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2 力的描述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下册2 力的描述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课标分析
学习如何描述力,掌握力的三要素,并绘制力的示意图。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在知道力的存在之后,我们就不自觉思考——力应该如何描述?当我们去思考如何描述力时,就必须先了解影响力的因素,再学习描述力的方式。本节主要分两个小节,即“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这两个知识点不仅是学科的重要考点,也是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处理力相关问题的入手点,也就是说,想要利用力,就要会分析力。其中“力的示意图”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师要做好“力的三要素”知识讲解和学生分析能力的提升工作。
学情分析
力的三要素在上节“力”的教学中便有所提及,故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已有初步印象的基础上,将更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力的示意图”小节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绘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初二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教师要做好这部分的把控。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体会力的描述方法。
2.了解力的三要素,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4.会作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核心素养
通过生活实例,体会力的描述方法,培养科学描述力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力的三要素,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和“控制变量法”。
难点:会作力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请几名同学分别在门上A、B、C三点用相同大小的力进行作用,感受开门的难度。
问题:当作用点不同时,使用相同大小的力,其作用难度相同吗?这是为什么?
每组学生派出一名学生进行实验,描述感受,小组讨论问题,并回答问题。
情境创设,导入本节中心——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力的三要素
探究活动1:“推书”实验。
控制变量法:把一本厚书放在课桌上,按照以下要求分别操作并观察。
(1)分别用很小的力和较大的力沿同一方向推书的中间部位。
(2)用大小相等的力沿着不同方向推书的同一部位。
(3)用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力推书的不同部位。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讨论交流:“开门”体验力的三要素。
力一般用字母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N),简称牛。
例1.如图所示的是同一弹簧两次受力的情景,通过此实验可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
A.大小有关
B.作用点有关
C.方向有关
D.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学生动手进行“推书”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因素。
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后再次分析“开门”活动。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也可以分组讨论。
通过参与实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实验方法中的控制变量法。
教师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力的三要素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物理。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生活现象。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成果。
环节三:力的图示
1.阅读教材第8页第一段,说一说力的图示的画法。
力可以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其中①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明确力的图示的画法。
例2.用60 N的力水平向右推小车,画出力的图示。
2.力的示意图: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物体受力时,常常只要在作用点画一个长度适当、沿力的方向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3.比较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不同: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分组讨论,总结力的图示的画法。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请一名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学生答题讲解。
学生做好笔记。
学生比较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
让学生重视课本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锻炼学生思考、交流的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明确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让学生能区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加深印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7.2 力的描述
作业布置
《七彩作业》第七章第2节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下册4 重力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增加物体稳定性的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下册3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下册1 力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课时,巩固复习,新课引入,进行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