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四川成都卷)(解析版)
展开1.D
【详解】考查字音。
A.屏息凝神(píng)——bǐnɡ;
B.戛然而止(gā)——jiá;
C.瞥见(piě)——piē;
故选D。
2.A
【详解】B.彬彬有理——彬彬有礼;
C.秘决——秘诀;
D.与日具增——与日俱增;
故选A。
3.C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A.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主要用于形容车多,这里用来形容人多,不合语境。
B.不厌其烦:不嫌烦琐。意思同语义正好相反,使用错误。
C.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使用正确。
D.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褒贬误用。
故选C。
4.A
【详解】考查修改病句。
B.语义矛盾,应删除“不得”,应当改为“严防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外出务工辍学”;
C.搭配不当,应删除“和提升”,应当改为“这就要求我们尽快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D.成分残缺,删除“伴随”,应当改为“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和广受好评”;
故选A。
5.D 6.C 7.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连用猖蹶/至于今日 8.(1)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2)然而我的志向还没有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9. 三顾茅庐 诸葛亮自述经历 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
【解析】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拜访/拜访;
B.驻扎/驻扎;
C.到/到;
D.奔走效劳/驱马驰骋;
故选D。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是连词,因为。
A.介词,用;
B.连词,来;
C.连词,因为;
D.介词,凭、靠;
故选C。
7.考查断句。
句意: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连用猖蹶/至于今日。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受:接受;任:任务;于:在。(2)然:然而;已:停止;君:您;安:怎么。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甲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和乙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可知,两文互相印证了一个事件就是“三顾茅庐”。
根据甲文中诸葛亮的生平介绍“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及出世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知,甲文侧重于诸葛亮自述经历。由乙文中刘备拜访诸葛亮时所说的内容“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可知,乙文侧重写刘备很渴望得到诸葛亮这样的贤才,于是三顾茅庐,最终得到诸葛亮出山相助。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乙】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10. 江山如此多娇 鸡声茅店月 山雨欲来风满楼 蜡炬成灰泪始干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详解】默写答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多娇、鸡声、茅、欲来、蜡炬、泪始干、但愿、婵娟”等词语容易写错。
11.(1)D
(2)示例:可用A替换。“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夏季的景物,与“留心夏季的”语境相符,与“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样体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好,能给人添一份诗意。
(3)示例:学习《岳阳楼记》,我知道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这让我有了心怀家国的担当,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
A.“诗歌是一门语言表达的艺术”是第②段的分论点,不能概括全文的论证内容,因此不能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B.“诗歌能让人们跳出日常的琐碎,给生活添一份诗意”是第④段的分论点,是诗歌的作用之一,不能概括全文的论证内容,因此不能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C.“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和创作背景出发,尽可能抵达。诗心”是第⑤段中的观点,是鉴赏诗歌的方法,不能概括全文的论证内容,因此不能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
第④段中,“留心夏季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引用的是描写夏季景物的诗句。
A.“簌簌衣巾落枣花”是描写夏季自然景物的诗句,读来能“给生活添一份诗意”,因此可以替换。
B.“月落乌啼霜满天”是秋季的景物,不可用此句替换。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根据示例可知选取初中学习生涯中能够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的作品,再分析作品,阐述其给自己带来的积极意义即可。
示例:学习《三峡》,我知道了《水经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名著。这让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名山大川,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2.范文:
看见
初冬,刺骨的凉风挟着庭院中枯黄而毫无生机的树叶,卷进家门口,为冬天新添了继续凄凉与萧瑟。清朗的月光柔柔地渲染着一方深紫的天空。卧室里的茶香与墨韵交织成迷人的旋律。我从书本中看到的,岂能一言道尽?
谦谦君子,温文如玉;窈窕淑女,悠悠其心。《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关雎》、《君子于役》、《子衿》等更是流传千古的绝唱。《子衿》中闺阁少女对心上人的呼唤令人常难忘怀。心上人衣领颜色草一样的青葱,令我常常牵挂在心;心上人衣带颜色草一样嫩绿,令我常常思念在怀。纵我因故无法见你,可你又为何断无音信?人在城楼上,心系君身殇!一天不见君,好像三月那样长。少女思春的心思,似嗔似怨的娇怯,在古人活灵活现的语言中,无比生动地再现着。
读《诗经》,我看见了思念。
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杀伐不断,烽火连天。遥忆当年年少时,我也曾鲜衣怒马,飒爽英姿,挥剑杀敌,保卫家国,无比快意,“起义抗金,血洗国耻,收复失地。”如今却只能酒醉后抽出宝剑细看,梦中醒来营房响亮而激励人心的号角响成一片。看着奔驰如的卢一样飞快的烈马,弓箭射出,弓弦犹如惊雷一般的炸响。替皇主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也立下生前死后都将被人传响的勋名,但是我已“白发生”,无法为自己牵挂一生的祖国继续效命。
读辛弃疾,我看到了担当。
邪箫声远,呜咽如泣,红消香断,无人怜惜。潇湘妃子的泪,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与漫天飞舞的落花一同葬入那个“春红谢了太匆匆”的季节。黛玉一界“闺阁女儿”尚能“惜春暮,手把荷锄出绣帘。”葬于这落花缤纷,可更多的却是无人问津的痛与伤怀。我已隐约看见,大观园的魄落与贾府的失落是冥冥中注定的天意,是不可翻盘的结局!但黛玉柔而不弱,坚而不刚的性格却令我钦佩。
读《红楼梦》,我看见了柔情。
寒风咋起,吹落所剩无几的黄叶,伴随着呼啸的黄沙,吹散了眼前支离破碎的画面,但我仍能看见,那千万年岁月的沉淀。
【详解】考查话题作文。首先分析话题,结合材料分析。由“诗人看春风荡漾、飞鸟凌空,看大地凝望流云,看见了自然与生命的融合。”“其实人们总是在看,看自然,看生活,看世界,不仅用眼睛、用智慧、也用心灵去看”分析,“看”,需要眼睛;“看见”,需要心灵。“看见”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可见的,也可以抽象的无形的。如,看到的自然风光,从中感受的自然与生活的美好;看见生活中的细节,受到一种感动或悟出某种哲理;用心看见书籍或历史中的种种等等。如果只写看得见的事物,文章思想就显得比较浅显,要挖掘“看见”的内涵。如,在2020年这场新冠肺炎的抗疫斗争中,我们是参与者,但更多的是旁观者。在做好自身的防护之后,在旁观中看到了抗疫战斗中的许许多多,除了电视上所报道的钟南山院士、白衣天使、众多驰援武汉的志愿者以外,还看到小区管理者、下沉干部以及小区志愿服务队等为抗疫做出的辛苦努力。正是有他们的辛勤付出,才让我们能安心地生活、学习,我们应该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要向他们学习。
选材:看见有一座城市,叫众志成城;有一批战士,叫白衣天使;有一种精神,叫责任担当;有一种信心,叫万众一心!我看见,有一群人,与此同时,他们正冲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眠不休战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的最前沿。由此分析,参考立意:用心看见;用智慧看世界;看见不一样的风景;看见美好;看见正能量等等。
13.笼,笼罩或萦绕之意,写出远山在晨雾萦绕之中若隐若现的朦胧之美;影,投影之意,表现了树木在晨光映照下,树影投在地上的明暗交错的立体美。 14.写出了黄莺的娇小轻盈、调皮可爱,叫声婉转动听。通过写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愉悦闲适之情。
【分析】13.本题考查诗句炼字赏析。
颔联的意思是:远处的山笼罩在一片不消散的云雾之中,越发渺远、朦胧;近树的树木在晨光映照下,树影投在地上,形成了明暗交错的班驳之美。笼,是“笼罩”的意思,写出远山在晨雾萦绕之中若隐若现的朦胧之美;影,是“投影”之意,表现了树木在晨光映照下,树影投在地上的明暗交错的立体美。从而表达了作者在“凌晨带酒归”时看到美景的惬意与享受。
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诗人情感分析。
“娇莺”写出了黄莺的娇小;“似相恼”“傍人飞”写出黄莺自己,与人们相处时的情境,“恼”赋予鸟以人的情态,表现了它们的淘气与可爱;“含啭”写出了黄莺叫声婉转动听。这一切在诗人看来都充满了情趣,从而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与愉悦之情。
15.D 16.凡是对物爱好而又有财力的,那么没有得不到的。 17.藏书要既爱好书同时又有财力者才能做到,但二者很难兼有。贫穷的人(杨东里)爱书却没有财力,得到书很难;有财力人的爱好,大都在犬马、声色、奇器、法书、名画之间(爱书不专一,不懂装懂也可给分)。
【解析】15.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D.“母夫人以所蓄牝鸡易之”的意思是:他的母亲把养的母鸡卖了才买到。易:交换。不是“容易”。
故选D。
1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凡物好(凡事对物爱好)、力(能力,财力)、至(到)”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答。从“藏书,非好之与有力者不能”“此诚好之矣,而于寻常之书犹无力也,况其他乎?” “有力者之好,多在狗马、声色、奇器,法书、名画之间。苟非尽捐狗马、声色、字画、奇器之好,则其好书也必不专;好之不专,亦无由知书之有易得有不易得也”可知,财力不够者藏书难;有财力的人,但爱书不专一,心在犬马、声色、奇器、法书、名画之间,说明有财力却不专注者藏书也难。所以作者说“藏书尤难”。
【点睛】参考译文:
我曾感叹藏书难,藏很久而且不散失,更是难上加难了。
藏书不是既爱好书同时又有财力者是不能做到的。杨东里年轻时贫穷不能买书,想得到《史略释文十书直音》,市价不过100钱,却没有能力买。他的母亲把养的母鸡卖了才买到。东里特地把这事记在书后。这是真正爱好书了,但对于普通的书籍还没有财力买,更何况其他呢?有财力的人的爱好,大都在犬马声色、奇器、法书、名画之间。若不是完全抛弃对犬马声色、字画、奇器的爱好,那么他对书的爱好也一定不会专一;爱好却不专一,也无从知道书有的容易得到有的不容易得到。不懂装懂的人用几百金买了书坊里的书捆载回来,便自称如有百城之富,这不能叫做爱好。所以说藏书难。
18. 水浒传 施耐庵 柴进 黑旋风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第一、二空,根据“李逵脱得赤条条的,手拿两把板斧,坐在箩里,却放下井里去,索上缚两个铜铃”可知这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情节。
第三空,此情节出自《水浒传》第54回,“入云龙斗法破高廉黑旋风探穴救柴进”,因为高廉要杀柴进,蔺仁为了保护柴进,谎称柴进已病死,怕高廉差人查看,所以把柴进藏到井中。后大破高濂,宋江等人得知柴进被藏于井里,钌个箩筐系绳,让李逵进筐下井,最后把柴进救了上来。故选文中的A为柴进。
第四空,根据回目“入云龙斗法破高廉黑旋风探穴救柴进”可知,李逵的绰号是“黑旋风”。
19.(1)①大学毕业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在门前空地上吃饭,隐隐约约闻到花香,不解其因;②第二天傍晚去挑水,知道原来醉人的香味是从沙枣发出的,揭开疑惑;③参加县里学习班对花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④搬到县城中学,再次闻到沙枣的香,沙枣花香,一只漂在我心里。
(2)不可以,换成“沙掩根,风拂枝”就不能体现出沙枣顽强坚韧的品质,不起眼的沙枣,具有很大的容量和力量。
(3)B
【详解】(1)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文章第①段“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第③段“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当时很不解其因”可以概括出:大学毕业到内蒙古临河县参加劳动锻炼,在门前空场上吃饭时,闻到隐约飘来的花香,不解其因;
由文章第④段“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可以概括出:第二天傍晚挑水时才发现,香味是不起眼的沙枣树丛发出的;
由文章第⑤段“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可以概括出:第二年春天参加党校学习班时对沙枣花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由文章第⑬段“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第⑮段“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可以概括出:搬到县城中学来住,又闻到沁人的沙枣花香,40多年了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2)此题考查词句理解与赏析。
作者写的小词中“沙埋根,风打枝”中的“埋”“打”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沙枣生存的恶劣环境,反映出沙枣顽强坚韧的美好品质。如果换成“沙掩根,风拂枝”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也就无法体现沙枣的顽强品质了,所以不可以换。
(3)此题考查句子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本文写了作者从北京来到河套初识沙枣到最后了解、喜爱、赞美沙枣的过程。作者赞美沙枣的固沙作用,赞美沙枣顽强的生命力,让读者也从沙枣身上学到那种勇于抗争、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⑪段“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古铜色的脸膛……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写老人是为了和沙枣形成类比,突出沙枣“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所给选项的句式“不是……是……”强调的是后者,“不是沙枣像人,是人像沙枣”是在强调“人”;“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突出了对沙枣顽强生命力的赞颂。
故选B。
20.(1)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2)围绕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材料一“中国航天人特别攻克了载人天地往返技术、航天员出舱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等三大难关才得以实现”可概括为:特别能攻关;
根据材料二“别人是能吃苦,中国航天人是特别能吃苦;别人是能战斗,中国航天人是特别能战斗”可概括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根据材料三“从几十年如一日刻苦训练、等待飞天的航天员,到甘做隐姓埋名人的广大一线航天人,他们非同一般的奉献与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航天史上厚重的一页”可概括为:特别能奉献。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根据航天精神的四个特点,联系学生学习实际作答即可。
示例:“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发扬这种精神,从小树立为国奉献的伟大理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怕吃苦,勤于钻研,努力学习,勇攀高峰。
21.例如:观唐风唐艺,品唐食唐味,来做唐“潮”人。
【详解】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扣住材料内容来拟写宣传标语。宣传语应注意:①内容具体,表述必须具体明确。②语言简洁,朗朗上口。③构思新颖,富有创意。④语气亲切温馨,充满人文关怀。
示例:感受盛唐风采巂州文化,品味现代生活西昌美景。
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广西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广西卷)(解析版),共8页。
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河北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河北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综合活动,作文.(50分),华罗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四川成都卷)(考试版)A4: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四川成都卷)(考试版)A4,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