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1 为什么要证明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1 为什么要证明教案配套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预习,典例讲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 八年级上册 BS版
1. 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 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 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 .
2. 检验数学结论常用的三种方法.(1)实验验证法:常用于检验一些比较直观、简单的结论;(2)举反例法:多用于说明某结论不正确;(3)推理论证法:既可以验证某结论是正确的,也可以验证某 结论是不正确的.注:实验验证是最基本的方法;在推理的依据正确的前提下, 推理论证是最可靠、最科学的方法.
(1)当 n =0,1,2,3,4,5时, n2- n +11的值是质数 吗?能否得出结论:对于所有的自然数 n , n2- n +11的值 都是质数?【思路导航】先计算,再对结论进行判断.
解:当 n =0,1,2,3,4,5时, n2- n +11的值分别是11, 11,13,17,23,31,它们都是质数.当 n =11时, n2- n +11=121=11×11,不是质数.所以不能得出题目中的结论,即对于所有的自然数 n , n2- n +11并非都是质数.
【点拨】观察、归纳以及对少数具体的例子进行计算得出的结 论不一定正确,只有通过推理论证的方法研究问题,才能解释 问题的本质.
(2)若有一条线段 AB 的长为3 cm,另一条线段 BC 的长为2 cm,则 AC 的长一定是5 cm吗?【思路导航】先画出所有可能的图形,再进行判断即可.
如图所示,此时 AC = AB - BC =3-2=1(cm).
【点拨】说明一个结论错误,只需举出一个例子,该例子不适 合这个结论即可,例子的选取一定要满足所给的条件,而不能 满足结论.
1. 已知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 km/h,骑摩托车的速度是40 km/h,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D )
2. 在一次测试中,老师出了如下题目:比较 nn+1与( n +1) n 的大小.有些同学经过计算发现:当 n =1时, nn+1 ( n +1) n (填“>”“<”或 “=”);当 n =2时, nn+1 ( n +1) n (填“>”“<”或 “=”);所以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若 n 为任意自然数,则 nn+1<( n + 1) n .
这些同学的结论是 的(填“正确”或“错误”).
【解析】当 n =1时, nn+1=1,( n +1) n =2,此时 nn+1<( n +1) n ;当 n =2时, nn+1=8,( n +1) n =9,此时 nn+1<( n +1) n ;当 n =3时, nn+1=81,( n +1) n =64,此时 nn+1> ( n +1) n .所以,若 n 为任意自然数, nn+1<( n +1) n 不成 立,即这些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故答案为<,<,错误.
观察下列等式:第一个等式:22-21=4-2=2=21;第二个等式:23-22=8-4=4=22;第三个等式:24-23=16-8=8=23;……(1)请按这个顺序仿照前面的等式写出第四个等式;(2)根据你所发现的规律,用含字母 n 的式子表示第 n 个等式,并说明等式成立.【思路导航】(1)根据规律写出第四个等式即可;(2)由 (1)归纳出第 n 个等式,再利用等式的性质说明.
(2)第 n 个等式:2 n+1-2 n =2 n .理由如下:因为2 n+1=2×2 n =2 n +2 n ,所以2 n+1-2 n =2 n +2 n -2 n =2 n ,即等式成立.
【点拨】本题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关键是找出其中的“变” 与“不变”.如:此题中“变”的是指数,“不变”的是底数 “2”,并用 n 表示“变”的部分,得出一般式子.同时根据规 律推理得出一般式子后,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说明.
解:(1)第四个等式:25-24=32-16=16=24.
观察下列等式:第一个等式:32-4×12=5;第二个等式:52-4×22=9;第三个等式:72-4×32=13;……根据上述等式反映出的规律,解答下列问题:(1)写出第五个等式: ;
112-4×52=21
(1)【解析】因为第一个等式:32-4×12=5;
第二个等式:52-4×22=9;
第三个等式:72-4×32=13;……
所以第五个等式:112-4×52=21.故答案为112-4×52=21.
(2)解:猜想第 n 个等式:(2 n +1)2-4 n2=4 n +1.
验证如下:因为(2 n +1)2-4 n2=4 n2+4 n +1-4 n2=4 n +1,所以猜想的等式正确.
(2)猜想第 n 个等式(用含 n 的代数式表示),并验证你猜想 的等式是否正确.
警方抓获一个由甲、乙、丙、丁四人组成的盗窃团伙,其中只 有一个人是主谋.经过审讯,A,B,C三名警察各自得出结 论.A:主谋是甲或乙;B:甲不是主谋;C:乙和丙都不是主 谋.已知三名警察中只有一个人的推测正确,则主谋是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分只有警察A或警察B或警察C推测正 确三种情况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便可得到结果.
①由A正确,得主谋是甲或乙;
②由B错误,得甲是主谋;
③由C错误,得乙和丙中有一个是主谋.
由②③和“其中只有一个人是主谋”得出矛盾,故假设不成立.
【解析】(1)假设A的推测正确,则
③由C错误,得主谋是乙或丙.综上所述,得到主谋是丙,符合题意,故假设成立.
(2)假设B的推测正确,则
①由A错误,得主谋是丙或丁;
②由B正确,得主谋是乙、丙或丁;
②由B错误,得主谋是甲.
由①②即可得出矛盾,故假设不成立.综上所述,只有B的推测正确,且主谋是丙.故答案为丙.
(3)假设C的推测正确,
则①由A错误,得主谋是丙或丁;
【点拨】在进行推理时,可以先假设,然后看有没有矛盾:若 没有矛盾,则假设就是正确的;若有矛盾,则假设就是错误的. 即先假设某种情形成立,再通过逻辑逐步推理,得出特殊事实 应遵循的规律,进而观察是否与事实相符或相矛盾,从而作出 判断.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操场上踢足球,一个人不小心打碎 了玻璃窗.老师问他们时,他们这样说.甲说:“玻璃是丙或丁 打碎的.”乙说:“肯定是丁打碎的.”丙说:“我没有打碎玻 璃.”丁说:“我没有干这种事.”他们的老师听了之后说: “他们中有三位都不会说谎.”由此我们知道,打碎玻璃的同学 是( D )
【解析】①假设甲打碎了玻璃,则甲、乙说了谎,与老师说的不符合;
②假设乙打碎了玻璃,则甲、乙说了谎,与老师说的不符合;
③假设丙打碎了玻璃,则乙、丙说了谎,与老师说的不符合;
④假设丁打碎了玻璃,则只有丁说了谎,与老师说的一致,符合题意.所以是丁打碎了玻璃.故选D.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 为什么要证明教学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预习,课前导入,典例讲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 为什么要证明评课ppt课件,共16页。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 为什么要证明一等奖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知,素养目标,观察与思考,探究新知,线是直还是曲,是静还是动,做一做,大数学家也有失误,式训练,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