数的减法 第1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3 次下载
- 2.1.2 有理数的减法 第2课时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2 次下载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2.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1课时教案
展开2.1.1 有理数的加法
第1课时 有理数的加法
解题大招 利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1)加数是带分数的,有时可先化为假分数,再进行运算.
(2)一个分数与一个小数相加,先统一形式,再进行运算.
(3)最后结果若是分数,能约分的一定要约分.
解:(1)原式= eq \f(3,4) +(- eq \f(3,4) )=0;
(2)原式=(-1.5)+(-2.5)=-(1.5+2.5)=-4;
(3)原式=(- eq \f(5,4) )+ eq \f(3,8) =-( eq \f(5,4) - eq \f(3,8) )=- eq \f(7,8) ;
(4)原式=(-2 eq \f(5,6) )+3 eq \f(1,3) =(- eq \f(17,6) )+ eq \f(10,3) =+( eq \f(10,3) - eq \f(17,6) )= eq \f(3,6) = eq \f(1,2) .
培优点 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计算有理数的加法
例 (1)已知|x|=3,|y|=4,则x+y的值为 ±1或 ±7 .
(2)已知|a|=1,|b|=5,a>b,则a+b的值为 -4或-6 .
解析:(1)因为|x|=3,所以x=3或-3.因为|y|=4,所以y=4或-4.①当x=3,y=4时,x+y=7;②当x=3,y=-4时,x+y=-1;③当x=-3,y=4时,x+y=1;④当x=-3,y=-4时,x+y=-7.综上,x+y的值为±1或±7.
(2)因为|a|=1,所以a=1或-1.因为|b|=5,所以b=5或-5.又因为a>b,所以b=-5.①当a=1,b=-5时,a+b=-4;②当a=-1,b=-5时,a+b=-6.综上,a+b的值为-4或-6.
教学目标
课题
2.1.1 第1课时 有理数的加法
授课人
素养目标
结合数轴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简单加法运算,提高抽象能力与运算能力.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简单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体会用归纳、类比的思想方法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
教学重点
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简单加法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有理数的加法中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教材P24引言) 李明同学经常对家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并卖出积攒的可回收物.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零花钱.下表是他某个月零花钱的部分收支情况.
这里,“结余12.0”和“结余-3.2”是怎么得到的?
分别计算18.5+(-6.5),12.0+(-15.2).
我们发现里面有负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建议】
先让学生思考,可以和小组成员适当地交流讨论,指定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列出算式,其余学生可在练习本上写出.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列出算式的特征,学生列出减法算式也给予肯定,进而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
在实际情境中,找准新知识的起点,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活动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
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涉及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以及0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在有理数范围内,加法有哪几种情况?
教师总结:
共三种类型,(1)同号两个数相加;(2)异号两个数相加;(3)一个数与0相加.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这三种类型的加法.首先看下面的问题:
一个物体沿着一条直线做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例如,将向右运动5 m记作5 m,向左运动5 m记作-5 m.
1.同号两数相加
(1)如果物体沿着一条直线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 m.写成算式就是
5+3=8. ①
若将物体的运动起点放在原点O,则这个算式可以用数轴表示如下:
(2)如果物体沿着一条直线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左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 m.写成算式就是
(-5)+(-3)=-8. ②
这个算式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如下,其中假设原点O为物体的运动起点.
①说一说你是如何通过运动方向和运动距离确定这两个算式的?
②观察算式①②两边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你能总结出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吗?
符号相同的两个数相加,和的符号不变,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试一试:确定下表中算式的结果符号.
2.异号两数相加
(1)如果物体沿着一条直线先向左运动3 m,再向右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 m.写成算式就是
(-3)+5=2. ③
(2)如果物体沿着一条直线先向右运动3 m,再向左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2 m.写成算式就是
3+(-5)=-2. ④
(3)①你能用数轴表示算式③④吗?
(-3)+5=2. ③
3+(-5)=-2. ④
②说一说你是如何通过运动方向和运动距离确定这两个算式的?
③观察算式③④两边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你能总结出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吗?
绝对值不相等、符号相反的两个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中较大者与较小者的差.
试一试:确定下表中算式的结果符号.
(4)如果物体沿着一条直线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左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用数轴又如何表示?结合相反数的概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两次运动后,物体仍在起点处.写成算式就是
5+(-5)=0. ⑤
用数轴表示如下:
结论: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结果为0.
3.一个数与0相加
(1)如果物体第1 s向右运动5 m,第2 s原地不动,那么2 s后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
2 s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5 m.写成算式就是
5+0=5. ⑥
(2)如果物体第1 s向左运动5 m,第2 s原地不动,那么2 s后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
2 s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5 m.写成算式就是
(-5)+0=-5. ⑦
(3)类似地,根据算式⑥⑦能得到什么结论?
一个数与0相加,结果仍是这个数.
思考 从算式①~⑦可知,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中,既要考虑符号,又要考虑绝对值.你能从这些算式中归纳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归纳总结:
显然,两个有理数相加,和是一个有理数.
例1 (教材P27例1) 计算:
(-3)+(-9); (2)(-8)+0;
(3)12+(-8); (4)(-4.7)+3.9;
(5)(- eq \f(1,2) )+(+ eq \f(1,2) ).
分析提问:以(1)(3)为例,说一说每一步的理由.
解:(1)(-3)+(-9)=-(3+9)=-12;
(2)(-8)+0=-8;
(3)12+(-8)=+(12-8)=4;
(4)(-4.7)+3.9=-(4.7-3.9)=-0.8;
(5)(- eq \f(1,2) )+(+ eq \f(1,2) )=0.
教师总结:在运算过程中,“先定和的符号,再算和的绝对值”,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思考:任何一个数加上一个正数,和与原来的数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加上一个负数呢?请你先借助数轴直观地得出结论,再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说明
【对应训练】
教材P28练习第2,3题.
【教学建议】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讨论这个问题,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情况,教师引导并总结出三种类型.
【教学建议】
教师在一条直线上的两次运动的实例中要说明以下几点:(1)原点O是第一次运动的起点;(2)第二次运动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3)由第二次运动的终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得出两次运动的结果;(4)如果用正数表示向右运动,用负数表示向左运动,就可以用算式描述相应的运动问题.
教学时强调关键词“两次运动”“从起点向右”等,总结结论时提醒学生紧紧围绕“符号”“绝对值”两个因素进行思考,看结果的符号、绝对值与相加的两个数的符号、绝对值的关系.
【教学建议】
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是本节内容的难点之一,但让学生模仿前面的做法,可以独立完成.有困难的话可以提醒学生先画数轴表示,然后把数轴表示的过程翻译成算式表示,就可以得到结果,注意检查学生数轴上的表示与算式的对应性.
【教学建议】
告诉学生距离相同、方向相反的两次运动可以看成是一种特例,并由此提醒学生:异号两数相加的结果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还可能是0.
【教学建议】
告诉学生“原地不动”转化到算式中就是“+0”的意思.
【教学建议】
可以先让学生回顾每种情况的结果,总结得出结论的方法,即:看和的符号、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绝对值的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完整的加法法则.
【教学建议】
指定学生代表上台解答例1,并说一说每一步的理由,其他同学在纸上作答.
【教学建议】
先让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定学生代表回答,教师酌情引导,总结出结论.
【教学建议】
对应训练的第2题可让全班学生一起口答,第3题指定学生代表上台作答.
设计意图
从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出发,提出引入负数后的加法问题,再通过实例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法则.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全过程,在交流中学习、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分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设计意图
在计算中应用刚习得的加法法则,学以致用,巩固新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活动三:知识升华,巩固提升
例2 一只蜗牛沿着一棵树向上爬行,白天向上爬了1.5 m,夜间下滑了0.3 m.白天和夜间蜗牛一共向上爬了多少米?怎么用算式表示这个结果?
解:规定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1.5+(-0.3)=+(1.5-0.3)=1.2(m).
答:蜗牛一共向上爬了1.2 m.
【对应训练】
教材P28练习第1,4题.
【教学建议】
由例2告诉学生:当题中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它们.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规定方法,发现得到的最终结果是相同的.对应训练可指定几个学生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情境,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
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有理数加法法则是什么?
【知识结构】
【作业布置】
1.教材P34习题2.1第1题.
板书设计
2.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2.1.1 有理数的加法
第1课时 有理数的加法
1.同号两数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 3.一个数与0相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实际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通过回忆与分类讨论,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物体沿正反方向的移动,感受正数、负数相加的不同情况,感受符号和绝对值的变化情况,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更直观地感受两个有理数相加的法则,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对两个有理数加法运算的过程进行总结,为加法法则的归纳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也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经历了探索发现并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归纳、类比和概括的能力.
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章 有理数的运算2.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sx/tb_c405085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章 有理数的运算2.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2课时教案</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型,课时,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2.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sx/tb_c405085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2.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a>,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型,课时,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a href="/sx/tb_c8833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案</a>,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