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4节 第2讲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2 次下载
- 第3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4节 第3讲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1 次下载
- 第5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第1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2 次下载
- 第6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1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1 次下载
- 第6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2节 人口迁移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1 次下载
第4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第2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展开考点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3湖南常德模拟)湖泊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青藏高原东北部某高山封闭内流湖,有多种补给水源,湖泊海拔约5 500米。下图示意1986—2015年该湖泊面积年际变化。研究表明,相比距离不远的青海湖,该湖泊面积波动变化较大。读图,完成1~3题。
1.1986—2015年该湖泊面积年际变化反映所在流域气候最可能( )A.冷干趋向暖湿B.暖干趋向冷湿C.暖湿趋向冷干D.冷湿趋向暖干2.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推测影响该湖泊1986—2001年面积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地下水B.气温高低C.降水量D.冻土融水3.相比青海湖,该湖泊面积波动变化较大的主要原因有( )①封闭内流 ②海拔更高 ③面积更小 ④降水更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1题,该湖泊面积1986—2001年波动下降,说明气候冷干,而后2001—2015年波动上升,说明气候逐渐暖湿化,最可能反映流域气候为冷干趋向暖湿。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2题,该湖泊为多种水源补给,其中地下水补给较为稳定,A错误;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川融化增多,所以一般与气温关系不大,B错误;从材料及区域来看,该湖泊主要为冰雪融水补给和降水补给,1986—2001年湖泊面积波动减少,说明补给水量减小,2001年之前湖泊面积减小,可能原因是降水补给减少,C正确;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温一般升高,冻土融水增多,D错误。故选C。第3题,青海湖也是内流湖,①错误;该湖泊距离青海湖较近,降水差异不大,④错误;A、C、D错误;但该湖泊海拔较高,气候更加寒冷,处在冰川边缘带,且面积更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会更快,湖泊受降水和气温的变化波动会更大,②③正确,B正确。故选B。
(2023河北沧州二中模拟)为了研究不同等级道路对黄河源园区藏野驴和藏原羚两种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科研人员根据研究区内的道路网络情况,将其分为高等级公路和低等级公路,并设定了两种情景进行模拟。下表示意两种情景下藏野驴和藏原羚适宜栖息地的变化。据此完成4~5题。
情景Ⅰ:道路变量中只含高等级公路;情景Ⅱ:道路变量中只含低等级公路。
4.造成不同等级道路对藏野驴和藏原羚栖息地影响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路网密度B.路线延伸方向C.噪声级别D.交通运输方式5.针对表中反映的现象,在黄河源园区进行生态保护时应更加关注( )①藏野驴 ②藏原羚 ③二者栖息地空间非重叠区域 ④二者栖息地高度破碎化区域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第4题,由表可知,情景Ⅰ两种动物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均高于情景Ⅱ,且这两种动物在情景Ⅰ栖息地丧失的面积也较小。由材料可知情景Ⅰ只含高等级公路,情景Ⅱ只含低等级公路,所以,与高等级道路相比,低等级道路对藏野驴和藏原羚栖息地的不利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低等级道路密度大于高等级道路密度,因而道路密度越高越容易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使栖息地丧失严重,A正确;路线延伸方向、噪声级别、交通运输方式影响较小,B、C、D错误。故选A。第5题,由表可知,在两种情景中,藏原羚适宜栖息地面积都小于藏野驴,而藏原羚在两种情景中适宜栖息地丧失的面积却都大于藏野驴,说明藏原羚对道路的干扰更加敏感,需要重点关注,②正确。藏原羚与藏野驴都生长在黄河源园区,栖息地空间重叠,种群竞争强,栖息地高度破碎化不利于生物种群生存、繁衍,所以在该区域进行生态保护时应重点关注二者栖息地空间重叠区域与高度破碎化区域,④正确。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目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的覆盖情况;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是用来表示干湿状况的常用指数。下图示意秦岭南北坡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相关系数(以下简称相关系数)随海拔变化情况。据此完成6~8题。
6.秦岭北坡在海拔500米处的相关系数接近0,可能是由于该区域( )A.天然植物耐旱B.水分蒸发较弱C.土地沙化严重D.人类活动较强7.秦岭南坡的相关系数在海拔1 000~3 000米处出现下降趋势,其植被最可能( )A.由常绿阔叶林过渡为落叶阔叶林B.由落叶阔叶林过渡为干旱灌丛C.由落叶阔叶林过渡为针叶林D.由针叶林过渡为高山灌丛8.3 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相关系数保持低位波动,是因为植被生长的限制性因素转变为( )A.光照B.热量C.坡度D.土壤
解析 第6题,由题意可知,秦岭北坡500米高度处植被覆盖情况与干湿状况关系接近0,秦岭北坡是渭河平原,受人类活动影响大,城镇化水平较高,所以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相关系数接近0。故选D。第7题,由题意可知,秦岭南坡在海拔1 000~3 000米处相关系数出现下降趋势,说明植被对水分的需求量减少,针叶林对水分的需求量少;再结合秦岭山地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海拔特点,推测其植被最可能是由落叶阔叶林转变为针叶林。故选C。第8题,由题意可知,海拔3 000米以上秦岭植被生长状况与干湿状况的相关性减小,是因海拔升高,热量减少,故热量成为影响秦岭3 000米以上植被生长的限制性因素。故选B。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美国西部的大盆地内多沙漠和盐湖。大盐湖是美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末次冰期时,它曾经是一个比现在大20倍的淡水湖。冰后期变成内陆湖,最后留下的形成了现在的大盐湖、犹他湖和塞维尔湖。下图示意大盐湖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
(1)从气候变化的角度,说明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化成咸水湖的过程。
(2)如果未来气候持续变暖,推测大盆地内盐湖的变化。
(3)分析大盐湖的演化对周围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末次冰期时,气温较低,周围高山冰川广布,夏季有大量冰川融水注入湖盆。冰后期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消退,夏季湖水补给减少,加之蒸发加剧,湖水水位下降,外流通道被切断,大盐湖湖水盐度升高,演化成咸水湖。
气候持续变暖,蒸发加剧,湖泊蒸发量远大于补给量,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有些盐湖演化成盐沼,甚至完全干涸。
湖面缩小导致周围地区更加干旱,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减少,大风天数增多;湖床裸露,增加了新沙源,沙尘暴天气多发;周围区域温差增大。
解析 第(1)题,注意“气候变化”的角度限定。根据材料从“末次冰期”“冰后期”气温导致的湖泊水量收支情况两方面分析。第(2)题,抓住“变暖”,执因索果依次推理即可,但要推断出盐湖演化的结果,即“盐沼”“甚至干涸”。第(3)题,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以“大盐湖的演化”为“因”,以气候、植被、地貌、生物等要素为“果”,建立前因后果的联系。
(2023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校考二模)土壤干层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渗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层。宁夏云雾山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当地自1980年代开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复,对土壤干层产生了一定影响。下图示意云雾山放牧草地的土壤干层分布特征。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不属于云雾山黄土干层形成的自然原因的是( )A.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B.地形破碎,地表水易损失C.土质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渗至深层土壤D.植被稀疏,涵养水源能力弱,地下水埋藏浅2.下列对云雾山放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示深度范围,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加深而下降B.140厘米左右深度处土壤含水量达到最低C.图示深度范围,越靠近地表,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D.100~500厘米深度范围,随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增加
3.恢复自然植被若干年后,推测云雾山草原土壤干层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土壤干层厚度逐渐变薄B.土壤干层持水能力减弱C.土壤干层透水能力增强D.土壤干层保水能力减弱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地形破碎,地表水易损失;土质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渗至深层土壤;A、B、C均为云雾山黄土干层形成的自然原因,不符合题意。而云雾山植被稀疏,涵养水源能力弱,地下水埋藏深,原文描述错误,D符合题意。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厘米左右深度处达到最低;图中深度范围,总体上,0~100厘米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但并不是越靠近地表,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越大;100~500厘米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但随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是波动变化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3题,若干年后,天然草地逐步恢复,会增加雨水截留和水分下渗,涵养水源能力提升,当地土壤质量得到改善,持水和保水能力增强,B、C、D错误。由于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干层逐渐变薄,A正确。故选A。
(2023福建龙岩二模)土壤淋溶层的厚度和土壤淀积层的深度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下图为甲、乙、丙三地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三地湿润程度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甲>丙>乙C.乙>甲>丙D.丙>乙>甲
5.淋溶作用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下列改良措施合理的是( )A.对土壤进行夯实,减少淋溶作用B.加入大量客土,改善土壤结构C.增施化肥,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D.上下翻耕,混合淋溶层和淀积层
解析 第4题,三地的湿润程度可以由土壤的淋溶层反映,甲地淋溶层最厚,雨水淋溶作用最强,表明降水最多,乙地降水次之,丙地降水最少,所以三地湿润程度由高到低排序是甲>乙>丙,A正确,排除B、C、D。故选A。第5题,对土壤进行夯实,土壤孔隙减少,土壤中水分和空气减少,不利于作物生长,A错误;加入大量客土,耗费巨大,且淋溶作用依然存在,B错误;随意增施化肥,可能导致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且不是针对淋溶作用有效的改良,C错误;上下翻耕,混合淋溶层和淀积层,将迁移的物质重新翻耕到地表,有效改良淋溶作用带来的不利影响,D正确。故选D。
(2024湖南邵阳高三校联考)在热带地区,原始森林向农业用地转换已成为影响土壤质量的重要干扰形式。下图为北热带某山地不同海拔土壤表层(0~20 cm)和次表层(20~40 cm)有机质分布。据此完成6~7题。
6.砖红壤带表层和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小,主要是因为砖红壤带( )A.土壤利用强度大B.有机质分解慢C.植被覆盖率低D.淋溶作用强烈
7.该山地不同海拔土壤有机质分布表明( )A.高海拔地区表层水土流失严重B.次表层植被根系数量多于表层C.高海拔地区森林植被较为原始D.降水对土壤有机质分布影响小
解析 第6题,材料中提出,该山地位于热带,因此山地山麓土壤为砖红壤。山麓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大,原始森林向农业用地转换,人为翻耕促进表层和次表层土壤有机质的交换,使表层、次表层土壤有机质差异较小,A正确;有机质分解速度、植被覆盖率差异、淋溶作用等对表层、次表层土壤有机质差异影响较小,B、C、D错误。故选A。第7题,读图得出,随着海拔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因此高海拔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不严重,A错误;图中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次表层,因此表层植被根系数量多于次表层,B错误;高海拔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说明植被覆盖率较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植被较为原始,C正确;高海拔地区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说明降水对土壤有机质分布影响较大,D错误。故选C。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不同水热和地形条件下土壤发育情况不同。研究人员在青海湖某支流上游(37°25'N,100°15'E)选取一处河谷开展实地测量研究。该支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70.3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蒸发量为607.4毫米。研究人员在研究区内分别选取阳坡和阴坡各一处钻孔取样测量,图1示意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图2示意两钻孔处土壤剖面。
(1)比较阴坡与阳坡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特点的异同。
(2)判断阴坡钻孔对应的土壤剖面,并说明判断理由。
相同: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阴坡比阳坡土壤有机碳含量高;阴坡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下降的幅度小于阳坡。
乙土壤剖面。该地降水少,主要集中在夏季,且蒸发量大,阴坡气温低,蒸发量小,水分条件好,生物量大,水分下渗多,土壤剖面的腐殖质层和淋溶淀积层比阳坡厚。(或由图可知,阴坡土壤有机碳含量高,说明阴坡植被条件好,对应的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厚。)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越往地下,阴坡与阳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是越低。不同点是同一深度,阴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阳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低。离地面越近,阴坡与阳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越小,随着深度的增加,差异增大(阴坡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下降的幅度较小,阳坡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下降的幅度较大)。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地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区分阴阳坡的关键在于光照的差异。阴坡光照较弱,蒸发较少,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生物生长较好,土壤有机碳含量高,腐殖质层厚;阳坡光照条件较好,蒸发量大,土壤湿度较小,生物生长较差,土壤有机碳含量低,腐殖质层薄。由图可知,甲剖面比乙剖面腐殖质层薄,对应阳坡,乙剖面对应阴坡。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植被与土壤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植被与土壤课件,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考点一植被,考点二土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第2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课件鲁教版: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第2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课件鲁教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强基础增分策略,增素能精准突破,研专项前沿命题,第2题,思维流程第1题,第23题,考点二土壤,土壤剖面构造,技能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单元第1节生物圈与植被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课件: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单元第1节生物圈与植被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