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下册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案配套ppt课件
展开1.利用三角形全等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构造全等三角 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间接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 当两点间的距离难以测量或无法直接测量时,可以想办法构 造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把难以测量或无 法直接测量的距离转化为容易测量的距离.2.构造全等三角形的依据:SAS,ASA,AAS,SSS.
知识点1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能到达的两测点的距离
1.(母题:教材P109习题T1)如图,为了测量出A,B两点之间 的距离,在地面上找到一点C,连接BC,AC,使∠ACB= 90°,然后在BC的延长线上确定点D,使CD=BC,那么只 要测量出AD的长度也就得到了A,B两点之间的距离,这 样测量的依据是( B )
因为AC⊥BD,所以∠ACB=∠ACD=90°.在△ACB和△ACD中,AC=AC,∠ACB=∠ACD,CB=CD,所以 △ACB≌△ACD(SAS).所以AB=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母题:教材P108想一想)如图,A,B在一水池两侧,若BE =DE,∠B=∠D=90°,CD=10 m,则水池长AB为 ( B )
所以△ABE≌△CDE(ASA),
所以AB=CD=10 m.
知识点2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不能完全到达的两测点的距离3.[2023·长春 母题·教材P109习题T2]如图,工人师傅设计了 一种测零件内径AB的卡钳,卡钳交叉点O为AA',BB'的中 点,只要量出A'B'的长度,就可以知道该零件内径AB的长 度.依据的数学基本事实是( A )
4.如图,某校学生为测量B点到河对面的目标A之间的距离, 他们在B点同侧选择了一点C,测得∠ABC=70°,∠ACB =40°,然后在M处立了标杆,使∠CBM=70°,那么他们 还应做什么才能测得A,B之间的距离?( D )
由题意知,∠ABC=∠CBM,BC为公共边,选项D符合 “ASA”判定条件.
5.如图,有两个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 向的长度DF相等,左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AB与右边滑 梯的高度DE相等,测得BC=2.5 m,则EF= .
由题意得AC=DF,AB=DE.又因为∠BAC=∠EDF,所以△BAC≌△EDF(SAS).所以EF=BC=2.5 m.
易错点 混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导致判定依据不正确6.如图是由两根钢丝固定的高压电线杆,按要求当两根钢丝 与电线杆的夹角相同时,固定效果最好.现已知两根钢丝触 地点到电线杆的距离相等,那么请你判断图中两根钢丝的 固定效果是否最好,并说明理由.(电线杆的粗细忽略不计)
思维发散练1 利用“SAS”构造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7.(母题:教材P108想一想)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 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 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 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 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请结合解题过程, 完成本题的说明.
思维发散练2 利用“ASA”构造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8.[情境题 生活应用]如图,小刚站在河边的点A处,在河的 对面(小刚的正北方向)的点B处有一电线塔,他想知道电线 塔离他有多远,于是他向正西方向走了30步到达一棵树点 C处,接着再向前走了30步到达点D处,然后他左转90°直 行,当小刚看到电线塔、树与自己现处的位置E在一条直 线上时,他共走了140步.
(1)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解】所画示意图如图所示.
(2)如果小刚一步大约50 cm,估计小刚在点A处时他与电线 塔的距离,并说明理由.
命题新趋势1 利用全等三角形设计测量不能完全到达的两 测点间距离的方案9.[新考法 构造全等三角形法]如图,某市新开发了一个旅游 景点,湖心有一个小岛C,现需要在湖心小岛C上修建一个 度假村,因此要测量景点A,B与C的距离.设计人员拟出下 列方案:画出∠BAM=∠CAB,∠ABN=∠ABC,射线 AM与射线BN交于点D,于是只需量出AD,BD的长,就知道AC,BC的长.这个方法可行吗?根据是什么?你还能设计出其他方案吗?
根据“ASA”可得△ABC≌△ABD,则AC=AD,BC= BD.能设计出其他方案,如:过B作BN∥AC,过点A作 AM∥BC,AM,BN交于点D,只需量出AD,BD的长,就 知道BC,AC的长.(答案不唯一)
命题新趋势2 利用全等三角形设计测量能到达的两测点间 距离的方案10.[新考法 构造全等三角形法]某校七年级同学到野外活 动,为测量一池塘两端A,B的距离,甲、乙两名同学分 别设计如下两种方案:
甲:如图①,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直接到达A,B的点 C,再连接AC,BC,并分别延长AC至点D,延长BC 至点E,使DC=AC,EC=BC,最后测出DE的长就 是A,B的距离.
乙:如图②,过点B作BD⊥AB,在AB的延长线上取 一点C,使∠BDC=∠BDA,这时测出BC的长就是 A,B的距离.
【解】两名同学所设计的方案可行.
理由:两名同学作出的都是全等三角形,甲同学利用的是 “边角边”,乙同学利用的是“角边角”,都是根据全等 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测量的,所以都是可行的.
以上两名同学所设计的方案可行吗?为什么?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a href="/sx/tb_c999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课内容课件ppt</a>,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习题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 三角形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a href="/sx/tb_c999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四章 三角形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案配套ppt课件</a>,共24页。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 三角形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a href="/sx/tb_c999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四章 三角形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背景图课件ppt</a>,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所以BCCD,归纳总结,方案一,方案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