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最新高考化学解密01 传统文化、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讲义)-【高频考点解密】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高考解密01 传统文化 物质的分类 化学用语(讲义)(原卷版).docx
    • 讲义
      高考解密01 传统文化 物质的分类 化学用语(讲义)(解析版).docx
    高考解密01  传统文化 物质的分类 化学用语(讲义)(原卷版)第1页
    高考解密01  传统文化 物质的分类 化学用语(讲义)(原卷版)第2页
    高考解密01  传统文化 物质的分类 化学用语(讲义)(原卷版)第3页
    高考解密01  传统文化 物质的分类 化学用语(讲义)(解析版)第1页
    高考解密01  传统文化 物质的分类 化学用语(讲义)(解析版)第2页
    高考解密01  传统文化 物质的分类 化学用语(讲义)(解析版)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最新高考化学解密01 传统文化、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讲义)-【高频考点解密】

    展开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化学解密01 传统文化、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讲义)-【高频考点解密】,文件包含高考解密01传统文化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讲义原卷版docx、高考解密01传统文化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用什么资料,怎样使用资料;第二,在那些核心考点上有所突破,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第三,用时多长,怎样合理分配。
    二、怎样查漏。
    第一,教师根据一轮复习的基本情况做出预判;第二,通过检测的方式了解学情。
    三、怎样补缺。
    1、指导学生针对核心考点构建本专题的知识网络,归纳本专题的基本题型和解题思路;
    2、结合学情教师要上好核心考点的讲授课;
    3、针对学生在检测或考试当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做好系统性讲评;
    4、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性训练;
    5、教育学生在对待错题上一定要做到:错题重做,区别对待,就地正法。
    6、抓好“四练”。练基本考点,练解题技巧,练解题速度,练答题规范。
    高考解密01 物质的分类 化学用语 传统文化
    考点热度 ★★★☆☆
    考点1、物质的分类
    1.(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列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属于盐的是
    A.高锰酸钾溶液B.过氧乙酸溶液C.双氧水D.医用酒精
    【解析】A.高锰酸钾溶液的有效成分为KMnO4,其在水溶液中电离出K+和,故KMnO4属于盐,A符合题意;B.过氧乙酸溶液的有效成分是CH3COOOH,在水溶液中电离出CH3COOO-和H+,即水溶液中的阳离子全部为H+,故其属于酸,不合题意;C.双氧水是由H和O组成的化合物,故其属于氧化物,C不合题意;D.医用酒精的有效成分为CH3CH2OH,其属于有机物,不属于盐,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
    【答案】A
    考点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2022·湖南·高考真题)化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石胆能化铁为铜”
    B.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
    C.科学家成功将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
    D.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跨临界直冷制冰
    【解析】A.“石胆能化铁为铜”指的是铁可以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发生了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B.工业上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二氧化碳、氨气、氯化钠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晶体经加热后分解生成碳酸钠即纯碱,发生了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C. 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D.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将水直接转化为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涉及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选D。
    【答案】D
    考点3、分散系与胶体
    3.(2017·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分散系属于悬浊液的是( )
    A.牛奶B.蔗糖溶液C.泥浆水D.氢氧化铁胶体
    【解析】A. 牛奶属于胶体,故A错误;B. 蔗糖溶液属于溶液,故B错误;C. 泥浆水属于悬浊液,故C正确;D. 氢氧化铁胶体属于胶体,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考点4、化学用语
    4.(2022·北京·高考真题)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
    A.乙炔的结构简式:
    B.顺丁烯的分子结构模型:
    C.基态原子的价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
    D.的电子式:
    【解析】A.乙炔中含有碳碳三键,其结构简式为,A项正确;B.顺丁烯中两个甲基位于双键同侧,其结构模型为,B项正确;C.基态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2,其轨道表示式为,C项错误;D.是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D项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考点5、传统文化
    5.(2021·广东·高考真题)广东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广东剪纸、粤绣、潮汕工夫茶艺和香云纱染整技艺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广东剪纸的裁剪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B.冲泡工夫茶时茶香四溢,体现了分子是运动的
    C.制作粤绣所用的植物纤维布含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染整技艺中去除丝胶所用的纯碱水溶液属于纯净物
    【解析】A.广东剪纸的裁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不涉及化学变化,A正确;B.冲泡工夫茶时茶香四溢,是因为茶水的香味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到空气中,B正确;C.制作粤绣所用的植物纤维布含有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正确;D.染整技艺中去除丝胶所用的纯碱水溶液属于混合物,D错误。故选D。
    【答案】D
    1、对点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
    2、对点命题分析
    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化学变化更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物质的组成、分类常以组合选项的形式考查物质的组成特点和常见物质的分类标准,题型为选择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辨认和再现能力,而胶体的考查通常以工农业生产中的自然现象、生活常识为命题背景,将胶体的知识渗透到某一选项中。化学用语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注重考查化学用语的正误判断和书写,预计2023年高考仍以考查学生对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识记、再现能力为主,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主要以物质组成、性质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重大科技成果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将有关物质组成、分类的概念、胶体知识融合于试题之中,基本概念与其他部分化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将会有所加强。同时以元素化合物为中心对化学用语的考查仍然是今后考查的方向。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命题角度灵活,难度较小。
    核心考点一、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4个标准”(标准不同,分类不同)
    (1)混合物与纯净物——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
    (2)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两性氧化物——是否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化合物。
    (4)溶液、浊液与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2、辨析物质分类判断中的“三大误区”
    1)混合物、纯净物判断误区
    (1)某物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的不同单质混合而成。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
    (2)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如C4H10的结构有两种,正丁烷和异丁烷,二者组成混合物。
    (3)误认为结晶水合物一定是混合物。如CuSO4·5H2O属于纯净物。
    2)氧化物判断误区
    (1)误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而且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属于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
    (2)误认为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Na2O2属于过氧化物。
    (3)误认为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就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为两性氧化物,NO、CO为不成盐氧化物。
    (4)误认为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
    (5)误认为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两性氧化物。如SiO2是酸性氧化物,但能与HF、NaOH反应。
    3)有关胶体的认识误区
    (1)胶体的电泳现象反映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有电荷,胶体与溶液一样是电中性的。
    (2)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3)有关Fe(OH)3胶体的制备误区如表所示
    (4)区分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而不是丁达尔现象。
    3.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
    (1)水煤气:CO、H2
    (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4
    (3)液化石油气:以C3H8、C4H10为主
    (4)裂解气:以乙烯、丙烯、甲烷为主
    (5)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
    (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
    (7)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是CuSO4和Ca(OH)2
    (8)肥皂: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钠
    (9)碱石灰:NaOH和CaO的混合物
    (10)铝热剂:铝粉和高熔点的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11)漂白粉: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
    核心考点二、物质的变化
    1)归类记忆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两法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中的几个误区
    (1)误认为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过程。有些物理变化过程中也有能量变化,如冰的融化过程需要吸收能量。
    (2)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3)误认为“钝化”就是不发生化学反应,其实“钝化”过程是一种化学变化过程。
    (4)误认为有新核素生成、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如16O转化为18O、NaCl溶于水都不属于化学变化。
    (5)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3O2eq \(=====,\s\up17(放电))2O3。
    (6)误认为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为物理变化,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O2转化为O3均为化学变化,并且为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7)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或硫酸铜溶液均有沉淀生成,前者为蛋白质的盐析,为物理变化;后者为蛋白质的变性,为化学变化。
    核心考点三、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1)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1~100 nm)。
    (2)胶体的物理性质:①丁达尔效应;②电泳现象;③介稳性;④聚沉等。
    (3)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
    (4)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5)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电荷。
    (6)胶体的电泳现象反映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有电荷。胶体与溶液一样是呈电中性的。
    (7)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8)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强酸(如盐酸、硫酸)时,出现的现象为先沉淀后溶解。其原因:开始时出现沉淀是由于胶体中加入了电解质发生了聚沉,后来沉淀消失是由于发生了中和反应。
    (9)把握净水剂及其作用原理
    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 nm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吸附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色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这就是胶体净水的原理。能在水中自然形成胶体,并且对水质无明显副作用的物质有KAl(SO4)2·12H2O、FeCl3·6H2O等,这样的物质被称为净水剂,其形成胶体的化学原理是Al3+、Fe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
    核心考点四、化学用语
    1、区分“四种符号”、“八种表达式”、“两种模型”
    (1)四种符号
    ①元素符号:Al、S,
    ②离子符号:Al3+、S2-、SO42-
    ③同位素符号:126C、13 6C
    ④化合价符号:Al+3、S-2
    (2)十种表达式
    ①化学式:Na2O2、NH4Cl、SiO2
    ②分子式:C2H4、NH3
    ③最简式(实验式):CH2、CH2O
    ④电子式:
    ⑤结构式:
    ⑥结构简式:CH3CH2OH
    ⑦键线式:
    ⑧原子结构示意图:
    ⑨原子(离子)电子排布式或价电子排布式:25Mn1s22s22p63s23p63d54s2或[Ar]3d54s2;25Mn2+1s22s22p63s23p63d5;25Mn价电子排布式:3d54s2
    ⑩原子的轨道表示式(电子排布图):7N:
    (3)两种模型
    ①球棍模型:
    ②比例模型:
    2、电子式书写六注意
    (1)分清化合物的类型:如H2O2的电子式为,而不是。
    (2)确认原子周围的电子数:如CO2的电子式为,而不是。
    (3)理清原子间的连接顺序:如HClO的电子式为,而不是。
    (4)不能因同种微粒而合并:如Na2S的电子式为,而不是。
    (5)不能漏掉未成键电子对:如NH3的电子式为,而不是。
    (6)区别对待阴离子及复杂阳离子:如NH4Cl的电子式为,而不是或。
    3、化学用语使用“六”注意
    (1)电子式:离子带电荷,原子团不显电性。如OH-为[eq \\al(·,·)eq \(O,\s\up11(··),\s\d4(··))eq \\al(·,·)H]-,—OH为·eq \(O,\s\up11(··),\s\d4(··))eq \\al(·,·)H。
    (2)书写化合物的电子式时要切实注意:①明确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②切勿漏掉未成键电子对;③理清原子的排列顺序,如Heq \\al(·,·)eq \(O,\s\up11(··),\s\d4(··))eq \\al(·,·)eq \(Cl,\s\up11(··),\s\d4(··))eq \\al(·,·)。
    (3)结构简式需保留官能团,如CH2CH2,不能写成CH2CH2,还要注意有机物中原子的连接情况,如
    (4)各“式”切勿张冠李戴:是名称还是化学式,是分子式还是实验式,是结构式还是结构简式,是原子结构示意图还是离子结构示意图,是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等。
    (5)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化学计量数要最简,注明反应条件并注意“↑”“↓”“”“===”“―→”符号的使用。
    (6)混淆电离方程式和水解方程式而导致错误。如HS-+H2OH3O++S2-是HS-的电离方程式,HS-+H2OH2S+OH-是HS-的水解方程式。
    核心考点五、传统文化
    1.经典史料中的化学工艺
    (1)锌的冶炼: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火法”冶炼锌:“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淀,毁罐取出,……,即倭铅也”(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泥罐中掺有煤炭)。其冶炼Zn的方程式为ZnCO3+2C=Zn+3CO↑。
    (2)青铜的冶炼:冶炼青铜的过程较复杂,大概为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在炼炉内,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取精炼铜液,弃去炼渣,即得初铜。初铜仍比较粗,需再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铸造青铜必须解决采矿、熔炼、铜、锡、铅合金成分的比例配制、熔炉和坩埚炉的制造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3)胆铜法炼铜:用胆水炼铜是中国古代冶金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发明。这种工艺是利用金属铁将胆矾溶液中的铜离子置换出来,还原为金属铜,再熔炼成锭。早在西汉时就已有人觉察到这一化学反应,《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就提到:“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
    (4)淘冶黄金:黄金都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分沙金和脉金(小金)两种。历史上的早期采金技术都是“沙里淘金”。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上》提到“丽水之中生金”。
    (5)银的冶炼:银虽有以游离状态或银金合金状态(黄银)存在于自然界的,但很少,主要以硫化矿形式存在,并多 与铅矿共生。中国大约在春秋初期才开始采集银, 东汉时期发明了以黑锡( 铅)结金银的“灰吹法”。明代著作《菽园杂记》、《天工开物》中有翔实记载。
    (6)汞的冶炼:在自然界中虽有游离态汞存在,但量很少,主要以丹砂(硫化汞) 状态存在。方士们在密闭的设备中升炼水银,先后利用过石灰石、黄矾、赤铜、黑铅、铁和炭末来促进硫化汞的分解。南宋时期发明了蒸馏水银的工艺, 设计了专用的装置,《天工开物》中也有类似记载。在中国的医药化学中还曾利用过铅汞齐、锡汞齐。唐代已开始用银锡汞齐作为补牙剂。
    (7)黄铜的冶炼:明代以前,这种合金是利用炉甘石(碳酸锌矿)和金属铜、木炭合炼而成的。这个炼制方法的记载最早见于五代末期的“日华子点庚法”,是一个炼金术的配方。
    (8)镍白铜的冶炼:镍白铜自古是中国云南的特产。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就已记载:“螳螂县因山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明代云南已大量生产似银的锌镍铜合金,含铜 40%~58%,镍7.7%~31.6%,锌25.4%~45%,称为“中国白铜”。
    (9)《新修本草》对“青矾”的描述:“本来绿色,……正如瑠璃……烧之赤色……”,“烧之赤色”指的是“煅烧”。
    (10)《徐光启手记》中记载了“造强水法”:“绿矾(FeSO4·7H2O)五斤(多少任意),硝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听用。次用铁作锅……锅下起火……取起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而锅亦坏矣。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强水用过无力……”。相当于“王水”的配制。
    (11)《吕氏春秋》中有关于青铜的记载:“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烧)之则为淖(液体)”。相当于“合金”的制备。
    (12)造纸:《天工开物》记载,竹纸制造分为六个步骤: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的竹纸制造方法为例,步骤如下:
    ①斩竹漂塘:将新砍下的嫩竹放入池塘中,浸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的青皮;②煮徨足火: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利用石灰的碱性脱脂、杀死微生物等;③舂臼:把上述处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打烂,形同泥面;④荡料入帘:将被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⑤覆帘压纸:将竹帘反过来,使湿纸落于板上。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叠积上千张湿纸后,加木板重压以挤去大部分的水;⑥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生火焙干。
    (13)烧制陶器:陶瓷釉料中主要含有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高温烧制时金属及其化合物发生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物质。
    (14)酿酒:据《礼记》记载,西周已有相当丰富的酿酒经验和完整的酿酒技术规程,其中“月令篇”叙述了负责酿酒事宜的官“大酋”在仲冬酿酒时必须监管好的 6 个环节:“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方法:先用米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称为糖化;再用酵母菌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蒸馏,得到白酒和酒糟。
    2、常考经典史籍材料归纳
    (1)《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中“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3)《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4)《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
    (5)《神农本草经》中“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里的“丹”是HgO。
    (6)《梦溪笔谈·器用》中“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的“剂钢”是指铁的合金。
    (7)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巴石主要化学成分为KAl(SO4)2·12H2O。
    (8)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蜃”的主要成分为CaO。
    (9)《咏煤炭》(明·于谦)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
    (10)《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11)《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到: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12)古代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
    (13)《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石油蒸气是指沼气,即甲烷气体。
    (14)《天工开物》记载“人贱者短褐、臬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质造物之所具也。属草木者,为臬、麻、苘、葛……”文中的“臬、麻、苘、葛”属于纤维素。
    (15)《本草纲目》中“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洗衣发面,亦去垢发面。”文中所描述之物为K2CO3。
    (16)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 HgS。
    (17)《本草纲目》如下叙述:“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有酒色、紫色、白色,莹澈与水精相似”-指玻璃。
    (18)《清嘉录》中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其中“雄黄”的主要成分是As4S4。
    (19)《集注》:“鸡屎矾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內质不变”中鸡屎矾指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
    (20)《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 844种,其中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FeSO4·7H2O。
    3.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判断
    由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1)“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
    (2)“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3)北宋《千里江山图》中的颜料来自于矿物质,并经研磨、溶解、过滤这三道工序获得,这三道工序涉及的均是物理变化。
    (4)《本草图经》中“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里的“绿矾”是 FeSO4·7H2O,描述了绿矾受热分解的现象。
    4.传统文化涉及“分离”方法的判断
    根据过程判断分离和提纯的常见方法,如蒸馏、蒸发、升华、萃取等。
    (1)“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槽入甄,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该过程涉及蒸馏操作;
    (2)《本草纲目》中记载:“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
    (3)《本草纲目》中对碱式碳酸铅制备过程有如下叙述:“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封甑缝。风炉安火四周,养一七,便扫入水缸内。依旧封养,次次如此,铅尽为度。”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
    (4)“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这种分离方法是蒸馏;
    (5)《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涉及的操作有加热、蒸发、结晶。
    (6)《泉州府志》中有:“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其原理是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糖
    (7)《本草纲目》中记载:“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文中涉及的操作为蒸馏。
    (8)《本草纲目》对轻粉(Hg2Cl2)的制法作如下记载:“用水银一两,白矾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文中涉及的操作为升华。
    (9)《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泡茶过程涉及的操作有溶解、过滤。
    (10)《物理小识》中“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该过程为汽化。
    (11)《游宦纪闻》中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气体的冷凝过程。
    (12)《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
    5.传统文化涉及化学反应原理
    (1)《天工开物》中记载:“金黄色(栌木煎水染,复用麻稿灰淋,碱水漂)……象牙色(栌木煎水薄染,或用黄土)”。涉及化学平衡的移动(栌木中的黄木素在酸性介质中呈淡黄色,而在碱性介质中呈金黄色,这是因为植物染料色素一般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具有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在不同的酸、碱性介质中能发生化学平衡的移动)。
    (2)《本草经集注》中“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硝石也”。涉及焰色反应(硝石的主要成分为硝酸钾,钾元素焰色反应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利用焰色反应来辨别“硝石”真假)。
    (3)《过江州岸,回望庐山》中“庐山山南刷铜绿”。粗铜发生电化腐蚀。
    考点一、考查物质类别的判断
    【高考解密】本考点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属于热点问题,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在选择题中主要以物质组成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重大科技成果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将有关物质组成、分类的概念与化学用语及物质结构融合于试题之中。在备考中应注意这方面的知识的积累。
    例1.(2022·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预测)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
    A.Na2OB.FeOC.NaClOD.Fe2O3
    【解析】A.Na2O能与水反应:Na2O+H2O=2NaOH,只生成碱且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Na2O为碱性氧化物,故A不符合题意;B.FeO能与盐酸反应:FeO+2HCl=FeCl2+H2O,生成盐和水且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FeO为碱性氧化物,故B不符合题意;C.NaClO为盐,不属于氧化物,故C符合题意;D.Fe2O3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生成盐和水且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Fe2O3为碱性氧化物,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
    【答案】C
    【解题指导】碱性氧化物是一类能与水作用生成碱或与酸作用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ABD选项符合碱性氧化物的定义。速解方法:Na2O、FeO、Fe2O3属于氧化物,NaClO不属于氧化物,故选C。
    【变式训练】(2022·吉林·长春十一高模拟预测)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中,正确的是
    ①胶体:碳纳米管(具有纳米尺度的直径)、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
    ②纯净物:硝酸、液氯、冰水混合物
    ③化合物:CaCl2、NaOH、HCl、HD
    ④共价晶体:金刚石、Na2O、BN、SiO2
    ⑤电解质:明矾[KAl(SO4)2•12H2O]、石膏、硫酸、纯碱
    ⑥同素异形体:C60、C70、金刚石、石墨烯
    A.②⑤⑥B.①③⑥C.①⑤⑥D.③⑤⑥
    【解析】①碳纳米管是单质,不是胶体,①错误;②硝酸、液氯、冰水混合物都是由单一组分构成的,属于纯净物,②正确;③HD是由同种元素构成的单质,③错误;④Na2O是由钠离子和氧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④错误;⑤明矾[KAl(SO4)2•12H2O]、石膏、硫酸、纯碱都属于电解质,⑤正确;⑥C60、C70、金刚石、石墨烯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⑥正确;正确是:②⑤⑥;故选A。
    【答案】A
    考点2、考查胶体的有关知识
    【高考解密】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有关胶体的考查都是零散地分散在选择题的某个选项中,准确掌握胶体有关知识就能正确解答。
    例2.(2022·黑龙江·哈尔滨七十三中高三阶段练习)微纳米材料研究所研发的纳米量级碳酸钙直径约为30nm,已取得重大突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量级碳酸钙是一种胶体
    B.若将纳米量级碳酸钙均匀分散到蒸馏水中,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C.若将纳米量级碳酸钙均匀分散到蒸馏水中,不能透过滤纸
    D.若将纳米量级碳酸钙加入稀盐酸中,不会有二氧化碳产生
    【解析】A.分散系是混合物,而纳米级碳酸钙是纯净物,不是分散系,选项A错误;B.纳米量级碳酸钙均匀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胶体,而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选项B正确;C.若将纳米量级碳酸钙均匀分散到蒸馏水中就会形成胶体,而胶体可以透过滤纸,选项C错误;D.纳米级碳酸钙仍然是碳酸钙,物质的化学成分不变,仍然能和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选项D错误;答案选B。
    【答案】B
    【解题指导】本题依据新科技涉及到的知识考查胶体知识,可根据胶体的相关知识逐一对照解答。
    【变式训练】(2022·河南信阳·二模)胶体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烟、云、雾都是气溶胶
    B.“卤水点豆腐”,指的是蛋白质胶体发生聚沉形成豆腐脑的过程
    C.纳米材料的颗粒直径在1nm-100nm的范围内,所以纳米材料是胶体
    D.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以减少空气污染,利用了胶体电泳的性质
    【解析】A.烟、云、雾的分散剂为空气,都是气溶胶,都具有胶体的性质,都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B.卤水点豆腐是蛋白质胶体在电解质的作用下,胶体发生聚沉形成豆腐脑的过程,故B正确;C.胶体是混合物,颗粒直径在1nm-100nm范围内的纳米材料是纯净物,则纳米材料不是胶体,故C错误;D.大量烟尘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气溶胶的胶粒带电荷,在直流电作用下会产生电泳,则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以减少空气污染,利用了胶体电泳的性质,故D正确;故选C。
    【答案】C
    考点3、考查物质的变化的判断
    【高考解密】 本考点主要考查物质变化的类型判断,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改变、个数不增减,原子核不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二者缺一不可。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多从化学的视角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例3.(2022·北京·人大附中三模)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反应,且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解析】A.石灰―纯碱法是向已澄清的生水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CaO)和纯碱(Na2CO3),可除去水中的永久硬度,软化水垢,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沉淀,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A选项正确;B.补铁口服液中添加维生素,属于物理变化,B选项错误;C.原油的分馏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错误;D.Fe粉、活性炭、食盐水构成原电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选项错误;答案选A。
    【答案】A
    【速解指导】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只有AD是化学变化,D是原电池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故选A。
    【变式训练】(2022·广东·一模)下列各项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锻造金箔: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
    B.湿法炼铜: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
    C.制粗盐: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也
    D.制指南针: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解析】A.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表现金属的延展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与硫酸亚铁,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依据“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可知,该过程通过蒸发水分得到固体,为蒸发结晶得到粗盐操作,只发生物理变化,故C错误;D.磁石成分为四氧化三铁,可用于制作指南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考点4、考查化学用语的规范使用
    【高考解密】化学用语经常与其他知识点相结合进行考查,重点考查化合价判断、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书写等。
    例4.(2022·浙江温州·模拟预测)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
    A.SiH4的电子式:
    B.甲酸甲酯的实验式:HCOOCH3
    C.乙烯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D.的VSEPR模型:
    【解析】A.SiH4分子中Si原子分别与每个H原子共用一对电子,电子式为,A正确;B.甲酸甲酯的实验式为CH2O,HCOOCH3为其结构简式,B错误;C.乙烯分子中C原子为sp2杂化,H-C-H键角为120°,碳碳双键中一个σ键,一个π键,C-H键为σ键,C正确;D.SO2分子中心S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有一对孤电子对,VSEPR模型为平面三角形,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B。
    【答案】B
    【速解指导】实验式是有机物的最简式,甲酸甲酯的分子式为C2H4O2,故最简式为CH2O,故选B。
    【变式训练】(2022·广东佛山·一模)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的电子式:B.的结构式:O=C=O
    C.的空间填充模型:D.乙醛的结构简式:
    【解析】A.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故A错误;B.分子中含有2个碳氧双键,结构式为O=C=O,故B正确;C.的球棍模型为,故C错误;D.乙醛的结构简式为,故D错误;选B。
    【答案】B
    考点5、考查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
    【高考解密】传统文化中涉及的化学知识丰富多彩,在古代书籍中记载了许多有关化学的知识。对传统文化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考查学生对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信息的提取与联系能力,是合格高中毕业生应有的化学学科素养,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根据所给文本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正确解读,转化为化学学科中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离与提纯方法、反应类型及反应原理等熟悉的教材知识。
    例5.(2022·广东·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模拟预测)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该过程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发结晶
    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青蒿素的提取过程涉及化学变化
    C.“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该过程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该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A.“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指将水蒸发得到盐,该过程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发结晶,正确;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句中体现的对青蒿素的提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蒸烧的实验方法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控制温度使乙酸与乙醇分离,错误;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中涉及石蜡的燃烧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错误;故选A。
    【答案】A
    【解题指导】解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变式训练】(2022·湖北·天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模拟预测)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对文献记载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A.苏轼的《石炭•并引》中“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涉及化学变化
    B.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硫”指的是硫黄,“硝”指的是硝酸钾
    C.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矾”指的是FeSO4•7H2O
    D.葛洪所著《抱朴子》中“丹砂( 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是可逆反应
    【解析】A.“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涉及碳和H2O反应生成CO和氢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A正确;B.“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中“硫”指的是硫黄,“硝”指的是硝酸钾,B正确;C. “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矾”指的是绿色的FeSO4•7H2O,属于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火烧之后会转化为红色的氧化铁,C正确;D.《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两个反应的条件不同,不属于互为可逆反应,D错误;答案选D。
    【答案】D制备误区
    操作
    误区1
    将FeCl3饱和溶液逐滴加入到沸腾的稀NaOH溶液中
    误区2
    将FeCl3饱和溶液逐滴加入到沸腾的自来水中
    误区3
    将Fe(OH)3固体溶解在沸腾的蒸馏水中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色
    焰色反应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
    五解
    潮解
    分解、裂解、水解、电解
    十四化
    熔化、汽化、液化、酸化
    氧化、氢化、水化、钝化、皂化、炭
    化、催化、酯化、硝化、裂化
    从宏观上判断
    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反之为物理变化
    从微观上判断
    有旧化学键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形成的是化学变化;只有化学键断裂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的熔化
    A.石灰纯碱法除水垢
    B.补铁口服液中添加维生素
    C.工业上原油的分馏
    D.生活中用“暖宝宝”取暖

    相关学案

    最新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39 化学平衡的移动: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39 化学平衡的移动,共3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化学平衡的移动,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化学平衡图象题的解题方法,等效平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37 化学反应速率: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37 化学反应速率,共2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化学反应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应速率图象及其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34 化学电源: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34 化学电源,共2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