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肇庆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九科)
- 2024肇庆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政治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肇庆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地理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肇庆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历史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肇庆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物理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肇庆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化学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2024肇庆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生物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肇庆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生物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研究发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织液、消化液和淋巴液等都参与构成内环境
B. 淋巴液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并最终汇入组织液
C. 人吃进酸性或碱性的食物后,会使血浆的pH发生明显变化
D. 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2.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点火升空,将3名中国航天员送往“天宫”空间站。太空环境是一个高真空环境,人必须穿上特制的航天服,乘坐专门设计的载人航天器,才能在太空中安全地生活和工作。航天器和航天服都具备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生命保障系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航天服中的氧源不仅会影响航天员内环境的成分,也会影响其理化性质
B. 宇航服中的隔热和保温层,有利于航天员在太空中维持适宜的体温
C. CO2是航天员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 航天员内环境的稳态是其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 “利血平”能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持久安定作用,是一种很好的镇静药。“利血平”不能抑制交感神经的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的重摄取,但能抑制突触小体内囊泡膜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重摄取,使去甲肾上腺素在突触小体的细胞质内滞留而被酶解。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都是相反的
B. 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会使心跳减慢
C. 服用“利血平”会使囊泡内递质减少以致耗竭,使突触传递受阻
D. “利血平”通过抑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而起到镇静的作用
4. 已知药物X能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使肌肉不能收缩,但不知药物X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还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或是两者都能阻断。现有一个如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实验装置,图中的A~E代表实验位点(进行药物处理或电刺激的位点)。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将X放于D点后刺激C点,若肌肉收缩,则X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B. 将X放于D点后刺激E点,若肌肉收缩,则X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C. 将X放于B和D点后刺激E点,若肌肉不收缩,则X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D. 将X放于B点后刺激A点,若肌肉收缩,则X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5. 研究发现:给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会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科学家推测可能存在如图所示的两种调节途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属于体液调节
B. 将正常小鼠摘除甲状腺后口服TSH,若小鼠的TRH分泌量减少,则证明存在途径一
C. 将正常小鼠摘除垂体后注射甲状腺激素,若小鼠的TRH分泌量减少,则证明存在途径二
D. 途径一或途径二的存在可使小鼠机体内TRH的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6. 2023年9月24日,杭州亚运会上,汪顺以优异的成绩夺得了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而且还打破了自己的亚洲纪录。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机体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显著升高
B. CO2浓度升高会使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强
C. 机体不需要通过分泌汗液来增加散热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反应灵敏、物质代谢加快
7. 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可以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
B. 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侵入内环境中的新型冠状病毒
C. 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侵入到被感染者的肺部细胞并在细胞内增殖
D. 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后,可使其裂解
8. 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可导致雏鸡的法氏囊严重萎缩,引发传染性法氏囊病。IBDV有5种蛋白质,即VP1~VP5,其中VP2和VP3是IBDV的主要蛋白,可共同诱导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鸡尾部的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
B. 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的体液免疫减弱甚至丧失
C. 当雏鸡感染IBDV且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可阻止法氏囊的萎缩
D. 将处理后的VP2和VP3作为疫苗注射到正常的雏鸡体内,可起到免疫预防的效果
9. 生长素及生长素类调节剂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B. 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
C.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未受粉的油菜花雌蕊,可以防止减产
D. 带有芽和幼叶的枝条扦插时容易生根,是因为芽和幼叶均能产生生长素
10. 某科研小组将消毒后的活性正常的黄荆种子分别放入不同质量浓度的NAA和GA3溶液中浸泡6h后,观察黄荆种子的发芽率,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可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
B. 对照组的处理是将黄荆种子放入等量的蒸馏水中浸泡6h
C. 在种植黄荆种子前应用NAA或GA3浸泡种子,以提高发芽率
D. 据表可知,GA3促进黄荆种子萌发最适浓度是200mg/L
11.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通常要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
B.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易脱落,则估算值偏小
C. 食物、地震、火灾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非密度制约因素
D.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2.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只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和食物
B. 不同物种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彼此的生态位不会出现重叠
C.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不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资源
D. 种间竞争会使习性相近的生物的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和时间等出现差异
13. 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p表示Nt+1=Nt。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甲的种群基数较少时,种群数量增长缓慢
B. 当甲的数量为B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当乙的数量为D时,最终可增至F,该种生物很难灭绝
D. F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就是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4. 许多种植物在树干或叶子上有叫做花外蜜腺的特化腺体,该腺体通过分泌富含蛋白和糖的液体为蚂蚁提供食物。蚂蚁帮助这些植物抵抗食草者的入侵,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去除周围植物来限制竞争。若把蚂蚁从这些植物上移走,这些植物被食草动物取食的几率大大增加。下列生物的种间关系与上述种间关系最接近的是( )
A.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B. 海葵和寄居蟹
C. 翠鸟和鱼D. 马蛔虫和马
15. 氮循环是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氮循环的部分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绿色植物,氮循环具有全球性
B. 氮被植物吸收后,可用于合成葡萄糖、叶绿素和酶等化合物
C. 农民通过在农田中种植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中的氮含量
D. 氮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因此不需在农田中施加氮肥
16. 湖北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今年湖北以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为目标,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这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其食物链和食物网
B. 长江流域具有涵养水源和旅游观光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D.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物种繁育中心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空腹时,胃液的分泌量很少。进食可刺激胃液大量分泌,称为消化期的胃液分泌。根据消化道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将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三个时相。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该菌能产生大量活性很高的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为氨和CO2。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进食时,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及咀嚼和吞咽的动作,可刺激眼、耳、鼻、口腔、咽等处的感受器,通过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反射性地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引起头期胃液分泌的机制属于___________(填序号)。
①非条件反射 ②条件反射 ③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若给健康的狗进行手术制造一个食管瘘和一个胃瘘,当狗进食时,摄取的食物从食管瘘流出体外,并未进入胃内,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观察到胃液从胃瘘流出。
(3)食物进入胃内直接扩张胃,刺激胃底、胃体感受器,通过壁内神经丛作用于G 细胞,引起促胃液素释放,该激素释放后进入循环系统,被运送到靶细胞发挥作用,促胃液素可强烈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胃酸,上述调节过程属于___________。
(4)将食糜和肉的提取液等通过瘘管直接注入十二指肠内也可引起胃液分泌轻度增加,当切断支配胃的神经后,这种分泌仍然存在,说明肠期的胃液分泌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机制实现的。
(5)幽门螺杆菌能在酸度很高的胃内生存,从代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
18. 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可引起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导致的感染多见于烧伤、创伤等受损部位。Pa表面的S蛋白可作为抗原使小鼠发生特异性免疫。为了研究S蛋白是否能降低Pa的感染率,研究者将健康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处理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见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S蛋白进入机体后,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来辨认S蛋白,可引发小鼠发生体液免疫,细胞因子在该种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对照组小鼠在前38天和前29天应做的处理是___________。图1中①接种的应是___________。
(3)实验组小鼠在前29天第二次注射S蛋白的目的是___________。两次注射S蛋白的时间不能间隔太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免疫学的原理解释实验组小鼠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19. 马铃薯块茎达到生理成熟后,会进入很长一段时间的休眠期。处于休眠过程中的块茎仍维持着最基础的生理功能。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后,块茎才能解除休眠并进一步发芽生长。植物激素是影响马铃薯块茎休眠和芽萌发的重要因素,下表是马铃薯块茎休眠过程中主要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马铃薯块茎休眠过程中主要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
(1)生长素主要促进________的分裂,可与细胞分裂素协同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赤霉素在促进细胞分裂时与表中的________作用相抗衡。
(2)马铃薯块茎的休眠过程,不是由单一激素起调节作用,而是_________。
(3)据表可知,________是可以促进马铃薯块茎打破休眠的植物激素。研究人员用乙烯拮抗剂处理马铃薯块茎,结果块茎提前发芽,因此推断出乙烯有利于____________(填“块茎休眠”或“芽萌发”)的启动和维持。
(4)研究表明马铃薯休眠时期的长短主要与品种的遗传特性有关,同时也会受到环境、栽培措施和贮藏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综上可知,马铃薯块茎休眠和芽萌发是由__________共同完成的。
20. 科研人员为分析发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选取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即火后演替5年、火后演替15年、火后演替23年和森林顶级群落作为一个演替序列,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个体数量,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个体数量
(1)发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进行_________演替,做出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2)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层植物个体的数量表现出________的变化趋势。乔木层形成后,草本植物的个体数出现急剧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发生重度林火后,不同生态位的植物能在短时期侵入并定居,植物物种数达到最高。但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植物个体数量呈现_________趋势。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
(4)当群落演替到森林顶级群落后,在中等或高等强度的林火干扰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上升,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1.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来到马鞍山林场。在这里,他强调:“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请回答下列问题:
(1)马鞍山林场成立初期建造人工林时,一般不会只种植单一树种,从生态平衡角度考虑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在马鞍山林场建设时,不仅要号召农民种树,还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这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__原理。郁郁葱葱的马鞍山林场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
(3)在食物链“植物→野鸡→黄鼠狼”中,与黄鼠狼相比,野鸡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降低,从食物成分的角度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野鸡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_营养级的同化量。
(4)野鸡能通过灵敏嗅觉和听觉来躲避猎捕,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的作用。NAA质量浓度(mg/L)
发芽率(%)
GA3质量浓度(mg/L)
发芽率(%)
0
67
0
67
1
67
40
70
3
46
80
87
6
38
100
87
9
37
160
86
12
28
200
94
休眠时期
含量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生长素
休眠初期
低水平
低水平
低水平
低水平
高水平
休眠深期
高水平
低水平
低水平
高水平
低水平
休眠释放期(萌发前)
低水平
高水平
高水平
低水平
低水平
演替阶段
物种组成(种)
个体数量/[株·(400m2)-1]
森林顶级群落
乔木
灌木
草本
总计
乔木
灌木
草本
总计
火后演替5年
—
24
76
100
—
131
3579
3710
火后演替15年
—
17
46
63
—
196
2773
2969
火后演替23年
7
18
39
64
151
204
2077
2432
森林顶级群落
12
35
30
77
112
171
1476
1759
肇庆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织液、消化液和淋巴液等都参与构成内环境
B. 淋巴液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并最终汇入组织液
C. 人吃进酸性或碱性的食物后,会使血浆的pH发生明显变化
D. 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淋巴液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并最终汇入血浆,B错误;
C、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所以当人吃进酸性或碱性食物后,不会使血浆的pH发生明显变化,C错误;
D、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D。
2.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点火升空,将3名中国航天员送往“天宫”空间站。太空环境是一个高真空环境,人必须穿上特制的航天服,乘坐专门设计的载人航天器,才能在太空中安全地生活和工作。航天器和航天服都具备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生命保障系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航天服中的氧源不仅会影响航天员内环境的成分,也会影响其理化性质
B. 宇航服中的隔热和保温层,有利于航天员在太空中维持适宜的体温
C. CO2是航天员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 航天员内环境的稳态是其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氧气是内环境的成分,航天服中的氧源会影响航天员内环境的成分,如果航天员所处的环境供氧不足,组织细胞就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过多会影响内环境的酸碱度,A正确;
B、宇航服中的隔热和保温层,有利于航天员在太空中维持适宜的体温,B正确;
C、CO2是航天员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如果CO2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会影响内环境的pH,因此CO2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C错误;
D、航天员内环境的稳态是其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C。
3. “利血平”能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持久的安定作用,是一种很好的镇静药。“利血平”不能抑制交感神经的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的重摄取,但能抑制突触小体内囊泡膜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重摄取,使去甲肾上腺素在突触小体的细胞质内滞留而被酶解。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都是相反的
B. 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会使心跳减慢
C. 服用“利血平”会使囊泡内递质减少以致耗竭,使突触传递受阻
D. “利血平”通过抑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而起到镇静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A错误;
B、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会使心跳减慢,B错误;
C、“利血平”不能抑制交感神经的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的重摄取,但能抑制突触小体内囊泡膜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重摄取,使去甲肾上腺素在突触小体的细胞质内滞留而被酶解,因此服用“利血平”会使囊泡内神经递质减少以致耗竭,使突触传递受阻,C正确;
D、“利血平”通过抑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起到镇静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4. 已知药物X能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使肌肉不能收缩,但不知药物X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还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或是两者都能阻断。现有一个如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实验装置,图中的A~E代表实验位点(进行药物处理或电刺激的位点)。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将X放于D点后刺激C点,若肌肉收缩,则X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B. 将X放于D点后刺激E点,若肌肉收缩,则X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C. 将X放于B和D点后刺激E点,若肌肉不收缩,则X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D. 将X放于B点后刺激A点,若肌肉收缩,则X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结构中的兴奋总是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单向传递的。
2、分析题图:根据神经节可知,C、D、E点均位于反射弧的传入神经,B点位于神经中枢,A点位于传出神经。
【详解】A、据图可知,A位于传出神经,C~E位于传入神经。将X放于D点时,电刺激的位点应该是E点,通过观察肌肉是否收缩,判断出X能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A错误;
B、已知药物X 能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使肌肉不收缩,将X放于D点后刺激E点,若肌肉收缩,则药物X没有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因此可以证明药物X是通过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来阻断屈肌反射活动,B正确;
C、将X放于B和D点后刺激E点,若肌肉不收缩,不能证明药物X的作用位点是神经纤维还是神经元之间,C错误;
D、将X放于B点后刺激A点,不能证明药物X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应该将X放于B点后刺激C~E的任一点,若肌肉不收缩,才能证明药物X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D错误。
故选B。
5. 研究发现:给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会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科学家推测可能存在如图所示的两种调节途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属于体液调节
B. 将正常小鼠摘除甲状腺后口服TSH,若小鼠TRH分泌量减少,则证明存在途径一
C. 将正常小鼠摘除垂体后注射甲状腺激素,若小鼠的TRH分泌量减少,则证明存在途径二
D. 途径一或途径二的存在可使小鼠机体内TRH的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A、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分泌的激素都是通过体液运输,然后作用于相应靶器官或靶细胞,因此这种分层调控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
B、为了研究是否存在途径一,需要排除途径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对正常小鼠的处理是摘除甲状腺,注射适量的TSH,测定TRH的分泌量,若小鼠的TRH分泌量减少,则证明存在途径一,但TSH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只能注射,B错误;
C、为了研究是否存在途径二,需要排除途径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正常小鼠的处理是摘除垂体,注射适量的甲状腺激素,测定TRH的分泌量,若小鼠的TRH分泌量减少,则证明存在途径二,C正确;
D、途径一或途径二都属于反馈调节, 该调节途径的存在可使小鼠机体内TRH的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D正确。
故选B。
6. 2023年9月24日,杭州亚运会上,汪顺以优异的成绩夺得了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而且还打破了自己的亚洲纪录。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机体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显著升高
B. CO2浓度升高会使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强
C. 机体不需要通过分泌汗液来增加散热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反应灵敏、物质代谢加快
【答案】A
【解析】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温的平衡: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
【详解】A、机体在运动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但体温升高不会超过1℃,因此体温不会显著升高,A错误;
B、CO2浓度升高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其兴奋性增强,呼吸强度增加,B正确;
C、一般游泳时,水体的温度都低于体温,因此机体不需要通过分泌汗液来增加散热,C正确;
D、在紧急的情况下,运动员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机体反应灵敏、物质代谢加快,D正确。
故选A。
7. 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可以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
B. 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侵入内环境中的新型冠状病毒
C. 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侵入到被感染者的肺部细胞并在细胞内增殖
D. 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后,可使其裂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同时可以通过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在接受两个信号后,同时接受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开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2、细胞免疫: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到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可以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A正确;
B、浆细胞不能识别侵入内环境中的新型冠状病毒,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侵入到被感染者的肺部细胞并在细胞内增殖,C正确;
D、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后,可使其裂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将病原体暴露出来,D正确。
故选B。
8. 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可导致雏鸡的法氏囊严重萎缩,引发传染性法氏囊病。IBDV有5种蛋白质,即VP1~VP5,其中VP2和VP3是IBDV的主要蛋白,可共同诱导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鸡尾部的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
B. 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的体液免疫减弱甚至丧失
C. 当雏鸡感染IBDV且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可阻止法氏囊的萎缩
D. 将处理后VP2和VP3作为疫苗注射到正常的雏鸡体内,可起到免疫预防的效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以及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详解】A、免疫器官是机体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由于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因此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A正确;
B、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若法氏囊萎缩,则B细胞的产生就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雏鸡的体液免疫减弱甚至丧失,B正确;
C、IBDV灭活疫苗只能起到免疫预防的效果,当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不能用IBDV灭活疫苗来治疗该疾病,C错误;
D、VP2和VP3是IBDV的主要蛋白,可共同诱导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因此将处理后的VP2和VP3作为疫苗注射到正常的雏鸡体内,可起到免疫预防的效果,D正确。
故选C。
9. 生长素及生长素类调节剂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B. 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
C.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未受粉的油菜花雌蕊,可以防止减产
D. 带有芽和幼叶的枝条扦插时容易生根,是因为芽和幼叶均能产生生长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其运输方向有: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生长素还会由于单一方向刺激发生横向运输。
【详解】A、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A正确;
B、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B正确;
C、油菜种子可用于榨油,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未受粉的油菜花雌蕊,由于花未授粉,将来无法结子,不可以防止减产,C错误;
D、因为芽和幼叶均能产生生长素,因此带有芽和幼叶的枝条扦插时容易生根,D正确。
故选C。
10. 某科研小组将消毒后的活性正常的黄荆种子分别放入不同质量浓度的NAA和GA3溶液中浸泡6h后,观察黄荆种子的发芽率,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可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
B. 对照组的处理是将黄荆种子放入等量的蒸馏水中浸泡6h
C. 在种植黄荆种子前应用NAA或GA3浸泡种子,以提高发芽率
D. 据表可知,GA3促进黄荆种子萌发的最适浓度是200mg/L
【答案】B
【解析】
【分析】预实验的作用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详解】A、科研小组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其作用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不能减少实验误差,A错误;
B、实验组将黄荆种子放入不同质量浓度的NAA和GA:溶液中浸泡6h,对照组应做的处理是将黄荆种子放入等量的蒸馏水中浸泡6h,B正确;
C、据表可知,用1mg/LNA A浸泡处理种子,发芽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用3~12mg/L NAA浸泡处理种子,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C错误;
D、在表中实验的浓度范围内,200mg/LGA:浸泡种子后,发芽率最大,但由于缺少用大于200mg/LGA。处理黄荆种子的发芽率,所以无法确定GA,促进黄荆种子萌发的最适浓度,D错误。
故选B。
11.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通常要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
B.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易脱落,则估算值偏小
C. 食物、地震、火灾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D.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标记重捕法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详解】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大小无法比较,A错误;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估算值偏大,B错误;
C、食物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D。
12.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只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和食物
B. 不同物种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彼此的生态位不会出现重叠
C.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不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资源
D. 种间竞争会使习性相近的生物的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和时间等出现差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近的种群之间,生态位较近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
【详解】A、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方面,A错误;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不同物种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彼此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B错误;
C、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资源,C错误;
D、种间竞争会在食物和资源之间竞争,会使习性相近的生物的分布区域、活动范围和时间等出现差异,D正确。
故选D。
13. 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p表示Nt+1=Nt。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甲的种群基数较少时,种群数量增长缓慢
B. 当甲的数量为B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当乙的数量为D时,最终可增至F,该种生物很难灭绝
D. F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就是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乙曲线物种只是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灭绝点,这正是人们消除有害生物的危害所面临的状况。图中甲曲线生物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甲曲线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G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A、当甲的数量低于A时,Nt+1Nt,种群数量将增加,因此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C、当乙的数量为D时,种群增长率为正值,因此最终可增至F,该种生物很难灭绝,C正确;
D、种群数量低于或高于F点时,最终都会回归至F点,因此F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就是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A。
14. 许多种植物在树干或叶子上有叫做花外蜜腺的特化腺体,该腺体通过分泌富含蛋白和糖的液体为蚂蚁提供食物。蚂蚁帮助这些植物抵抗食草者的入侵,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去除周围植物来限制竞争。若把蚂蚁从这些植物上移走,这些植物被食草动物取食的几率大大增加。下列生物的种间关系与上述种间关系最接近的是( )
A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B. 海葵和寄居蟹
C. 翠鸟和鱼D. 马蛔虫和马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始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和寄居蟹;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详解】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这种种间关系是原始合作。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蚂蚁和具有特化腺体的植物间属于原始合作关系,而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翠鸟和鱼的种间关系是捕食,马蛔虫和马的种间关系是寄生,海葵和寄居蟹属于原始合作的关系,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5. 氮循环是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氮循环的部分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绿色植物,氮循环具有全球性
B. 氮被植物吸收后,可用于合成葡萄糖、叶绿素和酶等化合物
C. 农民通过在农田中种植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中的氮含量
D. 氮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因此不需在农田中施加氮肥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特点:全球性、循环流动、反复出现、不会消失。
【详解】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图中生产者是绿色植物、蓝细菌和硝化细菌,A错误;
B、氮被植物吸收后,可用于合成叶绿素和酶等化合物,葡萄糖不含氮元素,B错误;
C、农民在农田中种植豆科植物,由于根瘤菌可以和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因此可提高土壤中的氮含量,C正确;
D、虽然氮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但农产品不断地输出使部分氮元素不能返回农田生态系统,因此需要在农田中施加氮肥,D错误。
故选C。
16. 湖北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今年湖北以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为目标,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这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其食物链和食物网
B. 长江流域具有涵养水源和旅游观光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D.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物种繁育中心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就应从三方面即: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上采取相应战略。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长江流域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长江流域具有旅游观光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
C、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方面,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C正确;
D、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物种繁育中心属于易地保护的措施,而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空腹时,胃液的分泌量很少。进食可刺激胃液大量分泌,称为消化期的胃液分泌。根据消化道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将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三个时相。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该菌能产生大量活性很高的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为氨和CO2。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进食时,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及咀嚼和吞咽的动作,可刺激眼、耳、鼻、口腔、咽等处的感受器,通过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反射性地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引起头期胃液分泌的机制属于___________(填序号)。
①非条件反射 ②条件反射 ③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若给健康的狗进行手术制造一个食管瘘和一个胃瘘,当狗进食时,摄取的食物从食管瘘流出体外,并未进入胃内,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观察到胃液从胃瘘流出。
(3)食物进入胃内直接扩张胃,刺激胃底、胃体的感受器,通过壁内神经丛作用于G 细胞,引起促胃液素释放,该激素释放后进入循环系统,被运送到靶细胞发挥作用,促胃液素可强烈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胃酸,上述调节过程属于___________。
(4)将食糜和肉的提取液等通过瘘管直接注入十二指肠内也可引起胃液分泌轻度增加,当切断支配胃的神经后,这种分泌仍然存在,说明肠期的胃液分泌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机制实现的。
(5)幽门螺杆菌能在酸度很高的胃内生存,从代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7. ③ 18. 会
19. 神经——体液调节
20. 体液调节 21. 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大量活性很高的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为氨和CO2,氨能中和胃酸,因此它能在酸度很高的胃内生存。
【解析】
【分析】1、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作非条件反射,如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
2、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作条件反射。
【小问1详解】
进食时,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可刺激相应感受器,通过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反射性地引起胃液分泌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而进食时的咀嚼和吞咽动作可刺激相应感受器,通过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反射性地引起胃液分泌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小问2详解】
头期胃液分泌反射过程的感受器存在于眼、耳、鼻、口腔、咽等处,即使食物并未进入胃内,引起胃液分泌的反射也能发生,因此也能观察到胃液从胃瘘流出。
【小问3详解】
食物进入胃内直接扩张胃,刺激胃底、胃体的感受器,通过壁内神经丛作用于G细胞,引起促胃液素释放,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当该激素释放后进人循环系统,被运送到靶细胞发挥作用,促胃液素可强烈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胃酸,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因此整个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4详解】
将食糜和肉的提取液等通过瘘管直接注入十二指肠内也可引起胃液分泌轻度增加,当切断支配胃的神经后,这种分泌仍然存在,说明肠期的胃液分泌主要是通过体液调节机制实现的。
【小问5详解】
因为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大量活性很高的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为氨和CO2,氨能中和胃酸,因此它能在酸度很高的胃内生存。
18. 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可引起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导致的感染多见于烧伤、创伤等受损部位。Pa表面的S蛋白可作为抗原使小鼠发生特异性免疫。为了研究S蛋白是否能降低Pa的感染率,研究者将健康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处理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见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S蛋白进入机体后,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来辨认S蛋白,可引发小鼠发生体液免疫,细胞因子在该种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对照组小鼠在前38天和前29天应做的处理是___________。图1中①接种的应是___________。
(3)实验组小鼠在前29天第二次注射S蛋白目的是___________。两次注射S蛋白的时间不能间隔太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免疫学的原理解释实验组小鼠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特异性)受体 ②. 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 ①. 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②. 适量的Pa
(3) ①. 激发小鼠发生二次免疫,产生更多针对Pa菌株的记忆B细胞和抗体 ②. 若间隔时间太短,初次免疫产生的抗S蛋白的抗体水平较高,会与后一次注射的S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降低二次免疫的强度
(4)实验组小鼠注射的S蛋白作为抗原,激发小鼠产生了针对Pa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进入→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辅助性T细胞分裂、分化,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
【小问1详解】
S蛋白进人机体后,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S蛋白,可引发小鼠发生体液免疫,细胞因子在该种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小问2详解】
实验的目的是研究S蛋白是否能降低Pa的感染率,对照组小鼠在前38天和前29天应做的处理是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图1中的①接种的应是适量的Pa。
【小问3详解】
实验组小鼠在前29天第二次注射S蛋白的目的是激发小鼠发生二次免疫,产生更多针对Pa菌株的记忆B细胞和抗体。两次注射S蛋白的时间不能间隔太短的原因是:若间隔时间太短,初次免疫产生的抗S蛋白的抗体水平较高,会与后一次注射的S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降低二次免疫的强度。
【小问4详解】
由于实验组小鼠注射S蛋白作为抗原,激发小鼠产生了针对Pa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使小鼠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19. 马铃薯块茎达到生理成熟后,会进入很长一段时间的休眠期。处于休眠过程中的块茎仍维持着最基础的生理功能。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后,块茎才能解除休眠并进一步发芽生长。植物激素是影响马铃薯块茎休眠和芽萌发的重要因素,下表是马铃薯块茎休眠过程中主要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马铃薯块茎休眠过程中主要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
(1)生长素主要促进________的分裂,可与细胞分裂素协同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赤霉素在促进细胞分裂时与表中的________作用相抗衡。
(2)马铃薯块茎的休眠过程,不是由单一激素起调节作用,而是_________。
(3)据表可知,________是可以促进马铃薯块茎打破休眠的植物激素。研究人员用乙烯拮抗剂处理马铃薯块茎,结果块茎提前发芽,因此推断出乙烯有利于____________(填“块茎休眠”或“芽萌发”)的启动和维持。
(4)研究表明马铃薯休眠时期的长短主要与品种的遗传特性有关,同时也会受到环境、栽培措施和贮藏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综上可知,马铃薯块茎休眠和芽萌发是由__________共同完成的。
【答案】19. ①. 细胞核 ②. 脱落酸
20. 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控
21. ①. 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②. 块茎休眠
22. 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
【解析】
【分析】植物的生命活动不只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的。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
【19题详解】
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可与细胞分裂素协同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维持休眠,赤霉素在促进细胞分裂时与表中脱落酸的作用相抗衡。
【20题详解】
马铃薯块茎的休眠过程中多种植物激素含量发生改变,说明其休眠过程不是由单一激素起调节作用,而是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控。
【21题详解】
据表可知,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萌发前的含量都处于高水平,因此二者是可以促进马铃薯块茎打破休眠的植物激素。研究人员用乙烯拮抗剂处理马铃薯块茎,结果块茎提前发芽,因此推断出乙烯有利于块茎休眠的启动和维持。
【22题详解】
研究表明马铃薯休眠时期的长短主要与品种的特性有关,同时也会受到环境、栽培措施和贮藏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综上可知,马铃薯块茎休眠和芽萌发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20. 科研人员为分析发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选取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即火后演替5年、火后演替15年、火后演替23年和森林顶级群落作为一个演替序列,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个体数量,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个体数量
(1)发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进行_________演替,做出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2)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层植物个体的数量表现出________的变化趋势。乔木层形成后,草本植物的个体数出现急剧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发生重度林火后,不同生态位的植物能在短时期侵入并定居,植物物种数达到最高。但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植物个体数量呈现_________趋势。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
(4)当群落演替到森林顶级群落后,在中等或高等强度的林火干扰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上升,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20. ①. 次生 ②.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21. ①. 先增加后减少 ②. 乔木层形成后,草本层可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不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
22. ①. 下降 ②. 植物种间竞争加剧,使植物个体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23. 在中等或高等强度的林火干扰后,乔木层郁闭度大幅度降低,草本和灌木将得到更多的光资源,可用生存空间及资源的大幅度增加;火烧促进了土壤养分循环,为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表现出物种多样性的上升(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分析】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小问1详解】
发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原有植被随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重度林火后的森林进行次生演替。
【小问2详解】
由表中数据可知,灌木层植物个体数量随着演替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由于乔木层形成后,草本层可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不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草本植物个体数急剧下降。
【小问3详解】
由于发生重度森林火灾后,不同生态位的植物能在短时期侵入并定居,植物物种数达到最高,植物种间竞争加剧,使植物个体数量呈下降趋势。
【小问4详解】
在中等或高等强度的林火干扰后,乔木层郁闭度大幅度降低,草本和灌木将得到更多的光资源,可用生存空间及资源的大幅度增加;火烧促进了土壤养分循环,为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表现出物种多样性的上升。
21.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来到马鞍山林场。在这里,他强调:“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请回答下列问题:
(1)马鞍山林场成立初期建造人工林时,一般不会只种植单一树种,从生态平衡角度考虑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在马鞍山林场建设时,不仅要号召农民种树,还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这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__原理。郁郁葱葱的马鞍山林场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
(3)在食物链“植物→野鸡→黄鼠狼”中,与黄鼠狼相比,野鸡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降低,从食物成分的角度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野鸡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_营养级的同化量。
(4)野鸡能通过灵敏的嗅觉和听觉来躲避猎捕,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的作用。
【答案】21. 单一树种物种多样性低,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
22. ①. 整体 ②. 负反馈调节
23. ①. 野鸡摄入的植物中含大量纤维素,不易被消化吸收 ②. 一
24.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1)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要求:有效的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2)循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即保证物质循环再生。(3)协调:即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求:处理好协调问题,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4)整体:树立整体观,遵循整体原理。
【小问1详解】
马鞍山林场成立初期建造人工林时,一般不会只种植单一树种,原因是单一树种物种多样性低,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
【小问2详解】
在马鞍山林场建设时,不仅要号召农民种树,还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这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原理。郁郁葱葱的马鞍山林场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
由于野鸡摄入的植物中含大量纤维素,不易被消化吸收,因此在食物链“植物→野鸡→黄鼠狼”中,与黄鼠狼相比,野鸡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降低。野鸡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小问4详解】
野鸡能通过灵敏的嗅觉和听觉来躲避猎捕,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的作用。NAA质量浓度(mg/L)
发芽率(%)
GA3质量浓度(mg/L)
发芽率(%)
0
67
0
67
1
67
40
70
3
46
80
87
6
38
100
87
9
37
160
86
12
28
200
94
休眠时期
含量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生长素
休眠初期
低水平
低水平
低水平
低水平
高水平
休眠深期
高水平
低水平
低水平
高水平
低水平
休眠释放期(萌发前)
低水平
高水平
高水平
低水平
低水平
演替阶段
物种组成(种)
个体数量/[株·(400m2)-1]
森林顶级群落
乔木
灌木
草本
总计
乔木
灌木
草本
总计
火后演替5年
—
24
76
100
—
131
3579
3710
火后演替15年
—
17
46
63
—
196
2773
2969
火后演替23年
7
18
39
64
151
204
2077
2432
森林顶级群落
12
35
30
77
112
171
1476
175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芜湖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沧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生物PDF版含解析,共12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肇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研究发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