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堂检测
展开知识清单:
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1.燃烧是一种 、 的 的化学反应。
2.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 ;
(2)可燃物与 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 。
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 ,是可燃物本身的性质, (填会或不会)随外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红磷和白磷燃烧的比较
解释实验:(1)红磷不能燃烧的原因: 。
(2)铜片上白磷能燃烧,而水中白磷不能燃烧的原因: 。
(3)向水中白磷通入空气(或氧气),白磷燃烧的原因: 。
二、灭火的原理
1.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助燃性的物质);
(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灭火的方法
(1) 隔离可燃物。如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2)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如厨房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灭火;
(3)用水使燃烧物冷却降温。如房屋火灾时,喷射大量的水灭火;
(4)向火灾现场洒干冰。
3.灭火器
(1)灭火的基本原理:利用CO2 、 的性质。灭火时,灭火器喷射出的CO2覆盖在燃着的可燃物表面,阻止可燃物与空气接触,从而实现灭火。
(2)灭火器使用范围
① 灭火器:灭火时喷射出大量的CO2和泡沫黏附在可燃物上,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此类灭火器主要用于扑灭 、 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② 灭火器:用压缩CO2吹出干粉(主要含碳酸氢钠)来灭火。除扑灭一般可燃物外,还可扑灭 、 等燃烧引发的火灾。
③ 二氧化碳灭火器:钢瓶内装着的被压缩的液态二氧化碳喷射出来变为气态二氧化碳灭火。该灭火器主要用来扑灭 、 、 等的火灾。(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时候,一定要握住灭火器的木柄,以免冻伤。)
4.促进燃烧的方法
(2)
3、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1)完全燃烧:氧气 、燃烧较 、放热 、产物为 和 、不污染环境。
(2)不完全燃烧:氧气 、燃烧较 、放热 、产生 、 等有毒气体和微小的 等物质污染环境
= 1 \* GB3 ① 碳完全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碳不完全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 2 \* GB3 ② 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条件:
= 3 \* GB3 ③ 使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方法:
(3)一氧化碳的性质
= 1 \* GB3 ① 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 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 2 \* GB3 ② 化学性质
= 1 \* rman i可燃性: 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现象:a.产生蓝色火焰 b.放出热量 C.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 2 \* rman ii毒性: 一氧化碳易跟血液中的 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 的功能,人体就因 而死亡
4、爆炸
定义:急速的燃烧发生在 内,短时间内 ,使气体的 ,就会引起爆炸。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跟氧气(或空气)混合,由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表面积很大,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因此,加油站、面粉厂、煤矿矿井等处要 。
2.爆炸极限: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由于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将发生爆炸,因此,可燃性气体性质实验之前,务必 (常用的方法是: 。
3.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因素
(1)可燃物的性质 (2)氧气的浓度 (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4.促进燃烧的方法
(2)
5、安全常识
1.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 等。
②可燃性液体: 、汽油、柴油等。
③可燃性固体: 、 、棉花纤维粉尘、金属粉末等
2.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①表示的意义是 ;
②表示的意义是 ;
③表示的意义是 ;
④表示的意义是 ;
⑤表示的意义是 ;
⑥表示的意义是 ;
⑦表示的意义是 ;
⑧表示的意义是 。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决不允许 。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厂房和仓库要配备 ,并要有明显的 。
4.火场自救方法
(1)火势如果较小,根据起火原因,用适当的灭火器材和方法扑灭;火势较大,有蔓延的可能,立即拨打火警电话 求救。
(2)着火时,要迅速判断 。
(3)如果房间内着火,不能随便打开门窗,以防 。
(4)有浓烟时, ,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体内。
(5)由于空气的流动,上层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大,所以逃生时应 。
1.(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认识燃烧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做好消防安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铁丝只需与空气接触就会燃烧
B.用嘴吹灭蜡烛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C.电线老化短路起火,用水浇灭
D.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盖灭
2.(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学好化学,有助于增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
A.乘坐高铁不携带易燃易爆品B.发现煤气泄漏打开抽油烟机
C.进入加油站禁止吸烟D.高楼失火时禁止乘坐电梯逃生
3.(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下判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接触氧气就能燃烧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后灭火
C.室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D.图书、档案失火用干粉灭火器扑灭
4.(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火要虚”所蕴含的化学道理是( )
A.燃烧需要可燃物
B.温度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就可燃烧
C.燃烧需要有氧气
D.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
5.(2023·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成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下列成语表达的本意与燃烧无关的是
A.星火燎原B.火上浇油
C.破釜沉舟D.死灰复燃
6.(2023·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提高公共安全意识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下列属于禁止吸烟的图标是
A.B.
C.D.
7.(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离不开火。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炒菜时不慎油锅起火,可以盖上锅盖灭火
B.室内起火时,应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控制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防火、灭火的目的
D.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
8.(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辍耕录》中记载,杭人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削成薄纸片状的目的是( )
A.降低了松木的着火点B.升高了松木的着火点
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D.增大了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9.(2023·四川乐山·统考中考真题)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某同学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发现纸杯盛水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A.纸杯着火点变高B.纸杯不是可燃物
C.纸杯未与氧气接触D.温度低于纸杯着火点
10.(2023·湖南湘潭·统考中考真题)古代用“木燧”(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木燧”中的“木”是可燃物B.钻木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C.钻木生热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
11.(2023·湖南常德·中考真题)某学校到常德德山参观云锦棉纺厂,棉纺厂主要生产棉纱等产品,你认为棉纺厂生产车间应张贴如图所示哪种标志( )
A. 禁止烟火B. 注意行人
C. 当心中毒D. 当心腐蚀
12.(2023·四川巴中·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高楼发生火灾,用高压水枪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图书、档案等物品着火,可以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油锅着火迅速盖上锅盖,应用了隔绝空气灭火的原理
D.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13.(2023·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每年的11月9日是“消防安全日”。下列有关说法与之不相符的是( )
A.加油站、面粉厂必须严禁烟火
B.天然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
C.图书、档案失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车载香水中含酒精,夏天应避免长时间暴晒
14.(2023·辽宁·统考中考真题)取一张光滑的厚纸,做成一个如图所示的小纸锅,用纸锅盛水在火上加热,锅里的水烧开了,纸锅却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A.纸的着火点变低B.水隔绝了氧气
C.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D.纸锅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太小
15.(2023·湖北·统考中考真题)了解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加油站、服装厂必须严禁烟火B.电器着火时,迅速用水扑灭
C.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降温D.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必须验纯
16.(2023·甘肃金昌·统考中考真题)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油站、煤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森林发生火灾,可在大火蔓延的线路上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带来灭火
17.(2023·湖北荆州·统考中考真题)作为中学生应该具备应对火灾的安全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遭遇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跑离着火区域
C.扑灭电器失火不可用水基型灭火器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18.(2023·湖北宜昌·统考中考真题)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内着火,打开门窗B.燃气泄漏,开灯检查
C.火灾逃生,匍匐前进D.加油站内,接打电话
19.(2023·山西·中考真题)同学们学习了燃烧与灭火后,在实验室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以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方法: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1)实验原理: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实验现象:Ⅱ中蜡烛正常燃烧,Ⅰ和Ⅲ中蜡烛熄灭,Ⅲ中的现象还有________。
(3)实验后,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完善实验报告,离开实验室。
(4)问题与交流:Ⅲ中的操作,可能造成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23·新疆喀什·统考二模)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D.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2.(2023·湖北鄂州·模拟预测)人们要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夜晚发现液化气泄漏,切忌立即开灯检查
B.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C.水能浇灭燃着的木材,是水降低了其着火点
D.图书档案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3.(2023·广东惠州·校联考一模)下列关于“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室内起火,应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B.木炭火越扇越旺,是因为增大了木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降低着火点
D.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4.(2023·青海海东·统考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只要与氧气充分接触就能燃烧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C.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5.(2023·福建福州·校联考三模)2022年,重庆发生了多起森林火灾,消防队使用了“以火灭火”(即由人工点燃火头与相向烧来的林火对接)的手段扑数林火。关于“以火灭火”的原理及应用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使用该方法主要是结合部骤然缺氧,导致火焰熄灭
B.使用该方法时,两火对接,温度升高,可燃物的着火点升高,导致火焰熄灭
C.使用该方法时,火源与火场之间的可燃物会被烧光导致火焰熄灭
D.“以火灭火”后要彻底清理余火,确保不跑火、不复燃
6.(2023·山西·校联考二模)在“烹饪与营养”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发现:灶内的木材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焰变小,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 )
A.升高了木材的温度B.木材的导热性变强
C.木材的着火点降低D.使木材接触了更多的空气
7.(2023·河北石家庄·校联考模拟预测)为强化安全意识,某学校开学第一课是消防安全知识讲座。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时触摸到火线和零线也可能触电B.厨房内天然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
C.高层楼房着火,立即乘坐电梯逃离D.电灯开关短路时,可引起空气开关跳闸
8.(2023·辽宁大连·二模)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路过烧烤摊时,发现服务员用燃着的小木条引燃木炭,这样做的目的是 :“死灰复燃”是指可燃物表面被灰烬覆盖,当风吹走表面灰烬时,可燃物又重新燃烧起来,可燃物复燃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
(2)有的物质燃烧时会产生火焰,有的物质燃烧只发光没有火焰,同学们查阅资料如下:
由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 (填“熔点”或“沸点”)和 有关;可推测钠燃烧时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9.(2023·江苏无锡·江苏省天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上层盏内油温 ,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多选,填字母序号)。
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减少
10.(2023·湖南株洲·统考二模)化学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保证人体健康。
(1)燃气灶火焰呈黄色、锅底变黑,可以用 (填“增大”或“减小”)通风口的方法来调节。
(2)骑自行车属于低碳生活。下列做法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购物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 B.纸张双面使用C.用餐时尽量使用一次性碗筷
(3)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如图为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第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 。
②若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能 (填字母序号)。
A.缓解粮食危机 B.缓解温室效应 C.节省耕地资源
11.(2023·江苏苏州·模拟预测)硅(Si)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应用范围很广。三氯甲硅烷(SiHCl3)还原法是当前制备高纯硅的主要方法,生产过程如图所示:
(1)硅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二氧化硅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写出上述流程中一种氧化物的化学式 。
(3)上述流程中①、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①反应中焦炭具有 性。
(4)如果还原SiHCl3过程中混入了O2,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5)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的化学式是 。
14.(2023·河南南阳·校考三模)某同学在学习了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知识后,产生了疑问: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有哪些?同学们带着疑问进行了下列探究:
【提出猜想】
(1)猜想一:只有CO2;猜想二:只有CO;猜想三: 。
【查阅资料】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试纸遇二氧化碳无变化,但遇到微量一氧化碳会立即变成蓝色。
【实验步骤】连接好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仪器已省):
步骤一:实验前先通一段时间N2
步骤二:点燃酒精喷灯加热
(2)先通N2的目的是 ,玻璃管中的现象是 。
【实验结论】
(3)①若观察到氯化钯试纸不变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猜想一成立,请写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
②若观察到氯化钯试纸变蓝,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则猜想二成立。
③若观察到氯化钯试纸 ,澄清石灰水 ,则猜想三成立。
【实验反思】
(4)①实验结束时熄灭酒精喷灯,在停止通入N2的情况下,有同学认为装置D在实验过程中没有作用,可以去除,你认为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
②还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是否需要?请说明理由 。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金属矿物 铁的冶炼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7690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2节 金属矿物 铁的冶炼课后练习题</a>,文件包含第2节金属矿物铁的冶炼共2课时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第2节金属矿物铁的冶炼共2课时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7690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节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课后练习题</a>,文件包含第1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共2课时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第1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共2课时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7690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复习练习题</a>,文件包含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共2课时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共2课时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