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14:文言翻译(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14:文言翻译(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翻译“三大赋分点”,两个原则,文言文翻译“六关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必考题。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一、文言文翻译“三大赋分点”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文言文翻译语句的赋分点主要体现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上,找准了这三点,也就抓住了翻译题的命题点和基本的得分点。
赋分点一 重要实词
所谓重要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重要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和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多义词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赋分点二 关键虚词
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
①有些虚词必须译出。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这两类需要译出。
②有些虚词不必译出。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此类一般不必译出。
总之,我们在翻译虚词时,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赋分点三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后,考生要灵活运用学过的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格式,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翻译格式。
①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
②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
③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译句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过来。如:状语后置句,译时要将状语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
④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
⑤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它有固定的译法,须在平时掌握好。
二、两个原则: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实在不能直译的地方,再意译,即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一一对译,单音变双音”。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主要是对句式、修辞等的翻译。
文言文意译点拨
(1)比喻的翻译
明喻,译为“像……一样”。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云”“响”“景”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暗喻,译为“像……一样+……比喻义”。如天秦王有虎狼之心”,可译为“秦王有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
借喻,翻译时需把喻体还原成本体,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如“纵一苇之所如”的“一苇”可译为“一片苇叶似的小船”。
(2)借代的翻译
借代部分应译为它所代指的人或物。
如“沛公不胜杯杓”中“杯杓”代指酒力。
(3)互文的翻译
互文又叫“互辞”,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
互文在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起米翻译。如“主人下马客在船”应译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一起上了船”。
(4)婉辞的翻译
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把话说得很含蓄。
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有事”,特指发动战争。
(5)用典的翻译
古人为了使文章典雅,言简意丰,常常会引用典故。
翻译典故常采用点义法,即不照抄典故,只点明典故的内涵。如“请酒潘江,各项陆海云尔引用了钟嵘《诗品》中“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的说法来赞美与会宾客,可以译成“请各位宾客施展潘岳、陆机一般如江似海的才华,写出优秀的作品吧!”
三、文言文翻译“六关注”
文言翻译要做到“信”,即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力争“达”,即文通字顺,句意畅达;而“雅”,则是更高一级的要求,即做到用语得体,简明优雅。所以翻译时要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译不畅再意译。翻译时,注意运用“6关注”,防范“6失误”。
关注一 留
所谓“留”,就是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
(1)人名、地名、朝代、年号、谥号、庙号、爵位名、书名、官职名、器物名、典章制度和度量衡单位等。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可译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2)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鸿门宴》中的“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劳苦而功高”是成语“劳苦功高”的意思,所以“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
关注二 换
所谓“换”,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1)将古代汉语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
(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画线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3)将古今异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如“沛公居山东时”,译为“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山东”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就换成了“崤山以东”。
(4)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例如:“距关,毋内诸侯”,译为“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其中“距”译成了本字“拒”的意思“把守”“内”,接纳,译为“进来”。
(5)将词类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例如,“渔樵于江渚之上”,译为“在江边捕鱼砍柴”,“渔樵”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打鱼砍柴”。
关注三 调
所谓“调”,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应译为“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宾语前置句。例如:“大王来何操”可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3)定语后置句。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可译为“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
(4)状语后置句。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颜色还要深”。
关注四 删
所谓“删”,就是略去不译。文言文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对译,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
例如:“登轼而望之”,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强译为“而且”。
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合译为“(秦人)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
再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译其中的一个即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昼夜勤作息”,“作息”为偏义复词,其中的“息”无实义,不译。
关注五 补
所谓“补”,就是补充上省略了的成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
(1)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例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是“(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辞)”的省略,因此应译为“(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
(2)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是“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因此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关注六 变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几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可译为“坚固的城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答案】(1)他如果返回晋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返”通“返”,返回;“无礼”,无礼之人;“首”,第一个。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壶盛黄金,以餐充之”,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加璧其上”省略介词“于”;“遗”,送给。
参考译文:
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貌。我夹在里面,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人员像大国的相国。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区别开呢?”负羁说:“好吧。”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公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留饭而谢绝收璧。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到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说:“过去晋献公和我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继位的儿子不好,我怕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长此下去不变样,就不符合与人交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群臣都说:“好。”
(2023·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答案】(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骄侮”,高傲轻慢;“唯”,副词,只有;“先”,动词,以……为先、放在前面。
(2)“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让我的国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材料二:
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鲋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
(2024·山西·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而就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曰:“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过也。吾为子爵与,待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曰:“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
(节选自《新序·节士》)
【注】介之推,又称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晋骊姬之乱,公子重耳(即后来复国后的晋文公)出逃,介之推同咎犯等人追随重耳一同在外流亡19年。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
【答案】(1)下面的人认为贪功的罪过是合理的,上位者(竟然还)奖赏他们的欺诈行为,君臣上下相互欺骗,(我)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使我能够回国(登上君位)的人,是您啊,我将要用这样的赏赐来成全您的名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义”,意动用法,认为……是合理的 ;“蒙”,欺骗;“处”,相处。
(2)“反”,通“返”,返回;“以”,介词,用,其后省略代词宾语“之”;“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赏赐爵禄,(晋文公)赏赐爵禄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不让晋国灭绝,就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罔吗?偷窃别人的财物,都称之为盗,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他们的罪过当作合乎道义的事情,上面的人对奸邪行为给予赏赐,上下相互欺骗,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材料二:
晋文公返回晋国,设酒宴款待群臣,召咎犯来让他当将军,召艾陵来使他当国相,并赏赐田地百万。介子推没有爵禄,按照年龄入席就坐。酒过三巡后,介子推举杯站起来说:“有一条龙娇健又威武,却将失去它所应据有的位置;有一条蛇跟随着它,周游天下。这条龙进入深的渊潭,得到了安居之所;蛇身上的脂水全干了,唯独得不到甜美的雨露(滋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晋文公说:“啊!这是我的过错呀。我要给你封爵晋位,等一等到早晨的朝会吧。我要赐田给你,在黄河东面和北面一带。”介子推说:“我听说君子之道,请求后得到官位,有道德的人是不肯接受的;力争而得到财物,廉洁之士也是不会接受的。”普文公说:“使我能够回国(登上君住)的人,是您啊,我将要用这样的赏赐成全您的名声。”
(2024·湖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王曰:“何谓仁义?”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敬之勿疑,天下和服。”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节选自《太公六韬》)
材料二
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义并行,是谓必强。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士争先者,赏信而罚明也。上视下如弟,必王四海;下事上如兄,必政天下。是故义君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於邪,以明其势。察其劳佚,以知饥饱。战期有日,视死若归,恩之加也。
(节选自《文子·上义》)
【注】《文子》,又名《通玄真经》。文子,即计然,春秋时期谋士、经济学家。
4.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2)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义也。
【答案】(1)我想用奖赏一人而使众人都得到勉励,惩罚一人而使众人都收到警戒,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2)国家所以强大是因为人民都能视死如归,人民之所以为国视死如归是为了仁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劝”,勉励;“百”,众人;“惩”,警诫;“奈何”,怎么办。
(2)“所以”的意思,指“是因为”或“是……的原因”;“必死”,视死如归;省略句,“必死”之前补充省略的“人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王问道:“什么是仁义呢?”太公回答说:“尊重自己的百姓,团结自己的宗亲。尊重百姓就会和睦,团结宗亲就会欢喜。这就是施行仁义的准则。不要让人篡夺了你的权力,要做到明察是非,顺着常理行事。遵循上述原则而毫不迟疑,天下人自然就会信服了。”文王询问太公说:“奖赏是用来鼓励人的,惩罚是用来警戒人的,我想用奖赏一人而使众人都得到勉励,想罚一人而使众人都收到警戒,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太公回答说:“凡是奖赏贵在守信,惩罚贵在坚决执行。奖赏守信,惩罚坚决执行,是人们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见的。即使是没有听到和看见,也没有不潜移默化受到勉励警戒。诚信能够畅行于天地之间,上通于神明,更何况是人呢?
材料二
国家所以强大是因为人民都能视死如归,人民之所以为国视死如归是为了信义,信义所以能为人民所奉行,是因为有威力来保障。因此用教育等“文”的办法宣扬,用法纪等“武”的办法统一行动,因此而必得民心,(得民心而民必为其赴死)。畏惧和大义并行,因此就必能变得强大。白刃交战,箭矢和石块如雨,而战士仍能奋勇争先杀敌是因为奖赏有信处罚明确。君主视百姓如弟,必能称王于天下;百姓对待君主如兄,天下必能医正。因此(拥有)上义的君主对内完善其政务,以积累其德行,在外堵塞邪恶,来明察其形势。详审其劳苦安逸的程度,以了解其饱情况。战斗的如期而来,战士都能视死如归,是因为恩情深厚啊。
(2024·湖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也。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可信也。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武王伐纣,伯夷扣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
(选自王安石《伯夷》,有删改)
5.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2)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答案】(1)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君臣之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作了《采薇》这首歌。
(2)这时武王奋然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宗”,归,归顺;“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感到耻辱;“义”,坚持君臣之义。
(2)“相”,辅佐;“出”,拯救出来;“元元”,百姓。
参考译文:
有些事情发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贤已经把这些事说得详细清楚,可是后世(的人)不深入考察,仅凭借自己个人偏见和主观臆断,就提出某种说法,使事情失去了本来面貌,而学士大夫们信守这种说法不改变,会有这种情况啊,伯夷(的事情)就是这样。关于伯夷,古代有孔子和孟子的论述。凭孔孟二人的值得信赖而又反复论说,他们的说法就更可信了。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愿屈心侍奉,为了求得他(所追求)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志受辱,来等待天下清平,所以称之为圣人。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伯夷拉住武王的马向他进谏,天下归周,但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还作了《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伯夷写了《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这时武王奋然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这是为什么呢?
(2024·山东日照·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举三代全盛之法,以治侥幸苟且之风,而归之于至正而已矣。三代之盛时,天子秉至公之义,而制诸侯之予夺,故勇者无所加乎怯,弱者无所畏乎强,匹夫怀璧而千乘之君莫之敢取焉。此王道之所由兴也。周衰,诸侯相关,而强有力者制其予夺,邾、莒、滕、薛之君,惴惴焉保其首领之不暇,而齐、晋、秦、楚有吞诸侯之心。孔子慨然叹曰:“久矣,诸侯之恣行也,后世将有王者作而不遇焉,命也。”故《春秋》之法,皆所以待后世王者之作而举行之也。钟鼎龟玉,夫子之所以分诸侯,使诸侯相传而世守也。
(节选自苏轼《论取郜大鼎于宋》)
材料二: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壁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鼎龟玉,夫子之所以分诸侯,使诸侯相传而世守也。
(2)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答案】(1)钟鼎和龟玉(之类的器物),是孔夫子用来划分诸侯级别的,使诸侯传承并且世代坚守的国家重器啊。
(2)孔子说:“我与其用空洞的说教记载我的主张,不如在叙述历史事件中显现得深刻、透彻、明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夫子”,指孔子;“所以”,用来……的;“钟鼎龟玉,……也”,判断句。
(2)“我欲载之空言”,省略句,“我欲载之(于)空言”;“见”,显现;“深切著明”, 深刻、透彻、明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为什么写《春秋》这部著作呢?是为了举用三代最昌盛时期的治国方略,以治理当时的侥幸苟且的社会风气,最后让国家归附于正道上来。三代最昌盛的时期,因为天子秉持最公道的正义,而能够控制诸侯的给予和剥夺,所以强势的人不敢凌驾天子的怯懦,弱势的人也不会畏惧天子的强大,老百姓怀揣宝玉而有一千乘战车的国君也不敢强取。这都是治理国家正确方法的原由而兴起来的。周朝衰败的时候,和诸侯有很大的关系,让那些强势有实力的诸侯控制了给予和剥夺,邾、莒、滕、薛这些国家的国君,整天惴惴不安忙着保护自己的生命而没有闲暇,而齐、晋、秦、楚这些大国却都有吞并这些诸侯国的野心。所以孔子感慨叹息道:“时间太久了,这些诸侯任意的行为,后世即便有君王兴起出现也是没有机会的,这都是命数啊。”所以《春秋》里的法则,都是期待后世的君王有所作为而施行的啊。这些钟鼎龟玉,是孔夫子用来划分诸侯级别,使诸侯传承并且世代遵守的国家重器啊。
材料二:
上大夫壶遂曾问道:“过去孔子为什么要述作《春秋》呢?”太史公回答说:“我听董仲舒先生说过:‘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大夫排他。孔子知道自己的主张没有人采用,自己提倡的王道没有人施行,于是将自己对人、事的褒贬寄寓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记述中,想以此作为天下人的是非标准。孔子贬斥昏庸无道的天子,斥责胡作非为的诸侯,声讨祸国乱政的大夫,是要达成王事而已。’孔子说:‘我与其用空洞的说教记载我的主张,不如在叙述历史事件中显现得深刻、透彻、明显。’……”
(2024·天津和平·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①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节选自《国语·周语中》)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十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隧:隧礼,古时天子下葬的礼制。②不佞:不才。③大物:最高礼仪。④改玉改行:死者身份改变,安葬的礼数也应变更。后指改朝换代。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添天下?
(2)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
【答案】(1)叔父还是努力发扬美德,(您所需要的)东西自然会来,我怎么敢因为个人酬谢私情而改变先王的典章制度,来玷辱天下呢?
(2)然而经过几百年,依然可以做天下的王,即使凭借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的强大也不敢侵犯欺凌,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明德”,美德;“私劳”,个人酬劳;“忝”,玷辱,辱没,羞辱。
(2)“宗主”,做天下的王;“虽”,即使;“加”,加以侵犯、欺凌。
参考译文:
“现在上天降灾祸于周朝,我仅能恪守先王的法令规章,又因为缺乏才能而让叔父您劳苦,假若我再分出先王的隧礼来报答您的恩德,叔父您接受的同时也会不满,并且责备于我。否则,我岂敢有所吝惜?前人有句话说:‘身上的玉佩改了样,走路的气派也会不一样。’叔父如果能发扬伟大的美德,改朝换代,开创一统天下的大业,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自然可用天子的整套礼仪以安抚百姓,我就算是被放逐到边远荒凉的地方,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但如果您还是姬姓,还打算位列公侯,来恢复先王规定的职责,那么天子的隧礼就不可以改变。叔父还是努力发扬美德,(您所需要的)东西自然会来,我怎么敢因为个人酬谢私情而改变先王的典章制度,来玷辱天下呢?那样如何对得起先王和百姓?还要政令做什么呢?如果不是这样,叔父有的是土地,自可用天子隧葬之礼,我又从何知晓呢?”
晋文公于是不敢再提请隧礼的要求,接受土地回国去了。
(节选自《国语·周语中》)
呜呼!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法纪朝纲散乱瓦解,下层纷乱无序,上层哀惰废职,诸侯王不听周王的调遣自行征伐,士大夫独揽国政,礼制从总体上丧失了十之七八。然而周文王、周武王的祭祀还绵绵不断地延续下来,就是因为周王朝的子孙还能恪守名位的缘故。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年晋文公为周王室立有大功,于是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的隧葬礼制,周襄王没有答应,说:“这是周王的制度。没有代替王治理天下的德行却用天子之制,如同有两个天子,这也是叔父所憎恶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叔父有土地实行隧葬,又何必请示我呢!”晋文公于是感到畏惧而没有违反礼制。因此,凭着周王室管辖的土地不比曹国、滕国大,凭着周王室管辖的百姓不比邾国、莒国多,然而经过几百年,依然可以做天下的王,即使凭借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的强大也不敢侵犯欺凌,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周王的名分还在的缘故。
(2024·四川·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院巡抚是方,专以弭盗安民为职。莅任之始,即闻尔等积年流劫乡村,杀害良善。本欲即调大兵剿除尔等,随往福建督征漳寇,意待回军之日剿荡巢穴。后因漳寇即平,纪验斩获功次七千六百有余,审知当时倡恶之贼不过四五十人,党恶之徒不过四千余众,其余多系一时被胁,不觉惨然兴哀。因念尔等巢穴之内,亦岂无胁从之人?况闻尔等亦多大家子弟,其间固有识达事势,颇知义理者。自吾至此,未尝遣一人抚谕尔等,岂可遽尔兴师剪灭?是亦近于不教而杀,异日吾终有憾于心。故今特遣人告谕尔等,勿自谓兵力之强,更有兵力强者,今皆悉已诛灭无存。尔等岂不闻见?
(节选自王守仁《告谕浰头巢贼》)
材料二
及征横水,浰头贼将黄金巢亦以五百人降,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诡言:“珂、志高,仇也,将袭我,故为备。”守仁佯杖系珂等,而阴使珂弟集兵待。岁首大张灯乐,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自将抵贼巢,斩馘二千有奇。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自是境内大定。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吾至此,未尝遣一人抚谕尔等,岂可遽尔兴师剪灭?
(2)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
【答案】(1)我到任至今,未曾派遣一人前去晓谕招抚,怎么可以突然发兵剿灭你们?
(2)王守仁于是挑选了七百名壮士穿着贼寇的衣服,跑到山崖下,贼寇就招呼他们上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抚谕”,晓谕招抚;“遽”,突然;“剪灭”,剿灭。
(2)“简”,挑选;地一个“衣”,活用为动词,穿着;“上”,名词活用作动词,上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本院巡抚此地,铲除盗贼,安抚百姓,乃是我的职责所在。刚刚上任,就听说尔等常年在乡村之中流窜劫掠,杀害良民。本想立即带兵剿灭尔等,但随后去征伐漳州贼寇,打算回军之后,剿荡尔等巢穴。待漳州贼寇平定,计验战功,被斩杀、俘获的贼寇共计七千六百余人,经审查得知,当时带头作恶的贼寇也就四五十人,结党作恶的同伙也不过四千余人,其余的多是一时被胁,我不由得心中惨然哀伤。由此想到,在尔等巢穴当中,难道就没有迫从之人吗?况且,我还听说尔等有不少大户人家的子弟,其中当然有能审时度势、通晓义理之人。我到任至今,未曾派遣一人前去晓谕招抚,怎么可以突然发兵剿灭你们?如此,就类似于不教而杀,日后我也定会有憾于心。所以,今天特遣人前去告谕尔等:不要自以为兵力强大,还有比尔等兵力更强大的,如今都已被我歼灭得一干二净了。尔等难道没有听闻?
材料二
到征讨横水时,浰头的盗贼将领黄金巢也率领五百人投降,只有池仲容还没有拿下。横水战败后,池仲容才派他的弟弟池仲安来表示归顺,而又紧急地做着战斗和防御的准备。池仲容诈称:“卢珂、郑志高是我的仇敌,将会袭击我部,所以才做些防备。”守仁假装把卢珂等杖打了一顿,但背地里命令卢珂的弟弟集合部队等待战斗。新春时节张灯结彩,举行娱乐,守仁派人赏他节日物品,引诱他来称谢。正月初三举办盛大宴席,在门里头埋伏了刀斧手,乱军将领进来后,依次都擒拿或杀死了他们。接着他亲率大军攻打叛军巢穴,杀敌二千人有余。余下的叛兵逃奔九连山,山势绵延数百里,地形陡峭,无法攻打。王守仁于是挑选了七百名壮士穿着贼寇的衣服,跑到山崖下,贼寇就招呼他们上去。官兵又从外边攻打,内外呼应夹击,叛军被擒拿和斩杀,无所遗留了。从此国境之内,大为安定了。
(2024·辽宁沈阳·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以为不然臣请升城鼓之一鼓甲兵粟米可立具也。”于是乃升城而鼓之。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负辇粟而至。文侯曰:“罢之。”西门豹曰:“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一举而欺之,后不可复用也。燕尝侵魏八城,臣请北击之,以复侵地。”遂举兵击燕,复地而后反。此有罪而可赏者也。
靖郭君将城薛,宾客多止之,弗听。靖郭君谓谒者曰:“无为宾通言。”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道三言而已,过三言,请烹。”靖郭君闻而见之。宾趋而进,再拜而兴,因称曰:“海大鱼。”则反走。靖郭君止之曰:“愿闻其说。”宾曰:“臣不敢以死为戏。”靖郭君曰:“先生不远道而至此,为寡人称之。”宾曰:“海大鱼,网弗能止也,钓弗能牵也;荡而失水,则蝼蚁皆得志焉。今夫齐,君之渊也。君失齐,则薛能自存乎?”靖郭君曰:“善!”乃止不城薛。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负辇粟而至。
(2)宾趋而进,再拜而兴,因称曰:“海大鱼。”则反走。
【答案】(1)第一次击鼓,百姓们披挂铠甲捆束箭杆,手持兵器弓弩(从家里)出来;第二次击鼓,(又有许多百姓)背着或用车装着粮食到来。
(2)那齐国人快步走到(靖郭君)跟前,拜了两次,然后起身说:“海大鱼。”说完就转身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被”,通“披”,披挂;“操”,手持、拿着;“辇”,用车装。
(2)“趋”,小步快走;“再拜”,拜了两次;“反走”,转身离开。
参考译文:
君主如果不相信,我请求登城击鼓,一击鼓,武器粮食能够立即准备好。”于是就登上城楼击起战鼓。第一次击鼓,百姓们披挂铠甲捆束箭杆,手持兵器弓弩(从家里)出来;第二次击鼓,(又有许多百姓)背着或用车装着粮食到来。文侯见状说:“让他们回去吧。”西门豹说:“和老百姓立下的誓约,不是一天积累成的。一次击鼓欺骗了他们,以后他们就不能再听从指挥了。燕国曾经侵略魏国占领八城,我请求攻打他们,夺回被侵占的领土。”于是举兵讨伐燕国,夺回侵地后才返回邺地。这是有罪但可以奖赏的事例。
靖郭君打算在薛地筑城,宾客纷纷前来劝阻,他听不进去。靖郭君对担任传达的谒者说:“不准给宾客通报。”有个齐国人请求拜见,说:“我只要求讲三个字就行了,超过三个字,我宁愿被烹死。”靖郭君听说后,便接见了他。那齐国人快步走到靖郭君跟前,拜了两次,然后起身说:“海大鱼。”说完就转身离开。靖郭君拦住他说:“我想听听你说的意思。”宾客说:“我不敢拿生命开玩笑。”靖郭君说:“先生不惜远道而来,还是为我说一说吧。”宾客说:“海中大鱼,渔网不能够捉住它,钓竿不能够牵动它;一旦在游动中失去了水,那么蝼蛄、蚂蚁便得意洋洋起来。现在的齐国,就是您的大海,您失去了齐国,那么小小的薛地还能保存吗?”靖郭君说:“好!”于是停止了在薛地筑城。
(2024·浙江杭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特进魏征对曰:“昔豫让为智伯报仇,欲刺赵襄子,襄子执而获之,谓之曰:‘子昔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子乃委质智伯,不为报仇;今即为智伯报仇,何也?’让答曰:‘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在君礼之而已,亦何谓无人焉?”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忠义第十四》)
材料二: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
(2)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答案】(1)我以前辅佐范氏和中行氏时,他们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用普通人报答人的方法报答他们。
(2)智伯虽然愚昧无知,但被他的至诚之心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事”,辅佐,侍奉;“众人”,普通人;“遇”,对待。
(2)“不灵”,无知;“感”,被感动;“庶几”,也许。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特进魏征回答说:“古代豫让为智伯报仇,想刺杀赵襄子,襄子抓获了他,对他说:‘你曾经在范氏、中行氏的名下做臣子吧?可是智伯把他们全杀光了,你于是投身智伯,不为你的主人报仇;现在却要为智伯报仇,这是为什么呢?’豫让回答说:‘我以前辅佐范氏和中行氏时,他们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用普通人报答人的方法报答他们。智伯用对待国士的礼节对待我,当然我也要以国士的方式报答他。’这一切都取决于国君是否礼遇臣子,怎么能说没有这种人呢?”
材料二:
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欲望、荒淫暴虐之时,作为豫让,正应竭力来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谏说:“诸侯大夫应各自安心守着自己分内的土地,不要互相侵夺,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如今,无缘无故地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的忿恨之心必然产生;人家给了,我们的骄横之心就产生了。忿恨必然会引起争斗,争斗必然会失败;骄横必然狂傲,狂傲必然导致灭亡。”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再来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来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而死的行动安排在这个时候。智伯虽然愚昧无知,但被他的至诚之心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与韩、魏讲和,解除对赵国的围困,保全智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延续不绝。假如这样,豫让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难道不胜过斩衣然后自杀吗?
直译: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意译:即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5:选择性必修下册文言知识梳理-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共6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陈情表》, 数词用作名词,1《兰亭集序》,南声函胡,汝识之乎,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涵澹澎湃而为此也,不知其浅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选择性必修中册文言知识梳理-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共5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知识梳理,重点实词,重点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3: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知识梳理-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先齐其家,1《老子四章》, 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