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人教版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附解析多份
- 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Word版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Word版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6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Word版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7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统治(Word版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9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Word版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5辽宋夏金元的统治(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5辽宋夏金元的统治(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宏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 )
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
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C.确立崇文抑武的方针
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的兵权
答案:C
解析:针对唐末以来武将擅权和拥兵自重的现象,北宋政府采取了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故C项正确。
2.史载:“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三司,各设使、副,分案办事。又设三司使副以总之,号为‘计相’。”这一制度变革( )
A.加强了君主专制B.始行于元朝初年
C.增加了财政收入D.导致了宦官专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司始设于宋朝,B项错误;三司专掌财政,但与增加财政收入无关,C项错误;题干材料与宦官专权没有关系,D项错误。
3.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以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B.分化事权以相互牵制
C.改变地方割据局面D.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朝设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后增设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以分化事权,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
4.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而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作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尤异有奇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针对宋初监察官“多不守职”的问题,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和贪污腐化现象,但无法根除,A、C两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并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项。
5.下表反映了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
A.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现象
B.“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冗兵、冗官开支过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的内容变化,可知从1021年到1065年,北宋的财政收入逐渐减少,而支出却逐渐增加,造成了入不敷出的“积贫”局面,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积弱”引发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冗兵、冗官,排除C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战争耗费及赔款的信息,排除D项。
6.叶坦的《大变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据此可知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 )
A.减节冗费 B.合理用人
C.增加税赋 D.增加生产
答案:D
解析:“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意思是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因此王安石主张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实现民富国强。
7.宋朝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世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朝科举( )
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
B.提升用人取士信度
C.推动词曲文学发展
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取士不问家世”“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可知宋朝科举体现社会公平,有利于提升用人取士信度,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基层官员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词曲文学的发展,排除C项;科举制度忽视科学研究,排除D项。
8.考古学家在一座辽朝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一发现能够证明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战争的频繁
D.海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可知当时民族文化交融,故B项正确。
9.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设置南北面官,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 )
A.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B.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C.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答案:A
解析:契丹族和汉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程度不一,“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能够适应不同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故选A项;这一做法是为了巩固辽朝的统治,B、C两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南北面官制度属于因地制宜的灵活的民族政策,不是民族分化政策,排除D项。
10.元朝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两名官员掌管。上述材料说明元朝行省制( )
A.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
B.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
C.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D.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元朝中央政府将地方行省的军事权和财政权收归中央,这有利于削弱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进而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故C项正确。
11.元朝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地区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对上述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可知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
12.开芳宴肇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金、至元朝走向没落。开芳宴是宋金墓葬流行的装饰题材之一,多见于北宋黄河流域及其他北方地区中小型墓葬内,反映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此后契丹人和金人的墓室之中也出现“开芳宴”壁画。这一现象说明( )
A.理学成为辽和金的官方哲学
B.妇女冲破汉唐儒学束缚
C.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产生认同
D.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开芳宴是宋金墓葬流行的装饰题材之一,多见于北宋黄河流域及其他北方地区中小型墓葬内”“此后契丹人和金人的墓室之中也出现‘开芳宴’壁画”反映了中原地区开芳宴的习俗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开来,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少数民族地区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并不能直接说明理学成为辽和金的官方哲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妇女并没有冲破汉唐儒学束缚,排除B项;“工商业者力量壮大”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摘编自庞海云、张辉等《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朝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行省制对于现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
参考答案:(1)特征: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3)借鉴价值:注重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治理;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注重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崇文抑武”是宋朝基本方针,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有学者认为,崇文抑武方针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崇文抑武方针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崇文抑武方针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论述:政治方面,宋朝统治者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有利于其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消除分裂割据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
经济方面,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化方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营造了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宋朝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
综上所述,崇文抑武方针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繁荣。
示例二
论题:崇文抑武方针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论述:军事方面,罢免宿将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战争中屡屡战败。
政权关系方面,由于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思想,宋朝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
政治方面,为了削弱武将势力,设置了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决策。
社会风气方面,崇文抑武方针使北宋的社会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尚武精神遭到削弱。
综上所述,崇文抑武方针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年份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 085万
12 677万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 625万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 613万
13 186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5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七百到一千人被录取做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5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七百到一千人被录取做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05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专用)(解析版),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