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卷(含答案)

    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卷(含答案)第1页
    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卷(含答案)第2页
    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科普阅读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了“双碳”目标,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平衡)。下列叙述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使用一次性碗筷,树立健康意识B.节假日用电子烟花,增加喜庆气氛
    C.积极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2.下列试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过滤泥水B.塞紧橡皮塞
    C.检查气密性D.熄灭酒精灯
    3.化学物质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下列物质有关应用错误的是( )
    A.金刚石:切割玻璃B.明矾:净水
    C.干冰:人工降雨D.肥皂水:降低水的硬度
    4.下列含氮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排列的是( )






    A.①③⑤⑥④②B.⑥④③⑤①②C.②④①③⑤⑥D.②⑤③①④⑥
    5.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进行明火试验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D.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6.“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以下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的循环B.氧循环只有物质燃烧这个途径
    C.碳中和就是不能排放二氧化碳D.为了实现碳中和,最主要是开发新能源
    7.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A.物质总质量B.元素质量C.原子数目D.分子种类
    8.汽油是混合物,没有明确的化学式。里面辛烷(化学式)非常重要,车用汽油的抗爆性用辛烷值表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辛烷分子含有8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
    B.辛烷分子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8:9
    C.辛烷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D.辛烷分子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不等
    9.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加热分解氧化汞B.生石灰遇水放热
    C.硫在氧气中燃烧D.白磷自燃
    10.关于电解水的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该实验可以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C.实验中试管1产生5mL气体,同时试管2产生10mL气体
    D.试管1中的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11.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除去装修残留的甲醛,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丙为B.反应中只涉及一种氧化物
    C.参加反应的甲、丁分子个数为2:3D.反应后催化剂质量变大
    12.高铁酸钾可用于净水,也可用作电池的电极材料,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反应①中,只有氯元素化合价改变
    B.反应①中,可得到纯净的氯气
    C.反应②中x=10,y=6
    D.上述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
    13.在一密闭容器里放入四种物质,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数据如下: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未测值为3gB.丙一定是催化剂
    C.乙全部发生了反应D.甲与乙反应的质量比为14:3
    14.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A.AB.BC.CD.D
    15.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丁是生成物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
    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二、填空题
    16.回答与含碳物质有关的问题。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原因是_______;
    (2)用墨汁书写的古代字画能保存至今,体现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_______;
    (3)和都是碳元素的氧化物,化学性质完全不同,原因是它们的_______;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写出甲烷燃烧反应方程式_______。
    17.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填字母序号),该装置有一不足之处,应怎样改进_______;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3)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三、科普阅读题
    18.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饮茶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茶叶中含有一类叫茶多酚的物质。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并不是一种物质,因此常称为多酚类。
    茶多酚为淡黄色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粉状固体或结晶,易溶于水、乙醇,在空气中易氧化变色,略有吸水性。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
    如图1,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可采用下列办法:
    不同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不同,人们常利用茶多酚能与亚铁离子反应形成紫蓝色物质,依据溶液颜色的深浅与茶多酚含量成正比的原理,测定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图2和图3为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茶叶中茶多酚含量。
    酚类物质一般都是生长在最新鲜的叶子上,茶叶越鲜嫩,茶多酚含量越高,随着茶叶生长和变老,茶多酚含量会降低。A类绿茶所选用的原料一般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芽的含量高,它们是茶叶中最鲜嫩的部分,生长周期短,最接近阳光能够充分与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又具有顶端优势,叶内能合成较多的酚类物质。B类绿茶以一芽二三叶为主,C类绿茶所用的原料是生长周期更长的叶子,芽少且瘦薄。如图4所示。
    研究表明,茶多酚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茶多酚能够抗衰老、抗辐射、抗菌杀菌等。茶多酚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能与重金属形成沉淀,有利于减轻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茶多酚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
    (2)提取茶多酚的过程中。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
    (3)由图2和图3可知。茶多酚含量最高的茶叶是_______;依据文中内容解释其中茶多酚含量较高的原因是_______。
    (4)下列关于茶多酚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用热水泡茶会降低茶多酚含量
    B.茶多酚可与氧气、亚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
    C.新鲜茶叶中茶多酚含量较高
    D.多喝绿茶有利于减少重金属的毒害作用
    四、实验题
    1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进行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完成下列实验记录。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相等;猜想二:不相等。
    【实验与探究】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同学分别称量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思与评价】
    (1)第二小组同学所做的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第一小组同学所做的实验中,若使用的红磷量不足,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3)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第二小组的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请你帮助他们分析其原因:_______。
    (4)对比两个小组同学的实验,同学们认识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如果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实验应_______。
    【拓展延伸】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守恒”。除质量守恒外,下列选项中在化学反应前后“守恒”的还有_______(填字母)。
    A.分子种类B.原子种类C.原子数目
    D.原子质量E.元素种类F.分子数目
    20.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氧化铜与炭粉的反应实验,并对生成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a.溶液能吸收;b.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对生成气体的成分作如下猜想:
    ①只有二氧化碳。
    ②_______。
    ③只有一氧化碳。
    写出猜想①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装置A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装置B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
    (3)如果观察到装置B、D、E中都有明显的变化发生,说明猜想_______成立。
    (4)小组分析讨论后认为:可能是反应生成的和过量木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5)当装置B中不再有气泡冒出时,反应停止,待A装置中玻璃管冷却后倒出固体残留物,其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_______。
    21.某兴趣小组在学习了的有关知识后,开展了如下探究。
    【活动一】探究的性质
    小组同学设计了图1所示装置探究的性质,a、d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b、c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缓慢通入干燥的一段时间。
    (1)观察到_______的现象,说明能与水反应。
    (2)观察到d比a先变红的现象,说明_______。
    (3)取出已变红的棉球,然后用酒精灯微热,能观察到棉球又变成紫色,原因是_______。
    【活动二】探究的制取原理
    小组同学对三组药品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记录如下表。
    (4)①从制取和收集的角度分析,一般选择第Ⅰ组药品,该组药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不选择第Ⅲ组药品的原因是_______。
    ②木炭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也会生成,实验室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利用此方法收集一瓶较纯净的。
    【活动三】探究的收集方法
    【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溶液能与反应,能有效吸收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对于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兴趣小组甲同学认为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乙同学认为还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
    【进行实验】步骤Ⅰ:小组同学利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以锥形瓶作收集装置,并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收集。
    方法一:当反应装置开始产生15s后,用排水法收集备用。
    方法二:当反应装置开始产生15s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备用。
    方法三:当反应装置开始产生15s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锥形瓶口,待木条熄灭(视收集满)立即盖上玻璃片备用。
    步骤Ⅱ:将一定浓度的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以上锥形瓶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瓶内压强变化情况如图3,用传感器测得瓶内的纯度如下表。
    (5)①根据数据可知_______(选填“甲”或“乙”)同学的说法错误。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用燃着的木条检验集满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
    ③结合图3和表中数据分析,除了上述结论外,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写一条即可)。
    五、计算题
    22.生活中存在许多有趣的现象,如水滴到红热的铁板上,水溜一下就没了,而水滴到之处却留下了黑色斑点。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室中若用144g水蒸气与铁恰好完全反应,求:
    (1)需要消耗铁的质量。
    (2)生成氢气的质量。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使用一次性筷子,会加大树木砍伐,不利于碳吸收,不符合这一主题;
    B、节假日用电子烟花,增加喜庆气氛,可以减少烟花产生的有害气体,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符合这一主题;
    C、积极植树造林可以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改善空气质量,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符合这一主题;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这一主题。
    故选:A。
    2.答案:C
    解析: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操作错误,缺少玻璃棒引流,故图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内塞紧橡皮塞时,可把橡皮塞先用水湿润,然后一手拿试管,一手慢慢塞入,不要将试管放在桌面上,故图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3.答案:D
    解析: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质,所以金刚石可以用来切割玻璃,故A应用正确,不符合题意;
    B、明矾溶于水后形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作用,可以将水中悬浮杂质聚集在一起而沉降,故可用做净水剂,故B应用正确,不符合题意;
    C、干冰易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故C应用正确,不符合题意;
    D、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产生较少泡沫的是硬水,故肥皂水可以鉴别软水和硬水,但是肥皂水不能降低水的硬度,煮沸和蒸馏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故D应用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D
    解析:①氧元素显-2价,设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0,则x=+2价。
    ②氢元素显+1价,设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1)×3=0,则y=-3价。
    ③氧元素显-2价,设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z+(-2)=0,则z=+1价。
    ④氧元素显-2价,设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w,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w+(-2)×2=0,则w=+4价。
    ⑤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因此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⑥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m,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m+(-2)×3=0,则m=+5价。
    因此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排列的为②⑤③①④⑥。
    故选:D。
    5.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质。只要大气中原本有的物质,并且大量存在的都不是污染物,故A不正确;
    B、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为防止发生危险,久未开启的菜窖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进行明火试验,故B正确;
    C、一氧化碳在点燃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所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故C正确;
    D、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阻止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使人中毒,故D正确。
    故选:A。
    6.答案:D
    解析: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不是指二氧化碳的循环,故A错误;
    B、氧循环有物质燃烧、缓慢氧化,呼吸等途径,故B错误;
    C、碳中和不是不能排放二氧化碳,是碳排放与碳治理达到一个平衡,故C错误;
    D、为了实现碳中和,最主要是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达到碳中和,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D
    解析:A、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一定不变;
    B、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一定不变;
    C、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一定不变;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故选:D。
    8.答案:D
    解析:A.由辛烷的化学式可知,一个辛烷分子中含有8个碳原子和18个氢原子,故错误;
    B.由辛烷的化学式可知,辛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18)=16:3,故错误;
    C.辛烷是由分子构成的,辛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D.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辛烷分子中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不相等,故正确。
    故选:D。
    9.答案:B
    解析:A、该化学方程式氧气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B、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C、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D、白磷自燃,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该选项不正确。
    B、该实验可以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该选项正确。
    C、实验中试管1产生5mL气体(氢气),同时试管2产生2.5mL气体(氧气),该选项不正确。
    D、试管1中的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据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丙为二氧化碳,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
    A、由上述分析可知,物质丙为,该选项正确;
    B、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物质的组成可知,反应中只涉及、两种氧化物,该选项不正确;
    C、由方程式意义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丁分子个数为1:1,该选项不正确。
    D、由催化剂的特点可知,反应后催化剂质量不变,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A、①中锰元素反应前为+4价,反应后为+2价,氧元素反应前为-2价,反应后为-2价,氢元素反应前为+1价,反应后为+1价,氯元素反应前为-1价,反应后为0价,所以反应前后氧元素和氢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锰元素和氯元素发生改变,选项A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氯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选项B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含有10个钾原子,x则为10,此时反应前含有16个氢原子,则此时y为8,选项C错误;
    D、反应①和②不是反应物相互组分,不属于复分解反应,也不是一变多或多变一的反应,不属于化合或者分解反应,也不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因此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选项D正确;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未测值=(26+16+1+6)g-(12-1-23)g=13g,故错误。
    B、丙物质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因此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故错误。
    C、反应后乙剩余的质量为13g,没有全部发生反应,故错误。
    D、该反应中,甲与乙反应的质量比为(26-12)g:(16-13)g=14:3,故正确。
    故选:D。
    14.答案:C
    解析:A、明矾不能区分硬水和软水,该选项不正确。
    B、氢气燃烧生成水,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都产生水,不能区分两种物质,该选项不正确。
    C、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选项正确。
    D、锌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铁,除去了原物质氯化亚铁,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15.答案:D
    解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图中信息可知:反应后丁质量增加了8g-1g=7克,是生成物;乙质量减少了4g-2g=2克,是反应物;丙质量不变,可能做催化剂;甲质量减少了6g-1g=5g,所以甲是反应物,故反应物是甲和乙,生成物是丁,是化合反应.反应中甲、丁的质量比5g:7g=5:7;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7。
    A、反应后甲和乙质量减小,都是反应物,丁质量增大,是生成物,该反应是化合反应,该选项正确;
    B、丙质量不变,可能做催化剂,该选项正确;
    C、反应中甲、丁的质量比5g:7g=5:7,该选项正确;
    D、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7,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D。
    16.答案:(1)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稳定
    (3)分子构成不同
    (4)
    解析:(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物理性质不同,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虽年久仍不变色,原因是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3)和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性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4)甲烷()燃烧生成水和,反应方程式为;
    答案为:(1)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稳定;(3)分子构成不同;(4)。
    17.答案:(1)长颈漏斗;添加液体药品
    (2)A;不足之处是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改进方法是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D
    (3)B
    解析:(1)仪器①的名称长颈漏斗,其主要作用是添加液体药品。
    故答案为:长颈漏斗;添加液体药品。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A,该装置不足之处是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改进方法是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D(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纯净)。
    故答案为:A;不足之处是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改进方法是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D。
    (3)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
    18.答案:(1)淡黄色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粉状固体或结晶,易溶于水、乙醇
    (2)过滤
    (3)A类绿茶,茶叶鲜嫩,光合作用充分
    (4)BCD
    解析:(1)茶多酚为淡黄色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粉状固体或结晶,易溶于水、乙醇,以上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2)由题意可知,提取茶多酚的过程中,操作①能将固液分开,名称是过滤;
    (3)由图2和图3可知。茶多酚含量最高的茶叶是A类绿茶;依据文中内容解释其中茶多酚含量较高的原因是茶叶鲜嫩,光合作用充分。
    (4)A.由题意可知,耐热性及耐酸性好,用热水泡茶不会降低茶多酚含量,故A说法不正确;
    B.茶多酚可与氧气、亚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故B 说法正确;
    C.新鲜茶叶中茶多酚含量较高,故C说法正确;
    D.多喝绿茶有利于减少重金属的毒害作用,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淡黄色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粉状固体或结晶,易溶于水、乙醇;
    (2)过滤;
    (3)A类绿茶,茶叶鲜嫩,光合作用充分。
    (4)BCD。
    19.答案:【实验与探究】
    向右
    【反思与评价】
    (1)
    (2)不会
    (3)第二小组的实验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生成的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4)在密封装置中进行
    【拓展延伸】
    BCDE
    解析:【实验与探究】
    故答案为:向右。
    【反思与评价】
    (1)第二小组同学所做的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2)第一小组同学所做的实验中,若使用的红磷量不足,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故答案为:不会。
    (3)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第二小组的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其原因是第二小组的实验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生成的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故答案为:第二小组的实验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生成的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4)对比两个小组同学的实验,同学们认识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如果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实验应在密封装置中进行。
    故答案为:在密封装置中进行。
    【拓展延伸】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守恒”。除质量守恒外,下列选项中在化学反应前后“守恒”的还有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元素种类。
    故答案为:BCDE。
    20.答案:(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2)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3)②
    (4)
    (5)碳(或碳粉等)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C、O,生成物也应含、C、O,故生成的气体可能是一氧化碳,也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故猜想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
    猜想①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由于反应物中还含铜元素,故还生成了铜,该反应为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装置A中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装置A中的现象为:黑色固体逐渐变红色;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装置B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故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3)观察到装置B有明显的变化发生,说明了生成了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能被C装置吸收,装置D、E中也有明显现象发生,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一氧化碳,故生成的气体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故猜想②成立;
    (4)可能是反应生成的和过量木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由以上分析可知,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过量的木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说明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后,碳过量,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反应停止,待A装置中玻璃管冷却后倒出固体残留物,其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碳。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2)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3)②。
    (4)。
    (5)碳(或碳粉等)。
    21.答案: (1)d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3)碳酸不稳定,遇热易分解
    (4)①;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
    ②不能
    (5)①甲
    ②不准确,方法二和方法三都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而压强下降更低的是方法二,说明二氧化碳含量用方法二收集到更多,而利用燃着木条验满后收集的气体反而量少,因此利用燃着木条检验是否收集满是不可靠的
    ③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纯度高
    解析:(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会先与c、d处的棉球先接触,故观察到d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现象,说明能与水反应;
    (2)d比a先变红的现象,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先接触cd,再接触ab;
    (3)取出已变红的棉球,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能观察到棉球又变成紫色,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不稳定,遇热易分解。酸性消失,因此石蕊又变回紫色;
    (4)①选择第Ⅰ组药品,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选择第Ⅲ组药品的原因是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
    木炭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虽能生成,但随着氧气含量的减少,木炭会逐渐熄灭,此时还会混有少量的氧气,不会将氧气耗尽,因此得到的不是纯净的二氧化碳;
    (5)①根据方法一,利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由实验数据可知方法一得到的二氧化碳纯度较高,则说明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故甲同学的说法错误;
    ②方法二和方法三都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而压强下降更低的是方法二,说明二氧化碳含量用方法二收集到更多,而利用燃着木条验满后收集的气体反而量少,因此利用燃着木条检验是否收集满是不可靠的;
    ③方法一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纯度最高,所以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纯度高。
    故答案为:(1)d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3)碳酸不稳定,遇热易分解;
    (4)①;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
    ②不能;
    (5)①甲;
    ②不准确,方法二和方法三都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而压强下降更低的是方法二,说明二氧化碳含量用方法二收集到更多,而利用燃着木条验满后收集的气体反而量少,因此利用燃着木条检验是否收集满是不可靠的;
    ③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纯度高。
    22.(1)336g
    (2)16g
    解析:设铁的质量为x,氢气的质量为y
    x=336g
    y=16g
    答:铁的质量为336g,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6g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26
    16
    1
    6
    反应后质量(g)
    12
    未测
    1
    23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加入明矾
    B
    鉴别和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
    C
    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通过灼热的炭层
    D
    除去溶液中的
    加入足量锌粉
    组别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气球先胀大后缩小,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天平指针_______(选填“向左”、“没有”或“向右”)偏转
    实验结论
    猜想一成立
    猜想二不成立
    组别
    药品
    实验现象

    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
    产生气泡速率适中

    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
    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并逐渐停止

    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
    产生气泡速率很快
    方法



    纯度/%
    91.1
    69.5
    61.9
    组别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气球先胀大后缩小,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实验结论
    猜想一成立
    猜想二成立

    相关试卷

    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科普阅读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生必须用黑色钢笔,填涂答题卡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时字迹要清楚,本卷共20小题,总分为10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卷,共2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