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第九单元课题2教案+练习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426530/0-170928765258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第九单元课题2教案+练习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426530/0-17092876526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第九单元课题2教案+练习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426530/0-17092876526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2 溶解度教案
展开设计说明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饱和溶液。通过实验【实验9-5】和【实验9-6】讨论、探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结合实验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然后,结合【实验9-6】中硝酸钾晶体的析出,引出结晶现象。同时,以海水晒盐为例,说明蒸发溶剂也是一种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最后,可以结合【实验9-5】和【实验9-6】及海水晒盐的实例,总结出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
第二部分,溶解度。在这一部分知识中,首先结合【实验9-5】和【实验9-6】,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从而引出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绘制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最后,简单介绍气体的溶解度,可以结合有关汽水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
本课题中概念较多,前后知识的逻辑性很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引导,加强点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3.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4.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实验中获取的信息,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建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以及溶解度的概念。
2.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以及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教具、学具
1.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等。
2.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等。
3.药品:NaCl固体、KNO3固体、蒸馏水等。
授课时数
2课时
第2课时 溶解度
教学过程
回顾思考
1. 叫做饱和溶液。 叫做不饱和溶液。
答案: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通过 、 可以变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通过 、 、 可以变为饱和溶液。
答案:增加溶剂 升高温度 增加溶质 降低温度 减少溶剂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在溶液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强弱。
讲授新课
二、溶解度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这种溶解的限度我们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讨论】在下列三种情况下能否定量地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大小?
1.向盛有20 ℃和40 ℃等量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2.在20 ℃时,向50 g水中加入氯化钠,100 g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3.向100 g 20 ℃水中加入氯化钠至饱和,100 g 20 ℃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归纳总结】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物质溶解的限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教师点拨】固体溶解度的四大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②标准:100 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为g
【学生练习】1. 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其含义是什么?
答案:20 ℃时,100 g水中溶解36 g NaCl刚好形成饱和溶液或20 ℃时,
100 g水中最多溶解36 g NaCl 或20 ℃时,要完全溶解36 g NaCl最少需要100 g水。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1)20 ℃时,36 g NaCl能溶解在100 g水中,所以说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
答案:不正确;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
(2)36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说NaCl的溶解度为36 g。
答案:不正确;没有说明温度。
(3)20 ℃时,18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说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 g。
答案:不正确;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
(4)20 ℃时,36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说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答案:不正确;没有说明单位,应该说: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
【教师提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
阅读课本资料卡片——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教师点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
溶解度/g
溶解性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教师讲解】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看下表。
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
解
度
/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51.1
54.0
56.7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71.3
7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教师点拨】用列表的方法表示溶解度并不是很直观,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种表示方法。
【学生探究】溶解度曲线
1.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上表所提供的数据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和85 ℃时的溶解度。
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4.根据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能得到什么不同信息?
【归纳总结】2.25 ℃时NaCl的溶解度约为36.2 g,KCl的溶解度约为
35.7 g,NH4Cl的溶解度约为39.2 g,KNO3的溶解度约为36.2 g。
85 ℃时NaCl的溶解度约为38.6 g,KCl的溶解度约为52.6 g,NH4Cl的溶解度约为68.9 g,KNO3的溶解度约为190 g。
3.可得到以下信息:(1)曲线与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时有相同的溶解度。
如68 ℃时NaNO3与KNO3溶解度相同,都是134 g。
(2)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4.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教师点拨】我们可以从溶解度曲线上得知:
(1)不同物质在各温度时的溶解度。
(2)曲线与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时有相同的溶解度。
(3)能很快地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某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
(4)曲线的走向表示该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
(5)在溶解度曲线上的点都表示恰好饱和的溶液;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则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则表示未溶解的溶质与饱和溶液共存的混合物或过饱和溶液。
【教师提问】学习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后,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教师讲解】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该气体的压强为l01 kPa和一定温度时,该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因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①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②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学生讨论】1.打开汽水(或某些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答案:压强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答案:温度
【教师提问】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准备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夏天温度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小,水中溶解的氧气少,鱼儿都到水面呼吸,所以出现“浮头”现象。可以向鱼塘的水中人工增氧。
【多媒体展示】教师播放图片《鱼塘增氧方法》。
(插入图片《鱼塘增氧方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了解了表示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方法,知道了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同时还学习了气体物质溶解度以及影响因素,并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当堂达标
1. 关于溶解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解度能够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
B.温度升高,固体的溶解度不一定都增大
C.溶解度能够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
D.某物质的溶解性为难溶,则物质的溶解度为0
答案: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0 ℃时20 g某物质溶解在100 g水里形成溶液,则20 ℃时某物质的溶解度是20 g
B. 20 ℃时20 g某物质溶于水制成饱和溶液,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 g
C. 20 g某物质在100 g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D. 20 ℃时,100 g水里最多只能溶解20 g某物质,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答案:D
3.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小
B. 15 ℃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 30 ℃时,乙的溶解度为30 g
D.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答案:B
4.图表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根据所给图表(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
40 ℃
20 ℃
40 ℃
水
109 g
129 g
21.8 g
49 g
酒精
17.3 g
40 g
不溶
不溶
A.上述图像表示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B. 20 ℃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
C. 40 ℃时,若将50 g NaOH分别投入到100 g水和100 g 酒精中,都能形成饱和溶液
D. 40 ℃时,将适量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答案:B
5.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仅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生产汽水时,需要使更多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则生产汽水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
A.高温高压 B.高温低压 C.低温高压 D.低温低压
答案:C
板书设计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第2课时 溶解度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曲线:
(1)含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作用:可以看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或变化不大。
3.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因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①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②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教学设计,文件包含第9单元课题2第2课时DOC、第9单元课题2第1课时DOC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问题与讨论,播放视频,归纳与总结,总结与交流,交流讨论,学生练习,知识应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