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图片ppt课件
展开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刘子骥 诣太守
文言文学习方法一:知人论世
陶渊明:我用尽了全力,才能过上平凡的一生
辛苦当上公务员,发现自己不喜欢
我是陶渊明,生于乱世的魏晋南北朝,就是那个门阀政治发展的盛,皇权衰落的东晋。那时,做官是读书人唯一被认可的出路。当时,鱼跃龙门主要靠关系。可是,我没有!但是,我有才华,一篇《闲情赋》,文采斐然,收到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赏识,当了江洲祭酒。但觉得这工作不能实现我伟大的政治理想,辞职了。我拒绝了人人羡慕的肥差,从此声名大噪,成为当地青年隐士的偶像。
这时,有个叫恒玄的人很火,想着跟他应该能混出点名堂,就当了他的参军。但不久,我发现恒玄野心太大,政治风险高,于是又辞职了。后来陆陆续续当过刘裕、刘敬宣的参军,也是以辞职告终。不久,我听说刘裕灭了东晋,创业建了个刘宋王朝,自己当起了老板。改朝换代,世道太乱,于是我改名陶潜,不打算再当官。
当然,不打算当官,也还是有原因的。毕竟,我“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我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它不允许我违背自己的初心。当然,我跟随过的人,很多都努力的让我对这个官场和世道厌弃。比如恒玄,桓楚开国皇帝,虽然长得帅,但是骄奢荒侈,召令急暴,百姓疲苦,朝野思乱。
在体制里当公务员比不上田园生活来得快活
一次,我在彭泽当了个县令,那年,我41岁。正巧,上面有人下来视察,县里排场很大,横幅到处挂。官员们献媚贿赂,透着一股俗气。领导对我说:“小老弟,上面来人,你要穿得靓一点哦。”面对这群人,我靓不起来呀。我说道:“我不能为了这点钱就向这些小人出卖气节。”官场风气不好如厮,于是,我当场辞职走人。其实所谓的好工作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正如适合我的是半耕半读,有诗有酒有亲友的田园生活。
一箪食一瓢饮,也乐在其中
在我60多岁某个冬夜,我突然回想起这一波三折的人生,竟有点感慨。于是,写了一文《自祭文》:我这一生虽清贫,住得昏暗简陋,常常断炊,寒冬无裹身衣物。可我仍怀着欢快的心情去山谷中取水,背着柴火时还边走边唱。闲暇时看书弹琴,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沐浴清泉。辛勤耕作,不遗余力,心中总是悠闲自在。这是我喜欢的生活,我过得很快乐。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至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等篇,则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文言文学习方法二:了解背景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写作年代大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十六年了。 元熙二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
文言文学习方法三: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言文学习方法四:翻译
根据课下注释和所学知识,翻译文章。熟知课文内容,为赏析做准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文言文学习方法五:赏析
根据翻译赏析文中所记之事、物,体悟作者所寄寓之情思。
渔人在进入桃花源之前,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两岸的桃花林肆意的绽放着其最柔美的身姿,小船缓缓向前划,在桃林中忘乎所以,春风吹拂着渔人的脸庞,清香沁人心脾。如此神秘梦幻的桃花林,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这几句话语言极其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去。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因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
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的内容?表现了桃花源人的什么?
这一段主要描写渔人与桃花源人之间的交往
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表明他们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追求。
结合背景分析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的“具言”大致有什么内容?
渔人“具言”:桃花源之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严重。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动乱、社会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平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次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表明安宁和平、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的社会罢了。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这样写的好处什什么?
“如此”包括他发现和访问桃花源的整个过程,村中人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还可能包括希望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有内容,简练之至!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名驎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不多余。 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如此美丽、神奇又幸福的桃花源,世上真的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文章又是怎样以“桃花源”为线索叙事的?
不存在,是作者虚构的。 渔人离开时,“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寻向所志”,却“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却“未果,寻病终”。
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作者厌恶这一现实,向往美好社会,但又无法实现,就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从未改变。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充满了种种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文言文学习方法六: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便要还家: 同 , 。
(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处处志之( )初极狭,才通人(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省略句便舍船,从口入便要还家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林尽水源
省略主语“渔人”,可补充为“(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主语“桃花源人”和宾语“渔人”,可补充为“(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
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水源”。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卖炭翁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卖炭翁课文配套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白居易,卖炭翁伐薪不易,单身一人,衣正单贫困家庭,自主创业卖炭,员工兼老板一人经营,凛冽寒冬,集市南门外,身上衣裳口中食,仗势欺人专横跋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图片ppt课件,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浪沫横飞,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谈谈你的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小石潭记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小石潭记备课ppt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字音字形,文言文字词清单,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