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初中物理同步练习《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初中物理同步练习《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页
    2024年初中物理同步练习《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页
    2024年初中物理同步练习《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初中物理同步练习《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初中物理同步练习《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春天的洛阳“有声有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填空题(共36小题)
    1.春天的洛阳“有声有色”。“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空气柱 产生的,人们能够分辨出“笛声”,是依据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 不同;“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每年牡丹花开时节,洛阳满城飘香,这是 现象。
    2.把一条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拉紧,并且拨动它,这时可以听到 所发出的声音,它是
    由 引起的。因此,在人听觉的范围内,任何物体的振动都可以发出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 。判断一个物体究竟是在运动还是静止时,必须选择另一物体做标准,我们把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 。
    3.二胡是靠 振动发声,军号是靠 振动发声,“黄河在咆哮”是 的振动发出声音的。击鼓时发出的声音是 的振动,用嘴对着笔套吹气发出的声音是 的振动。
    4.拨动吉他的琴弦,琴弦 ,吉他发出了声音;敲鼓时, 在振动;把手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音箱的喇叭上,你会感到喇叭在 ,这些现象都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 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5.声音是由物体的 而发生的,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 。苏东坡有诗曰:“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听?”苏东坡的诗句揭示的物理规律是 。
    6.在鼓面上撒一些小纸屑,敲一下鼓面。在听到鼓声的同时会观察到小纸屑在 ,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在 ,用手按住鼓面, 停止,鼓声消失。
    7.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 。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电线会嗡嗡的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 而产生的,风停之后,电线没有声音,说明 。
    8.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 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雷雨交加的夜里,林雨同学看到闪电后约5s听到雷声,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 m。
    9.一手机正联网播放音乐视频,根据声音的 (选填乐音的特征)就能判断出唱歌者,把手机放在真空玻璃钟罩内,能看到手机继续播放视频,却听不到声音,这说明 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 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0.小玲的读书笔记不完整,请你帮她填完整。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常分为 、 、 三类。
    (2)上体育课时,老师吹的哨声是由空气的 产生的。
    (3)“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可以说明 。
    11.声音是靠 传播的, 体、 体、 体都是传声的介质, 不能传播声音。
    12.夏天电闪雷鸣过后,狂风暴雨可能接踵而来。这时,我们需要做好安全保护工作,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请你就以下问题作答。
    (1)雷声是云团之间放电引起的空气剧烈 而产生的。
    (2)雷声和闪电是 (选填“同时”或“不同时”)发生的。
    (3)如果一位同学看到闪光后经过3秒听到雷声,则该同学距打雷处大约多远?(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忽略闪电传播的时间)
    13.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m/s.人在岸边走过时,会吓跑水中的鱼,说明声音能在 中传播,月球上“死寂无声”是因为 。
    14.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米/秒,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夏夜,一个耀眼的闪电过后8秒才传来雷声,雷声持续了5秒钟才停止,放电的云与你相距 米。
    15.有一根长约10m的铁管,一名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一名同学在铁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次声音,因为 (V空气=340m/s,V铁=5200m/s)
    16.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 。声音是以 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在一根充满水的足够长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在另一端能听见 次声音。
    17.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 ,声速跟 有关,还跟 有关。一般来说固体、液体传声比 快,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18.声音传播的速度与 有关、与 有关,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
    19.人耳由 、 、 三部分组成。
    20.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使耳中的 张开,使鼓膜内外的 保持平衡,从而防止对耳的损伤。
    21.人类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Hz到 Hz之间,某种昆虫在飞行时翅膀在10s内振动了3500次,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22.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振动,经 及其他组织传给 再传给 引起听觉。
    23.今年5月12日四川地震前,汶川很多村民家出现了骡马牛羊蹦圈和成千上万只青蛙往外逃的异常现象,这是因为许多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 ,听到人们听不到的 波。而人们的听觉范围只在 之间。
    24.人听到声音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发声体要 ,二是要有传声的 ,三是要有正常的接收声音的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5.上课时,你听到老师讲课声音的主要过程。答:老师的声带 ,使空气中产生 ,从外耳道传入人耳,引起 振动,这种振动经过 及其他组织传到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学生就听到了老师的声音。
    26.正常人耳要听清楚声音,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一定要有正在振动的物体,即 ,
    (2)振动的物体和人耳之间必须有传播声音的 ;
    (3)振动物体的频率一定在人的听觉范围内,即频率为 Hz。
    27.某种昆虫靠翅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 Hz,人类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许多电视台经常播出模仿秀节目,其中声音模仿秀模仿的是声音的 ,他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中的。
    28.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通常为 Hz到 Hz,生活中利用 来监测地震、海啸、台风等大的自然灾害。
    29.某昆虫在飞行时,5秒内翅膀振动2000次,频率是 ,人耳的听觉范围 ,人类能听到这种昆虫的声音吗? (选填“能”或“不能”)。
    30.当别人嚼脆饼时,自己听到的声音很小;而当自己嚼同样的脆饼时,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是靠 传播,后者的声音是靠 传播的传声效果好。
    31.贝多芬耳聋后仍利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骨传导,说明 可以传声。(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的交谈也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这是因为真空 传声。
    32.一般人不用坚硬物掏耳朵,是为了防止 ,有时巨大的声音会使耳膜穿孔,这时会造成 ,可以用 方式感知声音或借助于助听器。
    33.声音通过 、 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到方式叫做 。助听器利用了 的原理,使部分因耳障碍失去听觉的人听到声音。
    34.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象是自己的声音,而别人听起来与直接听自己说话没有多大的差别,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 传来的声音,别人平日直接听到的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 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象说话人的声音。而我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 的方式来传递的,由于这两种介质不同,两种声音的 也不同,听起来感觉也就不一样。
    35.声音通过 、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 。
    36.人耳可利用 来准确判断声源的位置。堵住一只耳朵,只用另一只耳朵听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准确判断声源方位。

    二.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37.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
    (1)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
    (2)此现象说明 。
    (3)塑料球的作用是 。
    (4)本实验实验探究方法是 。
    38.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这说明了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39.如图,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 (选填“逐渐增强”、“逐渐减弱”或“保持不变”);
    (2)假设玻璃瓶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则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
    (3)分析实验现象,可得结论为 ,这一结论的得出主要运用了 (选填“推理”、“归纳”或“控制变量”)的方法。
    40.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
    (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 中传播。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比 传声性能好。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停止, 停止。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 (填“易”或“不易”)传声。

    八年级上学期《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36小题)
    1.春天的洛阳“有声有色”。“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空气柱 振动 产生的,人们能够分辨出“笛声”,是依据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 音色 不同;“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每年牡丹花开时节,洛阳满城飘香,这是 扩散 现象。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来分辨不同的发声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证明分子作无规则的运动。
    【解答】解:笛子之所以能够发出声音,是由于笛腔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的;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因此根据不同音色可以来判断不同的发声体。每年牡丹花开时节,洛阳满城飘香,这是牡丹花的花香分子发生的扩散现象,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扩散。

    2.把一条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拉紧,并且拨动它,这时可以听到 橡皮筋 所发出的声音,它是
    由 橡皮筋的振动 引起的。因此,在人听觉的范围内,任何物体的振动都可以发出 声音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 机械运动 。判断一个物体究竟是在运动还是静止时,必须选择另一物体做标准,我们把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 参照物 。
    【分析】(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2)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解答】解:(1)拨动拉紧的橡皮筋时,橡皮筋由于振动会发出声音,橡皮筋振动的频率在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之内,故可以听到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
    (2)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故答案为:橡皮筋;橡皮筋的振动;声音;机械运动;参照物。

    3.二胡是靠 琴弦 振动发声,军号是靠 空气柱 振动发声,“黄河在咆哮”是 河水 的振动发出声音的。击鼓时发出的声音是 鼓面 的振动,用嘴对着笔套吹气发出的声音是 空气 的振动。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解答】解:二胡是靠琴弦振动发声;军号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黄河在咆哮”是河水的振动发出声音的;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嘴对着笔套吹气发出的声音是靠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琴弦;空气柱;河水;鼓面;空气。

    4.拨动吉他的琴弦,琴弦 振动 ,吉他发出了声音;敲鼓时, 鼓面 在振动;把手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音箱的喇叭上,你会感到喇叭在 振动 ,这些现象都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 振动 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解答】解:因为任何物体发出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振动停止,则发声也要停止;
    所以当拨动琴弦振动时,吉他会发出声音;当敲击鼓膜时,鼓膜振动会发出声音;发声的喇叭也要振动;
    故答案为:振动,鼓面;振动,振动,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而发生的,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 停止 。苏东坡有诗曰:“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听?”苏东坡的诗句揭示的物理规律是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故答案为:振动,停止,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6.在鼓面上撒一些小纸屑,敲一下鼓面。在听到鼓声的同时会观察到小纸屑在 跳动 ,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在 振动 ,用手按住鼓面, 振动 停止,鼓声消失。
    【分析】解答此题须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解答】解:在鼓面上撒上一些纸屑,看到纸屑上下跳动,是鼓面把纸屑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应用了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转换法。
    (2)用手按住鼓面,振动停止,鼓声也消失。
    故答案为:跳动;振动;振动

    7.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 振动 。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电线会嗡嗡的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 振动 而产生的,风停之后,电线没有声音,说明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声音响度的大小受发声体振幅大小的影响,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在喇叭撒上一些纸屑,看到纸屑上下跳动,纸盆在不停振动,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电线会嗡嗡的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振动而产生的,风停之后,电线没有声音,说明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故答案为:振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8.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 空气 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的。雷雨交加的夜里,林雨同学看到闪电后约5s听到雷声,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 1700 m。
    【分析】(1)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它需要靠介质才能传播,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声;
    (2)雷声和闪电同时发生,闪电传播速度快,雷声传播的时间为5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根据公式s=vt可求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的距离。
    【解答】解:(1)人们平常进行交流时,所以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的水花是音叉振动造成的,所以说物体的振动能产生声音;
    (2)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的距离s=vt=340m/s×5s=1700m。
    故答案为:空气; 振动; 1700。

    9.一手机正联网播放音乐视频,根据声音的 音色 (选填乐音的特征)就能判断出唱歌者,把手机放在真空玻璃钟罩内,能看到手机继续播放视频,却听不到声音,这说明 光 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 声音 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可以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解答】解:手机的发声体振动会发出声音,每个人的发声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拨打罩内的手机,看到手机信号灯在闪烁,说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但在外面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故答案为:音色;光;声音。

    10.小玲的读书笔记不完整,请你帮她填完整。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常分为 固体 、 液体 、 气体 三类。
    (2)上体育课时,老师吹的哨声是由空气的 振动 产生的。
    (3)“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可以说明 液体可以传声 。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里传播的。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子、哨声都是利用空气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上体育课时,老师吹的哨声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3)“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从物理学角度分析,“鱼惊”鱼被声音吓跑,说明液体可以传声,也可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液体可以传声。

    11.声音是靠 介质 传播的, 固 体、 液 体、 气 体都是传声的介质, 真空 不能传播声音。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声音能靠固体、液体、气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介质;固;液;气;真空。

    12.夏天电闪雷鸣过后,狂风暴雨可能接踵而来。这时,我们需要做好安全保护工作,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请你就以下问题作答。
    (1)雷声是云团之间放电引起的空气剧烈 振动 而产生的。
    (2)雷声和闪电是 同时 (选填“同时”或“不同时”)发生的。
    (3)如果一位同学看到闪光后经过3秒听到雷声,则该同学距打雷处大约多远?(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忽略闪电传播的时间)
    【分析】(1)声音的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2)闪电和打雷是在空中同时发生的;
    (3)已知声音传播了4s,根据公式v=变形可求打雷处离我们多远。
    【解答】解:(1)雷电是剧烈的放电现象,雷声是云团之间放电引起的空气剧烈振动而产生的;
    (2)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
    (3)由v=得,闪电处到我们的距离:
    s=vt=340m/s×3s=1020m。
    故答案为:(1)振动;(2)同时;(3)如果一位同学看到闪光后经过3秒听到雷声,则该同学距打雷处大约1020m。

    13.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人在岸边走过时,会吓跑水中的鱼,说明声音能在 水 中传播,月球上“死寂无声”是因为 月球上是真空 。
    【分析】(1)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声音传播需要靠介质,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解答】解:
    (1)当空气温度是15℃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人在岸边走时,会把水中的鱼吓跑,是因为人发出的声音经水(液体)传播到鱼,鱼听到后被吓跑,此现象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3)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状态,声音不能传播,所以会“死寂无声”。
    故答案为:340;水;月球上是真空。

    14.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米/秒,声音不能在 真空 中传播。夏夜,一个耀眼的闪电过后8秒才传来雷声,雷声持续了5秒钟才停止,放电的云与你相距 2720 米。
    【分析】(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40m/s,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光速远大于声速,见到闪电就是声音刚开始由放电的地方传播,听到雷声的时间就是声音传播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s=vt进行求解距离。
    【解答】解: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由题意可知,v=340m/s,雷声传播时间t=8s,
    ∵v=,
    ∴放电的云与你的距离s=vt=340m/s×8s=2720m;
    故答案为:340;真空;2720。

    15.有一根长约10m的铁管,一名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一名同学在铁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一 次声音,因为 通过铁和空气传到另一端的声音间隔时间太短小于0.1s (V空气=340m/s,V铁=5200m/s)
    【分析】(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2)知道人耳朵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即利用速度公式分别计算出声音通过空气和铁管的传播时间来比较即可。
    【解答】解: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而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当乙同学在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铁管的另一端时,声音会传播两次,即第一次是通过铁管这一固体传播过来的,另一次是通过铁管周围的空气传播过来的。
    由于铁管长10m,据v=可知,声音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t1==≈0.0019s;
    同理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是:t2==≈0.029s;
    t2﹣t1=0.029s﹣0.0019s=0.027s,
    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声音通过空气和铁管的传播时间之差小于0.1s,所以此时人耳朵是不能区分开这两次声音的,故只能听到一次声音。
    故答案为:一;通过铁和空气传到另一端的声音间隔时间太短小于0.1s。

    16.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 声波 。声音是以 声波 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m/s 。在一根充满水的足够长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在另一端能听见 三 次声音。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掌握
    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解答】解: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前传播。本题中传播声音的介质有水管、水、空气,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应该明显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是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水传来的,第三次是空气传来的。
    故答案为:声波;声波;340m/s;三。

    17.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 声速 ,声速跟 介质种类 有关,还跟 温度 有关。一般来说固体、液体传声比 气体 快,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
    【分析】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同一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解答】解: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在固体中声速最快,在空气中声速最慢.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故答案为:声速;介质种类;温度;气体;340。

    18.声音传播的速度与 介质 有关、与 温度 有关,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340 m/s。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有关。
    【解答】解: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温度有关,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故答案为:介质;温度;340。

    19.人耳由 外耳 、 中耳 、 内耳 三部分组成。
    【分析】根据人耳的基本结构解答。
    【解答】解:人耳主要有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故答案为:外耳,中耳,内耳。

    20.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使耳中的 咽鼓管 张开,使鼓膜内外的 气压 保持平衡,从而防止对耳的损伤。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巨大的声音能量很大,会对人的耳膜造成伤害,如果耳膜两边有较大的压强差,耳膜会受到严重伤害;
    【解答】解: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乘务员通常发给每位乘客一块口香糖,嚼口香糖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击穿鼓膜。
    故答案为:咽鼓管;气压。

    21.人类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20 Hz到 20000 Hz之间,某种昆虫在飞行时翅膀在10s内振动了3500次,人类 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分析】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
    【解答】解: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昆虫的翅膀在10s内振动了3500次,
    f==350Hz,
    350Hz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
    故答案为:20;20000;能。

    22.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鼓膜 振动,经 听小骨 及其他组织传给 听觉神经 再传给 大脑 引起听觉。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耳听到声音是经过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最后传到大脑才听到声音。
    【解答】解:声音会引起耳朵鼓膜的振动,此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所以人最后会听到声音;
    故答案为: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23.今年5月12日四川地震前,汶川很多村民家出现了骡马牛羊蹦圈和成千上万只青蛙往外逃的异常现象,这是因为许多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 大 ,听到人们听不到的 次声 波。而人们的听觉范围只在 20~20000Hz 之间。
    【分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但有些动物是能听到次声波的。
    【解答】解:在发生一些海啸、地震等大型的自然灾害中,伴有一些次声波,由于人们的听觉范围只在20~20000Hz之间,这些是人听不到的,但许多动物听觉范围比人的大,是可以听到次声波的;
    故答案为:大;次声;20~20000Hz。

    24.人听到声音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发声体要 振动 ,二是要有传声的 介质 ,三是要有正常的接收声音的 耳朵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分析】听到声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发声体、声音传播的介质、健康的耳朵。
    【解答】解: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有三个:一要有声源,也就是发声体振动发声;二要有声音的传播介质;三要有正常的人耳,耳膜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并且其频率必须在20~20000Hz的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
    故答案为:振动;介质;耳朵。

    25.上课时,你听到老师讲课声音的主要过程。答:老师的声带 振动 ,使空气中产生 振动 ,从外耳道传入人耳,引起 鼓膜 振动,这种振动经过 听小骨 及其他组织传到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学生就听到了老师的声音。
    【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再经介质传播,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吸小骨及其他组织传到听觉神经,最后传给大脑。
    【解答】解: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引起人的听觉的过程可知:老师的声带振动,使空气中产生振动,从外耳道传入人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到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学生就听到了老师的声音。
    故答案为:振动;振动;鼓膜;听小骨。

    26.正常人耳要听清楚声音,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一定要有正在振动的物体,即 发声体 ,
    (2)振动的物体和人耳之间必须有传播声音的 介质 ;
    (3)振动物体的频率一定在人的听觉范围内,即频率为 20~20000 Hz。
    【分析】解决此题要掌握: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
    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人要听清声音,除了听觉系统要正常外,还需要满足下列条件:
    (1)要有正在振动的物体,即发声体;
    (2)发声体和人耳之间必须有传声的介质。
    (3)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一定在人的听觉范围内,即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故答案为:(1)发声体;(2)介质;(3)20~20000。

    27.某种昆虫靠翅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 300 Hz,人类 能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许多电视台经常播出模仿秀节目,其中声音模仿秀模仿的是声音的 音色 ,他的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中的。
    【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翅膀2s内振动了600次,可以求出频率;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3)不同物体发声时,声音的特色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进行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进行传播。
    【解答】解:
    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
    f==300Hz;
    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300Hz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
    模仿秀主要是模仿人发声的音色,音色越接近,模仿的越像;
    歌手唱歌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朵里。
    故答案为:300;能;音色;空气。

    28.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通常为 20 Hz到 20000 Hz,生活中利用 次声波 来监测地震、海啸、台风等大的自然灾害。
    【分析】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
    【解答】解: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地震、海啸、台风等大的自然灾害会产生次声波,故利用次声波可以实现检测。
    故答案为:20;20000;次声波。

    29.某昆虫在飞行时,5秒内翅膀振动2000次,频率是 400Hz ,人耳的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人类能听到这种昆虫的声音吗? 能 (选填“能”或“不能”)。
    【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翅膀5s内振动了2000次,可以求出频率。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昆虫的翅膀在5s内振动了2000次,
    f==400Hz;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400Hz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
    故答案为:400Hz;20Hz~20000Hz;能。

    30.当别人嚼脆饼时,自己听到的声音很小;而当自己嚼同样的脆饼时,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是靠 气体 传播,后者的声音是靠 固体 传播的传声效果好。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失聪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其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别人嚼脆饼干时,我们是通过空气听到声音的,而当我们自己嚼脆饼干时,是通过骨头传播到我们的听觉神经,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
    故答案为:气体;固体。

    31.贝多芬耳聋后仍利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骨传导,说明 固体 可以传声。(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的交谈也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这是因为真空 不能 传声。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声。
    【解答】解:琴弦的振动引起木棒的振动,然后传给头骨,最后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说明声音的传播是通过固体传过来的,说明了固体可以传声。
    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的交谈也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固体;不能。

    32.一般人不用坚硬物掏耳朵,是为了防止 损伤耳膜 ,有时巨大的声音会使耳膜穿孔,这时会造成 耳聋 ,可以用 骨传导 方式感知声音或借助于助听器。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骨传导是指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叫骨传导。
    【解答】解:一般人不用坚硬物掏耳朵,是为了防止损伤耳膜,有时巨大的声音会使耳膜穿孔,这时会造成 耳聋,可以用骨传导方式感知声音或借助于助听器。
    故本题答案为:损伤耳膜,耳聋,骨传导

    33.声音通过 头骨 、 颌骨 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到方式叫做 骨传导 。助听器利用了 骨传导 的原理,使部分因耳障碍失去听觉的人听到声音。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人听到声音有2种方式:一是通过耳朵,二是通过骨骼进行传播。
    【解答】解:在堵住耳朵的时候,人就无法通过耳朵去感知声音,这时候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助听器就是利用了骨传导的原理。
    故答案为:头骨;颌骨;骨传导;骨传导。

    34.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象是自己的声音,而别人听起来与直接听自己说话没有多大的差别,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 空气 传来的声音,别人平日直接听到的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 空气 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象说话人的声音。而我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 骨传导 的方式来传递的,由于这两种介质不同,两种声音的 音色 也不同,听起来感觉也就不一样。
    【分析】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有两个传播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播;②通过骨传导;
    这两个途径都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不同,会引起声音的音色不同。
    【解答】解:(1)用录音机录下说话人的声音和平日直接听到的说话人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所以别人认为象说话人的声音。
    (2)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再播放出来时是通过空气传播给自己的;而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的方式来传递的,所以这两种介质不同,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听起来感觉也就不一样。
    故答案为:空气;空气;骨传导;音色。

    35.声音通过 头骨 、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 骨传导 。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人听到声音有2种方式:一是通过耳朵,二是通过骨骼进行传播。
    【解答】解:在堵住耳朵的时候,人就无法通过耳朵去感知声音,这时候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
    故答案为:头骨;骨传导。

    36.人耳可利用 双耳效应 来准确判断声源的位置。堵住一只耳朵,只用另一只耳朵听声音, 不 (选填“能”或“不能”)准确判断声源方位。
    【分析】(1)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也不相同,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强弱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双耳效应;
    (2)我们的双耳就能根据双耳效应确定声音发出的方位。
    【解答】解: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因此,堵住一只耳朵,只用另一只耳朵听声音不能准确判断声源的位置。
    故答案为:双耳效应;不。

    二.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37.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
    (1)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小球被多次弹开 。
    (2)此现象说明 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
    (3)塑料球的作用是 放大音叉的振动 。
    (4)本实验实验探究方法是 转换法 。
    【分析】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所谓“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物体的振动不容易直接观察,为了观察到它的振动,放一小球,振动的音叉将小球弹开。通过小球的振动来反映音叉的振动。
    将小球紧靠发声的音叉,可以看到。此现象说明。
    故答案为:(1)小球被多次弹开;(2)音叉发声时在振动;(3)放大音叉的振动;(4)转换法。

    38.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这说明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在桌面上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空气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铃声越来越小 ,并由此推理可知: 真空不能传声 。
    【分析】(1)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想办法把桌子振动放大。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解:(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纸屑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在桌面上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
    (3)空气;
    (4)铃声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

    39.如图,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 逐渐减弱 (选填“逐渐增强”、“逐渐减弱”或“保持不变”);
    (2)假设玻璃瓶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则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
    (3)分析实验现象,可得结论为 真空不能传声 ,这一结论的得出主要运用了 推理 (选填“推理”、“归纳”或“控制变量”)的方法。
    【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
    (1)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减弱;
    (2)假设玻璃瓶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将不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
    (3)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随着抽气机将密闭玻璃罩内空气大量抽出,玻璃罩内就越接近真空状态,此时,电铃声音小到几乎听不到,根据这个现象,我们推理真空不能传声,利用推理的方法。
    故答案为:(1)逐渐减弱;(2)不能;(3)真空不能传声;推理。

    40.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
    (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 固体 中传播。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金属丝 比 棉线 传声性能好。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振动 停止, 发声 停止。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 不易 (填“易”或“不易”)传声。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用金属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4)声在松驰的琴弦中传播,能量损失很快,传不了多远。
    【解答】解:(1)利用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
    (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该部分停止振动,则不会产生声音;
    (4)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棉线“松弛”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振动。
    故答案为:(1)固体;(2)金属丝;棉线;(3)振动;发声;(4)不易。

    相关试卷

    物理沪科版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精品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物理沪科版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精品课时作业,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训练,共6页。

    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讲义04平均速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介质、人耳与听觉(含详解):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讲义04平均速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介质、人耳与听觉(含详解),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