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思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思考》(教案),共5页。
《数学思考》例题4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恰当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推理过程,能够理解、解释、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推理过程。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理解推理在数学中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推理的严谨性。2.经历根据已知信息,利用基本事实、性质等证明结论的过程,在交流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培养言之有据的思考习惯,进一步发展推理意识,为中学继续学习做铺垫。3.感受推理的魅力,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探索的愿望。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已知信息,利用基本事实、性质等证明结论,在交流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发展推理意识。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出示两相交直线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预设: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二、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1=∠31.发现任意两个角之间的关系过渡:为了方便交流,我们给这4个角编上号,请你思考:这里的任意两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预设:(学生可能说文字语言,也有可能说符号语言)师板书符号语言∠1=∠3,∠2=∠4,∠1+∠2=180°∠2+∠3=180°,∠3+∠4=180°,∠4+∠1=180°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板书:已知 刚才有同学认为这两组角相等,这个之前我们没有学过,所以这只能算是你们的猜想。板书: 猜想 在数学上,猜想是我们获得结论的重要方法。到底猜的对不对呢?板书??还得需要我们验证一下。 现在我们就以∠1=∠3为例,你用什么办法得到∠1=∠3呢?请你拿出学习单1,把验证的过程写在学习单上。好,开始吧。2.独立探究学生活动:先独立探究,如果提前完成,可以和旁边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师活动:行间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收集学生作品2份。3.全班交流汇报(1)测量法 板书:量学生汇报,并统计哪些同学也用了测量法(2)推理法一一名学生汇报,再请另外一个学生重复,教师板书过程,并追问依据板书如下:∵∠1+∠2=180°∠2+∠3=180° (平角180°)得到∠1+∠2=∠2+∠3 ∴∠1=∠3 (等式的性质)小结:像这种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推理的方法。板书:推理刚才我们在推理过程中,加上一些关键词,这样,使得推理有理有据。推理是我们数学思考中(板书:数学思考)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而像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板书:证明)我还要表扬这位同学,这里有4个已知条件,他能从中选出对我们解题有帮助的这两个条件,说明他很会动脑筋,你能说说你是怎么选择的吗?谢谢你的点拨!掌声送给他。4.信息技术工具辅助研究出示网络画板我们继续看,如果还是两条直线相交,但是这里形成的4个角的大小一直在变化,那你们猜,还有∠1=∠3吗?如果这次再让你验证,你会选择测量法还是推理法,为什么?预设:测量只能获得某一次的结论,角度变了还要再测量,但是推理呢,只要推理证明一次,不管角度怎么变,就都会有∠1=∠3。为什么只要推理一次就可以啊?因为虽然角的大小在变,但是∠1+∠2,∠2+∠3,永远都是180°,所以我们总是可以从这个已知条件出发,一步一步推理出∠1=∠3。活动二:证明∠2=∠4过渡:刚才我们每个人都已经验证了∠1=∠3,现在我们来证明∠2=∠4,请你拿出学习单1,写出证明过程。好,开始吧。1.学生独立探究 2.全班交流汇报你们觉得他的证明过程怎么样?生评价 板书:有理有据3.发现新结论:对顶角相等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这里的?可以擦去了,谁能把我们的新结论大声说一遍。这就是我们到了初中将要学习的对顶角相等的知识。并且人们还利用对顶角相等的原理发明出了对顶角量角器。三、巩固练习过渡:这种有理有据的证明你们学会了吗?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与格式来练一练,好吗?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全班交流。2、先计算、再猜想、最后证明3、机动练习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D是AB边上的高。求证:∠1=∠24.想一想其实数学家对这个问题也研究了好多年,但是到现在为止,没有人能证明它是成立的还是不成立的,这就是数学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猜想,有知道的吗?既然没有人证明它,那说明它还是一个猜想,老师希望我们在座的同学能证明这个猜想,那它就不叫猜想,而叫某某定理了,老师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四、数学文化浸润,再次感受几何证明的意义过渡:关于证明这种推理形式,你之前有哪些了解吗?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相信你会对证明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谈收获。今天我们所进行的都是最简单的推理证明,在证明过程中,我们要做到言必有据,在推理过程中,锻炼自己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在不久的将来,等你们到了中学,将会继续体会通过推理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
《数学思考》例题4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恰当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推理过程,能够理解、解释、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推理过程。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理解推理在数学中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推理的严谨性。2.经历根据已知信息,利用基本事实、性质等证明结论的过程,在交流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培养言之有据的思考习惯,进一步发展推理意识,为中学继续学习做铺垫。3.感受推理的魅力,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探索的愿望。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已知信息,利用基本事实、性质等证明结论,在交流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发展推理意识。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出示两相交直线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预设: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二、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1=∠31.发现任意两个角之间的关系过渡:为了方便交流,我们给这4个角编上号,请你思考:这里的任意两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预设:(学生可能说文字语言,也有可能说符号语言)师板书符号语言∠1=∠3,∠2=∠4,∠1+∠2=180°∠2+∠3=180°,∠3+∠4=180°,∠4+∠1=180°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板书:已知 刚才有同学认为这两组角相等,这个之前我们没有学过,所以这只能算是你们的猜想。板书: 猜想 在数学上,猜想是我们获得结论的重要方法。到底猜的对不对呢?板书??还得需要我们验证一下。 现在我们就以∠1=∠3为例,你用什么办法得到∠1=∠3呢?请你拿出学习单1,把验证的过程写在学习单上。好,开始吧。2.独立探究学生活动:先独立探究,如果提前完成,可以和旁边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师活动:行间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收集学生作品2份。3.全班交流汇报(1)测量法 板书:量学生汇报,并统计哪些同学也用了测量法(2)推理法一一名学生汇报,再请另外一个学生重复,教师板书过程,并追问依据板书如下:∵∠1+∠2=180°∠2+∠3=180° (平角180°)得到∠1+∠2=∠2+∠3 ∴∠1=∠3 (等式的性质)小结:像这种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推理的方法。板书:推理刚才我们在推理过程中,加上一些关键词,这样,使得推理有理有据。推理是我们数学思考中(板书:数学思考)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而像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板书:证明)我还要表扬这位同学,这里有4个已知条件,他能从中选出对我们解题有帮助的这两个条件,说明他很会动脑筋,你能说说你是怎么选择的吗?谢谢你的点拨!掌声送给他。4.信息技术工具辅助研究出示网络画板我们继续看,如果还是两条直线相交,但是这里形成的4个角的大小一直在变化,那你们猜,还有∠1=∠3吗?如果这次再让你验证,你会选择测量法还是推理法,为什么?预设:测量只能获得某一次的结论,角度变了还要再测量,但是推理呢,只要推理证明一次,不管角度怎么变,就都会有∠1=∠3。为什么只要推理一次就可以啊?因为虽然角的大小在变,但是∠1+∠2,∠2+∠3,永远都是180°,所以我们总是可以从这个已知条件出发,一步一步推理出∠1=∠3。活动二:证明∠2=∠4过渡:刚才我们每个人都已经验证了∠1=∠3,现在我们来证明∠2=∠4,请你拿出学习单1,写出证明过程。好,开始吧。1.学生独立探究 2.全班交流汇报你们觉得他的证明过程怎么样?生评价 板书:有理有据3.发现新结论:对顶角相等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这里的?可以擦去了,谁能把我们的新结论大声说一遍。这就是我们到了初中将要学习的对顶角相等的知识。并且人们还利用对顶角相等的原理发明出了对顶角量角器。三、巩固练习过渡:这种有理有据的证明你们学会了吗?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与格式来练一练,好吗?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全班交流。2、先计算、再猜想、最后证明3、机动练习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D是AB边上的高。求证:∠1=∠24.想一想其实数学家对这个问题也研究了好多年,但是到现在为止,没有人能证明它是成立的还是不成立的,这就是数学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猜想,有知道的吗?既然没有人证明它,那说明它还是一个猜想,老师希望我们在座的同学能证明这个猜想,那它就不叫猜想,而叫某某定理了,老师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四、数学文化浸润,再次感受几何证明的意义过渡:关于证明这种推理形式,你之前有哪些了解吗?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相信你会对证明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谈收获。今天我们所进行的都是最简单的推理证明,在证明过程中,我们要做到言必有据,在推理过程中,锻炼自己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在不久的将来,等你们到了中学,将会继续体会通过推理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