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人教版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附解析多份
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担任宰相一职的更是不断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创立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看重门第和家世,故C项正确。
2.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开始让尚书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期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
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宰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过程,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故A项错误;C项反映的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故错误;D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涉及,故错误。
3.下表中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管理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放宽了录取标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自东晋以后,直到北宋时期,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举制的实施,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得以入仕,使得统治者的统治基础得到了扩大,故选A项;题干表格数据变化体现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与“地方的行政管理”无关,排除B项;科举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员的素质,但是题干表格数据主要反映的是统治基础的扩大,而不是官员的素质,排除C项;“放宽了录取标准”与“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不符,排除D项。
4.据统计,755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8 914 705户,人口为52 919 309人。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1 933 174户,人口为16 990 386人。为此,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税制改革以增加收入
B.推行均田制以稳定自耕农经济
C.遏制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
D.按人口标准征收租调力役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数减少,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后,政府的在籍户口因战乱和割据而大幅减少,为此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进行税制改革,实行两税法,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以增加收入,故A项正确。
5.唐中期出现了“态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面对这种现象,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了(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随着均田制的破坏,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为此,在杨炎的主持下,政府推行两税法,故选B项;租庸调制是配合均田制而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唐朝中期以后,租庸调制已很难再维持下去,排除A项;募役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C项;方田均税法也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D项。
6.(2023河北石家庄一模)唐朝两税法采用“以支定收”的方法,建立中央至地方三级财政主体,将各地上缴的两税分为“上供、留使、留州”三部分,并严禁税外科配。然而一直到唐末,地方官员在两税之外“科配”的现象却禁而不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唐后期( )
A.官吏考核流于形式
B.中央集权弱化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均田制被破坏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地方官员在两税之外‘科配’的现象却禁而不止”,可知当时地方官员不服从中央命令,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官吏考核,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办事流程,所以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均田制被破坏是两税法实施的背景,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
7.《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为师,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产生
B.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C.儒、道、佛“三教并行”成为思潮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答案:C
解析:“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为师,修道成功”是道教思想的体现,“忠心不二”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斗战胜佛”是佛教思想的体现,这反映了“三教并行”的思潮,故C项正确。
8.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石窟属于佛教建筑,石窟的修造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传播,没有体现出对儒学地位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传播,与道教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传播,与北方经济影响力无关,排除D项。
9.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唐朝时期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讲述了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父母恩重经》注重孝道,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渐趋本土化,没有体现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0.(2023福建龙岩二模)李白以剑言志使其在名家辈出的唐朝诗坛独树一帜,裴旻将陷阵杀敌之技与“舞”结合创造了气势恢宏的剑舞,张旭把剑意寄寓在笔墨之中形成了变幻莫测的狂草,被唐文宗御封为“三绝”。由此可见,唐朝( )
A.尚武崇侠风气浓厚
B.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剑言志”“剑舞”“变幻莫测的狂草”等倍受推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带有侠义精神的气质是唐朝文化豪迈进取的具体表现,故选D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A项,排除;唐朝奉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于文化的具体态度,排除B项;题干材料仅涉及唐文宗对于李白、裴旻、张旭等人艺术风格的肯定,没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具体情况,排除C项。
11.宋朝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在位时(10世纪),郑璠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说明( )
A.唐朝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在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的使用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D.唐朝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答案:B
解析:《九国志》记载了唐哀帝在位时郑璠用火药武器攻打城门,这说明唐末在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的“飞火”并不是突火枪,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新航路的开辟与火药的关系,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初,火药传入欧洲,D项错误。
12.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这说明唐朝( )
A.对外交往活跃
B.国力强盛,居世界首位
C.版图地跨整个亚洲
D.只与亚洲国家往来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唐朝与亚洲、非洲及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发展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把持着各级政权,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分明的世官制。两汉时期,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的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很不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发展变化浅谈》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原因:打破了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官制;选拔的范围扩大,为有才能的士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推举与策问相结合,为被举荐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舞台;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利于维护统治。
(2)发展: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分科考试选拔为主;选拔范围扩大。积极意义: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形成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
唐朝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摘编自杜希德、芮沃寿《唐朝的概观》
至于在宗教、艺术、实用器物等方面,人们可以看到,通过西域传来的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朝的影响是既深且远的。但是唐朝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
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唐朝的相关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唐朝文明兼收并蓄,开放多元。
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儒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中亚、西亚、南亚的宗教、艺术成果,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霓裳羽衣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民众的生活。
示例二
论题:唐朝文明是保守的。
阐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税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唐朝的兼收并蓄,是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差异中求统一,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主要是服务于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治。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复习特训卷课时练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