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遵章守法的具体做法
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教学难点:能够区分违法行为类别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阅读课本P46“探究与分享”,思考问题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提示:因为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是违法事情。不懂法,不按照法律要求去做,违法了。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为什么?
提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小勤违法被扭送派出所给我们的启示是?
提示:法不可违,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新课讲解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活动一:阅读教材P46以及结合“小勤案例”谈谈“法不可违的原因?”(法律的作用)
提示: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规范指引作用)
②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强制作用)
过渡: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活动二:阅读课本P48,找到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原因。
提示: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继续阅读课本P48,找到违法行为的分类
提示:三类:分别是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活动三:阅读课本P50,想一想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提示:民事违法行为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在从事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民事活动中违反了民事法律规范,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违背了公平正义原则,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拓展: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
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
课堂演练:阅读课本P50“探究与分享”分析下列镜头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提示:镜头一违反了《合同法》,镜头二侵犯了肖像权,镜头三侵犯了著作权;都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四:阅读课本P49“相关链接”,想一想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提示: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安全,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举例:1、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2、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3、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4、盗窃、损毁路面井盖、照明等公共设施的;5、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
课堂演练:阅读课本P49“探究与分享”分析下列镜头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提示:都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活动五:总结三种违法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填写表格;
活动六:阅读课本P51,想一想“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提示: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依法从事民法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思品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感,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思品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讲解,课堂小结,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