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二 烛之武退秦师获奖ppt课件
展开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说服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说理语言,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品味文本之美。文化传承与理解: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丘明,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
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1、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2、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氾南( ) 佚之狐( ) 无能为也矣( ) 不知( ) 共其乏困( ) 若不阙秦( ) 夫晋 ( ) 秦伯说( ) 夜缒而出(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使杞子、逢孙戍之( ) ( )
烛之武:人物,是郑国大夫。退:(动词使动用法,使退)秦师:秦国的军队。 这篇文章讲的是郑国老臣烛之武运用自己的外交才能使秦国退兵的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贰:从属二主(如逆子贰臣)
【交代故事背景】秦晋围郑
【思考】:1.秦晋联合围郑的理由是什么?2.你从课文的叙述里读出了哪些隐藏的信息?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寥寥25字隐含的信息:①写出形势紧迫: “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郑国危在旦夕——兵临城下,形势严峻;②写出围郑原因: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③写出驻军位置: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犹:尚且 无能:没有能力
而:连词表转折, 却
【故事发展】烛之武临危受命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2.烛之武为什么要先“辞”后“许”?
烛之武先托言请辞,流露出对自己年轻时未被重用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救国安危,晓之以理。烛之武最终的“许之”,更突出其顾全大局,忠贞爱国的品质。
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ǔ)正” 。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对方(秦穆公)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封:疆界;使……成为边境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夜缒而出越国以鄙远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朝济而夕设版焉夫晋,何厌之有?
(名词的意动,把…作为边邑)
(名作状,在晚上,当晚)
(名作状,在东(西)边)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到黄昏)
(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有何厌”, 宾语前置句)
(使动用法,使……灭亡)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本文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军。你觉得烛之武是如何利用这短短125字劝退秦兵的?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若 亡郑……君之薄也。”③“若舍郑……君亦无所害。”
以退为进,示弱臣服,消除敌意。
亡郑有益于晋,无益于秦。
本文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军。你觉得烛之武是如何利用这短短125字劝退秦兵的?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何厌之有?”⑤“既东封郑……唯君图之。”
晋伯无信,不可共事。挑拨离间,拉拢秦君。
通过分析文本,你觉得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强在哪里?
讲究语言艺术。以退为进,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语,反而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秦国分析利弊,消除秦君戒心,获取其好感。虽无一句为郑,却句句关乎郑国兴亡。善于利用矛盾。引史为证,利用秦晋九日矛盾,引起秦君思索与晋伯合作的可信度;预言未来,猜测晋国贪得无厌,日后必定“阙秦”,是秦君对晋伯心存戒备。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婉商语气副词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是意图长远,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晋侯“亦去之”的理由是什么?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阅读全文,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退兵的理由?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的仁义,当粗就不会发兵攻打郑国。“不知”才是实质,“知”同“智”,是对现实进行冷静分析,权衡利弊的结果。“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是一个“利”起作用。
如何从“志士”“勇士”“辩士”这几个方面对烛之武的形象进行分析?
烛之武的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肯定,“若使烛之武退秦师,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任用,他的满腹牢骚和委屈溢于言表,以至于“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在郑伯的一番诚意劝说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的分析之下,最终感动了他,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国。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这种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烛之武到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掉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的实力。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以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又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最终说服秦伯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充分展示了他“辩士”的形象。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如: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为下文的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二单元二 烛之武退秦师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175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二单元二 烛之武退秦师示范课ppt课件</a>,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左传·僖公三十年》,《左氏春秋》,编年体,左丘明,背景链接,写作背景,烛之武退秦师,生字学习,课文释义,通假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灯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08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灯完美版课件ppt</a>,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乐观向上,坚韧不拔,善良正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17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优秀课件ppt</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史记》,学习目标,知人论世,诵读感知,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献璧取璧,第10段廷斥秦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