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
展开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知道常见火灾的处理方法,掌握被困火灾区时的自救方法。
3.知道爆炸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
4.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2.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内容的探究,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地认识燃烧,激发只有深入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及灭火原理的应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酒精灯、玻璃棒、集气瓶、蜡烛、酒精、蒸馏水、木条、煤等。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引导】结合以前学习的燃烧事例,通过总结Mg、S、P、Fe等物质燃烧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你能否从现象的角度归纳出燃烧的特征?
物质燃烧事例:
事 例 | 观察到的现象 |
镁条的燃烧 |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有白色物质生成 |
蜡烛的燃烧 | 发出白光,放热,瓶壁有水珠,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红磷的燃烧 | 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发光、发热、剧烈、化学反应 |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那么你知道燃烧发生的条件吗?
2.燃烧的条件
【实验与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酒精、蒸馏水,置于酒精灯火焰上,观察两种物质是否可以燃烧 | 酒精能被点燃,蒸馏水不能被点燃 | 酒精具有可燃性,水不具有可燃性 |
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用集气瓶罩住,哪支蜡烛会很快熄灭 | 用集气瓶罩住的蜡烛会很快熄灭 | 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
将一根小木条和煤块分别放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哪个先被点燃 | 小木条很快被点燃,煤块不易点燃 | 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其着火点 |
注意: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可燃物是固有属性,一般不可改变。
燃烧的条件(需要同时满足)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观察与思考】烧不坏的手绢
解释: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被水蒸发所吸收,使手绢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
【过渡】燃烧放出的热量可以供人取暖,烹饪食物。但是燃烧一旦失控,会酿成火灾,给人类带来灾难。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灭火的方法?它们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二、防火与灭火
1.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交流与讨论】防火或灭火的事例和方法
防火或灭火事例 | 防火措施或灭火方法 |
熄灭酒精灯 | 用灯帽盖灭火焰 |
熄灭蜡烛 | 用嘴吹灭 |
熄灭液化气 | 关闭阀门 |
加油站防火 | 严禁烟火 |
依据燃烧发生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如下:
(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离;
(3)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火灾时的自救措施
【引导】发现火情时,你自己已无法控制,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如何准确报警?
(1)报警的方法
说清详细地址、起火部位、着火物质、火势大小、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并到路口迎候消防车。
(2)火灾发生后应注意的方面
一旦发生火险,不要惊慌,要沉着应付。如果火势较小,根据起火原因,可以用适当的灭火器材和方法将它扑灭;火势较大,有蔓延的可能,就应沿着疏散通道迅速离开火场,并拨打火警电话119求救。当被困在火灾区时,要冷静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自救,如用湿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到窗口呼救等。
3.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1)泡沫灭火器:只能扑灭一般火灾。
(2)干粉灭火器:除一般火灾外,还能扑灭油、气等火灾。
(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灭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火灾。
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情景引入】CO是空气污染源之一,同时过量的CO会使人中毒,那它从哪里来的呢?
1.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 完全燃烧 | 不完全燃烧 |
燃烧条件 | 氧气充足 | 氧气不充足 |
燃烧效率 | 高 | 低 |
生成物 (以碳、氢元素为例) | 二氧化碳和水 | 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微小的炭黑颗粒等 |
以碳的燃烧为例 | 二氧化碳 | 一氧化碳 |
启示 | 燃烧得快,放出的热量多 | 燃烧得慢,放出的热量少 |
2.使物质完全燃烧的措施
①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充分;
②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充分;
②可燃物颗粒越小,燃烧越充分。
四、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
【情景引入】燃烧可能引起爆炸,如黑火药的爆炸、燃放烟花爆竹、用于矿物开采的爆破等,那你知道爆炸是怎么一回事吗?
1.爆炸
(1)概念:可燃物的燃烧所释放的能量使产生的或周围的气体迅速猛烈地膨胀而引起爆炸。
(2)爆炸的条件:有限的空间、急速燃烧、有气体、放出大量热量。
2.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人们把容易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该气体的爆炸极限。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如下:
气体 |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
H2 | 4%~75% |
CH4 | 5%~15% |
CO | 12.5%~74% |
注意: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必须检验纯度。
五、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 物质具有可燃性
(2)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 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二)防火与灭火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 将燃着的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3)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四)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
六、课堂练习
1.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发现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
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
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
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2.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 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 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3.下列属于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差异的是( )
①能否放出热量②燃烧后所得主要产物不相同③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的意义不同④燃烧时所需氧气的量不同⑤单位质量燃料放出热量多少不同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全部
4.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A.煤矿中因遭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
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
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媒体,教具准备,授课教案,针对实验,问题引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