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时分层训练(原卷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练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练,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按要求填空,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shě) 便舍船(shè)
B.黄发垂髫(tiá) 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捕鱼为业(wéi)
C.阡陌交通(qiān mò) 遂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D.便要还家(yà) 男女衣着(zhuó) 无人问津(jīng)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其中/往来种作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B.缘溪行 便扶向路
C.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鸡犬相闻 闻有此人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道:“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按要求填空。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培优
(2022·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期中)(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面题目。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 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古今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阡陌交通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无论魏晋D. 武陵人捕鱼为业
9. 第二段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
10.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一项是( )
A.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 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 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22·北京第二十中学期中)(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便舍船 四舍五入 锲而不舍
B. 才通人 通情达理 融会贯通
C. 具答之 别具匠心 交通工具
D. 扶向路 寻向所志 欣欣向荣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项是( )
A.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黄发的老人和小孩,都开开心心,自得其乐。
理解:住桃花源里,因为环境优美、物资丰富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富足生活。
B. 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理解: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14.《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都是陶渊明的作品,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两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链接材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①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③不吝情去留。环堵④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⑤,晏如⑥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注:①【亲旧】亲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②【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速,往,到。辄,就。③【曾】,不,竟不。 ④【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⑤【短褐穿结】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⑥【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2022·四川遂宁二中期中)(三)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仿佛若有光 (2)悉如外人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自恨不如远甚也
16.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1)其 中 往 来 种 作
(2)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17. 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8.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022·福建福州市期中)(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①,四顾无纤翳②,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送迎客舟自唐夔州刺史李贻诗已云“群乌幸胙余”矣。近干道元年,忽不至,今绝无一乌,不知其故。
泊清水洞,洞极深,后门自山后出,但黮然,水流其中,鲜能入者。岁旱祈雨,颇应。
(选自陆游《入蜀记·过巫山》)
【注释】①晴霁:雨后天气晴朗。②无纤翳:没有丝毫云彩。
19.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可悉见 悉____________ (2)鲜能入者 鲜____________
(3)水尤清冽 尤____________ (4)高可二黍许 可____________
2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B.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
C.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D.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
21.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2. 本文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素养拓展
23.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专题学习内容:
专题学习任务:
(2)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你将如何为自己辩护?
24.片段练笔
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要求楷书书写,字迹端正。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9 桃花源记
★基础达标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shě) 便舍船(shè)
B.黄发垂髫(tiá) 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捕鱼为业(wéi)
C.阡陌交通(qiān mò) 遂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D.便要还家(yà) 男女衣着(zhuó) 无人问津(jīng)
【答案】B
【解析】A. 屋舍俨然(shè)/便舍船(shě);C. 此中人语云(yù);D. 便要还家(yā)/无人问津(jīn)。故选
B.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其中/往来种作
【答案】B
【解析】B项正确停顿应为:不足/为外人/道也。故选B。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B.缘溪行 便扶向路
C.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鸡犬相闻 闻有此人
【答案】D
【解析】D前者“听见”,后者“听说”。A“都”。B“沿着”。C“邀请”。故选D。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A
【解析】B.“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业的总称;C.“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男子的配偶;D.“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故选A。
5.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答案】A
【解析】B.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C. (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 此人一一为(村人)具言所闻;故选A。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道:“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A项翻译不正确,本题需注意的词语是:“屋舍俨然”意思是“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
7.按要求填空。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①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4)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能力培优
(2022·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期中)(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面题目。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 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古今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阡陌交通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无论魏晋D. 武陵人捕鱼为业
9. 第二段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
10.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一项是( )
A.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 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 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
8. D 9. C 10. C
11. ①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②句意: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朝和晋代了。
【解析】
8.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A.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运输事业”;
B.句意: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
C.句意: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无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是“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D.句意: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业”古今义都是“职业”;
故选D。
9.本题考查修辞。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里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这种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叫借代。
故选C。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C.“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错误。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暗示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当时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也是不会实现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叹惋之情。
故选C。
1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①重点词: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闻,听到。
②重点词: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022·北京第二十中学期中)(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便舍船 四舍五入 锲而不舍
B. 才通人 通情达理 融会贯通
C. 具答之 别具匠心 交通工具
D. 扶向路 寻向所志 欣欣向荣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项是( )
A.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黄发的老人和小孩,都开开心心,自得其乐。
理解:住桃花源里,因为环境优美、物资丰富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富足生活。
B. 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理解: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14.《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都是陶渊明的作品,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两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链接材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①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③不吝情去留。环堵④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⑤,晏如⑥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注:①【亲旧】亲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②【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速,往,到。辄,就。③【曾】,不,竟不。 ④【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⑤【短褐穿结】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⑥【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答案】
12.A
13.B
14.选文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链接材料赞美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率真放达的性格,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
12.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舍弃/舍弃/舍弃;B.通过/理解/通顺;C.详细/有/器具;D.以前/以前/朝着;故选A。
1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及对内容的理解。
A.有误,文章中没有写到物资丰富;故选B。
14.本题考查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链接材料“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通过写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率真放达的性格特点,表达对五柳先生的赞美,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过上真淳朴实、恬淡自足的生活。
【链接材料】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2022·四川遂宁二中期中)(三)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仿佛若有光 (2)悉如外人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自恨不如远甚也
16.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1)其 中 往 来 种 作
(2)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17. 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8.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
15. (1)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2)全,都(3)正,正在(4)遗憾
16. (1)其中/往来种作
(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17. (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2)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18. 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解析】
1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悉,古今异义,全,都;恨,古今异义,遗憾。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
(1)“其中往来种作”的意思是: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因此断为:其中/往来种作。
(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的意思是:这家男人正挑粪给园子施肥。因此断为: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1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并,都。
(2)俱,都;耘,耕作。
18.本题考查比较分析。两文都描绘了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其中男女老少都生活得安逸自足。甲文中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乙文中这家的男人在挑粪浇菜园,女人在井边打水洗衣服。门口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树枝叶葱茏茂盛,小孩子在嬉笑玩乐,不时有鸡鸣狗叫声传来。也描绘了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
【点睛】参考译文:
乙: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的样子,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在努力耕田劳作,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生产、四处游玩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人正挑粪给园子施肥,女子从井里打了水又在浣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此起彼伏)。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2022·福建福州市期中)(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①,四顾无纤翳②,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送迎客舟自唐夔州刺史李贻诗已云“群乌幸胙余”矣。近干道元年,忽不至,今绝无一乌,不知其故。
泊清水洞,洞极深,后门自山后出,但黮然,水流其中,鲜能入者。岁旱祈雨,颇应。
(选自陆游《入蜀记·过巫山》)
【注释】①晴霁:雨后天气晴朗。②无纤翳:没有丝毫云彩。
19.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可悉见 悉____________ (2)鲜能入者 鲜____________
(3)水尤清冽 尤____________ (4)高可二黍许 可____________
2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B.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
C.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D.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
21.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2. 本文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9.①全、都 ②很少 ③格外 ④大约
20. B
21. (1)峰峦向上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
(2)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2. 本文描绘了巫山及神女峰高、奇、秀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解析】
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能全看见。悉:全、都;
(2)句意:很少有人能进去。鲜:很少;
(3)句意: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
(4)句意:大约有两粒黄米粒那么高。可:大约。
2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
“庙后”为地点状语;“平旷”点明“山半有石坛”的特点;故应在“山半有石坛”前后各断一处;
故断为: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霄汉:云霄和天河,指天空;
(2)黄发:长寿的象征,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指小孩。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主旨。
根据第二段“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可知,山高耸入云,山极高;
根据第二段“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可知,神女峰很纤丽奇峭(奇、秀);
本文寓情于景,通过表现巫山及神女峰高、奇、秀,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与喜爱。
【点睛】参考译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
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迎送来往的船只,在唐代夔州刺史李贻诗中就已经说过“群乌幸胙余”。快到乾道元年,乌鸦忽然不来了,一只也找不到,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把船停在清水洞,洞很深,后洞在山的那一边,只是洞内很昏暗,水在中间流过,很少有人能进去。天旱时求雨,很灵验。
★素养拓展
23.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专题学习内容:
专题学习任务:
(2)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你将如何为自己辩护?
【答案】
(1) (示例1)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菊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
究“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及其与陶渊明的关系。
(示例2)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桃花源专题学习任务:搜集跟桃花源相关的古诗文及地名,探究桃花源这一意象对后世诗文(文化)的影响。
(示例3)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归隐专题学习任务:了解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研究中国的归隐文化,探究陶渊明对归隐文化的影响。
(示例4)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田园诗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探究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特点。
(2)(要点)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解析】
(1)本题考查专题学习内容、专题学习任务的设定。回答此题时,一要仿照格式回答,二要选取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除了“酒”之外,还有“菊花”“桃花源”“田园诗”等,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来回答此题。
(2)联系作者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思考作答。本文写于东晋,当时整个社会是黑暗的,作者也无力挽救,只能将理想寄托于桃花源这样一个虚幻的地方。
24.片段练笔
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要求楷书书写,字迹端正。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答案】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压迫和苛捐杂税,风俗淳朴,崇尚节俭,日出而作,日暮而息,自食其力,没有战乱,社会平等,人们的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
【解析】
写作时一定按照要求进行,需要强调的是本题还要求楷书书写,字迹端正,实际上要求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素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优秀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09《桃花源记》分层作业原卷版doc、09《桃花源记》分层作业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优秀课后复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理解文意,按要求填空,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测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