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676340/0-171446337639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676340/0-17144633764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676340/0-171446337653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第23课《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第24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展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人教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孟子三章》中的第一则,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切入点,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流派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习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认识传统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是学习这篇文章的关键。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思路;
3、挖掘“人和”渗透的圣人哲思,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挖掘“人和”渗透的圣人哲思,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一个名人
1.今天我们认识一个名人--孟子,先来读两段文字,感受孟子的社会环境。【屏显】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仰不足以事父母,附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
这两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设计意图】本节课开始就出示《孟子》中的句子,既营造了学习文言文的氛围,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下一步深入了解孟子打下基础。
二. 展示预习
出示孟子的文学常识,学生填空。
1、孟子,名轲,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成为“孔孟”,被称作“______”。
2、《孟子》是编著的,共七篇。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______》《______》《______》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作为预习展示在此出现,让学生把课下积累与课堂了解能有机结合,做到内外结合,加深印象。
3.解题,一学生解释题目含义。
4.【屏幕显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目标开启学习之旅,做到有的放矢。】
【过渡:想要让目标顺利达成,我们要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像这种年代久远意蕴深远的文章,我们应该如何深入学习呢?一位大师已为我们指点了迷津。】
5.【屏幕显示“学习一种方法”】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宋·朱熹
【设计意图:用古人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其人可信,其词也雅,其法也当。】
三、初读课文,扫障碍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学生展示朗读,其余学生从字音和节奏上给出评价。
字音:夫米粟亲戚畔之节奏:夫环而攻之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设计意图:教师强调易读错的字音,并提问重点句子的节奏,进而引导学生总结断句规律:
①常用虚词是标志:句首发语词、句首时间词、句首关联词、句末语气词
②主语后面断,再细致就是谓语后面再一断。】
3. 再读课文,读出气势
4. 分读课文,增强气势
第一句:老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句:男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三句:女生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第四句:男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第五句:全体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第六句:女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七句:男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第八句:全体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师生合作,调动学生朗读激情。】
四、译读课文,晓大义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的可能还不够,但我们还有办法知晓大义,那就是?借助课注、工具书,我再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合作。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找出疑难讨论交流解决
【屏显】四人一组,合作翻译,组长做好分工,比如:
A同学读句子,B同学翻译句子,C同学找出重点字词,D同学补充。1、重要实词虚词:注意课注
2、特殊文言现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能帮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找出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讨论分析,抽同学起来回答,并以鼓励,激励为主,与学生互动,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3. 质疑互辩通过合作交流,小组里还有哪些疑难?请提出来,由其他小组先解疑释惑,解决不了的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互助发现并订正错误知识,有利于生成共疑;成果展示可以检查预习效果,巩固基础知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质疑能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4. 通译课文一遍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翻译课文一遍,能自主的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论证思路。】
五、悟读课文,析观点
【过渡:孟子善雄辩,观点表达明确,有理又有据。本文观点又是什么呢?】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预设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预设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过渡:同意第一种的举手,同意第二种的举手,然后老师给出答案。为什么呢?请大家认真往下听。
【设计意图:既能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又激起他们下一步学习中的积极性。】
2、作者是如何层层论述的?
过渡:想要顺利解决,大家请拿出预习学案交流。
(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屏显】天时不如地利,何也?地利不如人和,何也?域民固国威天下,何如?得道者,何如?失道者,何如?寡助,若何?多助,若何?彼二者争战,复若何?
①师生交流,互问互答
师:失道者,何如?
生:失道者寡助。
师:寡助若何?
生:(齐答)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师:多助若何?
生:(齐答)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师:彼二者争战复若何?
生:(齐答)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全班互动,分为南北两排,一问一答,气势非凡。
【设计意图:用文言的对话达到反刍效果这样的对话,使课堂古典的气氛更加浓郁,学生隐然进入到雄辩者的角色之中,强化了学生对中华经典的感情;这样的对话,使文气更加贯通,学生隐然领略到了文中坚实的逻辑链条,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用提示填空的方法,梳理论证思路。
【屏显】作者先用______论证______,然后再用______论证,紧接着谈到______,最后得出______。学生独立按自己的先说,然后与同桌交流。
预设:作者先用“天时”和“地利”的比较,进攻方占据了“天时”的条件,但是结果却没有取得胜利,这说明“天时不如地利”。然后,就用“地利”和“人和”作比较:守城的一方,城墙也很高,护城河也很深,武器兵甲也很锋利,粮草储备也很多,但是守城人“委而去之”,所以,得出“地利不如人和”。
紧接着谈到“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依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反面再一次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仁政”的观点。君王要施行仁政,这样帮助他的人就多,帮助他的人多到一定程度,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设计意图:孟子的文章论证严密,逻辑性极强。理解孟子的逐层论证,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找到答题的切入点,这个填空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起到真正落实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的作用。】
总结语:师孟子说“仁者无敌”,讲的就是君王行仁政、得民心,这是获得“人和”的最有力路径,凭借“人和”的条件去征讨那些不行仁政、失去民心的统治者,自然就可以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
六、品读课文,赏语言过渡:刚才我们详细地梳理了孟子文章说理的直白与严谨。
【屏显】再读文章,体会孟子说理在表达上的特色。品读文中的一些句子,看看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我品读_______,它运用_______,写出_______。”提示:可以从修辞、写法、句式等方面来说。
预设 1:
①我品读“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它运用排比,双重否定,语气非常强烈,从城、池、兵革、米粟四个方面说,更能强调地利条件的优越,论证更加的有力。建议读时语速上应该有所变化:由慢而快;在语调上也应该越来越高昂。
②我品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它也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从各个方面加强了地利的优势,从而得出了人和的重要老师示范读,你感觉到了什么?感觉音调越来越高,气势也越来越强为什么要这样读?“域民”“固国”“威天下”,有范围越来越大的意思,叫做层递式排比句,全班一起来读一读。
预设 2:我品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它对仗十分整齐,属于对偶句式,从句式上说是对偶,从意思上说还形成了对比。这样对比,“道”就更重要了,观点更鲜明,说理更透彻。同学们读的很好,孟子析理精准,语言奔放有气势,阐释层层深入,逻辑性强,采用排比的铺陈,使表达语气更强烈,更具有说服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读揣摩,用读的方式教古文孟子的文章,往往一气贯注,猛浪若奔但是,如何读出这种气势,如何读懂这种气势背后的道理,用“示范读”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层递语势的构段方法;用“回味读”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涵咏揣摩每一次朗读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每一种变式朗读都直接为突破难点服务】
七、拓展延伸
【屏显】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看法。
角度一:孟子的这一主张,说明不管是战争还是治国都要顺应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对当今社会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也应该看到,孟子提出一个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君主统治,所以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角度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也不能完全依赖“人和”。靠人和的理论更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想自强于世界,也必须具备先进的国防军事力量。
角度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国儒家思想对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有一定借鉴意义。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一些发达国家仍处于支配地位,但霸权主义已经江河日下,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一些国际关系的准则。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加深理解,学习文言文,除了读懂它的内容,还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八、课堂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知识获得、学习方法、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情感体验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设计意图:学有所获,自己梳理,不失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九、当堂达标
1.下发达标检测题,学生闭卷完成“达标检测”
2、核对答案,统计达标率
十、结束课堂:收获一种思想
【屏显】走进中国两千年的厚重文化长廊,我们不禁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经典名言,在华夏儿女的声声诵读中代代相传,响彻世界,给人启迪。让我们带着这份自豪感再次诵读课文,让中华文化滋养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设计意图:余音袅袅,让学生诵读内化,深入领会孟子思想,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涵盖作者的治国思想,仁政正是获得“人和”的有力途径,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思想内涵,形式新颖,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评测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离开)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弃)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者多助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属予作文以记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得道”是什么意思( )
A.正确的道路 B.遵循自然道理
C.施行“仁政” D.参透道法凍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寡助之至 D.亲戚畔之
5.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B.本文论述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C.文章最后将“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突出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影响。
D.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能够体会到孟子的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说服力强的特点。
【参考答案】1.B 2.C 3.C 4.D 5.A
【设计意图】严格按照语文中考考试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解释,特殊文言现象的的掌握,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内容全面,题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后反思
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内涵中“文化自信”深深的打动了我,本课就是一个提升的契机。孟子的思想源远流长,解读人物思想核心能起到这一目的,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了解决文言词语和体会“人和”的重要性这两个问题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所以更适合在读中品味,“三分诗文七分读”,“读”是文言课堂永远不变的主题本课教学拟在尝试多种诵读方式的基础上落实相关文言知识的积累运用,体味古代圣哲光辉思想的要义以新鲜的阅读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别样的梳理方式窥知儒学宗师的思想魅力,这一过程就强化了学生文化自信。
文言文的教学太“实”,把课文肢解为词句的串解显得凝滞,太“虚”,进行毫无道理的探究延伸显得轻浮,应该在重视文本的基础上,巧妙设计适度的课堂活动,最为有效以读为主线,疏通文意、把握内容、梳理结构、品析语言、解读人物思想核心,不失为一种实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与作品充分对话,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赏析中理解写法,品味语言,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通过“预习学案”引领学生去完成自主学习,通过具体以的学习任务和明确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通过与文本的初步对话,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并且发现疑难。在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质疑等能力。在“译读课文,晓大义”环节,将课堂自主权交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翻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优势,既让全体学生深入解析了内容,又有利于集中学生问题,生成共疑。
学生在交流答疑过程中,锻炼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也为深入品读感悟文本奠定基础。在“悟读课文,析观点”环节,引导学生用文言回答文言的对话达到反刍效果使课堂古典的气氛更加浓郁,学生隐然进入到雄辩者的角色之中,强化了学生对中华经典的感情;这样的对话,使文气更加贯通,学生隐然领略到了文中坚实的逻辑链条。拓展延伸环节设置开放性题目,学以致用,加深理解,学习文言文,除了读懂它的内容,还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课堂小结环节,先由学生自主进行反思总结最后的课堂结束语,还有板书设计,都在加深本课主题的基础上再一次强化学生文化自信。
整节课下来,无论是分析课文的内容,还是当堂检测,再到拓展延伸,我都在加强让学生理解体会“人和”的重要性,我认为本节课的思路清晰,设计有梯度,目标明确,并且最后也达成了目标。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各环节的学习活动中来,自主阅读、师友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等有比较有序,虽然也很注重朗读氛围的创设和朗读指导,但感觉一部分同学在朗读课文时感情不到位或因为紧张放不开,个人朗读效果不显著,师生合作朗读比较令人满意,或许是教师示范引领的缘故。因此,朗读示范指导等,需要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继续坚持不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素养。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作品简介,背景链接,读音停顿,疏通文意,文体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20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20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2018)第六单元22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2018)第六单元22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共8页。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