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6)教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399401/0-17089179086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6)教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399401/0-170891790864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教案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教版下册第6章第1节的内容,溶液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分散体系,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初中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化学变化许多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对溶液的学习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下一章酸、碱、盐提供知识基础,因此,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安排一章专门讨论溶液的组成、性质和溶解现象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先前的学习已经认识了气体(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固体(如常见的金属)、液体(如水),溶液作为更复杂的化学物质,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实验探究活动),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获得结论。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能通过实验,探究水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物质溶液时伴随的能量变化及溶液的性质。
【教学流程】
情境引入----实验激趣----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溶液性质分析-----总结提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总结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分子或离子
溶解
形成
热量变化
性质
溶液
附学案如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引入
实物展示:可乐、矿泉水、牛奶、生理盐水,这些液体是溶液吗?
思考、回答问题。
以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引入,让学生在问题中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过渡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那么物质溶解的过程中是否伴随一些奇妙的变化呢?
演示
实验
操作:向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烧杯底部放置滴有蒸馏水的玻璃片,向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固体,搅拌。
观察实验现象,玻璃片被粘住,烧杯底部已经结冰。得出结论,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降温。
通过奇妙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溶解时热量变化的欲望。
过渡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实验,探究硝酸铵、氯化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是否有热量变化?
合作
探究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引导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1
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分别溶于水时的热量变化。
任务2
小组内交流实验方案并且对设计的方案进行完善,书写于白板上。小组间互相评价并展示白板。教师点评。
任务3
小组合作,与书上的实验方案进行比较,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
任务1
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
任务2
各个小组交流完善实验方案,书写白板。小组间互相评价,方案较好的小组到讲台上展示白板。
任务3
组内成员配合,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填写表格。
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完善与评价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实验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图片
展示
投影:生活中利用化学原理制作的化学冰袋的图片。
看图,感受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冰袋用于医疗、食品保鲜。
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化学源于生活。
过渡
物质溶解形成溶液,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溶液的性质会不会发生改变呢?我们继续探究。
观察
思考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演示实验:分别测量蒸馏水、食盐水、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和蔗糖溶液的导电性。
投影动画:食盐水导电,蔗糖水不导电的原理。
观察实验现象,以食盐水、蔗糖水的溶解过程为例,分析原因。
通过实验现象及动画展示,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导电,以分子形式存在的不导电。
思考:做水的电解实验时,为什么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溶液是否导电的本质原理。
反馈
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总结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课堂
检测
引导学生练习,完成课堂检测。
学生完成练习。
通过当堂检测及时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 题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实验知道物质溶解时伴随能量变化。
2、能通过实验认识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教 学
重、难点
物质溶液时伴随的能量变化及溶液的性质。
教学过程
知识
回顾
1、下列属于溶液的有 。
①可乐 ②生理盐水 ③矿泉水 ④蒸馏水 ⑤牛奶
2、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有① ② ③ 。
自助一
一、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任务1: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分别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无热量变化。
生助一
任务2:小组内交流实验方案并且对各自设计的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完善,将本组的最终实验方案书写于白板上。
任务3:小组合作,将本组的实验方案与书上的方案进行比较,
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
【内容】课本P6 “活动与探究”
【要求】组内同学分工明确,共同合作完成实验,将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实验操作
初始水温
溶解后溶液温度
a
硝酸铵(NH4NO3)固体溶于水
b
食盐(NaCl)固体溶于水
c
NaOH固体溶于水
【小结】 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会升高;
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会降低。
自助二
二、溶液的导电性
【内容】课本7-8页“观察与思考”
【要求】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完成下表。
测试物质
是否导电
溶液中的微粒
a
蒸馏水
b
食盐水(NaCl)
c
蔗糖溶液
d
稀硫酸(H2SO4)
e
氢氧化钠溶液(NaOH)
生助二
2、有些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 ;
有些溶液不导电的原因是 。
3、做水的电解实验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 助
总结归纳
当 堂 检 测
竞助
1、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明显降低。这种物质可能是 (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蔗糖
2、向右图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左端的红墨水液面降低,
则加入的物质是( )
A.氢氧化钠固体 B.蔗糖
C.硝酸铵 D.食盐
3、下列物质能够导电的是 ( )
A.蔗糖溶液 B.蒸馏水 C.稀硫酸 D.食盐固体
4、大量实验表明,固体物质溶于水,使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下列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 )
①寒冷的冬天,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处散些盐,使冰雪很快融化
②炎热的夏季,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加入硝酸铵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的温度就会降低
③高山上气压低,鸡蛋不易煮熟,向水中加些食盐,可以使鸡蛋煮熟
④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5、小华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药品时,发现一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老师告知该药品是NaOH、CuSO4、NaCl、CaCO3。中的一种。小华思考片刻后,认为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水中就能确定其成分,她的理由是:
⑴若不溶于水,则是 ;
⑵若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则是 ;
⑶若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则是 ;
⑷若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则是 。
6、实验室中有氯化钠溶液和蒸馏水各一杯,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将它们区分开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过程,课堂反馈练习,课后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教版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设计,文件包含专题一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同步练习教师版2023-2024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docx、专题一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同步练习学生版2023-2024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