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上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上《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上《蝴蝶的家》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上《蝴蝶的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上《暮江吟》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展开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了解课文描写钱塘观潮的顺序,能结合关键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3.比较阅读诗歌《浪淘沙》(其七),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感受不同文人笔下对钱塘江大潮的印象。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描写钱塘观潮的顺序,能结合关键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2.比较阅读诗歌《浪淘沙》(其七),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感受不同文人笔下对钱塘江大潮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钱江潮
1.齐读课题,“潮”是生字,指导书写:左右结构,部件要相互穿插,写得紧凑、美观。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课题中的“潮”指的是什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钱塘江潮吗?
简介钱塘江潮(出示“资料袋”):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湾口宽达一百千米,而西面海宁市盐官镇附近的江面只有两千余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渐狭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关于钱江潮,你大致了解到哪些信息?
它的壮观声名远扬,课文开篇就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怎样的奇观呢?今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去“观潮”。
二、初读,初识钱江潮
1.分类识词,并发现每组词语的共同点。
(1)出示第一组:昂首东望、人声鼎沸、人群沸腾(写观众)。
(2)出示第二组: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风号浪吼(写潮声)。
(3)出示第三组: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浩浩荡荡(写潮形)。
你对钱塘江大潮有什么初步印象?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时间)能从文中找到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句吗?
3.小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
三、精读,直面钱江潮
1.潮来前。
(1)观潮前的情形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将你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圈画并批注出来。
(2)交流:
①观众人多心切。“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观潮人数之多。“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从人们的神态、动作看出了内心对大潮的急切期盼。从“这一天早上”到“午后一点左右”,联系上下文的时间,可见人们为目睹这一奇观等候时间之久,相机朗读体会观潮人的心情。
②江面景色静美。“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从“横卧”一词可见钱塘江视野极宽,而且平静无波,如安详的人在静静守候着什么,让人感受到钱塘江的安静之美。“横卧”一词既出,钱塘江静态毕现。“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阳光与薄雾笼罩下的钱塘江,山水相连,仿佛水墨渲染一般,给人带来诗情画意的朦胧之美。
小结:在这样优雅宁静的江边守候,让钱塘江的另一份壮美风景更添期待与美意。
2.潮来时、潮来后。
(1)过渡。苏轼曾有诗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说的是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最为壮观,所以这一天也是一年一度最宜观潮的日子,钱塘江大潮究竟是怎样的呢?
(2)请浏览课文第3~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声音、形态。)
(3)再读课文第3~5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找出文中描写大潮声音与形态的词句,想象画面,并说一说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从表格(见表1)中,你发现了什么?
表1
(4)学生自学。
(5)交流。
①潮声。大潮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江潮声音随着潮涨越来越大,即使开始潮落,潮声依然让人心惊胆战。
这些声音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闷雷滚动”让人感觉声音在遥远的天外,就像夏日暴雨来临前的压抑,一旦江潮来临,就像暴雨一样气势汹汹。“山崩地裂”说明潮声一定震耳欲聋,带着不可阻挡的威力,让人胆战心惊。
小结:从由远及近的江潮声的变化,能想象到江潮带着喷薄而出的力量和气势,正从远处滚滚而来,这样的磅礴气势,正是大潮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②形态。大潮的形态又是如何变化的?潮水从“一条白线”变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再变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余波也“漫天卷地”,可见潮水变化极快,气势汹汹。
从大潮的形态变化中你又能感受到什么,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呢?从“横贯”体会到江潮之宽,体量之大;“两丈多高的水墙”,这样的数字让人感受到江潮浪头之高,力量之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战马腾飞,俊美动感—江潮姿态之美;战马飞奔,昂首向前—江潮速度之快;万千战马,浩浩荡荡—江潮气势之猛。
③平静。潮退后的钱塘江和潮来前的钱塘江都很平静,比较一下,你觉得这种平静一样吗?“平静”有所不同,潮来前蓄势待发,潮来后余势犹存,水位陡增,更能看出瞬息之间大潮的澎湃汹涌。
朗读感受。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描写江潮的句子朗读背诵。融合文字想象,欣赏钱塘江大潮视频,并说说看到了哪些令人震撼的画面。可以从声音和形态两方面来说。
小结:听潮声,观潮形,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如在眼前。
(6)能借助表格1中的关键词,尝试背诵课文的第3~4自然段吗?
(7)在这样的大潮面前,人们的表现又有怎样的变化?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潮来前的观众表现,思考:明明写观潮,为什么写观潮的人们?
人们一开始是“人声鼎沸”,后来“踮着脚”,接着“人群又沸腾起来”,从人们的举动表现了内心的期盼与激动,这样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江潮的魅力所在。
(8)想象说话:作者略去了潮来时人们的表现,若是你亲临现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四、拓展:回溯钱江潮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折服于钱塘江大潮,留下无数诗篇。刘禹锡就曾留下《浪淘沙》一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感受这首诗中哪句诗和《观潮》一文中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学生自读后交流:八月涛声吼地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2)你发现了什么?《浪淘沙》和《观潮》都是从形态、声音两方面着手写出了潮来时的气势磅礴,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2.不仅是刘禹锡和本文作者赵宗成、朱明元,千百年来,人们都为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而喝彩。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唐·罗隐《钱塘江潮》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宋·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清·曹溶《满江红·钱塘观潮》
3.从古到今,钱塘江大潮用它的壮美征服了一辈又一辈人,难怪课文开篇就这样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课外延伸:千百年来,钱塘江大潮盛景依旧。很多人都愿意去亲历钱塘江大潮,欣赏钱塘江大潮所体现的壮美,汲取钱塘江大潮所表现的弄潮儿精神,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历史……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视频,或者亲临其境,一睹大潮风采,写下属于自己的钱塘江大潮。)时间
午后
一点左右
过了一会儿
很快
霎时
过了好久
声音
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恢复了平静
形态
风平浪静
出现了一条白线
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恢复了平静
2021学年1 观潮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1 观潮教案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1 观潮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1 观潮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读课文,做一做,读一读,认一认,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迁移升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人教部编版1 观潮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1 观潮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