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配套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三个人物的命运,三省六部制的流变,三省六部制的异化,税制溯源,封建社会农民的赋役,布帛或货币,必须服役到代役,租庸调制,两税法,唐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的。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需要经过考试而后始能量才录用。 —白寿彝《中国通史·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汉文帝十五年,下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平阳侯曹窋(zhú)等人联名举晁错为贤良,文帝策问后升为中大夫,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景帝接受其削藩建议后爆发七国之乱,景帝牺牲晁错以换取退兵,后追封中尉。
后来察举制逐渐因“累世经学”“权门相托”“故旧报恩 ”之故而为豪强宗族所把持,以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标准不公:从德才兼备到只重门第。◆制度僵化:从中央掌握到地方豪强大族控制。◆素质下降:不能选拔人才。
探究一 选官制度的流变——平民与贵族的博弈。
制度、时间、标准、评价?
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王导王墩为其堂叔,王氏家族在晋代共有66人为官。其历任东晋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其子王凝之守卫会稽,不为之备,却祷鬼兵相助,终兵败身死。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宋书·恩幸传序》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标准不公:以门第为主,阻碍阶层流动。◆制度僵化:沦为世家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素质下降:不能选拔人才。
八岁时父亲去世,家贫,其母为其师。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并及第,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元稹升为尚书左丞,成为唐朝为数不多的寒门宰相。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政治。可以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根本消融士族和寒族之存在,可以促进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钱穆
明经科,就是考儒家经典的科目,录取率大约10-20%进士科最受重视,主要考策论,录取率1%-2%。
◆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追求公平公正。◆巩固了儒学地位。◆推动了教育发展。◆推动世界文明。◆重才轻品、官本位、八股禁锢思想。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归纳出官吏任用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2、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开和公正。3、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受过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其他选官方式:赏赐、赀选(凭借财产资格)、荫袭、军功等。
1870年,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正式建立。
1997年,中国公务员招考开始实施。
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
探究二 中枢机构的流变——君权与相权的较量。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虽置三公,政归台阁(即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
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严复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1、相权三分,相互牵制。2、制度约束,节制君权。3、职责明确,提高效率。4、协商政务,减少失误。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①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②削减灾区赋税;③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唐初宰相多至一二十人,重大事务都由政事堂会议讨论,何以开元、天宝之际会形成李林甫、杨国忠擅权的局面?变乱制度的正是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宰相的宰相(或曰当国宰相、宰相之长),使宰相制度发生变化,终于使皇权跌落和三省制度变形,一方面皇帝不亲理朝政,另一方面又舍弃三省合议制原则,转而委用个别亲信宰相裁决政事。如委用得贤,固然无妨,一旦委用得奸,必然导致政局败坏。 ——樊树志《国史概要》
专制下的民主,集权下的分权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这些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政事堂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议政职能
探究三 赋税制度的流变——人丁到财产的过渡。
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力役 、军役、杂役等
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
汉代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力役、兵役等繁重,更赋(代役税)繁重。
百姓缴纳的赋税给国家提供资金。国家用其养兵卫国、赈灾、修建工程、支付官吏工资等维持国家运转,为百姓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依法纳税是每个国民应尽的义务
保国安民是上位者应尽的职责
春秋至唐赋税制度的变革
国家分无主地给农民——农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
征收基础:均田制征收对象:21—59岁的成年男子。征收标准:人丁征收依据:账籍制度
唐朝前期同样实行均田制
意义:减轻负担,保证时间,保障财政,促进农业。
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迭,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乃盗起兵兴,财用益绌,而租庸调税法,乃陷于败坏。 —《新唐书》
分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瓦解,
安史之乱等各种因素相互叠加
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
分析两税法实行的内容及作用?
(租庸调制)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马端临《文献通考》
两税法……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司马光《资治通鉴》
减轻农民负担和人身控制
简化税种扩大收税对象
两税本忧民,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敛索无冬春。
2006年中国废止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
公元783年,唐德宗批准推行了房屋税———税屋间架法和交易税—算除陌钱之法。此后,"月进"、"日进"等所谓"羡余"征收成为新的名目。这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两税法遭到了破坏D.安史之乱加剧了财政危机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内容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标展示•定方向,基础必备•探新知,分科考试,隋炀帝,进士科,社会中下层,文化素质,中央集权,尚书省,中书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图片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正官,中书省,租调制,均田令,论从史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学案,导研案,导练案,评定等级,士族特权,相对公平,文化素质,尚书省,品位较低,中书门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